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语文课堂教学需要运用延时评价
延时评价是指在孩子做出一件事情或说出一种想法之后,不急于对他的言行进行评价、做出结论,而且让他们处于一种自然发展的状态。在传统教育的影响下,教师总习惯于及时给学生作评价、给学生“指点迷津”,但这种及时评价给了学生一个思维的框框,一种说法的定性,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学生新的想法不会出现,原有的想法也不会更加深入,这种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学生仿佛是一个“模子”里铸出来的,他们对问题的理解单一或局限于表面。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评价越多,给学生的思想框框也就越多,学生头脑中新奇的想法也就越难自由地表现出来,也就谈不上创新。延时评价给学生一个自由思维的空间,便之可以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来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求异思维、多向思维等。延时评价的应用,也有利于创设宽松、和谐的民主氛围,学生可以轻松自如地思考问题,可以静下心来思索。在这样的氛围里,学生的思维空前活跃,学习积极性、学习效率大大提高,潜能也得到了挖掘。
二、遵循原则,正确运用延时评价。
1.科学性原则
延时评价作为一种评价手段,必须遵循科学性原则。心理学家布鲁纳在发现法研究中提出,延时评价可以使学生发现,主动研究问题,产生创造性的见解。我们在教学中要达到学生会学习、学会创造的目标,就要在学习过程中应用延时评价,让学生各种各样的想法自由产生。
2.选择性原则
评价贯穿于学习的全过程。评价的手段、方法应该多元化,任何的一种评价方法都不能单一运用,延时评价要和激励性、引导性、启发性、否定性的及时评价交叉应用。要根据学习内容选择合适的时机,既让新的想法陆续产生,又要让学生从中学会自我选择、自我评价。一位教师在组织学生讨论《别了,我爱的中国》中的“我离开中国,是因为——”一题时就成功运用了延时评价。其中一位学生说“我离开中国,是因为我全心爱着中国!”这时教师沉住气没有及时评价,而是接连叫了几个学生回答。学生有的说:“是国民党反动派的疯狂迫害。”有的说:“是为了拯救旧中国,到国外学习有用的知识。”……听了这样的回答,刚才那位学生又举手了,说:“老师,我补充自己的回答,我离开中国是为了避开国民党反动派的疯狂迫害,去国外学习更好的经验和武器,驱逐侵略者,消灭反动派,建设新中国。”这样的回答正是体现了这个学生已学会了自我评价、自我选择。
3.个性化原则
学习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即使对于同一篇课文的同一句话、同一个词,不同学生的理解也是千差万别的,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延时评价的应用就是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各抒己见,接受、宽容不同个性的学生,使更多的学生有学习思索的时间和空间。如《将相和》一文教学时,教师设计了这样的问题:在“渑池之会”上,如果你给蔺相如和廉颇论功行赏,你认为谁该记头功?大部分学生赞成蔺相如,因为当时幸亏蔺相如挺身而出,以死相拼,维护了赵国的尊严。也有部分学生认为如果不是廉颇重兵驻扎在边境,奏王早就对赵王和蔺相如下毒手了。对于学生的回答,教师不必给予评价谁对谁错、谁好谁坏,允许学生有自己的见解。
三、把握时机,巧妙运用延时评价。
1.学生有怪问时
延时评价可以给学生一个自由、安全的心理环境和外部学习环境。有时学生提出非常古怪、非常幼稚甚至是极度荒唐的问题:“詹天佑有妻子吗?有孩子吗?”这时老师严厉地说:“瞎问!快坐下!”其他同学的眼睛不约而同地都转向这位同学,使这位同学面红耳赤,低下头。接下来直接影响了课堂气氛,降低了学习效率,创新活动就更难以进行下去。课堂举手发言的人数也越来越少,而那位同学在剩下的课堂时间里就一直未举手。教师要格外珍惜和爱护,哪怕是稚嫩的见解,也要精心呵护。只有这样,这颗珍贵而娇嫩的种子,才会生根发芽。对于学生迸发出的创造性火花,教师要满腔热忱地给予鼓励,而不能泼冷水。当学生有怪问时教师就应通过延时评价的方法,鼓励学生敢于思考、敢于质疑、敢于与众不同、敢于“发现”与“挑刺”,然后及时转换角色、转换角度,让自己走进学生的心里来解决这个问题。
2.理解有异议时
语文的语言在不同的语言环境,针对不同时代,读者不同的生活阅历理解起来是有很大的差异的,正因为语文语言的模糊性,学生思维方式有自己独特的个性特征,理解时总会有浓厚的主观色彩。如上《将相和》一课时,许多学生都喜欢蔺相如和廉颇,但也有少数几个小学生说喜欢秦王,觉得秦王虽然没有占到赵国的便宜,可他一次又一次试探赵王,知道了赵国的实力,就不会盲目动兵了,“目光长远,定成大业”。这表明学生已学会了鉴赏阅读。这种审美的多元性,难免会超越对课文的单一评价尺度,教师不必及时评价学生,应让他们有自己独特的见解。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想法来理解,允许学生存异,保留个人意见,那我们教育出来的学生才会是“在自己的肩膀上长着自己脑袋”的新一代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创造性人才。
3.对问题有多解时
在语文教学中,我们经常会碰到可以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来说明的问题。解决这样的问题时,教师对前几个发言的学生要利用延时评价,千万不能过早给予终结性评价,否则就扼杀了其他学生创新与发散思维的火花。如教学《春》一文时,教师要求学生解决问题:“从哪里看出春的景色十分美丽?”一位学生说:“一是春草鲜嫩旺盛,生机勃勃;二是春花齐放,五彩缤纷;三是春风轻柔、可亲;四是春雨绵绵,润物无声。”这位教师一听,答案和自己想得一样,不禁评价道:“你想得真全面,非常正确,我很满意。”其他学生一听,便无法下手。试想,有谁会费时间与精力去思考一个已有“非常正确”的答案的问题呢?这样的评价便扼杀了学生的思维。而有的教师灵活运用了延时评价,让其他学生说说自己的答案。于是便会出现多种理解:“春天的人们在草地上玩耍、牧童在牛背上吹短笛,可以看出春天是生机勃勃,景色迷人的。”“作者拿出笔把春天的景色写下来,说明……”“也许还有些画家手握画笔……”成功地运用延时评价,可以让更多的学生思维活跃,从而形成更深刻的理解。
因此,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发言,不能过早地给予评价,以免造成对其他学生思维的定势影响,而应该适时适度、机智巧妙地运用延时评价,留出充裕时间,还给学生一个自由的空间,让学生在和谐的气氛中驰骋想象,畅所欲言,相互启发,集思广益,以获得更多更美好的创新灵感,使学生的个性思维得到充分发展。
延时评价是指在孩子做出一件事情或说出一种想法之后,不急于对他的言行进行评价、做出结论,而且让他们处于一种自然发展的状态。在传统教育的影响下,教师总习惯于及时给学生作评价、给学生“指点迷津”,但这种及时评价给了学生一个思维的框框,一种说法的定性,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学生新的想法不会出现,原有的想法也不会更加深入,这种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学生仿佛是一个“模子”里铸出来的,他们对问题的理解单一或局限于表面。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评价越多,给学生的思想框框也就越多,学生头脑中新奇的想法也就越难自由地表现出来,也就谈不上创新。延时评价给学生一个自由思维的空间,便之可以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来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求异思维、多向思维等。延时评价的应用,也有利于创设宽松、和谐的民主氛围,学生可以轻松自如地思考问题,可以静下心来思索。在这样的氛围里,学生的思维空前活跃,学习积极性、学习效率大大提高,潜能也得到了挖掘。
二、遵循原则,正确运用延时评价。
1.科学性原则
延时评价作为一种评价手段,必须遵循科学性原则。心理学家布鲁纳在发现法研究中提出,延时评价可以使学生发现,主动研究问题,产生创造性的见解。我们在教学中要达到学生会学习、学会创造的目标,就要在学习过程中应用延时评价,让学生各种各样的想法自由产生。
2.选择性原则
评价贯穿于学习的全过程。评价的手段、方法应该多元化,任何的一种评价方法都不能单一运用,延时评价要和激励性、引导性、启发性、否定性的及时评价交叉应用。要根据学习内容选择合适的时机,既让新的想法陆续产生,又要让学生从中学会自我选择、自我评价。一位教师在组织学生讨论《别了,我爱的中国》中的“我离开中国,是因为——”一题时就成功运用了延时评价。其中一位学生说“我离开中国,是因为我全心爱着中国!”这时教师沉住气没有及时评价,而是接连叫了几个学生回答。学生有的说:“是国民党反动派的疯狂迫害。”有的说:“是为了拯救旧中国,到国外学习有用的知识。”……听了这样的回答,刚才那位学生又举手了,说:“老师,我补充自己的回答,我离开中国是为了避开国民党反动派的疯狂迫害,去国外学习更好的经验和武器,驱逐侵略者,消灭反动派,建设新中国。”这样的回答正是体现了这个学生已学会了自我评价、自我选择。
3.个性化原则
学习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即使对于同一篇课文的同一句话、同一个词,不同学生的理解也是千差万别的,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延时评价的应用就是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各抒己见,接受、宽容不同个性的学生,使更多的学生有学习思索的时间和空间。如《将相和》一文教学时,教师设计了这样的问题:在“渑池之会”上,如果你给蔺相如和廉颇论功行赏,你认为谁该记头功?大部分学生赞成蔺相如,因为当时幸亏蔺相如挺身而出,以死相拼,维护了赵国的尊严。也有部分学生认为如果不是廉颇重兵驻扎在边境,奏王早就对赵王和蔺相如下毒手了。对于学生的回答,教师不必给予评价谁对谁错、谁好谁坏,允许学生有自己的见解。
三、把握时机,巧妙运用延时评价。
1.学生有怪问时
延时评价可以给学生一个自由、安全的心理环境和外部学习环境。有时学生提出非常古怪、非常幼稚甚至是极度荒唐的问题:“詹天佑有妻子吗?有孩子吗?”这时老师严厉地说:“瞎问!快坐下!”其他同学的眼睛不约而同地都转向这位同学,使这位同学面红耳赤,低下头。接下来直接影响了课堂气氛,降低了学习效率,创新活动就更难以进行下去。课堂举手发言的人数也越来越少,而那位同学在剩下的课堂时间里就一直未举手。教师要格外珍惜和爱护,哪怕是稚嫩的见解,也要精心呵护。只有这样,这颗珍贵而娇嫩的种子,才会生根发芽。对于学生迸发出的创造性火花,教师要满腔热忱地给予鼓励,而不能泼冷水。当学生有怪问时教师就应通过延时评价的方法,鼓励学生敢于思考、敢于质疑、敢于与众不同、敢于“发现”与“挑刺”,然后及时转换角色、转换角度,让自己走进学生的心里来解决这个问题。
2.理解有异议时
语文的语言在不同的语言环境,针对不同时代,读者不同的生活阅历理解起来是有很大的差异的,正因为语文语言的模糊性,学生思维方式有自己独特的个性特征,理解时总会有浓厚的主观色彩。如上《将相和》一课时,许多学生都喜欢蔺相如和廉颇,但也有少数几个小学生说喜欢秦王,觉得秦王虽然没有占到赵国的便宜,可他一次又一次试探赵王,知道了赵国的实力,就不会盲目动兵了,“目光长远,定成大业”。这表明学生已学会了鉴赏阅读。这种审美的多元性,难免会超越对课文的单一评价尺度,教师不必及时评价学生,应让他们有自己独特的见解。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想法来理解,允许学生存异,保留个人意见,那我们教育出来的学生才会是“在自己的肩膀上长着自己脑袋”的新一代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创造性人才。
3.对问题有多解时
在语文教学中,我们经常会碰到可以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来说明的问题。解决这样的问题时,教师对前几个发言的学生要利用延时评价,千万不能过早给予终结性评价,否则就扼杀了其他学生创新与发散思维的火花。如教学《春》一文时,教师要求学生解决问题:“从哪里看出春的景色十分美丽?”一位学生说:“一是春草鲜嫩旺盛,生机勃勃;二是春花齐放,五彩缤纷;三是春风轻柔、可亲;四是春雨绵绵,润物无声。”这位教师一听,答案和自己想得一样,不禁评价道:“你想得真全面,非常正确,我很满意。”其他学生一听,便无法下手。试想,有谁会费时间与精力去思考一个已有“非常正确”的答案的问题呢?这样的评价便扼杀了学生的思维。而有的教师灵活运用了延时评价,让其他学生说说自己的答案。于是便会出现多种理解:“春天的人们在草地上玩耍、牧童在牛背上吹短笛,可以看出春天是生机勃勃,景色迷人的。”“作者拿出笔把春天的景色写下来,说明……”“也许还有些画家手握画笔……”成功地运用延时评价,可以让更多的学生思维活跃,从而形成更深刻的理解。
因此,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发言,不能过早地给予评价,以免造成对其他学生思维的定势影响,而应该适时适度、机智巧妙地运用延时评价,留出充裕时间,还给学生一个自由的空间,让学生在和谐的气氛中驰骋想象,畅所欲言,相互启发,集思广益,以获得更多更美好的创新灵感,使学生的个性思维得到充分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