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前中小学学校教育强调德育,更注重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诚然,井然有序的校园更能体现和谐美。教导学生遵守日常行为规范更利于学生成长为教师们眼中合格的甚至优秀的中学生。因而,教师们不仅要关注学生们上课自习的纪律,还要关注教室卫生,而且连学生们整队做广播操,去食堂时的队列,校服及仪容仪表的检查等,也丝毫不放松。期望是美好的,但事实会出乎意料。
统一标准下的“听话”后果
记得四年前,我第一次做班主任,带的是一个寄宿班。也许是年轻好胜吧,我要求学生样样争先。经过一段时间的管理、教导,我们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常规方面每个月都能夺得学校的流动红旗,精神面貌积极向上,成绩名列前茅……一下子,我们班成为全校闻名的优秀班级,同学们自豪,我也着实骄傲。可是,令我大跌眼镜的是,这样优秀的班级,初三毕业考试成绩却极不理想:平时成绩很好的中考成绩很差,毕业后发现曾经很亲近的同学们跟我很疏远……这个失败让我倍受打击。
直到有一次,与一位资深前辈聊起此事,才发现很多人都有过类似的问题:平时在学校表现优秀,很乖的班级中考成绩不尽如人意;自认为亲近的同学其实并没有真正走进他的内心世界;“很乖的”班级安静懂事的外表下,缺乏孩子该有的创造力与活力……那位老师意味深长的一句话点醒了我,班级需要活力,而不是表面上的“听话”。
何为表面上的“听话”
这里所指的“听话”,意味着井然有序的教学环境。表面上的“听话”是借用,是指思想上减少束缚,因而所谓的“乱世”是给学生繁重的规范压力减负,是从学生成长发展的角度,施以适合的土壤,让学生能够在老师的人文关怀下,成长为枝繁叶茂的大树。
可以看出,活跃的背后,教师要付出更多的精力。不再简单的依靠“规范”治理学生,不再木讷的要求学生整齐划一……宽松了的是环境,紧张了的是教师本不轻松的内心。
用多元化的价值观去评价孩子,注重孩子的长远发展,教师要能够拿捏好松与严的尺度,活跃绝非易事。
活跃才能不束缚孩子个性
去模式化、保姆化的“听话”管理模式 不得不说,当前许多学校的教育存在着“模式化”“保姆化”的弊端。诸如:要求学生热水瓶摆放“一条线”、鞋子摆放“一条线”……这样诸多“一条线”的规定,着实能让宿舍看上去整齐划一,问题是,我们真的需要这样的整齐划一吗?一位名校校长也对此类“一条线”的要求提出了质疑,我们的学生究竟是要把更多的时间放在思考和创造上,还是在整理内务上?
这样模式化、保姆化的管理模式只能培养出“遵纪守法”的“良民”,在这样安逸的班集体,孩子们习惯被动接受,不肯创新,不愿意接受新鲜事物,缺少竞争的“血性”。长此以往,表面的风平浪静,容易让教师放松警惕。
陈晓华老师说:“我心目中的班集体形象……她包容全体同学的个性,而个性的张扬又丰富她的内涵,每个人都可以在她的怀抱里得到快乐和认同……”说的真好!有的班级秩序井然,但是往往集体意志被放大,学生的个人意志被忽略或者强制修改,使得有个性的同学施展不开拳脚,我们应该包容他们的个性,修改个性中不好的习惯,“给竹笋以拔节的力量”,而不是修剪他们的“枝条”。
班主任该怎么做 常听说“现在的学生和以前不一样了”和“现在的家长和以前不一样了”,我们应该大声说:“现在的老师必须和以前不一样了!”活跃的班级氛围,呼唤“多面体”班主任。
应该因势利导,建立在学生已有的基础之上,针对不同的学生“施爱”。马卡连柯说过:“要尽可能多地要求一个人,也要尽可能地尊重一个人”,所以,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情感、兴趣爱好,尊重学生的个性,尊重学生提出的要求。这样,更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发展。
其次,有严格的爱,“乱世”不是秩序乱,而是思想上给以一定的空间。真正的爱不是纵容的溺爱,而是严格的。班主任老师应该学会长远规划,发现学生“乱”过界的时候,我们要及时提醒,必要时给以严厉的教导批评。
能从容应对变化,具有较强协调能力。这样的班主任通常有较高的“人气”,也只有这样的班主任,才能“驾驭”没有思想束缚的班级,开展工作才具有较强的凝聚力,班级同学“万变不离其宗”;另外班主任还有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善于恰如其分地确定发展目标,制定发展规划,让学生有节奏地“乱”。首先能遵守规则,约束自己的行为,有集体意识,然后是逐步信任,对他们放手,最后争取达到理想境界,让同学们“乱而有节,乱而有界”,尽情施展。
老师要能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将网络教育作为课堂的延伸。对于一些隐私问题、性格内向的学生,可以试着通过网络与其沟通。网络的自由与平等,为我们制造活跃的气氛提供了很好的平台和空间,我们要善于利用微信、QQ、论坛等软件或平台,与学生、家长建立良性的沟通。
疾风知劲草,相信个性没有被磨灭,枝叶没有被修剪光滑,能从容应对变化,能有发展的眼光观察世界、思考问题,能灵活处理问题。笔者相信有个性的孩子,他们一定能够应对中考灵活多变的考试,也一定能够在人生道路上发展得更好。
(作者单位:江苏省无锡市天一实验学校)
统一标准下的“听话”后果
记得四年前,我第一次做班主任,带的是一个寄宿班。也许是年轻好胜吧,我要求学生样样争先。经过一段时间的管理、教导,我们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常规方面每个月都能夺得学校的流动红旗,精神面貌积极向上,成绩名列前茅……一下子,我们班成为全校闻名的优秀班级,同学们自豪,我也着实骄傲。可是,令我大跌眼镜的是,这样优秀的班级,初三毕业考试成绩却极不理想:平时成绩很好的中考成绩很差,毕业后发现曾经很亲近的同学们跟我很疏远……这个失败让我倍受打击。
直到有一次,与一位资深前辈聊起此事,才发现很多人都有过类似的问题:平时在学校表现优秀,很乖的班级中考成绩不尽如人意;自认为亲近的同学其实并没有真正走进他的内心世界;“很乖的”班级安静懂事的外表下,缺乏孩子该有的创造力与活力……那位老师意味深长的一句话点醒了我,班级需要活力,而不是表面上的“听话”。
何为表面上的“听话”
这里所指的“听话”,意味着井然有序的教学环境。表面上的“听话”是借用,是指思想上减少束缚,因而所谓的“乱世”是给学生繁重的规范压力减负,是从学生成长发展的角度,施以适合的土壤,让学生能够在老师的人文关怀下,成长为枝繁叶茂的大树。
可以看出,活跃的背后,教师要付出更多的精力。不再简单的依靠“规范”治理学生,不再木讷的要求学生整齐划一……宽松了的是环境,紧张了的是教师本不轻松的内心。
用多元化的价值观去评价孩子,注重孩子的长远发展,教师要能够拿捏好松与严的尺度,活跃绝非易事。
活跃才能不束缚孩子个性
去模式化、保姆化的“听话”管理模式 不得不说,当前许多学校的教育存在着“模式化”“保姆化”的弊端。诸如:要求学生热水瓶摆放“一条线”、鞋子摆放“一条线”……这样诸多“一条线”的规定,着实能让宿舍看上去整齐划一,问题是,我们真的需要这样的整齐划一吗?一位名校校长也对此类“一条线”的要求提出了质疑,我们的学生究竟是要把更多的时间放在思考和创造上,还是在整理内务上?
这样模式化、保姆化的管理模式只能培养出“遵纪守法”的“良民”,在这样安逸的班集体,孩子们习惯被动接受,不肯创新,不愿意接受新鲜事物,缺少竞争的“血性”。长此以往,表面的风平浪静,容易让教师放松警惕。
陈晓华老师说:“我心目中的班集体形象……她包容全体同学的个性,而个性的张扬又丰富她的内涵,每个人都可以在她的怀抱里得到快乐和认同……”说的真好!有的班级秩序井然,但是往往集体意志被放大,学生的个人意志被忽略或者强制修改,使得有个性的同学施展不开拳脚,我们应该包容他们的个性,修改个性中不好的习惯,“给竹笋以拔节的力量”,而不是修剪他们的“枝条”。
班主任该怎么做 常听说“现在的学生和以前不一样了”和“现在的家长和以前不一样了”,我们应该大声说:“现在的老师必须和以前不一样了!”活跃的班级氛围,呼唤“多面体”班主任。
应该因势利导,建立在学生已有的基础之上,针对不同的学生“施爱”。马卡连柯说过:“要尽可能多地要求一个人,也要尽可能地尊重一个人”,所以,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情感、兴趣爱好,尊重学生的个性,尊重学生提出的要求。这样,更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发展。
其次,有严格的爱,“乱世”不是秩序乱,而是思想上给以一定的空间。真正的爱不是纵容的溺爱,而是严格的。班主任老师应该学会长远规划,发现学生“乱”过界的时候,我们要及时提醒,必要时给以严厉的教导批评。
能从容应对变化,具有较强协调能力。这样的班主任通常有较高的“人气”,也只有这样的班主任,才能“驾驭”没有思想束缚的班级,开展工作才具有较强的凝聚力,班级同学“万变不离其宗”;另外班主任还有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善于恰如其分地确定发展目标,制定发展规划,让学生有节奏地“乱”。首先能遵守规则,约束自己的行为,有集体意识,然后是逐步信任,对他们放手,最后争取达到理想境界,让同学们“乱而有节,乱而有界”,尽情施展。
老师要能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将网络教育作为课堂的延伸。对于一些隐私问题、性格内向的学生,可以试着通过网络与其沟通。网络的自由与平等,为我们制造活跃的气氛提供了很好的平台和空间,我们要善于利用微信、QQ、论坛等软件或平台,与学生、家长建立良性的沟通。
疾风知劲草,相信个性没有被磨灭,枝叶没有被修剪光滑,能从容应对变化,能有发展的眼光观察世界、思考问题,能灵活处理问题。笔者相信有个性的孩子,他们一定能够应对中考灵活多变的考试,也一定能够在人生道路上发展得更好。
(作者单位:江苏省无锡市天一实验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