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某种角度讲,音乐教育是最能够激发幼儿兴趣的一种教学方式。那么,如何激发幼儿对音乐的兴趣,从而培养幼儿的创新意识呢?让我们从以下三个方面一起走近孩子,走近音乐吧。
一、如何利用音乐
第一,用音乐刺激幼儿思维,激发求异性、灵活性等认知特征。欣赏相同的音乐,不同的幼儿有不同的感受。如欣赏歌曲《小树叶》,当讲到小树叶离开妈妈长大时,我们欣喜地看到,有的孩子蹲在地上模仿小树,摆动双臂渐渐长高;有的孩子扭动身体,踮起脚尖使劲长。音樂拓展了幼儿的想象空间,使幼儿情绪活跃,思维积极,达到了较好的效果。
第二,用音乐促进幼儿表现,培养其创新意识、创新理念等情感特征。如在《胡说歌》中,幼儿学会歌曲后,开始了创编,一起说一说日常的穿着,幼儿兴致很高,回答十分踊跃,不一会儿就编出了许多成人无法想到的曲调来。通过音乐,幼儿积极地把动作融入到歌曲中,气氛十分活跃,创造能力也得到了大大的提高。
第三,用音乐塑造幼儿性格,使其形成自控性、自主性等人格特征。教师对幼儿的创造与表现要及时地加以鼓励和支持,不断提高幼儿对美的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此外,还可以指导他们通过彩笔把自己对歌曲的感受和理解描画出来,不同的色彩、不同的线条代表着幼儿不同的思维,教师能不断地从幼儿对音乐的表现中解读到不同性格的幼儿,并能促使其性格更加完善。
二、如何感知音乐
第一,要运用动静交替、情景交融的方法,让幼儿在动、听、看等趣味实践中寻找音乐和感受音乐。可用儿歌朗读和打击出象征小兔、大象、小鸭走路的声音,让幼儿很快掌握音型的基本节奏。如在“打电话”这一活动中,可运用扮演角色的形式,让部分幼儿当打电话的娃娃,另一部分幼儿当接电话的娃娃,配上道具“电话”,幼儿便在感兴趣的氛围中学会了此种歌唱方法。
第二,设计好教学语,增添音乐的特有情趣。适当的音乐教学语既可突出音乐活动的特点,又可激发幼儿的兴趣,还可间接传授知识。如在音乐活动《魔法师的徒弟》中,教师可以用情景式的语言,比如“魔法师来找徒弟啦”“小小魔法师开始变啦”等。幼儿在这样的语言的渲染下,倾听音乐时更加专注,创编动作的积极性也更高了。
第三,我们应将音乐活动作为手段,让每个幼儿都能积极、主动、自信地参与到活动之中,满足幼儿自我表现的需要。比如可以设计起步较低、由易到难的节奏游戏:听着小铃拍拍手(即模仿小铃节奏拍手)、大鼓和小铃(即以跺脚方式模仿大鼓节奏,以拍手方式模仿小铃节奏)、机器人(即听辨钢琴的低音区和高音区,并分别用跺脚和拍手表示)、小手小脚等(即根据图谱上的小手、小脚标志,随音乐用小手、小脚表现相应的节奏等)。针对每个幼儿提出合适的要求,尽可能使教育个别化,使每个幼儿都能按各自的步调发展。
三、如何表现音乐
第一,在音乐活动中,不能只强调技能技巧的训练,还应引导幼儿去表现美、创造美。如用作画形式表示“mi、sol、la”的音高时,有的幼儿画了一台电视机,其中天线是“la”,开关是“sol”,机脚是“mi”;有的幼儿画了一条吐泡泡的小金鱼,小泡泡是“mi”,中泡泡是“sol”,大泡泡是“la”,它们唱着356356|356 356|的歌……面对这些稚拙的创造,都要予以肯定、鼓励,并引导他们当众表现。
第二,我们应把个体创造和群体的合作紧密地连成一个整体,既要尊重个体发展,又要注重群体的交往合作。许多音乐活动是需要合作才能完成的,如合唱、集体舞、小乐队、游戏等,为了在合唱时获得和谐的声音,幼儿需要听着琴声和同伴的歌声不断调节自己的音高。比如,鼓励6个幼儿每人拿“do、re、mi、fa、sol、la”音块中的一块,合奏歌曲《小星星》,唱到哪个音,就由持此音块者敲击。这类活动不仅有利于培养幼儿的自制能力,也有利于培养他们专注的学习态度。
总之,我们要充分发挥幼教老师的主动性,让我们携手走近孩子,走近音乐,通过音乐教育发掘幼儿潜能,培养幼儿的创新意识。
(作者单位:江苏省常州市新北区银河幼儿园)
一、如何利用音乐
第一,用音乐刺激幼儿思维,激发求异性、灵活性等认知特征。欣赏相同的音乐,不同的幼儿有不同的感受。如欣赏歌曲《小树叶》,当讲到小树叶离开妈妈长大时,我们欣喜地看到,有的孩子蹲在地上模仿小树,摆动双臂渐渐长高;有的孩子扭动身体,踮起脚尖使劲长。音樂拓展了幼儿的想象空间,使幼儿情绪活跃,思维积极,达到了较好的效果。
第二,用音乐促进幼儿表现,培养其创新意识、创新理念等情感特征。如在《胡说歌》中,幼儿学会歌曲后,开始了创编,一起说一说日常的穿着,幼儿兴致很高,回答十分踊跃,不一会儿就编出了许多成人无法想到的曲调来。通过音乐,幼儿积极地把动作融入到歌曲中,气氛十分活跃,创造能力也得到了大大的提高。
第三,用音乐塑造幼儿性格,使其形成自控性、自主性等人格特征。教师对幼儿的创造与表现要及时地加以鼓励和支持,不断提高幼儿对美的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此外,还可以指导他们通过彩笔把自己对歌曲的感受和理解描画出来,不同的色彩、不同的线条代表着幼儿不同的思维,教师能不断地从幼儿对音乐的表现中解读到不同性格的幼儿,并能促使其性格更加完善。
二、如何感知音乐
第一,要运用动静交替、情景交融的方法,让幼儿在动、听、看等趣味实践中寻找音乐和感受音乐。可用儿歌朗读和打击出象征小兔、大象、小鸭走路的声音,让幼儿很快掌握音型的基本节奏。如在“打电话”这一活动中,可运用扮演角色的形式,让部分幼儿当打电话的娃娃,另一部分幼儿当接电话的娃娃,配上道具“电话”,幼儿便在感兴趣的氛围中学会了此种歌唱方法。
第二,设计好教学语,增添音乐的特有情趣。适当的音乐教学语既可突出音乐活动的特点,又可激发幼儿的兴趣,还可间接传授知识。如在音乐活动《魔法师的徒弟》中,教师可以用情景式的语言,比如“魔法师来找徒弟啦”“小小魔法师开始变啦”等。幼儿在这样的语言的渲染下,倾听音乐时更加专注,创编动作的积极性也更高了。
第三,我们应将音乐活动作为手段,让每个幼儿都能积极、主动、自信地参与到活动之中,满足幼儿自我表现的需要。比如可以设计起步较低、由易到难的节奏游戏:听着小铃拍拍手(即模仿小铃节奏拍手)、大鼓和小铃(即以跺脚方式模仿大鼓节奏,以拍手方式模仿小铃节奏)、机器人(即听辨钢琴的低音区和高音区,并分别用跺脚和拍手表示)、小手小脚等(即根据图谱上的小手、小脚标志,随音乐用小手、小脚表现相应的节奏等)。针对每个幼儿提出合适的要求,尽可能使教育个别化,使每个幼儿都能按各自的步调发展。
三、如何表现音乐
第一,在音乐活动中,不能只强调技能技巧的训练,还应引导幼儿去表现美、创造美。如用作画形式表示“mi、sol、la”的音高时,有的幼儿画了一台电视机,其中天线是“la”,开关是“sol”,机脚是“mi”;有的幼儿画了一条吐泡泡的小金鱼,小泡泡是“mi”,中泡泡是“sol”,大泡泡是“la”,它们唱着356356|356 356|的歌……面对这些稚拙的创造,都要予以肯定、鼓励,并引导他们当众表现。
第二,我们应把个体创造和群体的合作紧密地连成一个整体,既要尊重个体发展,又要注重群体的交往合作。许多音乐活动是需要合作才能完成的,如合唱、集体舞、小乐队、游戏等,为了在合唱时获得和谐的声音,幼儿需要听着琴声和同伴的歌声不断调节自己的音高。比如,鼓励6个幼儿每人拿“do、re、mi、fa、sol、la”音块中的一块,合奏歌曲《小星星》,唱到哪个音,就由持此音块者敲击。这类活动不仅有利于培养幼儿的自制能力,也有利于培养他们专注的学习态度。
总之,我们要充分发挥幼教老师的主动性,让我们携手走近孩子,走近音乐,通过音乐教育发掘幼儿潜能,培养幼儿的创新意识。
(作者单位:江苏省常州市新北区银河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