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秀儿和我同班,年长我一岁,农民家的女儿,五兄妹中最小的一个,也是家里唯一的女儿。秀儿8岁那年,她父亲在伐木时遇难;母亲身体不好,哥哥和大嫂五个人在队上挣工分养家糊口,日子清贫得很。大嫂曾向秀儿妈提起不让秀儿去念书,一是可以省学费钱,二是可帮家里干些活儿。秀儿妈不忍,秀儿也坚持要上学。她承诺放学就回家帮助妈妈干活儿,学费也不让家里操心,假期去做小工或采草药卖。
8月19日这天,为了挣学费,为了给妈妈看病抓药,秀儿到山里采草药,攀爬中,她的小脚丫踩空,从黄昏的悬崖坠落摔伤。她哥哥用马车将她送往县城医院,走到半路,伤势过重的秀儿就停止了呼吸。在夕阳里,她13岁如花的生命就这样黯然离去。她明丽的青春光影,仿佛悬在天边的弧形光芒,坠落到夕阳西下的光影中,消失得那么揪心。那天是秀儿13岁的忌日,也是我12岁的生日。
我生日的前一晚上,央求秀儿不要去采药,想和她一起到山坡上捉蝴蝶或到河滩去捉虫子喂小鱼儿,或是在河边比试打水漂。这些都是我俩最喜欢做的事。秀儿说快开学了,这几天天气好,山路不滑,能多采些草药,攒够学费,还想给妈妈留点抓中药的钱。她见我不吱声,满脸失落的样,便拉拉我的手,像个大姐姐似的安慰我:“小玉儿,太阳落山前就回来,给你摘几枝卷头花(野百合)当生日礼物。”我对她说:“明天是我的生日,妈妈会给我煮两个鸡蛋,给你留一个,等你哦!”
生日的早晨,一碗素面、两个煮鸡蛋,一双蓝白相间的花色尼龙新袜是妈妈给我的生日礼物。在那样的年月这礼物已是很丰厚了。我用手绢包好给秀儿的鸡蛋,悄悄放进衣兜里,这兜里也就揣着一个关于夕阳、鸡蛋、野百合的约定,心里洋溢着快乐,手总是想去衣兜里摸摸给秀儿的鸡蛋。
秀儿养有两只大花母鸡,母鸡下蛋的咯咯叫声总让她开心不已。有一次,她从草窝里摸出热烫烫的鸡蛋,在我的眼睛上滚滚,又在她的眼睛上弄弄,说能明亮眼睛。她还喜欢把鸡蛋放在太阳下,细眯着眼,看光穿过蛋壳所透出的朦胧红晕。那神情像是我看万花筒似的。也许她的梦就藏在蛋壳的红晕里。我曾问她,煮鸡蛋好吃,还是蒸蛋好吃?她摇摇头说,她不吃鸡蛋,不舍得吃,家里的鸡蛋是卖了攒学费,还有给妈妈看病抓药的。她还说,我们农民家娃娃有口粗粮就很好了。秀儿说这话时,神态俨然是个小大人。
对于一个12岁的女孩儿,死亡是个陌生的概念。当我揭开覆盖在秀儿脸上白布的瞬间,死亡便在我的心上烙刻着白色、冰冷、哭泣、纸花、坟墓、疼痛的印痕。秀儿的脸已失去生命颜色,有些浮肿。额头与左脸颊上有着深浅不一的青紫伤痕。秀儿模样里曾有的青葱,曾有的生机,曾有的温度都消失了。无论她的亲人和我怎样地哭喊与摇晃,她对这个世界不再有任何的感知。那双明亮又多愁善感的眼睛永远合上了。是死亡这个张牙舞爪的魔鬼吞噬了秀儿的生命,连同生命的颜色与生命的温暖,也让我和她在夕阳下的约定,成了永远的遗憾。
死亡也让我看到了一个痛失女儿母亲眼里的伤痛与泪水。秀儿母亲在女儿死去后,泪流干,声嘶哑,眼睛呆滞,空空的,像两个幽深的洞。对秀儿母亲眼睛的惊诧不亚于我看到秀儿那张逝去生命的脸。在她失去女儿后第一眼看到我时,疯了似的冲向我,把我紧紧地搂在她怀里,还不停地哭喊着“秀儿……我的秀儿”,她嘶哑的声音,突然的举动,还有从黑洞样的眼眶滚出的泪珠吓坏了我。周围的人费了好大的劲才把我从她的怀里抢了出来。大人们,还有我母亲叮嘱我以后少去秀儿家,别去刺激神经有些错乱的秀儿母亲。
秀儿下葬时,也是夕阳西下的时候,天很蓝,云很淡,金色火球样的夕阳染红了西边的天。这是她大哥坚持要在这个时辰安葬秀的。他说秀儿生前对他说过喜欢这时候的太阳。这个时辰西邊的太阳正好照射着妹妹长眠的山坡。当长方形的木匣子带着秀儿的遗体在墓穴安放好,人们准备掩埋时,我把用手绢包着的东西放在了秀儿大哥的手里。他问,什么东西?我说,给秀儿留的鸡蛋。瞬间,大哥的眼里滚动着水样的东西。下山时,秀的大哥说送妹妹去县城的路上,她迷糊前,说过想吃鸡蛋、稀饭的话,还有卷头花什么的。秀儿大哥的话像母亲做鞋的锥子样扎得我心乱疼,泪水止不住地滚。
昨夜,梦里听到滴答的雨声,我隐约看到了梳着两条小辫的秀儿的背影,也真切地听到读诗的声音:
请不要关闭门窗,让我
深入整个花季,沿着流水的香
寻找一种芳菲的伤逝
岁月是一条河,我想知道
你在哪处的杨柳岸边
手拿阳光的伞
妩媚如菊
季节唱歌
想和你一起在山野
看云归云来
还像往事里的从前
去采摘红红的草莓,好想
听到你清脆又熟悉的声音
叩我家的门
那声音似梦非梦,如在雨帘里穿行,又像是在岷江河的浪峰上起伏,抑或是在夕阳的光影里逃逸。那首诗是我在秀儿去世30多年后的一个清明节时写给她的。我也不知是我自己在读,还是秀儿在读…
好多年没有梦见秀儿了。是我渐行渐远的身影与秀儿坟茔离得太远,还是秀的脚丫太小,无法走到我的梦里?我不知道,这么多年,在那个遥远的世界,她是否还在匆匆地赶赴那场夕阳的约定,一路风尘。柔弱的她,却依旧寻不到我的身影。秀儿,你还是13岁吗?而我早已长大成人,我在夕阳下等你,揣着那枚鸡蛋,带着往事的余温,你是否还认得出容颜更改的我?
多年来,我无数次想象如果秀儿还活着,现在的模样是怎样的呢?
责任编辑:蒋建伟
美术插图:吴 彦
8月19日这天,为了挣学费,为了给妈妈看病抓药,秀儿到山里采草药,攀爬中,她的小脚丫踩空,从黄昏的悬崖坠落摔伤。她哥哥用马车将她送往县城医院,走到半路,伤势过重的秀儿就停止了呼吸。在夕阳里,她13岁如花的生命就这样黯然离去。她明丽的青春光影,仿佛悬在天边的弧形光芒,坠落到夕阳西下的光影中,消失得那么揪心。那天是秀儿13岁的忌日,也是我12岁的生日。
我生日的前一晚上,央求秀儿不要去采药,想和她一起到山坡上捉蝴蝶或到河滩去捉虫子喂小鱼儿,或是在河边比试打水漂。这些都是我俩最喜欢做的事。秀儿说快开学了,这几天天气好,山路不滑,能多采些草药,攒够学费,还想给妈妈留点抓中药的钱。她见我不吱声,满脸失落的样,便拉拉我的手,像个大姐姐似的安慰我:“小玉儿,太阳落山前就回来,给你摘几枝卷头花(野百合)当生日礼物。”我对她说:“明天是我的生日,妈妈会给我煮两个鸡蛋,给你留一个,等你哦!”
生日的早晨,一碗素面、两个煮鸡蛋,一双蓝白相间的花色尼龙新袜是妈妈给我的生日礼物。在那样的年月这礼物已是很丰厚了。我用手绢包好给秀儿的鸡蛋,悄悄放进衣兜里,这兜里也就揣着一个关于夕阳、鸡蛋、野百合的约定,心里洋溢着快乐,手总是想去衣兜里摸摸给秀儿的鸡蛋。
秀儿养有两只大花母鸡,母鸡下蛋的咯咯叫声总让她开心不已。有一次,她从草窝里摸出热烫烫的鸡蛋,在我的眼睛上滚滚,又在她的眼睛上弄弄,说能明亮眼睛。她还喜欢把鸡蛋放在太阳下,细眯着眼,看光穿过蛋壳所透出的朦胧红晕。那神情像是我看万花筒似的。也许她的梦就藏在蛋壳的红晕里。我曾问她,煮鸡蛋好吃,还是蒸蛋好吃?她摇摇头说,她不吃鸡蛋,不舍得吃,家里的鸡蛋是卖了攒学费,还有给妈妈看病抓药的。她还说,我们农民家娃娃有口粗粮就很好了。秀儿说这话时,神态俨然是个小大人。
对于一个12岁的女孩儿,死亡是个陌生的概念。当我揭开覆盖在秀儿脸上白布的瞬间,死亡便在我的心上烙刻着白色、冰冷、哭泣、纸花、坟墓、疼痛的印痕。秀儿的脸已失去生命颜色,有些浮肿。额头与左脸颊上有着深浅不一的青紫伤痕。秀儿模样里曾有的青葱,曾有的生机,曾有的温度都消失了。无论她的亲人和我怎样地哭喊与摇晃,她对这个世界不再有任何的感知。那双明亮又多愁善感的眼睛永远合上了。是死亡这个张牙舞爪的魔鬼吞噬了秀儿的生命,连同生命的颜色与生命的温暖,也让我和她在夕阳下的约定,成了永远的遗憾。
死亡也让我看到了一个痛失女儿母亲眼里的伤痛与泪水。秀儿母亲在女儿死去后,泪流干,声嘶哑,眼睛呆滞,空空的,像两个幽深的洞。对秀儿母亲眼睛的惊诧不亚于我看到秀儿那张逝去生命的脸。在她失去女儿后第一眼看到我时,疯了似的冲向我,把我紧紧地搂在她怀里,还不停地哭喊着“秀儿……我的秀儿”,她嘶哑的声音,突然的举动,还有从黑洞样的眼眶滚出的泪珠吓坏了我。周围的人费了好大的劲才把我从她的怀里抢了出来。大人们,还有我母亲叮嘱我以后少去秀儿家,别去刺激神经有些错乱的秀儿母亲。
秀儿下葬时,也是夕阳西下的时候,天很蓝,云很淡,金色火球样的夕阳染红了西边的天。这是她大哥坚持要在这个时辰安葬秀的。他说秀儿生前对他说过喜欢这时候的太阳。这个时辰西邊的太阳正好照射着妹妹长眠的山坡。当长方形的木匣子带着秀儿的遗体在墓穴安放好,人们准备掩埋时,我把用手绢包着的东西放在了秀儿大哥的手里。他问,什么东西?我说,给秀儿留的鸡蛋。瞬间,大哥的眼里滚动着水样的东西。下山时,秀的大哥说送妹妹去县城的路上,她迷糊前,说过想吃鸡蛋、稀饭的话,还有卷头花什么的。秀儿大哥的话像母亲做鞋的锥子样扎得我心乱疼,泪水止不住地滚。
昨夜,梦里听到滴答的雨声,我隐约看到了梳着两条小辫的秀儿的背影,也真切地听到读诗的声音:
请不要关闭门窗,让我
深入整个花季,沿着流水的香
寻找一种芳菲的伤逝
岁月是一条河,我想知道
你在哪处的杨柳岸边
手拿阳光的伞
妩媚如菊
季节唱歌
想和你一起在山野
看云归云来
还像往事里的从前
去采摘红红的草莓,好想
听到你清脆又熟悉的声音
叩我家的门
那声音似梦非梦,如在雨帘里穿行,又像是在岷江河的浪峰上起伏,抑或是在夕阳的光影里逃逸。那首诗是我在秀儿去世30多年后的一个清明节时写给她的。我也不知是我自己在读,还是秀儿在读…
好多年没有梦见秀儿了。是我渐行渐远的身影与秀儿坟茔离得太远,还是秀的脚丫太小,无法走到我的梦里?我不知道,这么多年,在那个遥远的世界,她是否还在匆匆地赶赴那场夕阳的约定,一路风尘。柔弱的她,却依旧寻不到我的身影。秀儿,你还是13岁吗?而我早已长大成人,我在夕阳下等你,揣着那枚鸡蛋,带着往事的余温,你是否还认得出容颜更改的我?
多年来,我无数次想象如果秀儿还活着,现在的模样是怎样的呢?
责任编辑:蒋建伟
美术插图:吴 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