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高考文学名著和文化经典题透析

来源 :第二课堂(高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wj10858085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一些省市把文学名著和文化经典列入了高考的内容,扩大了高考的选材范围,丰富了高考的命题形式。笔者相信,今后还会有更多的省市加入这一行列。因此,对这方面的试题做一点评析介绍,将有助于我们备考。
  文学名著试题
  一、 设置文学名著判断题
  设置该类题型,走在前面的是福建和江苏,两省的高考试卷从2008年就开始设置名著客观试题(江苏卷以附加题的形式出现),至今已有四年。2011年,江西卷也出现了这种题型。综观三省四年的命题情况,从涉及的体裁来看,福建卷和江西卷均为长篇小说;江苏卷涉及到长、短篇小说,诗歌,戏剧。从考查内容上看,福建卷和江西卷重点考查故事情节;江苏卷除了考查故事情节,还涉及到形象分析、主题概括、选材特点等。从题干要求来说,福建卷采用的是“对作品故事情节的叙述有误的两项”;江苏卷采用的是“有关名著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题型均为“五选二”;江西卷采用的是“关于名著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题型则为“四选一”。
  二、 设置文学名著简答题
  该题型主要也是出现在福建卷和江苏卷中。连续四年上述两省的试卷中均出现了名著内容概述主观题,考查内容也是同中有异:福建卷重点考查考生对名著故事情节的了解情况,如2011年的两个题目:
  1. 请简述《三国演义》中孙皓从即位到降晋的故事。
  2. 请简述《巴黎圣母院》中隐修女失去小爱斯美拉达的故事。(任选一题,100字左右)
  而江苏卷的考查范围则更广,如:
  1. 《红楼梦》判词:“枉自温柔和顺,空云似桂如兰。堪羡优伶有福,谁知公子无缘。”判词所指是谁?“优伶”和“公子”指小说中的哪两个人物?(2011年试题)
  2. 《三国演义》“官渡之战”中“许攸投奔曹操”这一情节,表现了曹操什么样的性格特征?(2010年试题)
  3. 《欧也妮·葛朗台》中的老葛朗台是个什么样的人?(2009年试题)
  4. 《红楼梦》中写道:“都道是金玉良缘,俺只念木石前盟。”请说说“金玉良缘”“木石前盟”的含义。(2009年试题)
  侧重考查的是对名著人物形象、故事情节等内容的把握和概括——这种题型既考查了学生对名著内容的了解程度,又考查了学生的语言概括能力,是一种把文学知识和语文能力考查相结合的不错题型。
  三、 结合文学名著设置语言表达题
  这种题型首见于2010年的湖北卷第21题:某中学研究型学习小组举办《红楼梦》读书交流会。主题是“《红楼梦》诗词鉴赏”。请为主持人写一则开场白。要求:①紧扣主题;②表达得体,富有文采;③不写称呼语、问候语;④不超过60字。从知识点来说,这其实是一道简明、连贯、得体的语言表达题,但命题者巧妙地把它跟文学名著“联姻”,使其成为了一道“名著‘专题’知识” “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考查题。
  解答此题,考生首先要有《红楼梦》中诗词和“开场白”特点的相关知识积累,否则手艺再巧也难为无米之炊;其次要懂得运用,要注意选用《红楼梦》中那些适用于开场白的诗词,当然,所写答案必须有“开场白”的鼓动性特点。例如:“‘满纸荒唐言’,‘谁解其中味’,绝世奇书《红楼梦》中的诗词也是难得的艺术瑰宝。让我们走进宝山,去欣赏它们的璀璨与绚丽吧!”就是一个非常不错的答案!
  四、 结合文学名著设置作文题
  大凡名著,都有一些历久弥新、耐人寻味,既有哲理性又有艺术性的精妙语言,这类语言因能启迪智慧、陶冶性情、净化心灵、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而往往成为命题人关注的焦点,并用于高考命题的题料,包括作文的材料。如2010年山东卷就以列夫·托尔斯泰《安娜·卡列尼娜》中的“人生的一切变化,一切魅力,一切美都是由光明和阴影构成的”这句话作为该省当年的作文材料,要求考生“根据阅读后的感悟和联想,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因此,对名著中的这类语言,我们平时应多加关注和思考。这类名言妙语,不仅适合用作作文题料,还是我们写作时或表达观点或支撑论点的理想材料。
  古代文化经典试题
  从2006年开始,福建卷率先把文化经典列入高考内容,并在2009年开始设置“文化经典阅读”板块。之后,浙江卷、湖南卷和江西卷也相继从古代文化经典中选材,把考查考生对文化经典的掌握情况与理解程度,作为高考的一个重要内容。这些省市卷的题料,大多选自《论语》《孟子》等儒家经典著作,有时也选用韩非子、墨子等人言论。的确,在当今物欲横流、道德滑坡的社会背景下,先贤的言论犹如一股清风,能够荡涤人们的心灵,而古代文化经典中就不乏这方面的言论。利用这样的言论作题料,可以让今人借鉴古人的智慧,检视我们当今的一些行为,重新思考我们人生的价值观,也有利于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
  一、 设置文化经典阅读题
  从考查要求来看,主要从“分析综合”(能力层级C级)和“鉴赏评价”(能力层级D级)的角度设题。
  1. 从“分析综合”角度设题
  例 (2011年福建卷第9题)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① 子曰:“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论语·述而》)
  ② 子曰:“过而不改,是谓过矣。”(《论语·卫灵公》)
  ③ 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论语·子张》)
  (1) 请简要概括孔子和子贡对“过”的看法。
  (2) 子贡以日食、月食为喻,说明了什么道理?请简要分析。
  第一小题侧重考查考生筛选文中的信息和归纳文章要点的能力。三个选段表达了儒家对“过”(过错)的见解:儒家并不怕做错事,做错事也不是什么丢人的事,重要的是知错能改;君子知错改错,照样受到别人的尊重。思考作答时应同时兼顾三个选段,信息的提取与概括才能全面准确。答案有两个要点:①人应该知错改错;②人不必回避错误。
  第二小题侧重考查考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该题是第一题的延伸,应明确本体和喻体,本体是犯错,喻体是日食、月食这两种常见的自然现象,用日食、月食过后,日月光明依旧来说明“知错能改、善莫大焉”的道理。可根据分号提示从三个方面作答:①以日月比喻君子的正大光明;②以日月在运行中出现的日食、月食现象,比喻君子犯错误是显而易见的、暂时的;③日食、月食过后,日月光明依旧,君子知错改错,照样受到别人的尊重。
  2. 从鉴赏评价角度设题
  例 (2009年浙江卷)阅读《论语》中的两则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子曰:“子欲无言。”子贡曰:“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根据孔子与子贡的对话,概括出一条教学原则,并加以评析。
  该题考查考生评价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旨在通过理解古代文化论著内容,评价作者的思想观点,吸收语言精华,丰富人文内涵。该题的教学原则是:学生主体原则(或“自主学习原则”)、注重身教原则(或“无言之教”;“教是为了不教”)。评析时应注意:在理解原材料体现的教学原则的基础上,一是要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评价,不能以翻译代替评析;二是要紧扣文本内容评析,不能泛泛而谈;三是注意结合现实,理论联系实际。总之,要注意分析所给语言材料,准确把握材料内容,透过表象抓本质,形成论点之后再结合现实评析。
  二、 结合文化论著设置作文题
  1. 小作文
  例 (2011年湖南卷第20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
  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墨子·兼爱中》)
  简要分析上述两段文字含义的异同及所体现的儒、墨两家思想的异同,并联系现实谈谈你的看法。200字左右。
  该题前一问着重考查考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观点态度的能力;后一问考查考生的语言综合表达能力,而从写作要求来看,更像是一道小作文题。
  第一问是第二问的写作前提,因此,考生首先要扫清阅读障碍,准确把握儒、墨两家思想的异同——两段文字都体现了“爱”的思想,但儒家倡导的是有等级的仁爱,以及表明的是推己及人,先后有别;墨家主张的是无差别的兼爱。然后将这两段材料和现实结合起来,谈谈其现实意义——可以从强调人的平等和社会的公平的角度,也可以强调将个人命运融入国家与社会利益之中,增强社会责任感的角度,还可以从儒、墨兼同,各取所长,有助于维护人的尊严与实现社会和谐的角度等,联系实际谈看法。写作时须按小议论文的要求,观点要鲜明,说理须清楚,要有相对完整的结构。
  2. 大作文
  在2010年高考中,上海卷就选用过孟子的言论作为作文材料——“……我国孟子曾说过:‘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意思是,不要用细密的渔网在池塘里捕捞小鱼,这样才会有更多的鱼”——要求考生运用其中的道理,结合现实生活写一篇作文。2011年江西卷的作文题出来之后,获得好评,笔者认为原因有二:一是贯彻该省“回归教材”的命题方针,从选修教材《先秦诸子选读》中选择材料;二是题目设计有新意。先看题目:
  阅读下列材料,按要求作文。
  孟子曰:“君子有三乐……父母俱存,兄弟无故(灾患),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惭愧)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孟子·尽心下》)
  孟子认为君子有“三乐”,其实,这也应当成为我们今天崇尚的人生之乐。请选择“三乐”中的一乐作文。
  大家看好该题的主要原因在于,当考生读完这道作文题之后,很有可能也会有“三乐”:该题虽是一道语文题,但命题人似乎还让它担负起了不只是语文题的功能——就材料中这一连串的“乐”字,都能让那些在气氛紧张的考场中答题的考生的心里为之“一乐”;材料虽不难懂,但命题人还是对其中两个稍有难度的词语做了括注,为考生正确理解材料内容提供了帮助,也为考生的审题扫清了障碍,此为“二乐”;该材料涵盖内容广泛且层次清晰——“三乐”事实上分别包含“孝悌与亲情”“立身与处世”“教育与人才”等方面的内容,命题人据此颇具匠心地设计了要求考生“三选一”的立意方式,加上“写议论文或记叙文”的题干要求,这些都给考生提供了极其灵活的写作自由和极大的发挥空间。
  除了上述题型,文学名著和文化经典之中的内容还可用于其他一些题型,如不少典雅而富有生命力的词语,就是字音、字形和词语(包括成语)题很好的题料,而一些意蕴丰富的诸子言论也是断句题的不错材料。即使是古诗鉴赏题,也可以跟名著“挂钩”,如选用名著中的诗歌作为鉴赏对象。在这方面,湖南卷早在2006年就开了先例——从《红楼梦》第三十七回中选用了薛宝钗的《咏白海棠》和林黛玉的《咏白海棠》两首诗歌作为比较鉴赏的材料。
  其实,高考文学名著和文化经典题的设置,主要是促进我们平时加强对名著、经典的阅读与积累,吸收和消化,从而达到提高语文能力和丰富人文内涵的目的;而反过来说,当我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具备了足够“强”的语文能力和足够“富”的人文积淀时,我们在考场上答题是否会更加得心应手呢?答案应该是毋庸置疑的!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走进名著,享受经典,或许就是享受高考,享受成功。
  (编辑 文 墨)
其他文献
网络热词为何那么“热”    “蚁族闹蜗居,神马驾浮云”,从虚拟世界到现实生活,网络热词已经成为一种醒目的社会现象和文化存在,其影响越来越难以忽视。  网络热词走红,最根本的原因是当今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它集中表现了国人的参与意识和监督意识,也反映了“雷人”、调侃、“山寨”等社会心理和文化征候。  从最初的网络流行语到现在的网络热词,其实已经实现了一次“华丽转身”:由网友们别出心裁、主要只是自娱自乐
出自佛家的时间观    在电视剧旧版《三国演义》中,刘备三顾茅庐三顾之时,让关羽、张飞在院内等候。无聊之际,关羽频频查看一件向阳而示的圆盘,圆心处立有一根铁针,四周标有刻度。这其实就是中国古代最早的计时工具——日晷。随着太阳在天空运行,晷针的投影像钟表的指针一样在晷面上移动,以此指示时辰。  但如果是阴雨天,古人又怎么办?智慧的古人运用滴水计时法发明了一种水钟,即漏刻,又叫漏壶。漏壶分播水壶和受水
Dota 2 is a competitive multiplayer game in which two sides of five attempt to destroy each other’s Ancient a huge building at the heart of each side’s base. The game takes place from a top-down view,
优孟是春秋时期楚国宫廷中的一个乐师,不但能歌善舞,而且能言善辩,经常把对君王的劝谏之词暗喻于谈笑之间,从而收到满意的效果。  却说楚庄王特别喜爱一匹好马,让它披上艳丽的丝绸,住进豪华的屋宇,室内的地上还铺有“露床”,喂的饲料都是一般人也享受不到的枣脯、桃脯等。这匹养尊处优的马越长越肥,竟然死了。楚庄王伤心得很,命令群臣一律身穿丧服,为此马吊祭,并打算把它殓进棺椁中,以大夫的礼节安葬。大臣们纷纷谏诤
(Gujranwala, Pakistan)  You are really sweet  You do for us good deeds  I love u I love u  Mom and Dad  Never be sad  Nothing to wish  Nothing to say.  Just live happy that’s what I pray  I love u I l
乌鸦鸦鸦叫,春天来临了,  农夫种玉米,美餐犒我饱。  水鸭鸭鸭叫,春天运气好,  池冷变温暖,结伴游泳笑。  青蛙蛙蛙叫,跃出地泽沼,  公平共和煦,爱春偕歌鸟。
A mother duck was hatching (孵化) eggs. On a beautiful sunny day, the eggs broke open. One of the little ducks looked very different and ugly. It was grey in color and was bigger and stronger than other
The verb“go” is one of the first verbs to learn in English, but many students make mistakes with it, especially in the past tense —“went”.  1. He usually goes shopping at this store.  He went shopping
引证法是在议论中引用公理、名言警句、经典著作、历史文献、谚语、成语、俗语、传说、古今诗文等作为论据,以此证明观点的一种论证方法。“引”得“滥”而不精、不准,“引”而不“析”、不“证”,使议论文变成“观点加引语”,这是中学生运用引证法的常见失误。作为理论论证的重要方法,怎样发挥引证法权威性和说服力强的优势呢?《真话的“敢说”与“乐听”》一文为我们提供了范例。  吴良伦  据载,宋真宗有一天与大臣一起
1. 我们班有两个女同学去买珍珠奶茶,进去买了奶茶出来时,刚好隔壁店有一男孩冲楼上喊人:“喂,小洁!”  我那同学顿时提着奶茶蹲下去,并大声叫:“不要抢我啊!不要抢我啊!”  此刻众人万千目光集于她一身。  我另一同学也赶紧捂脸,问她干吗大叫。  她答:“刚刚不是有人大喊抢劫吗?”  无语……  赶紧拉着她走人……    2. 我表弟上小学时,有一年放暑假,老师要求每天写一篇日记,他天天在家疯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