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内部语言向外部语言的转化

来源 :语文建设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siw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内部语言与外部语言的关系
  
  语言是思维的工具,语言的规则潜藏在人们的头脑当中,每个人都会从社会经验当中习得一定的语言规则。但这仅仅是说这个人具备了一定的评判别人语言准确与否的能力,并不表明他自己的语言表达会如何。
  要想把语言从人的头脑中的潜在能力或规则转化成实实在在的口头或书面语言表达,我们可以参考美国著名语言学家乔姆斯基关于“表层结构”和“深层结构”的理论,该理论认为人类每一种语言系统都具有表层结构和深层结构这两个层次。表层结构是人们可以“说出、写出、听到、看到的”,而深层结构是“存在于说话者、写作者、听者或读者心里的”。深层结构是表层结构的基础,深层结构经过转换规则生成表层结构。乔姆斯基还提出了“语言能力”和“语言运用”的概念:所谓语言能力,就是指说话人和听话人关于本族语的潜在的知识;而语言运用,则是这种能力的具体外在表现。
  语言规则潜藏在头脑当中,是模糊的、无形的、杂乱的,而落实到声音、字面则变为具体可感。按照一般的分法,可以把外部语言分为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让学生讲故事、说思路属于口头表达,而将自己的想法、感触诉诸文字,则为书面语言。
  我们可以用下图来表示内部语言和外部语言的关系:
  
  很多人平时讲话头头是道,但一到写作却无话可写;而有的人不善言谈,写作能力却很强。前者是因为从思维到书面表达这条线不顺畅,后者是因为从思维到口头表达这条线不顺畅。
  为什么会出现上述问题呢?在预设为智力同等的条件下,语言表达差异或许是由于缺乏训练造成的。语言与思维都是可以提高的,人的语言能力从理论上讲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很多人认为,写文章不难,嘴上怎么说就怎么写。诚然,这样说不错,而且从实践上说也行得通。但是,这无形中犯了一个错误,即把语言想象成了这样的模式:内部语言→口头语言→书面语言。这就自然把书写推后了一步,在想与写之间有了间隔,故而有很多人无所适从。上面的指导方式会让学生理解为:要想写文章,先要会说。其实这样做并没有减轻学生的负担,反而增加了写作的时间和难度。如果让幼年的孩子这样去做,可以,但对已经有了一定知识积累的中学生来说,这种方法似乎不太可行。
  我们应当建立新的语言三角:
  
  即:思维、口头、书面是互相连接和促进的,思维(内部语言)是表达的基础,而说和写是思维的外现。《诗大序》中所说“在心为志,发言为诗”就是对这一道理的高度概括。我们要将它们三者的关系加以巩固,建立它们之间的快速通道。从历史发展看,先有声音的表达,后有文字的书写,这个在世界各国的考证中都已得到证明。但是,当文字发展成熟到足以满足人们的表达需要之后,就会起到记录口头语言,甚至促进口头语言的作用。语言的创造是人类一大进步,但同时,语言也会促进思维的进一步发展和成熟。
  在语言表达实践中,思维、口头、书写是可以同时进行和循环促进的。思维对口头和书面表达起决定作用,而口头表达也会促进书面写作,反之亦然。我们现在就是要让学生的外部语言与内部语言同步,尤其是书面表达与内部语言同步,使之相互作用,相互促进。
  语言训练落实到语文教学当中,主要是作文教学。作文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训练学生理解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这既是对内部语言的培养,也是对外部语言的培养。
  
  二、作文指导新尝试
  
  为探索有效的作文方法,我们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2006年11月,我们在南京市某重点学校的初中和高中进行了实验,具体为初中二年级和高中二年级,之所以选择这两个年级,是因为这两个年级的学生已经适应了各自的学校生活,有了一定的所处学习阶段的知识基础,且课业负担相对轻一些,学生积极性会比较高。
  理论依据: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的意识流理论,即意识不是静止的,而是因人因时因地连续不断地流动的。我们不妨把学生的内部语言引导出来,使之在纸上流淌。但我们并不是指导学生有意去写意识流性质的文章,不是鼓励学生作意识的随意跳跃,而是要学生写内容连贯的文章。
  操作步骤:
  1.引导:随便给出一个题目,让学生畅所欲言。引导时,要注意开阔学生的思路,激发他们从多个角度去表达。然后再多给出几个题目,让学生发表意见。这个阶段是口头表达阶段,实际上是在对内部语言与外部语言中的口头语言进行调整,目的是让学生轻松地进入状态。
  2.导练:教师与学生同步。教师在黑板上写字(比如题目、关键词语),学生在纸上跟随老师写。这一阶段主要是让学生动笔,写得工整潦草无所谓。然后让学生随意写字,多写。要求学生不要停,写得越多越好。
  3.定题:经过上面两个步骤的练习,学生已经基本适应课堂。老师再提出一个与学生学习或生活密切相关的话题,与学生商议,一同定出题目。
  4.讲述具体要求:①笔一定不要停;②可以随便写由题目想到的话;③要注意分段;④不可以改错别字,如果错了就在后面写上对的,或者用句子表述出来;⑤凡是写上的,一律保留;⑥时间控制在10分钟;⑦越长越好。
  5.操练:讲完要求后就可以进行练习。在初步训练阶段,教师要掌握时间,因为课堂时间有限,必须保证一节课能进行两到三次训练,这样才会有效果。为了保证学生第一次写的内容多一些,教师可以考虑延长1分钟,但不能告诉学生,要让学生获得一定的成就感。
  6.讲评:这是小的讲评,时间一定要短,两三分钟即可。主要是对作文篇幅长短、错别字修改、段落等方面进行评述。它与普通的作文讲评不同的地方是不注重内容的优劣,而是看学生到底写了多少。尤其是对写作训练中出现的修改错别字、划掉所写语句等做法,一定要注意纠正。之所以这样,是为了让学生养成果断下笔的习惯,也为了书面的整洁美观。另外,要注意每段不可太长,要大致均匀。
  以上步骤是第一次进行的完整步骤。经过第一次训练,学生会发现:自己竟然还有好多话要说,还有很多东西没有写。有些人会要求再给几分钟,这时学生的文章中会出现很多问题,比如涂改较多、段落不均、语句重复等。教师要拿出几个学生的作文作为样本,进行讲评,让学生纠正错误。在纠错过程中教师不可过细,点到即可。其实,很多细节都是在多次的练习中逐步完善的,一次讲很多反而会让学生无所适从。
  需要指出的是,因为是短时作文,教师在学生写作过程中尽量不要插话或走动,以免打乱学生的思路。要给学生一个自主的空间,让他们安心写自己想写的话。教师这时唯一要做的就是把握时间。
  经过连续四周(每周一次)的训练,我们发现实验组比对比组的作文水平有明显提高。具体表现为初中组86%的学生能在10分钟内写出500字左右的文章,高中组90%的学生能在10分钟内写出600字左右的文章,明显高于对比组。实验组学生在语句连贯、中心集中、书面整洁等方面均优于对比组。需要注意的是,高中组的百分比略高于初中组,可能是因为高中学生知识积累比较丰富,对写作的认识更加理性一些。但总体看初中组和高中组差别不显著,这也证明了这种写作方式对初中或高中都适用。
  
  三、短时作文训练的好处
  
  这种作文训练一改传统“指导—写作”的方式,使学生的选择性更强,自由度更高,其优点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首先,因为有时间的限制,学生不得不积极思维,搜寻可用的材料,组织语言,以表情达意,使思、写得到了统一;同时又加快了语言组织速度,这很好地解决了从前写作训练中讲、写、评分离的问题。
  其次,更容易发现学生写作中出现的问题,比如用词不当、语句不通、提笔忘字、随意涂改等。由于是随堂作文,学生的错误能够得到及时纠正,好的地方能够得到及时巩固。
  再次,可以更好地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由于我们强调不允许改动,学生会逐渐注意措辞,从而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内部语言直接过渡到外部语言,省去了中间环节,提高了思维的速度。
  最后,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学生会发现:原来司空见惯的东西竟然有很多可以写,自己竟然可以那么快地作文。由于不会占用他们太多时间,又由于主题自由,学生不但不会厌倦,而且积极性很高。
  
  四、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限时写作虽然简便,但如果操作不当,也会使语言训练进入死角。因此,我们要灵活掌握方法,选取好的题材,不断训练新的内容。
  1.选择题目。题目一定要贴近生活,关注社会热点,如:“回忆暑假中的经历”“回家路上”“怎样看待弱势群体”“在忙碌的日子里”“我的一天”“假如有一天我是×”等。即使初高中题目有交叉,也丝毫不会影响写作质量,因为学生的感受和想法是不一样的。
  2.训练要有侧重。短时作文每次都要有明确的训练内容。比如这次写人,下次就可以写事或者写景;这次关注的是结构框架、段落安排,下次就可以注重内容。教师每次都要做到心中有数,使学生每次训练都有新的收获。
  3.训练频度。不可过多,适可而止。每周一两次即可,太多会让学生反感。而且,不能老是写有头无尾的文章。训练是一个对思路的牵引,要让学生利用课外时间去完善文章。
  4.要注意修改。不允许改是说在写的过程中不能改,写完之后,则要把废话、假话删掉,这样以后就会少写类似的话。
  5.细节描写。在短时间内,要写出结构好、内容丰富的文章是不容易的,因此,要重视片段训练。训练时要确定好写什么景物、什么场景、什么人物形象,同时也要掌握好时间。
  6.每次训练结束后,不管有没有写完,都要签上名字和时间,以便和以后的作品比较。
  当训练达到一定程度,即达到一定篇幅、没有或者只有极少数地方修改之后,就要转入对学生的提高训练,比如在详略得当、用词准确、细节描写生动、引用恰当、运用修辞得体等方面的训练。
  需要说明的是,要想让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有全面提高,离不开日常的练习。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在适应了这种写作方式之后,自己定题,自己把握时间,自己安排内容,使语言练习的动力由外部转为内部。
  这种练习使写、思同步,解决了讲、写脱节的问题,省时、省力、有效,真正做到了内部语言向外部语言的转化,是一种值得推广的语言训练方法。
其他文献
男,1952年出生,上海市首批正高级教师,上海普教科研事业的开创者之一,曾担任上海市南汇县教师进修学校师范部主任,从事中师教学与管理工作7年,先后担任南汇縣(今南汇区)和徐汇区教育科学研究室主任28年。  三十多年深入中小幼教学第一线,潜心于教育改革的科学研究。在学制、课程、教师教育、学校管理、学校教育科研等改革领域,承担完成了十多项教育部和上海市教委的教育科研重点课题,作为学术主持人完成了联合国
当前课程改革已经进入“深水区”,教师们对新课程所倡导的教学理念已经耳熟能详,现在教师们最困惑的是怎样把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转化为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落实到课堂上,体现在自己的教学工作中。我对自己多年的一线教学经验进一步梳理、总结、提炼,明确提出了学科宣言:找寻儿童数学,打造动感课堂。具体而言,是“对话—分享”式动感课堂。  “动感课堂”是教学追求,“对话—分享”是教学策略。“对话”包括:与媒介对话、
北京十一学校非常看重戏剧课程课堂教学的过程,排练过程就是教育的过程。同时,学校尽量做到资源与学习过程的紧密关联,让每一个教室成为学生碰撞交流、表现创造的天地。另外,戏剧课程对选课的男女生人数的比例是有规定的,我们希望通过戏剧课搭建一个男女生青春花季异性交往的平台,使过去神秘的异性交往变成健康的同伴友谊。同时,在戏剧课上,我们有学生助教,学生在选课时可以根据自己的特长选择某一戏剧课程的不同方面的助教
一本大作的诞生  许多教师尤其是语文教师,一方面怕写作,另一方面又看不上“微写作”,导致大块文章拿不下,豆腐干文章看不上眼。江苏南菁中学的寇永升则不然。2015—2016学年度,作为无锡市第十二批支教老师,寇永升老师在延安工作一年。当时他只是觉得在一个崭新的环境里处处新鲜好奇,很想把自己遇见的有趣的人事与感悟分享给自己的朋友们,于是他坚持每天记录下支教时的所见所闻与点滴感受……  延安与无锡地区的
现在是2015年2月5日凌晨。昨夜在睡梦中又见到了敬爱的先生,他十分清晰地坐在我的面前,谈论着他正在从事的古代诸经选择和诠释的工作,似乎对于其中一些内容又有了新的认识,兴奋之情溢于言表。梦中先生言谈情状之生动令我恍惚之间怀疑先生仙逝的消息是不是我出差期间学界的一种谬传。待我找到机会插话告诉先生这个谬传时,先生笑而不语,直到梦醒。  窗外,是沉沉的黑夜。  内心,是绵绵的思念。  此刻,先生已经离开
诗是人类的母语。几乎每个民族的祖先,都不约而同地选择了诗歌作为最初的母语文学形式。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每一个孩子就其天性来说都是诗人。”[1]孩子是最接近于诗的,或者说儿童本身就是一首诗。他们的心与诗的心最近,他们的感觉与诗是相通的,他们对诗的节奏韵律的敏感优于成人。  德国著名诗人荷尔德林有一句名言:“尽管一生
编者按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之际,本栏目特别推出“中国教育70年人物篇”,展现国家重点学科教育史(外国教育史)的老一代学科带头人吴式颖先生的70年教育人生。通过对先生的艰苦求学、严谨学术与为师之道的回望,轻掀历史的衣角,向前辈表达敬意,对后学提出鼓励与期待——向大师靠近,为理想献身。吴式颖先生  吴式颖先生于20世纪50年代留学苏联列宁格勒赫尔岑师范学院,学成回国后长期投身于我国外国教育
近来读报,发现有这么一句话,其表达形式让笔者十分惊诧。原文是这样写的(下画线为笔者所加):  据说,研发这头人羊怪的目的是灰常灰常善良滴,是为了给渴望延年益寿的人民提供可供移植的人体器官。(《新京报》2007年3月29日C13版)  使我惊诧的是,原本只出现于网络聊天或某种随意性很强的网络帖子中的“另类”语言形式,竟然堂而皇之地被写进了一篇事关科学伦理的科技话题的文章中,而且还是刊载于一份严肃的、
笔者应《语文建设》之约,撰写了《“非指示性”语文教育:一种教育理念》,发表在《语文建设》2006年第1期上。按照编辑体例,我先阐述自己的教育观点,后介绍自己的教学实录。一些朋友读后认为,笔者阐述的教育观点与教学实录之间存在着理论和实践上的差距,“理论很完美,但具体落实起来并不那么容易”。《语文建设》2006年第7期刊登的余养健先生的《“指示”“非指示”之我见》和张怡春、彭芝兰二君的《“非指示性”教
【摘 要】职称制度的初心是为教师专业成长提供制度化的轨道,但是在实践中缺乏能上能下的动态调整机制。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伊金霍洛旗通过渐进式改革做了有益探索,稳步解决了职称制度的固有问题,打通了教师职称评聘通道,调动了教师的积极性,助推了教师的专业化成长。伊金霍洛旗教师职称改革也面临着瓶颈和挑战,下一步还将继续深化改革,为整体推动教师队伍建设改革深化发展提供更多动力。  【关键词】中小学教师 职称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