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竞争日趋激烈,高职学生作为高等教育对象的一个组成部分,其在就业中不可避免地遇到各种困难、挫折和失败,使得这一群体存在着一些不良的就业心理,从而影响了就业能力。本文从高职毕业生在就业心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入手,提出与之对应的策略,以期从高职学生的心理层面改善其就业心理,培养学生良好的就业心理素质。
【关键词】高职生 心理问题 就业对策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已日趋走向"大众化",大学生就业压力增加,高职生的就业问题日益凸显。高职毕业生中存在着一些不良的就业心理,严重影响了就业能力,增加了就业的难度,给社会、学校和家庭都带来了困扰和压力。
1.高职大学生就业心理方面存在的问题
总体来讲,高职大学生能够正视社会现实,他们的择业观和就业态度健康向上,但当前激烈的就业竞争环境使就业问题给高职大学生带来较大的心理压力,而且这种压力在各年级学生中都存在。调查显示,个人前途与就业已成为他们心理压力中最大的因素,而且压力有随着年级增高而上升的趋势。学生就业压力体验相当严重,尤其以心理体验最为严重,主要原因是发展方向的选择、就业、升本、恋爱分合、经济条件等冲突和事件。而高职生面对就业压力的释放方式则过于内向化,主要是自己解决和求助于同学朋友。其中有一些普遍的共性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就业期望值较高。部分高职生不能正确评价和定位自己,在选择理想的职业目标时,不能把主观愿望与客观条件有机结合起来。对自己的评价发生偏差,其"心目中的自我"高于真实的自我,看见的经常是自己的优点,在就业选择与竞争过程中把自己估计得过高,过于自负,一股脑地认为自己学习成绩优秀、所学专业需求旺、就业途径多,把自己在校期间考取的各种获奖证书和从业资格证书,当做政治资本和工作资本,在寻找就业单位时把标准定的过高,常常处于高不成、低不就的矛盾心理状态。这些构成了高职生在就业中高期望值与不能正视现实的心理冲突。
这种心理导致他们的择业目标和现实出现很大反差,无形中增加了就业难度,往往陷入一种自设的困境。例如,部分高职生就业期望值过高,就业目标锁定在大城市,大机关、高地位、高层次的工作,不愿意去民营单位、偏远郊县和广大农村就业。
1.2过度焦虑与急躁。面临毕业,即将结束十几年的学生生涯,踏上工作岗位,面临这一人生的重大转折,毕业生是既希望谋求到理想的职业,又担心自己在择业上的失误会造成终身遗憾,在就业过程中不同程度地存在一定的焦虑情绪是正常的。面对竞争激烈的就业市场,有的高职生在参加过几次招聘会后,感觉用人单位招聘条件要求苛刻,再加上求职择业过程中千头万绪的事情,心情浮躁不安,精神也处于一种持久的焦虑状态。他们的这种过度、持久的焦虑体验,形成就业焦虑心理,有的甚至患上了"择业焦虑症",严重影响正常的生活和就业。
部分毕业生在就业单位没有确定前,没有目标地东奔西跑,频繁参加招聘会,盲目投递简历,希望尽快找到合适的工作;当用人单位有意向签约时,他们在并不完全了解用人单位的情况下就匆匆签约,一旦发现实际情况与自己想象的不一样或发现了更好的工作时,又后悔莫及,给自己带来许多不必要的麻烦与心理困扰。
1.3缺乏清晰的就业目标与消极等待心理。由于高职生的毕业年龄普遍偏低,思想还不够成熟,并且大多是独生子女,因此就业的意识比较淡薄,对毕业的选择缺乏明确的思考,部分高职毕业生在就业问题上表现消极,平时也不参加招聘会,有单位来了就看看,如果不满意就等下去,满意时也不主动争取,抱着"你不要我是你的损失"的态度,期待着有单位会主动邀请。还有些人"这山望着那山高",不肯轻易低就,明明已经找到工作,但拖着不肯签约,总希望有更好的单位出现。
由于学历偏低、就业困难,以及理想与现实的差距较大等因素的长期困扰,在择业中受到挫折后,一些毕业生同学会感到无能为力、失去信心,表现为失落抑郁、不思进取、情绪低落、意志消沉,他们常常会放弃一切积极的求职努力,听天由命。
1.4过分依赖,找工作也"啃老"。依赖心理在求职就业中具体表现为"啃老",甚至还有人直言:"大学生找工作就是比爹!"在巨大的就业压力下,找工作靠关系、靠父母已经在某些毕业生意识中根深蒂固。
不少高职毕业生表示,他们起初并不想依赖父母,但是在就业屡次碰壁后,他们主动选择了"啃老",这种依赖他人的心理倾向,不主动选择,积极竞争,与激烈竞争的社会现实格格不入。
2.高职生就业心理问题的原因分析
当前整个社会的就业形势十分严峻,造成高职毕业生就业困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以下几点:
2.1社会大环境的影响。
2.1.1整个社会盲目追求高学历。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劳动力市场供大于求,再加上近来年高等教育扩招,用人单位为了装点门面,在招聘过程中挑肥拣瘦,形成研究生做本科生的工作,本科生挤占高职高专生的就业岗位的不正常现象。
2.1.2我国职业教育起步较晚,理论与实践经验不足,没有形成系统科学的高职生人才观和成才观。多年来,各级政府部门一直把"人才"界定为"具有中专以上学历或有专业技术职务的人"。社会上流传的错误人才观念也一度左右了人们的思想,即: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培养的是中等技术人才,而高等职业技术院校培养的是高等技术人才。造成高职生没有"天之骄子"的自豪感,以致于他们较高的学习目标和理想不能如愿实现,即使热爱自己所学的专业,又不愿意踏踏实实从最基础、最低层、最现实的学习和实践活动做起,最终使高职生为自己顺利就业、准确认识自我和评价自我造成了错觉,把自己定位在专科生层次上,技能掌握不扎实,眼高手低,无法适应工作岗位的需要。
2.2学校方面的影响。2.2.1就业指导工作不到位。不少院校的就业指导工作内容和形式都比较简单,一般都是采用讲座的形式,内容也大多是政策法规和求职技巧辅导。许多高职院校偏重于重视创造高就业率,而忽视对大学生就业观的教育和培养,还没有完全认识到职业指导、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对学生培养的价值、对学校长远发展的重要意义。
2.2.2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相脱节,教学设施相对落后。一方面,部分高职院校盲目开设热门专业,致使人才培养趋同现象严重;另一方面,对于一些不适应市场需求的专业,不能及时调整招生人数,改变专业设置,导致毕业生毕业就失业。另外,不少高职院校的教学设施和实验实训条件也相对落后,陈旧的实验设备和器材,导致学生的实践技能满足不了社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要。
2.3学生自身原因。
2.3.1自身定位过高,缺乏正确的就业观念。高职生正处于青春期,心理发展渐趋成熟但又未真正成熟,理想化特征突出,对未来的生活道路产生种种设想。思考就业问题时,许多大学生期望值过高,虚荣心太强,没有从市场特点和自身特点进行择业,往往带有幻想的色彩,盲目追求高工资、大单位,拥挤在大城市、大企业。
2.3.2主观能动性不强,就业竞争力差。有部分高职毕业生把就业当作是学校和家庭的事情,在就业上过分依赖学校或家庭安排。有的毕业生在学校里只满足于完成应学的课程,缺乏解决实际专业问题的动手能力,职业能力有缺陷,不能满足社会需要。
3.缓解高职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对策探索
在高职大学生就业期间,社会、学校、家庭要为他们科学就业观的培养提供必要的援助,积极引导毕业生进行自我调适,缓解就业心理压力与焦虑。
3.1通过职业咨询帮助毕业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指导工作形式不拘泥于采用大众讲座的形式,内容在政策法规和求职技巧辅导更加多样化。在普及就业政策和政策法规的基础上,引导高职毕业生应该根据市场实际情况,转变思路,不能过分关注工资水平和地理位置,抛弃一些不切实际的想法和浮躁心理。设立专门的职业咨询工作室,通过职业咨询等"一对一"指导,帮助学生了解自身的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帮助毕业生认识自己的价值、兴趣、爱好,以及自己发展的优劣势条件,设计出合理可行的职业生涯发展方向,切实帮助学生准确的定位和合理的选择。让他们不仅仅把就业当作是落实一份工作,而是自己职业生涯的一部分,这样就不会过于计较眼前的得失,而是把眼光放得更长远。
3.2树立自信是关键,不盲目攀比学历,注意职业能力的提升。高职院校的大学生应该把树立自信作为面向社会的关键,不要认为高职学生就比本科学生低一等、矮一截。因为不同层次的学校培养目标是不一样的,我们应该看到高职的优势在于最贴近社会需求的专业设置和特殊人才培养模式。学历固然重要,但学历高未必见得都是好事,社会需要应用型、技能型、适用型的人才,一些高学历的毕业生的学历优势还有可能转变成劣势。
"自信,则人信之"。高职毕业生必须首先全面认识自己,找准自己的社会位置。面临就业竞争时,给自己设计社会定位不能好高骛远,应该及时调整到社会最基层,立志先从小事、平凡事开始,不断积累逐步提升职业能力。"是金子总会发光",当自己得到实践锻炼的经历后,这种经历也就成为你人生的财富。所以,高职毕业生应树立信心,增强自信,不去盲目与人攀比学历,应更注重能力的培训与提升,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
3.3先就业,再择业,树立阶段性就业观念。"先就业、再择业",分阶段由低级向高级理想工作岗位迈进,是当代大学生就业观念转变后出现的一个新趋势。经济在发展,需求在变化,当专业不对口、择业受挫时不妨调整思路,可在相似、相近专业甚至不同的专业领域考虑,达到"先就业"为上策。"先就业,后择业",抱定"可以到任何地方工作"的信念,对于急需就业的毕业生来说,把这个选择的时机留给将来时比较现实的。树立阶段性就业观念,具备这种心态,高职生才能更踏实、更自信地实现就业,才能在就业的过程中再谋长远发展。
最后,提高心理承受能力,提高自我心理疏导的主动性。在就业竞争日趋激烈的条件下,出现求职失败是在所难免的。高职毕业生要对可能出现的求职挫折有充分的心理准备,不能期望自己求职一次成功,应该用冷静和坦然的态度去对待,客观地分析自己求职失败的原因。根据自己心态的实际情况,选择各种自我心理疏导的方法来调节自身的心态,重新建立心理平衡。例如,可进行积极的自我心理暗示,鼓励、相信、帮助自己渡过难关。可以向朋友、老师倾诉,寻求他们的安慰与支持。还可以通过体育锻炼、听音乐、郊游等方式来转移自己的注意力,积极调整心态。
参考文献
[1]乔潮.高职生就业心理现状分析和思考[J].西安文理学院学报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8).
[2]赵苗苗,刘静洋.高职毕业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及对策[J].辽宁高职学报,2007,(5).
[3]姚霞.当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存在的误区及其对策分析[J].中国西部科技,2006,(29).
[4]葛敏.大学生就业形势与思考[J].科技信息,2007,(18).
[5]郑扬波.高职毕业生就业问题探讨[J].中国成人教育,2007,(5).
[6]杨宜勇.大开放的就业[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4.
[7]王晋.大学生就业指导(高职高专版)[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8]于海琴.心理成长与生涯发展[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8
【关键词】高职生 心理问题 就业对策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已日趋走向"大众化",大学生就业压力增加,高职生的就业问题日益凸显。高职毕业生中存在着一些不良的就业心理,严重影响了就业能力,增加了就业的难度,给社会、学校和家庭都带来了困扰和压力。
1.高职大学生就业心理方面存在的问题
总体来讲,高职大学生能够正视社会现实,他们的择业观和就业态度健康向上,但当前激烈的就业竞争环境使就业问题给高职大学生带来较大的心理压力,而且这种压力在各年级学生中都存在。调查显示,个人前途与就业已成为他们心理压力中最大的因素,而且压力有随着年级增高而上升的趋势。学生就业压力体验相当严重,尤其以心理体验最为严重,主要原因是发展方向的选择、就业、升本、恋爱分合、经济条件等冲突和事件。而高职生面对就业压力的释放方式则过于内向化,主要是自己解决和求助于同学朋友。其中有一些普遍的共性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就业期望值较高。部分高职生不能正确评价和定位自己,在选择理想的职业目标时,不能把主观愿望与客观条件有机结合起来。对自己的评价发生偏差,其"心目中的自我"高于真实的自我,看见的经常是自己的优点,在就业选择与竞争过程中把自己估计得过高,过于自负,一股脑地认为自己学习成绩优秀、所学专业需求旺、就业途径多,把自己在校期间考取的各种获奖证书和从业资格证书,当做政治资本和工作资本,在寻找就业单位时把标准定的过高,常常处于高不成、低不就的矛盾心理状态。这些构成了高职生在就业中高期望值与不能正视现实的心理冲突。
这种心理导致他们的择业目标和现实出现很大反差,无形中增加了就业难度,往往陷入一种自设的困境。例如,部分高职生就业期望值过高,就业目标锁定在大城市,大机关、高地位、高层次的工作,不愿意去民营单位、偏远郊县和广大农村就业。
1.2过度焦虑与急躁。面临毕业,即将结束十几年的学生生涯,踏上工作岗位,面临这一人生的重大转折,毕业生是既希望谋求到理想的职业,又担心自己在择业上的失误会造成终身遗憾,在就业过程中不同程度地存在一定的焦虑情绪是正常的。面对竞争激烈的就业市场,有的高职生在参加过几次招聘会后,感觉用人单位招聘条件要求苛刻,再加上求职择业过程中千头万绪的事情,心情浮躁不安,精神也处于一种持久的焦虑状态。他们的这种过度、持久的焦虑体验,形成就业焦虑心理,有的甚至患上了"择业焦虑症",严重影响正常的生活和就业。
部分毕业生在就业单位没有确定前,没有目标地东奔西跑,频繁参加招聘会,盲目投递简历,希望尽快找到合适的工作;当用人单位有意向签约时,他们在并不完全了解用人单位的情况下就匆匆签约,一旦发现实际情况与自己想象的不一样或发现了更好的工作时,又后悔莫及,给自己带来许多不必要的麻烦与心理困扰。
1.3缺乏清晰的就业目标与消极等待心理。由于高职生的毕业年龄普遍偏低,思想还不够成熟,并且大多是独生子女,因此就业的意识比较淡薄,对毕业的选择缺乏明确的思考,部分高职毕业生在就业问题上表现消极,平时也不参加招聘会,有单位来了就看看,如果不满意就等下去,满意时也不主动争取,抱着"你不要我是你的损失"的态度,期待着有单位会主动邀请。还有些人"这山望着那山高",不肯轻易低就,明明已经找到工作,但拖着不肯签约,总希望有更好的单位出现。
由于学历偏低、就业困难,以及理想与现实的差距较大等因素的长期困扰,在择业中受到挫折后,一些毕业生同学会感到无能为力、失去信心,表现为失落抑郁、不思进取、情绪低落、意志消沉,他们常常会放弃一切积极的求职努力,听天由命。
1.4过分依赖,找工作也"啃老"。依赖心理在求职就业中具体表现为"啃老",甚至还有人直言:"大学生找工作就是比爹!"在巨大的就业压力下,找工作靠关系、靠父母已经在某些毕业生意识中根深蒂固。
不少高职毕业生表示,他们起初并不想依赖父母,但是在就业屡次碰壁后,他们主动选择了"啃老",这种依赖他人的心理倾向,不主动选择,积极竞争,与激烈竞争的社会现实格格不入。
2.高职生就业心理问题的原因分析
当前整个社会的就业形势十分严峻,造成高职毕业生就业困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以下几点:
2.1社会大环境的影响。
2.1.1整个社会盲目追求高学历。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劳动力市场供大于求,再加上近来年高等教育扩招,用人单位为了装点门面,在招聘过程中挑肥拣瘦,形成研究生做本科生的工作,本科生挤占高职高专生的就业岗位的不正常现象。
2.1.2我国职业教育起步较晚,理论与实践经验不足,没有形成系统科学的高职生人才观和成才观。多年来,各级政府部门一直把"人才"界定为"具有中专以上学历或有专业技术职务的人"。社会上流传的错误人才观念也一度左右了人们的思想,即: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培养的是中等技术人才,而高等职业技术院校培养的是高等技术人才。造成高职生没有"天之骄子"的自豪感,以致于他们较高的学习目标和理想不能如愿实现,即使热爱自己所学的专业,又不愿意踏踏实实从最基础、最低层、最现实的学习和实践活动做起,最终使高职生为自己顺利就业、准确认识自我和评价自我造成了错觉,把自己定位在专科生层次上,技能掌握不扎实,眼高手低,无法适应工作岗位的需要。
2.2学校方面的影响。2.2.1就业指导工作不到位。不少院校的就业指导工作内容和形式都比较简单,一般都是采用讲座的形式,内容也大多是政策法规和求职技巧辅导。许多高职院校偏重于重视创造高就业率,而忽视对大学生就业观的教育和培养,还没有完全认识到职业指导、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对学生培养的价值、对学校长远发展的重要意义。
2.2.2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相脱节,教学设施相对落后。一方面,部分高职院校盲目开设热门专业,致使人才培养趋同现象严重;另一方面,对于一些不适应市场需求的专业,不能及时调整招生人数,改变专业设置,导致毕业生毕业就失业。另外,不少高职院校的教学设施和实验实训条件也相对落后,陈旧的实验设备和器材,导致学生的实践技能满足不了社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要。
2.3学生自身原因。
2.3.1自身定位过高,缺乏正确的就业观念。高职生正处于青春期,心理发展渐趋成熟但又未真正成熟,理想化特征突出,对未来的生活道路产生种种设想。思考就业问题时,许多大学生期望值过高,虚荣心太强,没有从市场特点和自身特点进行择业,往往带有幻想的色彩,盲目追求高工资、大单位,拥挤在大城市、大企业。
2.3.2主观能动性不强,就业竞争力差。有部分高职毕业生把就业当作是学校和家庭的事情,在就业上过分依赖学校或家庭安排。有的毕业生在学校里只满足于完成应学的课程,缺乏解决实际专业问题的动手能力,职业能力有缺陷,不能满足社会需要。
3.缓解高职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对策探索
在高职大学生就业期间,社会、学校、家庭要为他们科学就业观的培养提供必要的援助,积极引导毕业生进行自我调适,缓解就业心理压力与焦虑。
3.1通过职业咨询帮助毕业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指导工作形式不拘泥于采用大众讲座的形式,内容在政策法规和求职技巧辅导更加多样化。在普及就业政策和政策法规的基础上,引导高职毕业生应该根据市场实际情况,转变思路,不能过分关注工资水平和地理位置,抛弃一些不切实际的想法和浮躁心理。设立专门的职业咨询工作室,通过职业咨询等"一对一"指导,帮助学生了解自身的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帮助毕业生认识自己的价值、兴趣、爱好,以及自己发展的优劣势条件,设计出合理可行的职业生涯发展方向,切实帮助学生准确的定位和合理的选择。让他们不仅仅把就业当作是落实一份工作,而是自己职业生涯的一部分,这样就不会过于计较眼前的得失,而是把眼光放得更长远。
3.2树立自信是关键,不盲目攀比学历,注意职业能力的提升。高职院校的大学生应该把树立自信作为面向社会的关键,不要认为高职学生就比本科学生低一等、矮一截。因为不同层次的学校培养目标是不一样的,我们应该看到高职的优势在于最贴近社会需求的专业设置和特殊人才培养模式。学历固然重要,但学历高未必见得都是好事,社会需要应用型、技能型、适用型的人才,一些高学历的毕业生的学历优势还有可能转变成劣势。
"自信,则人信之"。高职毕业生必须首先全面认识自己,找准自己的社会位置。面临就业竞争时,给自己设计社会定位不能好高骛远,应该及时调整到社会最基层,立志先从小事、平凡事开始,不断积累逐步提升职业能力。"是金子总会发光",当自己得到实践锻炼的经历后,这种经历也就成为你人生的财富。所以,高职毕业生应树立信心,增强自信,不去盲目与人攀比学历,应更注重能力的培训与提升,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
3.3先就业,再择业,树立阶段性就业观念。"先就业、再择业",分阶段由低级向高级理想工作岗位迈进,是当代大学生就业观念转变后出现的一个新趋势。经济在发展,需求在变化,当专业不对口、择业受挫时不妨调整思路,可在相似、相近专业甚至不同的专业领域考虑,达到"先就业"为上策。"先就业,后择业",抱定"可以到任何地方工作"的信念,对于急需就业的毕业生来说,把这个选择的时机留给将来时比较现实的。树立阶段性就业观念,具备这种心态,高职生才能更踏实、更自信地实现就业,才能在就业的过程中再谋长远发展。
最后,提高心理承受能力,提高自我心理疏导的主动性。在就业竞争日趋激烈的条件下,出现求职失败是在所难免的。高职毕业生要对可能出现的求职挫折有充分的心理准备,不能期望自己求职一次成功,应该用冷静和坦然的态度去对待,客观地分析自己求职失败的原因。根据自己心态的实际情况,选择各种自我心理疏导的方法来调节自身的心态,重新建立心理平衡。例如,可进行积极的自我心理暗示,鼓励、相信、帮助自己渡过难关。可以向朋友、老师倾诉,寻求他们的安慰与支持。还可以通过体育锻炼、听音乐、郊游等方式来转移自己的注意力,积极调整心态。
参考文献
[1]乔潮.高职生就业心理现状分析和思考[J].西安文理学院学报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8).
[2]赵苗苗,刘静洋.高职毕业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及对策[J].辽宁高职学报,2007,(5).
[3]姚霞.当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存在的误区及其对策分析[J].中国西部科技,2006,(29).
[4]葛敏.大学生就业形势与思考[J].科技信息,2007,(18).
[5]郑扬波.高职毕业生就业问题探讨[J].中国成人教育,2007,(5).
[6]杨宜勇.大开放的就业[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4.
[7]王晋.大学生就业指导(高职高专版)[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8]于海琴.心理成长与生涯发展[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