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要长益学生的“长板”

来源 :中小学德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mail_9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前,时代已进入细分化阶段,知识较之过去更呈几何级爆炸性增长,一个人即使精力再旺盛,也无法均衡所有的能力,让自己的“木桶”板板一样长。在这种情况下,有一种超拔的能力比面面均衡而面面平庸要好得多也实际得多。
  所以,这个时代,人生的高度更取决于个人能力的“长板”。具体到教育而言,就是要尽可能长益孩子擅长的东西。
  据说,美国的精英教育是放弃大部分中间层,有初二数学水平就能高中毕业。这像是我们国内的培优补差,尽管他们的“下层”最后如何我们并不清楚,但其培养精英的功夫确是不同凡响,毕竟数百位诺贝尔奖获得者不是碰运气得来的。
  教育不是拿模子造人,而是因材施教,因才塑人。因为每个人生来就不一样,先天素养和后天受教育环境也完全不同,这就导致每个人在掌握学识和技能方面必然会有差异性的发展趋势。对此,教育必须给予合适的平台,让孩子的先天特长或潜在能力充分发展,最终形成某个“长板”。这样,他在社会这个大舞台上,就会有一方施展才能,实现人生价值的天地。
  所以,一个人,哪怕只有一样拿得起放得下的本事,他這辈子也可能过得很好。这就是所谓的“一招鲜,吃遍天”。在体育界,这非常普遍,几为常识。
  在教育问题上,我们也要普及这种认知,避免让平均主义的帽子扼杀了一个个天才,包括教师当中的天才。李希贵老师曾说,很多老师在评优评先方面很聪明,踩点又多又准,对照指标“平均用力”,项项不落下,结果在各种评比中往往名列前茅乃至独占鳌头,这就打击了很多敬业从教者的积极性。比如有些教师教学非常优秀,但不擅长或不喜欢花时间去把经验变成文字,所以在论文评分方面会得低分。有些教师书教得好,论文写得好,但可能有其他影响到对其评价的缺点,这就可能导致不客观的评价。但你能据此否认他是好老师吗?显然不能。
  学生中“偏科”的更多,但一个有智慧的教师一定能根据这种“偏”为学生找到合适的成长路径。事实上,很多优秀教师就是抓住了这种“偏”来转化所谓的问题学生的。对于学生,我们真正要担心的是其性格的模糊性,反之,只要有特点,有“偏长”的东西,那就一定能帮其找到前进的方向,形成人生的“长板”。
  遗憾的是,钱学森之问虽振聋发聩,但很多老师仍然没有认识到问题的症结所在,或者即使知道,也习惯了被迫跟着升学率的鞭子走。这是非常可怕的。
  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我们所以拥有众多名震海内外的学者、大儒,这与其时兼容并包、自信开放的教育风尚是分不开的。沈从文考北大,数学0分;合肥才女、“张家四姐妹”中的老四张充和“简直看不懂数学题”,但因为国文、英语出色,照样读北大。正是这种不拘一格降人才的观念,造就了近现代一批卓越的人才。
  当前的教育,为了升学率一味追求“高大全”,力图使学生成绩科科均衡,其结果是许多学生“长板”不长,短板不短,中庸平均,进入社会后夹在中间,“好看”而不实用。
  职业细分时代,我们需要更多拥有“长板”的人才。
  (余志权)
其他文献
“《品德与生活(社会)》教材呈现的家庭形象是这样的:每个小学生都有健在的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并且他们都是关爱‘我’的、为‘我’的成长付出了很多。此外,教材还编排了诸如‘远亲不如近邻’‘亲戚朋友一般住得相距较远’‘不常见面’‘但是左邻右舍却几乎每天都能见到’等内容”。  在吉林人民出版社2017年12月出版的《中澳小学社会科教材比较研究》一书中,作者这样陈述对我国小学思品教材内容的研究发现。基于此,
摘 要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发布之后,思想品德课教师应该认真思考:我们的教学该如何引领和落实学生核心素养的生成与培育?对此,第一,确立素养立意;第二,重视主体反思;第三,强化评价体验;第四,关注认知建构;第五,走向道德实践。如此,也许才能带来核心素养背景下中小学品德课堂的深度变革。  关 键 词 思想品德课;核心素养;教学路径  中圖分类号 G41  文献编码 A  文章编号 2095-118
摘 要 指向核心素养的道德与法治教学须立足单元课题,综合梳理课程标准、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的相关要求从而理清核心素养图谱,明确教学目标定位和导向;进而以核心素养为旨归,深度开发儿童生活,关注每一个学生的主体参与,深度演绎儿童立场,并创设多元自主体验,尝试有效解决问题,从而不断创新教学策略。  关 键 词 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课堂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 G41  文献编码 A  文章编号 2095-
房永军很忙。他坚持在一线上课,领衔实施着多个课题研究,每天还要处置教育集团两个校区,以及学校互助发展群中多所学校的种种事务;稍有空闲,还得忙于思谋如何与长三角地区多所结盟名校更好地衔接,如何创新教育集团发展新途径,如何更快地引领教师专业成长等等问题。  尽管忙,但房永军觉得忙得充实、忙得有意义。他觉得,青春有梦,人生才更精采。青年人要圆梦,就应不辞辛苦地、孜孜以求地奔波在追逐梦想的路上。  这位1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和社会各界对教育质量的关注,如何科学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逐渐成为中小学校关注的热点。  如何评价学生的行为表现,促进其知行统一?如何突破品德课程传统纸笔测试的窠臼,用开放式考查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使评价更好地服务于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希望这一组文章能引发更多的思考和探索。
今天的教育是为明天培养人才。作为一所有着深厚文化传统的名校,如何挖掘厚重的文化底蕴,培养现代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是学校面临的重大问题。学校认为,一个合格的现代公民应当拥有坚实的专业水平和知识底蕴,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良好的个性品质和健全的人格。为此,学校以课堂、主题活动和社会实践为载体,努力培养具有底气、灵气、大气的现代小公民。  一、以快乐课堂为主阵地,培养学生的底气  底气即坚实的专业和知识底
就像十个指头不是一般齐,每个班里总有一些孩子显得与众不同,就是所谓的“不合群”,而这些孩子往往会给班主任 “一刀切” 的管理造成很多麻烦,于是有的老师就会戴着有色眼镜来看待他们。  据我观察,班里不合群的孩子有三种类型。  第一种属于“自负型”,骄傲,瞧不上其他人,不屑于和其他人交往,独孤求败,曲高和寡。  第二种属于“自卑型”,不能正确评价自己,总认为自己比别人差,怕被别人鄙视,所以不敢和他人交
林崇德:对德育和素质教育的三个希望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中国心理学会前理事长林崇德在接受两会记者提问时,提出了对德育和素质教育的三个希望。一是以德育为先,加强针对性、实效性。希望德育改革能深入进行,从生活实践入手,变大道理为小道理,学雷锋是最好的内容,也是最好的一种形式。二个是以能力为重,倡导思维教学。素质教育要以创新精神为核心,以德育为灵魂,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全面落实国家的教育方针。
摘要:知行合一是品德课程的难题。在课后延伸活动中,围绕品德交往类题材,引导学生调查实践,学写小论文,以此展开研究性学习,提升学生的道德感知力和交往品质,促进知行合一。  关键词:小学品德课程;研究性学习;交往;知行合一行合一一直是品德课程的难题。为此,我们尝试在课后延伸活动中,开展“以交往类的品德题材为研究范围”研究性学习,引导学生调查实践,以学写小论文为载体,提升学生的交往品质和道德感知力,让学
摘 要通过原人教版《品德与生活》与新版统编《道德与法治》教材中,法治教育内容在编排思路、基本框架、主题内容组织、呈现方式的比较分析,明晰法治教育在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定位和实现路径。即以“故事教学法”,引领儿童走进“家庭生活中的法”;借助“角色扮演”,初步建立规则意识;设置“情景模拟”,陶冶法治积极情感。由此,实现道德与法治教育的有效融合。  关 键 词小学品德课程;道德与法治;法治教育;教材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