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个性教育的反思
学生出国已成时尚。面对如此现象,有识之士不禁要问——“少小离家为哪般?”
一个母亲的回答:虽然她的书面成绩很优秀,但我们隐约地感觉到在她的意识中,读书似乎只是一种为考试得高分的手段,人成了分数的奴隶,至于是否能真正学到做人的道理和真才实学值得怀疑。激烈的竞争带来繁重的学习负担,甚至于孩子的爱好以及个性的发展也全部被抹杀了。这些对于孩子个性的发展、能力的培养以及协作精神的培养都是极为不利的。把孩子送出国,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让她在一个宽松的环境中,学习自己想学的东西,更好地发展个性,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
面对一个个争先恐后将孩子送出国门接受“洋化”教育的父母,不由让我们这些从事教育工作的教师心生疑惑:这些家长怎么了?
反思一:学业负担过重
教育一个劲地往“应试”死胡同里钻的状况在很多地区并未得到缓解,学生的学业负担不但未见减少,反有打着素质教育的幌子愈演愈烈之势。学生在承受着以往学业负担的同时还要接受来自方方面面的“素质”要求,学生依然无法摆脱功利教育牺牲品的角色。白纸红字的分数不问青红皂白将他们残忍地分为三、六、九等,成为衡量成功的标准,只要成绩好,总能得到老师的青睐;反之,只有等待着来自他人的歧视和冷眼,以及发自内心的愧疚与自卑了。在惶惶不可终日的分数争夺战中,最初的学习热情被沉重的心理负担消磨殆尽,有些人甚至在惶惑、失意中丧失了自信与尊严。即使有些成绩不错的学生也大都是以牺牲休息时间为代价的。
反思二:创造精神缺乏
李政道说:“求学问,需学问,只学答,非学问。”而哈佛人亦说:“教育的真正目的就是让人不断提出问题,思索问题。”哈佛大学校长曾讲过这样一段发人深省的话:“在迈向新世纪的过程中,一种最好的教育就是有利于人们具有创造性,使人们变得更善于思考,更有追求。因此,教育要创新,其核心就在于教育的个性化,通过个性化的教育来培养创造性人才所必备的创造性人格。教育的个性化是教育本身发展的需要,也是人们个性发展的需要。”
美国的学生在考试中是绝对无法与中国学生抗衡的,这是不争的事实。而人家却在如此低层次的考试水准中造就了一个又一个的诺贝尔人才,这又是个不争的事实。难怪有人开玩笑说,“恰恰是美国学生考倒数的名次,才成就了美国创新的氛围和新经济的快速发展。”
总喜欢加工同一型号的产品,让学生读着一样的应试书,写着一个腔调的作文,拼着一样残酷的分数,最后被捏成一个规格,完满着一张张即成过往的考卷,学生却没有了个性,没有了自己,而是唯唯诺诺的庸才。那些与众不同者,自然成了“异类”,成了教育排斥的对象,成了最终要被逼为废品的异己。大一统的教育,扼杀了学生独立人格的同时,更淹没了学生的创造性。
反思三:人文精神缺乏
据调查,在德育为首的今天,仍然有许多学生缺乏法制意识、公德意识和人文关怀意识。在校内,学生在教师的管理之下能遵守规章制度,参加各类献爱心活动,且颇有热情;但在校外,则往往是另外一种情形。这种两面派的现象,时时发生在我们的身边。如,某高校一位高材生,在动物园里用硫酸喂熊,伤熊之后,还辩解道,他是想做实验,以测试熊对硫酸的忍耐程度;又如,学生们在学校值日,无论是扫地、擦黑板,无不争先恐后,回到家却是两手一摊,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种种现象不能不引起我们对教育的思考。人文精神何在?传统的重思想教化而忽视生活情趣的教育模式能否解决这一难题?
反思四:教育评价偏差
评价是为了“创造适合于儿童的教育”。然而目前考试作为检验成绩的手段还无法回避,教育评价依然以分数为基本标准。其必然会对考试成绩不理想的学生以打击,影响他们在后一阶段的学习,这是以阻碍学生的发展为代价的。现实中,面对升学压力的教师,“理所当然”注重的是书面考试,而书面考试以外的内容则成了可有可无的摆设;面对单调的评价方法,面对教育分数论,多数学生只能望分兴叹,低分使他们变得一无是处,处于被动地位的自尊心、自信心在分数面前一文不值,而那些分数庸才却有幸获得了一白遮百丑的大好时机。
看看我们的教育,再看看我们的学生,还有多少可以展示个性的自由天地?
二、班主任与个性教育
教育实在经不起反思。教育又不得不被常常反思。尤其身为一班之首的灵魂人物——班主任更应时时反思、处处反思。在学生们成长的路途中给他们以自由充足的发展时空,让他们的天性得以自由充分地伸展,并最大限度地克服教育缺陷,预防错误的教育方式,还他们健康自由的个性心理。
1.健康的班集体——学生个体成长的摇篮
班集体是学生个体学习、成长的环境,其影响和制约作用潜移默化着学生的个性心理。班主任的责任就是创造适宜于他们成长发展的教育环境,创造班集体健康的人际氛围,让个体在其中品尝愉悦,学会适应,培养情操,学会交往与合作。健康的适宜个体成长发展的班集体应努力做到:(1)地位平等。班级成员作为每一个独特的生命个体,应有平等的地位,惟其如此才能做到班级成员彼此团结、彼此尊重,形成互帮互助的和谐氛围。(2)目标一致。班级成员应有共同的奋斗目标,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将信心拧成集体向上的动力,齐心协力完成既定目标。(3)情趣健康。班级成员应有良好的精神状态,开展经常性的有益身心的活动。(4)舆论正确。班级成员之间应有正确的舆论,以维护集体利益,崇尚优秀、正义感为舆论的主导方向。(5)气氛民主。班集体内应有宽松的民主气氛,个体享有发言权,每一个体均有参与班级管理的机会,集体准则应由班级成员讨论制定,为大家所认同。(6)开放的班级观。把个体放在“真空”中,不利于其个性的成长,应该让他们接触社会、了解社会、认识社会,进而立志改造社会;学生的免疫力是在联系社会的过程中逐步增强的;开放的班级观要求胸襟开阔,既倡导规范,又宽容异质,倡导多元。
2.创新教育——打开创造之门的钥匙
每个孩子在学习中都有其独特的学习习惯和方法,各具优势、劣势。在教学中必须针对每个孩子的具体情况设计有针对性的教育思路和方法,教学上精耕细作、扬长避短,绝对不可为图一时方便,对大规模学生采取统一粗放的教学。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生理和社会发展的要求,扬弃一些过时的束缚学生创新思想的框框,给学生一片较为自由的创新天地。创新是班级管理中永恒追求的目标,如若这个目标可望而不可及,学生会在前进的路途中畏难退缩,班主任要做到的是关注学生跨出的每一小步,稍有创新迹象,就及时给予充分肯定和鼓励,让学生的每一点进步都充满着教师期待、鼓励和赞许的目光。
3.合理评价——个性成长的潜在支 撑因素
在应试教育模式中,教师评价学生的惟一标准是学习成绩,而不考虑其他方面,尤其忽视个性,看不到学生的闪光点。公正地评价每一个学生是班主任赢得学生信赖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评价应具备全面性、客观性、激励性等特点。当我们用多重标准衡量学生时,我们就会发现学生的个性特长,发现学生的闪光点,从而改变我们对待学生的态度。素质教育是全面发展与弘扬个性特长相统一的教育,要求班主任全面衡量学生,使每个学生都获得前进的信心和力量。而单一片面的评价只能挫伤学生的积极性。
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霍华德·加德勒的“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人的智能是多元的,包括数学逻辑智能、语言智能、空间智能、音乐智能、身体运动智能、人际关系智能、内省智能、自然智能等。与之相适应,我们对学生的评价也应是多元评价,关注学生起点行为以及潜在能力的发挥,满足多元需求,以学生个性是否充分张扬和个体多元智是否得以充分发展为评价重心。
4.班主任的专业化水平——个性教育实践的保障
个性教育能否成功实施,很大程度取决于班主任的教育素质。他的个性,他的文化底蕴,他的敬业精神,他的投入程度,他的教育素养以及诸多因素的内在协调,无不对教育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此外,班主任还应具备处理突发事件的教育机智,以冷静、理智的头脑迅速做出判断,再根据判断迅速选择合适的教育方法,以耐心、细致的态度做好学生的教育工作。做到这些实在不易,因为教育经验的积累,专业化水平的提升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但是只要不间断地学习,终可使我们在学生面前做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从而使我们的个性教育得以顺利实施。
5.情感教育——个性发展的点金石
为什么爱心越给越多,学生却越来越冷漠?为什么学生的个头越长越高,胆子却越来越小?为什么我们所做的一切在学生的心头不能泛起一丝涟漪,反而认为是“理所当然”?个体发展呼唤情感教育,2l世纪呼唤情感教育。
班主任要尊重、鼓励、欣赏学生的各种积极情感,以自身的激情来唤起学生的激情。班主任以自身的人格魅力去点燃学生心灵的火种,给学生以巨大的感染力量;以宽广的胸怀去包容学生的缺点、家长的冒犯,用理智大度的态度去对待教育中出现的一些棘手问题;以自己充满情感的期待给学生以无穷无尽的希望和力量,使有缺点的学生改变自己,找回属于自己的人生道路。
情感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走进学生的心灵,点燃学生心灵深处的能源、创设让学生的内在潜能得以外显的学习环境、铺设让学生的内在潜能得以自由生长的心理平台、通过心理调适不断开发学生的心理潜能、使班级工作从过去约束型向疏导型转变、做学生的知心朋友等,这是我们走向成功教育的必由之路。
6.与家长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个性教育的关键
不知从何时起,“请家长”渐渐代替了“家访”。时常可见教师对可怜的学生一声令下:请家长!此举意义何在?据了解,班主任想动用家长的权威来达到控制的目的,至于指望家长来协助学校教育学生,是相当次要的。因为就教育素养,教育方法、技巧来说,多数家长未必具备,当我们把复杂的教育问题摆在更为复杂的家长群体面前时,往往只能把问题弄得更复杂。那些被勒令去请家长的学生,心理状态一定是相当复杂的。有的惧怕家长的权威,于是用说慌来欺骗班主任。班主任是否起了逼迫学生撒谎的作用呢?在那些粗暴的家长面前,我们看到了学生心灵所经受的痛苦,而且经受这种痛苦时,学生一定心里痛恨着班主任。教育到了这种地步,只能说是悲哀了。
由此可见,做为教育者,做为班主任,在如何借助家长力量的问题上有着太多耐人寻味的东西。班主任有必要与家长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明确合作的具体目的与方式,为实现家校协同教育发挥积极的作用,使学生得以在来自班主任与家长的共同关心教育下,努力走好人生的每一步。
在素质教育大潮的推动下,“人文性”、“创造性”等诸多名词充斥着大大小小的教育论坛,轰轰烈烈之势蔚为壮观,但教育的现实呢?实际操作下的素质教育依然如一朵璀璨的水中花,听见想见却难以触摸得到。身为班主任,身为孩子们的灵魂人物,实在应该深切反思,积极探索,为了教育的未来、未来的教育,完善每一独特的个性,让每一生命个体散发其独具的生命魅力,使学生真正地成为生活的强者。
(作者单位:江苏南通市如东县马塘镇潮桥小学)
学生出国已成时尚。面对如此现象,有识之士不禁要问——“少小离家为哪般?”
一个母亲的回答:虽然她的书面成绩很优秀,但我们隐约地感觉到在她的意识中,读书似乎只是一种为考试得高分的手段,人成了分数的奴隶,至于是否能真正学到做人的道理和真才实学值得怀疑。激烈的竞争带来繁重的学习负担,甚至于孩子的爱好以及个性的发展也全部被抹杀了。这些对于孩子个性的发展、能力的培养以及协作精神的培养都是极为不利的。把孩子送出国,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让她在一个宽松的环境中,学习自己想学的东西,更好地发展个性,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
面对一个个争先恐后将孩子送出国门接受“洋化”教育的父母,不由让我们这些从事教育工作的教师心生疑惑:这些家长怎么了?
反思一:学业负担过重
教育一个劲地往“应试”死胡同里钻的状况在很多地区并未得到缓解,学生的学业负担不但未见减少,反有打着素质教育的幌子愈演愈烈之势。学生在承受着以往学业负担的同时还要接受来自方方面面的“素质”要求,学生依然无法摆脱功利教育牺牲品的角色。白纸红字的分数不问青红皂白将他们残忍地分为三、六、九等,成为衡量成功的标准,只要成绩好,总能得到老师的青睐;反之,只有等待着来自他人的歧视和冷眼,以及发自内心的愧疚与自卑了。在惶惶不可终日的分数争夺战中,最初的学习热情被沉重的心理负担消磨殆尽,有些人甚至在惶惑、失意中丧失了自信与尊严。即使有些成绩不错的学生也大都是以牺牲休息时间为代价的。
反思二:创造精神缺乏
李政道说:“求学问,需学问,只学答,非学问。”而哈佛人亦说:“教育的真正目的就是让人不断提出问题,思索问题。”哈佛大学校长曾讲过这样一段发人深省的话:“在迈向新世纪的过程中,一种最好的教育就是有利于人们具有创造性,使人们变得更善于思考,更有追求。因此,教育要创新,其核心就在于教育的个性化,通过个性化的教育来培养创造性人才所必备的创造性人格。教育的个性化是教育本身发展的需要,也是人们个性发展的需要。”
美国的学生在考试中是绝对无法与中国学生抗衡的,这是不争的事实。而人家却在如此低层次的考试水准中造就了一个又一个的诺贝尔人才,这又是个不争的事实。难怪有人开玩笑说,“恰恰是美国学生考倒数的名次,才成就了美国创新的氛围和新经济的快速发展。”
总喜欢加工同一型号的产品,让学生读着一样的应试书,写着一个腔调的作文,拼着一样残酷的分数,最后被捏成一个规格,完满着一张张即成过往的考卷,学生却没有了个性,没有了自己,而是唯唯诺诺的庸才。那些与众不同者,自然成了“异类”,成了教育排斥的对象,成了最终要被逼为废品的异己。大一统的教育,扼杀了学生独立人格的同时,更淹没了学生的创造性。
反思三:人文精神缺乏
据调查,在德育为首的今天,仍然有许多学生缺乏法制意识、公德意识和人文关怀意识。在校内,学生在教师的管理之下能遵守规章制度,参加各类献爱心活动,且颇有热情;但在校外,则往往是另外一种情形。这种两面派的现象,时时发生在我们的身边。如,某高校一位高材生,在动物园里用硫酸喂熊,伤熊之后,还辩解道,他是想做实验,以测试熊对硫酸的忍耐程度;又如,学生们在学校值日,无论是扫地、擦黑板,无不争先恐后,回到家却是两手一摊,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种种现象不能不引起我们对教育的思考。人文精神何在?传统的重思想教化而忽视生活情趣的教育模式能否解决这一难题?
反思四:教育评价偏差
评价是为了“创造适合于儿童的教育”。然而目前考试作为检验成绩的手段还无法回避,教育评价依然以分数为基本标准。其必然会对考试成绩不理想的学生以打击,影响他们在后一阶段的学习,这是以阻碍学生的发展为代价的。现实中,面对升学压力的教师,“理所当然”注重的是书面考试,而书面考试以外的内容则成了可有可无的摆设;面对单调的评价方法,面对教育分数论,多数学生只能望分兴叹,低分使他们变得一无是处,处于被动地位的自尊心、自信心在分数面前一文不值,而那些分数庸才却有幸获得了一白遮百丑的大好时机。
看看我们的教育,再看看我们的学生,还有多少可以展示个性的自由天地?
二、班主任与个性教育
教育实在经不起反思。教育又不得不被常常反思。尤其身为一班之首的灵魂人物——班主任更应时时反思、处处反思。在学生们成长的路途中给他们以自由充足的发展时空,让他们的天性得以自由充分地伸展,并最大限度地克服教育缺陷,预防错误的教育方式,还他们健康自由的个性心理。
1.健康的班集体——学生个体成长的摇篮
班集体是学生个体学习、成长的环境,其影响和制约作用潜移默化着学生的个性心理。班主任的责任就是创造适宜于他们成长发展的教育环境,创造班集体健康的人际氛围,让个体在其中品尝愉悦,学会适应,培养情操,学会交往与合作。健康的适宜个体成长发展的班集体应努力做到:(1)地位平等。班级成员作为每一个独特的生命个体,应有平等的地位,惟其如此才能做到班级成员彼此团结、彼此尊重,形成互帮互助的和谐氛围。(2)目标一致。班级成员应有共同的奋斗目标,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将信心拧成集体向上的动力,齐心协力完成既定目标。(3)情趣健康。班级成员应有良好的精神状态,开展经常性的有益身心的活动。(4)舆论正确。班级成员之间应有正确的舆论,以维护集体利益,崇尚优秀、正义感为舆论的主导方向。(5)气氛民主。班集体内应有宽松的民主气氛,个体享有发言权,每一个体均有参与班级管理的机会,集体准则应由班级成员讨论制定,为大家所认同。(6)开放的班级观。把个体放在“真空”中,不利于其个性的成长,应该让他们接触社会、了解社会、认识社会,进而立志改造社会;学生的免疫力是在联系社会的过程中逐步增强的;开放的班级观要求胸襟开阔,既倡导规范,又宽容异质,倡导多元。
2.创新教育——打开创造之门的钥匙
每个孩子在学习中都有其独特的学习习惯和方法,各具优势、劣势。在教学中必须针对每个孩子的具体情况设计有针对性的教育思路和方法,教学上精耕细作、扬长避短,绝对不可为图一时方便,对大规模学生采取统一粗放的教学。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生理和社会发展的要求,扬弃一些过时的束缚学生创新思想的框框,给学生一片较为自由的创新天地。创新是班级管理中永恒追求的目标,如若这个目标可望而不可及,学生会在前进的路途中畏难退缩,班主任要做到的是关注学生跨出的每一小步,稍有创新迹象,就及时给予充分肯定和鼓励,让学生的每一点进步都充满着教师期待、鼓励和赞许的目光。
3.合理评价——个性成长的潜在支 撑因素
在应试教育模式中,教师评价学生的惟一标准是学习成绩,而不考虑其他方面,尤其忽视个性,看不到学生的闪光点。公正地评价每一个学生是班主任赢得学生信赖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评价应具备全面性、客观性、激励性等特点。当我们用多重标准衡量学生时,我们就会发现学生的个性特长,发现学生的闪光点,从而改变我们对待学生的态度。素质教育是全面发展与弘扬个性特长相统一的教育,要求班主任全面衡量学生,使每个学生都获得前进的信心和力量。而单一片面的评价只能挫伤学生的积极性。
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霍华德·加德勒的“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人的智能是多元的,包括数学逻辑智能、语言智能、空间智能、音乐智能、身体运动智能、人际关系智能、内省智能、自然智能等。与之相适应,我们对学生的评价也应是多元评价,关注学生起点行为以及潜在能力的发挥,满足多元需求,以学生个性是否充分张扬和个体多元智是否得以充分发展为评价重心。
4.班主任的专业化水平——个性教育实践的保障
个性教育能否成功实施,很大程度取决于班主任的教育素质。他的个性,他的文化底蕴,他的敬业精神,他的投入程度,他的教育素养以及诸多因素的内在协调,无不对教育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此外,班主任还应具备处理突发事件的教育机智,以冷静、理智的头脑迅速做出判断,再根据判断迅速选择合适的教育方法,以耐心、细致的态度做好学生的教育工作。做到这些实在不易,因为教育经验的积累,专业化水平的提升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但是只要不间断地学习,终可使我们在学生面前做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从而使我们的个性教育得以顺利实施。
5.情感教育——个性发展的点金石
为什么爱心越给越多,学生却越来越冷漠?为什么学生的个头越长越高,胆子却越来越小?为什么我们所做的一切在学生的心头不能泛起一丝涟漪,反而认为是“理所当然”?个体发展呼唤情感教育,2l世纪呼唤情感教育。
班主任要尊重、鼓励、欣赏学生的各种积极情感,以自身的激情来唤起学生的激情。班主任以自身的人格魅力去点燃学生心灵的火种,给学生以巨大的感染力量;以宽广的胸怀去包容学生的缺点、家长的冒犯,用理智大度的态度去对待教育中出现的一些棘手问题;以自己充满情感的期待给学生以无穷无尽的希望和力量,使有缺点的学生改变自己,找回属于自己的人生道路。
情感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走进学生的心灵,点燃学生心灵深处的能源、创设让学生的内在潜能得以外显的学习环境、铺设让学生的内在潜能得以自由生长的心理平台、通过心理调适不断开发学生的心理潜能、使班级工作从过去约束型向疏导型转变、做学生的知心朋友等,这是我们走向成功教育的必由之路。
6.与家长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个性教育的关键
不知从何时起,“请家长”渐渐代替了“家访”。时常可见教师对可怜的学生一声令下:请家长!此举意义何在?据了解,班主任想动用家长的权威来达到控制的目的,至于指望家长来协助学校教育学生,是相当次要的。因为就教育素养,教育方法、技巧来说,多数家长未必具备,当我们把复杂的教育问题摆在更为复杂的家长群体面前时,往往只能把问题弄得更复杂。那些被勒令去请家长的学生,心理状态一定是相当复杂的。有的惧怕家长的权威,于是用说慌来欺骗班主任。班主任是否起了逼迫学生撒谎的作用呢?在那些粗暴的家长面前,我们看到了学生心灵所经受的痛苦,而且经受这种痛苦时,学生一定心里痛恨着班主任。教育到了这种地步,只能说是悲哀了。
由此可见,做为教育者,做为班主任,在如何借助家长力量的问题上有着太多耐人寻味的东西。班主任有必要与家长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明确合作的具体目的与方式,为实现家校协同教育发挥积极的作用,使学生得以在来自班主任与家长的共同关心教育下,努力走好人生的每一步。
在素质教育大潮的推动下,“人文性”、“创造性”等诸多名词充斥着大大小小的教育论坛,轰轰烈烈之势蔚为壮观,但教育的现实呢?实际操作下的素质教育依然如一朵璀璨的水中花,听见想见却难以触摸得到。身为班主任,身为孩子们的灵魂人物,实在应该深切反思,积极探索,为了教育的未来、未来的教育,完善每一独特的个性,让每一生命个体散发其独具的生命魅力,使学生真正地成为生活的强者。
(作者单位:江苏南通市如东县马塘镇潮桥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