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前,时代已进入细分化阶段,知识较之过去更呈几何级爆炸性增长,一个人即使精力再旺盛,也无法均衡所有的能力,让自己的“木桶”板板一样长。在这种情况下,有一种超拔的能力比面面均衡而面面平庸要好得多也实际得多。
所以,这个时代,人生的高度更取决于个人能力的“长板”。具体到教育而言,就是要尽可能长益孩子擅长的东西。
据说,美国的精英教育是放弃大部分中间层,有初二数学水平就能高中毕业。这像是我们国内的培优补差,尽管他们的“下层”最后如何我们并不清楚,但其培养精英的功夫确是不同凡响,毕竟数百位诺贝尔奖获得者不是碰运气得来的。
教育不是拿模子造人,而是因材施教,因才塑人。因为每个人生来就不一样,先天素养和后天受教育环境也完全不同,这就导致每个人在掌握学识和技能方面必然会有差异性的发展趋势。对此,教育必须给予合适的平台,让孩子的先天特长或潜在能力充分发展,最终形成某个“长板”。这样,他在社会这个大舞台上,就会有一方施展才能,实现人生价值的天地。
所以,一个人,哪怕只有一样拿得起放得下的本事,他這辈子也可能过得很好。这就是所谓的“一招鲜,吃遍天”。在体育界,这非常普遍,几为常识。
在教育问题上,我们也要普及这种认知,避免让平均主义的帽子扼杀了一个个天才,包括教师当中的天才。李希贵老师曾说,很多老师在评优评先方面很聪明,踩点又多又准,对照指标“平均用力”,项项不落下,结果在各种评比中往往名列前茅乃至独占鳌头,这就打击了很多敬业从教者的积极性。比如有些教师教学非常优秀,但不擅长或不喜欢花时间去把经验变成文字,所以在论文评分方面会得低分。有些教师书教得好,论文写得好,但可能有其他影响到对其评价的缺点,这就可能导致不客观的评价。但你能据此否认他是好老师吗?显然不能。
学生中“偏科”的更多,但一个有智慧的教师一定能根据这种“偏”为学生找到合适的成长路径。事实上,很多优秀教师就是抓住了这种“偏”来转化所谓的问题学生的。对于学生,我们真正要担心的是其性格的模糊性,反之,只要有特点,有“偏长”的东西,那就一定能帮其找到前进的方向,形成人生的“长板”。
遗憾的是,钱学森之问虽振聋发聩,但很多老师仍然没有认识到问题的症结所在,或者即使知道,也习惯了被迫跟着升学率的鞭子走。这是非常可怕的。
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我们所以拥有众多名震海内外的学者、大儒,这与其时兼容并包、自信开放的教育风尚是分不开的。沈从文考北大,数学0分;合肥才女、“张家四姐妹”中的老四张充和“简直看不懂数学题”,但因为国文、英语出色,照样读北大。正是这种不拘一格降人才的观念,造就了近现代一批卓越的人才。
当前的教育,为了升学率一味追求“高大全”,力图使学生成绩科科均衡,其结果是许多学生“长板”不长,短板不短,中庸平均,进入社会后夹在中间,“好看”而不实用。
职业细分时代,我们需要更多拥有“长板”的人才。
(余志权)
所以,这个时代,人生的高度更取决于个人能力的“长板”。具体到教育而言,就是要尽可能长益孩子擅长的东西。
据说,美国的精英教育是放弃大部分中间层,有初二数学水平就能高中毕业。这像是我们国内的培优补差,尽管他们的“下层”最后如何我们并不清楚,但其培养精英的功夫确是不同凡响,毕竟数百位诺贝尔奖获得者不是碰运气得来的。
教育不是拿模子造人,而是因材施教,因才塑人。因为每个人生来就不一样,先天素养和后天受教育环境也完全不同,这就导致每个人在掌握学识和技能方面必然会有差异性的发展趋势。对此,教育必须给予合适的平台,让孩子的先天特长或潜在能力充分发展,最终形成某个“长板”。这样,他在社会这个大舞台上,就会有一方施展才能,实现人生价值的天地。
所以,一个人,哪怕只有一样拿得起放得下的本事,他這辈子也可能过得很好。这就是所谓的“一招鲜,吃遍天”。在体育界,这非常普遍,几为常识。
在教育问题上,我们也要普及这种认知,避免让平均主义的帽子扼杀了一个个天才,包括教师当中的天才。李希贵老师曾说,很多老师在评优评先方面很聪明,踩点又多又准,对照指标“平均用力”,项项不落下,结果在各种评比中往往名列前茅乃至独占鳌头,这就打击了很多敬业从教者的积极性。比如有些教师教学非常优秀,但不擅长或不喜欢花时间去把经验变成文字,所以在论文评分方面会得低分。有些教师书教得好,论文写得好,但可能有其他影响到对其评价的缺点,这就可能导致不客观的评价。但你能据此否认他是好老师吗?显然不能。
学生中“偏科”的更多,但一个有智慧的教师一定能根据这种“偏”为学生找到合适的成长路径。事实上,很多优秀教师就是抓住了这种“偏”来转化所谓的问题学生的。对于学生,我们真正要担心的是其性格的模糊性,反之,只要有特点,有“偏长”的东西,那就一定能帮其找到前进的方向,形成人生的“长板”。
遗憾的是,钱学森之问虽振聋发聩,但很多老师仍然没有认识到问题的症结所在,或者即使知道,也习惯了被迫跟着升学率的鞭子走。这是非常可怕的。
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我们所以拥有众多名震海内外的学者、大儒,这与其时兼容并包、自信开放的教育风尚是分不开的。沈从文考北大,数学0分;合肥才女、“张家四姐妹”中的老四张充和“简直看不懂数学题”,但因为国文、英语出色,照样读北大。正是这种不拘一格降人才的观念,造就了近现代一批卓越的人才。
当前的教育,为了升学率一味追求“高大全”,力图使学生成绩科科均衡,其结果是许多学生“长板”不长,短板不短,中庸平均,进入社会后夹在中间,“好看”而不实用。
职业细分时代,我们需要更多拥有“长板”的人才。
(余志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