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生物学教学要密切反映现实生活的内容,注重书本知识向学生生活的回归、向学生经验的回归,这样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更主动的学习。生物教学要努力实现由教材向生活世界的回归,离学生的生活再近些,从生活实际出发,关注学生的生活背景、生活领域、生活经验等,为学生搭建由"科学世界"通往"生活世界"的桥梁。
【关键词】生物教学 思维特点 探究实验 学习兴趣
生物学科是与现实世界有着密切联系的学科。人类发展到今天,为探索生命科学的奥秘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素材。因此,生物学教学要密切反映现实生活的内容,注重书本知识向学生生活的回归、向学生经验的回归,这样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更主动地学习。在教学中,教师要在把握课程内容、贴近学生生活的同时,适当地拓展课程时空,突破"课堂教学就是在教室上课"的传统观念,将学生学习活动的空间拓展到生活和社会的各个领域,延伸到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让学生感受到"生物学源于生活,又作用于生活"的现实,体现"由科学世界向生活世界的回归"的课程理念。要做这一点就需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
1.了解学生的一般特征
初中学段的学生思维能力得到迅速发展,思维形式逐步由形象思维转向抽象逻辑思维。但很大程度上还属于经验型,需要感性认识的直接支持。所以生物的教学内容应该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和经验。如在第三单元第二章第二节《植株的生长》一节教学中,在讲解芽的结构时,可以用一棵白菜心,从中间破开,模拟芽的结构,让学生认知,这样从离学生最近的生活实际出发——大白菜,不仅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又能很好地完成对芽的结构的认知。又如,在第四单元第二章第二节《消化和吸收》一节的教学时,教师可以根据教学需要,改变教学顺序,先介绍各个消化器官,同时教会学生认识自己身体各个消化器官的位置,如胃的位置、阑尾的位置、肝脏的位置等,这样在感性认知的基础上完成了对消化系统组成的知识。这样的教学方式,符合初中学生的思维特点,依托事实经验,基本实现思维的形式化,完成头脑中概念的形成。
2.用探究实验调动学生的学习的兴趣
学习兴趣是学生力求认识世界,渴望获得知识和追求真理而带有情感色彩的意向。它是学生学习自觉性和积极性的核心因素,是学习获得成功的重要条件。而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实验是学生认识生物界的窗口。在第四单元第四章第一节《流动的组织——血液》一节教学时,我是这样开始的:取一试管加入抗凝剂和血液,待血细胞沉淀后观察分层的情况,然后将试管倾斜放置10分钟后,斜面上的红细胞呈鲜红色。学生第一次目睹血液这一奇妙的变化,无不惊叹,学习血液成份的兴趣一下就被激发起来了。再通过教师的讲解,使学生知道了红细胞中血红蛋白的特性。这样用最直观的方法,最生动地感知,获得了新知识。
对于教材中已有的一些演示试验,凡是应该让学生看到的,应尽量让他们看到。如:第三单元第五章中的实验《光合作用还产生氧气》,我们经常演示的是金鱼藻的放氧实验。这个实验虽不复杂,但却常因季节的关系不能成功,因此我在进行这一部分教学时,采用的方法是,提前讲解或用适宜强度的灯光代替阳光来做实验。这样当学生看到成串的气泡从叶片表面冒出时,十分兴奋,当收集在试管中的气体使余烬木条复燃时,有些学生竟然吃惊的"啊!"了出来。这样就能紧紧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起他们浓厚的学习兴趣,促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学习。
3.寻找教学内容与实际生活世界的结合点
生物学课堂应该成为沟通现实生活和学科知识的桥梁。生物科学是与人类生活、生产实践、社会发展有着广泛而密切联系的学科,而且生活本身就含有生物学的教育因素。如何用好这些因素对教学的成功与否往往起着关键的作用。如在第四单元第四章第一节《流动的组织——血液》一节教学时,投影书上的血液报告单时,学生没有表现出太多的兴趣,但如果教师先拿出本市某家医院的血液检查报告时学生就有了兴趣,而当同学发现是班上某位同学的血液报告单时,他们的兴趣大增,学生感觉课堂知识和学生的生活近在咫尺。然后教师再引导学生看书上的血液报告单,并指导学生如何看懂报告。又如,在讲解"血型"前,先布置课前调查,让学生回去了解父母的的血型,然后课上指导学习血型遗传的一般规律,再让学生推理自己大概是什么血型,或者反过来推测父母大概是什么血型,因为知识就在生活中,学生很感兴趣,马上就能掌握其中规律,完成教学目标。又如,在讲解第八单元第一章第二节《免疫与计划免疫》时,可以要求学生将自己的接种卡带来,看看自己到底接种过多少种疫苗。这时他们才发现,自己竟然接种过这么多疫苗。也可结合今年春天我区的麻疹疫情,看看自己到底是否接种麻疹疫苗,是否打过麻疹疫苗的加强针,是否属于易感人群。这时学生就会发现,计划免疫就在我们身边。通过这样的方式,就可以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组织好课外兴趣小组的活动
开展课外兴趣小组的活动,能进一步消化课堂所学知识,并扩大知识面和提高深度难度,所以课外兴趣小组活动是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延续。如桃花是课堂所讲花的结构的典型,而当我们走出教室,在大自然中又见到各种各样、千姿百态的花。解剖其它花、对照桃花,不仅牢固地掌握桃花的结构知识,而且增加很多知识。课外兴趣小组是培优补差、因材施教的场所。对于成绩较好的学生,让他们在活动中得以提高、巩固兴趣、发挥特长,以他们为主参与各项竞赛,起到榜样作用;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注意发挥他们一技之长、培养好的学习品质,密切师生关系,沟通情感,以减缓课堂教学的压力,淡化他们的消极情绪和负面影响,起到很好的教育效果。 这样也可体现"面向全体学生"的教学理念。
"教育即生活",教育是学生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失去了生活,教育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所以,生物教学要努力实现由教材向生活世界的回归,离学生的生活再近些,从生活实际出发,关注学生的生活背景、生活领域、生活经验等,为学生搭建由"科学世界"通往"生活世界"的桥梁。
以上是我在多年生物教学中的一些体会,仅供参考!
【关键词】生物教学 思维特点 探究实验 学习兴趣
生物学科是与现实世界有着密切联系的学科。人类发展到今天,为探索生命科学的奥秘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素材。因此,生物学教学要密切反映现实生活的内容,注重书本知识向学生生活的回归、向学生经验的回归,这样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更主动地学习。在教学中,教师要在把握课程内容、贴近学生生活的同时,适当地拓展课程时空,突破"课堂教学就是在教室上课"的传统观念,将学生学习活动的空间拓展到生活和社会的各个领域,延伸到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让学生感受到"生物学源于生活,又作用于生活"的现实,体现"由科学世界向生活世界的回归"的课程理念。要做这一点就需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
1.了解学生的一般特征
初中学段的学生思维能力得到迅速发展,思维形式逐步由形象思维转向抽象逻辑思维。但很大程度上还属于经验型,需要感性认识的直接支持。所以生物的教学内容应该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和经验。如在第三单元第二章第二节《植株的生长》一节教学中,在讲解芽的结构时,可以用一棵白菜心,从中间破开,模拟芽的结构,让学生认知,这样从离学生最近的生活实际出发——大白菜,不仅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又能很好地完成对芽的结构的认知。又如,在第四单元第二章第二节《消化和吸收》一节的教学时,教师可以根据教学需要,改变教学顺序,先介绍各个消化器官,同时教会学生认识自己身体各个消化器官的位置,如胃的位置、阑尾的位置、肝脏的位置等,这样在感性认知的基础上完成了对消化系统组成的知识。这样的教学方式,符合初中学生的思维特点,依托事实经验,基本实现思维的形式化,完成头脑中概念的形成。
2.用探究实验调动学生的学习的兴趣
学习兴趣是学生力求认识世界,渴望获得知识和追求真理而带有情感色彩的意向。它是学生学习自觉性和积极性的核心因素,是学习获得成功的重要条件。而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实验是学生认识生物界的窗口。在第四单元第四章第一节《流动的组织——血液》一节教学时,我是这样开始的:取一试管加入抗凝剂和血液,待血细胞沉淀后观察分层的情况,然后将试管倾斜放置10分钟后,斜面上的红细胞呈鲜红色。学生第一次目睹血液这一奇妙的变化,无不惊叹,学习血液成份的兴趣一下就被激发起来了。再通过教师的讲解,使学生知道了红细胞中血红蛋白的特性。这样用最直观的方法,最生动地感知,获得了新知识。
对于教材中已有的一些演示试验,凡是应该让学生看到的,应尽量让他们看到。如:第三单元第五章中的实验《光合作用还产生氧气》,我们经常演示的是金鱼藻的放氧实验。这个实验虽不复杂,但却常因季节的关系不能成功,因此我在进行这一部分教学时,采用的方法是,提前讲解或用适宜强度的灯光代替阳光来做实验。这样当学生看到成串的气泡从叶片表面冒出时,十分兴奋,当收集在试管中的气体使余烬木条复燃时,有些学生竟然吃惊的"啊!"了出来。这样就能紧紧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起他们浓厚的学习兴趣,促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学习。
3.寻找教学内容与实际生活世界的结合点
生物学课堂应该成为沟通现实生活和学科知识的桥梁。生物科学是与人类生活、生产实践、社会发展有着广泛而密切联系的学科,而且生活本身就含有生物学的教育因素。如何用好这些因素对教学的成功与否往往起着关键的作用。如在第四单元第四章第一节《流动的组织——血液》一节教学时,投影书上的血液报告单时,学生没有表现出太多的兴趣,但如果教师先拿出本市某家医院的血液检查报告时学生就有了兴趣,而当同学发现是班上某位同学的血液报告单时,他们的兴趣大增,学生感觉课堂知识和学生的生活近在咫尺。然后教师再引导学生看书上的血液报告单,并指导学生如何看懂报告。又如,在讲解"血型"前,先布置课前调查,让学生回去了解父母的的血型,然后课上指导学习血型遗传的一般规律,再让学生推理自己大概是什么血型,或者反过来推测父母大概是什么血型,因为知识就在生活中,学生很感兴趣,马上就能掌握其中规律,完成教学目标。又如,在讲解第八单元第一章第二节《免疫与计划免疫》时,可以要求学生将自己的接种卡带来,看看自己到底接种过多少种疫苗。这时他们才发现,自己竟然接种过这么多疫苗。也可结合今年春天我区的麻疹疫情,看看自己到底是否接种麻疹疫苗,是否打过麻疹疫苗的加强针,是否属于易感人群。这时学生就会发现,计划免疫就在我们身边。通过这样的方式,就可以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组织好课外兴趣小组的活动
开展课外兴趣小组的活动,能进一步消化课堂所学知识,并扩大知识面和提高深度难度,所以课外兴趣小组活动是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延续。如桃花是课堂所讲花的结构的典型,而当我们走出教室,在大自然中又见到各种各样、千姿百态的花。解剖其它花、对照桃花,不仅牢固地掌握桃花的结构知识,而且增加很多知识。课外兴趣小组是培优补差、因材施教的场所。对于成绩较好的学生,让他们在活动中得以提高、巩固兴趣、发挥特长,以他们为主参与各项竞赛,起到榜样作用;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注意发挥他们一技之长、培养好的学习品质,密切师生关系,沟通情感,以减缓课堂教学的压力,淡化他们的消极情绪和负面影响,起到很好的教育效果。 这样也可体现"面向全体学生"的教学理念。
"教育即生活",教育是学生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失去了生活,教育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所以,生物教学要努力实现由教材向生活世界的回归,离学生的生活再近些,从生活实际出发,关注学生的生活背景、生活领域、生活经验等,为学生搭建由"科学世界"通往"生活世界"的桥梁。
以上是我在多年生物教学中的一些体会,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