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满堂灌到满堂问,从一支粉笔到多种媒体,从包办一切到放任自流……我们的课堂本质并没有改变,这是因为我们缺乏教学觉醒,导致我们的教学陷入非此即彼的境地。因此新课程呼唤教学觉醒,而教学觉醒意味着有效教学的实施,教育本质的回归,教学主体的体现,学习方式的转变……
一、回归教育本质,彰显三维度教学目标
1、确立三维度目标是回归教育本质的表现。教育是起源于人类社会生产发展和生活的需要,是随生产与生活需要同时产生的一种社会现象。最早的教育是与自然、社会相结合的教育。到了近现代,学校教育成了系统知识教育的专门场所,由于忽视其他目标,造成教育瘸子显现。在对教育深刻反思之后,人类再一次把教育同自然、社会、生活结合起来,重新确立三维目标。这是教育在走过许多弯路后回归教育本质,将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更和谐发展。
2、三维度的对话性实践是对教学活动的科学定位。现代教学观主张,任何教学现象都不是孤立发生的,可把教学看成是一种涉及到三个维度的对话性实践学生探究和理解教材,形成新知识和新认识的认知性活动;学生与同学、老师互动中体验多元见解的碰撞,这是一种通过沟通方式来感受社会交际的社会性活动;学生的自我修养,这是一种反思性、道德性、伦理性实践活动,三种实践交织在一起,无法分离。
二、转变教师角色,凸显主体性地位
1、转变教师角色是课堂教学转型的抓手。有效教学最终衡量标准是学生成长,它关注的是学生成功的活动,所以有效教学研究应当引导教师转变角色。如何转变角色,如何判断教师转变角色?美国教育家西尔伯曼在1970年曾出版过一本著作《教室里的危机》,书中认为,课堂要真正转型,必须体现两个要素:一是课堂气氛是否转型,二是学习方式是否转变。所谓班级氛围的变革是指走向人性化的理解和相互信赖的班级氛围:所谓学生方式变革是教师并不是全部知识的源泉,教师不包办代替,而是采取使学生学习变得容易,照顾学生个别差异的形式。可见,教师角色的转变是课堂转型的一个抓手。
2、转变教师角色是凸显学生主体地位的前提。传统教学思想认为,教师是施教者,具有绝对权威,而学生则是教学对象和接受教育的客体,教学目标、内容、方法及评价都由教师来决定,学生只能处于被动的接受地位。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成了课堂的主宰,剥夺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机会,扼杀学生自主性,创造性,即使在那种精心排演好的学生一问就答,一答就对,一对就过的所谓“优质课堂”上,学生充其量只是课堂的配角。所以新课程要求转变教师角色,由传统知识占有者,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引导者,合作者,由教学支配者,控制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组织者和促进者。由规则、方法的规定者转变为学习的帮助者。
三、转变学习方式,实施生活化教学。
1、“知识建构型教学认识论”为转变学生学习方式提供理论依据。该理论以崭新的知识观和学习观为理论基础。其特点可归纳为三个方面第一,主张人类知识涉及两个维度——“明示知识”和“默会知识”,人类知识进步正是这两个知识维度互动的产物。第二,主张真正的学习一定涉及到人类知识的默会知识维度,而默会知识总是同具体的特定的情境联系在一起,与学习者所处的社会生活实践息息相关。第三,主张所谓知识并不靠教师传递,而是靠学习者自身建构起来的,即学习是一种能动的活动,一种对话性实践,决不是靠教师片面灌输,被动的活动。其实接受学习和探究学习作为人类两种基本学习方式,在具体实践活动中往往交织在一起。因此新课程凸显探究学习,并非全盘否定接受学习,而旨在改造学生学习方式。
2、实施生活化教学是政治课开展探究学习的有效途径。教学生活化是政治课的生命线,新课程呼唤政治教学回归生活,围绕生活,反思生活,在生活中学政治,到生活中用政治。
首先,在实践中实现对认知的超越。作为一门生活性和实践性极强的课程,政治课教学的时空不能仅局限于课堂,而是要走向社会、走向实践、走向生活。而且一个人只有在实际生活环境是通过自身实践才能体验和内化思想品德。因此教师要增强实践意识,尽可能引导学生通过生活实践提出问题,为学生亲身实践奠定基础。创造性地打通书本与生活的渠道,把课堂知识学习与社会经验学习结合起来,发展自主获取知识和能力,提升学生基本学力,激发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同时在实践中不时出现新情况、新问题、新要素,需要学生主动进行批判与反思性活动,不断对新情境进行认识,对新要素进行辨别,对新问题进行思考,对原有的认知图式进行批判、反思和建构,在新旧材料不断碰撞与融合中产生新发现,形成新的意义联结,生成新的认知结构,实现认知超越。
其次,在探究中加深对生活的体验。新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要求把大量的时间留给学生自主思考,自我发现问题,引导学生对现实生活中感兴趣的问题进行体验与合作探究,克服从文本到文本的学习,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养成自主学习习惯,提高信息处理能力和思辨能力,学会交流和分享学习成果。由于体验是个情感触动且生成意义的过程,学生在探究中能体验到问题解决的基本方法和思维方式,在体验中产生对自然、社会和自我甚至对文化的认识和感悟。同时形成一系列思想意识和社会责任感、良好的个性品质。
四、营造对话环境,追求真实性效果。
“对话中心教学”是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它坚持以“相互赋予意义”为基础而形成认识,并进行意义交流的见解。认为课堂教学就是师生共同生成意义,交流意义的场所。因此有效教学的研究应致力于揭示灌输中心教学转型为对话中心教学的条件是什么。日本教育家佐藤说过,“学习,可以比喻为从已知世界到未知世界之旅。在这旅途中,我们同新的世界相遇,同新的他人相遇,同新的自我相遇;在这旅途中,我们同新的世界对话,同新的他人对话。同新的自我对话。”
教学中的对话是旨在实现教学的目标而展开的不同于无轨电车式的胡扯,也不同于学术讨论。它是以教师指导为特征的,因应教学过程的阶段而设计和展开的活动,具有引导学生发展的功能。而现在很多所谓的“对话”实际上是假对话,学生只是‘想教学所想,说教师所说,”这些假问现象与满堂灌实质上是一回事。因此对话中心教学应致力于对话学习环境的创造。
1、对话的课堂环境是真正“思辩”的。从生活中引出问题,再创设问题情境,最后回到生活中解决问题,这是政治课教学应遵循的一般程序。在教学内容处理上,应将教材目标化,目标问题化,从问题入手,围绕问题的解决开展教学。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学,学生不再只是被动回答教师提的问题,而是在解决问题学会提出新的问题。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大胆质疑,敢于提出问题,向权威挑战,让学生带着问题进来,带着新问题出去。
2、对话的课堂是真实生成的。虽然备好课是课堂上好课的前提,但是随着课堂教学的展开以及师生,生生多向互动,就会不断形成基于不同学生发展状态和教学推进过程的课堂教学新起点,所以课堂应是生成的,它是师生合作探究、生成新知,共同提高的过程。它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的过程,是师生之间情感、思维、智慧、能力的投入和碰撞的过程,是师生对课程开发、生成、转化和提升个性的创造过程。
3、对话的教学形式是真实有效的。时下,追求课堂气氛成为一种时尚,各种精美的课件纷纷在课堂亮相,甚至如画一个圆如此简单的操作都喜欢用多媒体,导致喧宾夺主的局面。也有教师美其名贯彻新课程理念,课堂上大搞小品表演、模拟法庭、智力游戏、唇枪舌战、记者招待会等,结果课堂教学让这些多样化的活动冲淡了主题,从而陷入“玩中玩”的局面。可见真实有效的课堂必然是内容大于形式,其实简单是返璞归真的自然之美,也是一种原汁原味享受学习乐趣的教学策略。
一、回归教育本质,彰显三维度教学目标
1、确立三维度目标是回归教育本质的表现。教育是起源于人类社会生产发展和生活的需要,是随生产与生活需要同时产生的一种社会现象。最早的教育是与自然、社会相结合的教育。到了近现代,学校教育成了系统知识教育的专门场所,由于忽视其他目标,造成教育瘸子显现。在对教育深刻反思之后,人类再一次把教育同自然、社会、生活结合起来,重新确立三维目标。这是教育在走过许多弯路后回归教育本质,将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更和谐发展。
2、三维度的对话性实践是对教学活动的科学定位。现代教学观主张,任何教学现象都不是孤立发生的,可把教学看成是一种涉及到三个维度的对话性实践学生探究和理解教材,形成新知识和新认识的认知性活动;学生与同学、老师互动中体验多元见解的碰撞,这是一种通过沟通方式来感受社会交际的社会性活动;学生的自我修养,这是一种反思性、道德性、伦理性实践活动,三种实践交织在一起,无法分离。
二、转变教师角色,凸显主体性地位
1、转变教师角色是课堂教学转型的抓手。有效教学最终衡量标准是学生成长,它关注的是学生成功的活动,所以有效教学研究应当引导教师转变角色。如何转变角色,如何判断教师转变角色?美国教育家西尔伯曼在1970年曾出版过一本著作《教室里的危机》,书中认为,课堂要真正转型,必须体现两个要素:一是课堂气氛是否转型,二是学习方式是否转变。所谓班级氛围的变革是指走向人性化的理解和相互信赖的班级氛围:所谓学生方式变革是教师并不是全部知识的源泉,教师不包办代替,而是采取使学生学习变得容易,照顾学生个别差异的形式。可见,教师角色的转变是课堂转型的一个抓手。
2、转变教师角色是凸显学生主体地位的前提。传统教学思想认为,教师是施教者,具有绝对权威,而学生则是教学对象和接受教育的客体,教学目标、内容、方法及评价都由教师来决定,学生只能处于被动的接受地位。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成了课堂的主宰,剥夺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机会,扼杀学生自主性,创造性,即使在那种精心排演好的学生一问就答,一答就对,一对就过的所谓“优质课堂”上,学生充其量只是课堂的配角。所以新课程要求转变教师角色,由传统知识占有者,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引导者,合作者,由教学支配者,控制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组织者和促进者。由规则、方法的规定者转变为学习的帮助者。
三、转变学习方式,实施生活化教学。
1、“知识建构型教学认识论”为转变学生学习方式提供理论依据。该理论以崭新的知识观和学习观为理论基础。其特点可归纳为三个方面第一,主张人类知识涉及两个维度——“明示知识”和“默会知识”,人类知识进步正是这两个知识维度互动的产物。第二,主张真正的学习一定涉及到人类知识的默会知识维度,而默会知识总是同具体的特定的情境联系在一起,与学习者所处的社会生活实践息息相关。第三,主张所谓知识并不靠教师传递,而是靠学习者自身建构起来的,即学习是一种能动的活动,一种对话性实践,决不是靠教师片面灌输,被动的活动。其实接受学习和探究学习作为人类两种基本学习方式,在具体实践活动中往往交织在一起。因此新课程凸显探究学习,并非全盘否定接受学习,而旨在改造学生学习方式。
2、实施生活化教学是政治课开展探究学习的有效途径。教学生活化是政治课的生命线,新课程呼唤政治教学回归生活,围绕生活,反思生活,在生活中学政治,到生活中用政治。
首先,在实践中实现对认知的超越。作为一门生活性和实践性极强的课程,政治课教学的时空不能仅局限于课堂,而是要走向社会、走向实践、走向生活。而且一个人只有在实际生活环境是通过自身实践才能体验和内化思想品德。因此教师要增强实践意识,尽可能引导学生通过生活实践提出问题,为学生亲身实践奠定基础。创造性地打通书本与生活的渠道,把课堂知识学习与社会经验学习结合起来,发展自主获取知识和能力,提升学生基本学力,激发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同时在实践中不时出现新情况、新问题、新要素,需要学生主动进行批判与反思性活动,不断对新情境进行认识,对新要素进行辨别,对新问题进行思考,对原有的认知图式进行批判、反思和建构,在新旧材料不断碰撞与融合中产生新发现,形成新的意义联结,生成新的认知结构,实现认知超越。
其次,在探究中加深对生活的体验。新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要求把大量的时间留给学生自主思考,自我发现问题,引导学生对现实生活中感兴趣的问题进行体验与合作探究,克服从文本到文本的学习,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养成自主学习习惯,提高信息处理能力和思辨能力,学会交流和分享学习成果。由于体验是个情感触动且生成意义的过程,学生在探究中能体验到问题解决的基本方法和思维方式,在体验中产生对自然、社会和自我甚至对文化的认识和感悟。同时形成一系列思想意识和社会责任感、良好的个性品质。
四、营造对话环境,追求真实性效果。
“对话中心教学”是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它坚持以“相互赋予意义”为基础而形成认识,并进行意义交流的见解。认为课堂教学就是师生共同生成意义,交流意义的场所。因此有效教学的研究应致力于揭示灌输中心教学转型为对话中心教学的条件是什么。日本教育家佐藤说过,“学习,可以比喻为从已知世界到未知世界之旅。在这旅途中,我们同新的世界相遇,同新的他人相遇,同新的自我相遇;在这旅途中,我们同新的世界对话,同新的他人对话。同新的自我对话。”
教学中的对话是旨在实现教学的目标而展开的不同于无轨电车式的胡扯,也不同于学术讨论。它是以教师指导为特征的,因应教学过程的阶段而设计和展开的活动,具有引导学生发展的功能。而现在很多所谓的“对话”实际上是假对话,学生只是‘想教学所想,说教师所说,”这些假问现象与满堂灌实质上是一回事。因此对话中心教学应致力于对话学习环境的创造。
1、对话的课堂环境是真正“思辩”的。从生活中引出问题,再创设问题情境,最后回到生活中解决问题,这是政治课教学应遵循的一般程序。在教学内容处理上,应将教材目标化,目标问题化,从问题入手,围绕问题的解决开展教学。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学,学生不再只是被动回答教师提的问题,而是在解决问题学会提出新的问题。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大胆质疑,敢于提出问题,向权威挑战,让学生带着问题进来,带着新问题出去。
2、对话的课堂是真实生成的。虽然备好课是课堂上好课的前提,但是随着课堂教学的展开以及师生,生生多向互动,就会不断形成基于不同学生发展状态和教学推进过程的课堂教学新起点,所以课堂应是生成的,它是师生合作探究、生成新知,共同提高的过程。它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的过程,是师生之间情感、思维、智慧、能力的投入和碰撞的过程,是师生对课程开发、生成、转化和提升个性的创造过程。
3、对话的教学形式是真实有效的。时下,追求课堂气氛成为一种时尚,各种精美的课件纷纷在课堂亮相,甚至如画一个圆如此简单的操作都喜欢用多媒体,导致喧宾夺主的局面。也有教师美其名贯彻新课程理念,课堂上大搞小品表演、模拟法庭、智力游戏、唇枪舌战、记者招待会等,结果课堂教学让这些多样化的活动冲淡了主题,从而陷入“玩中玩”的局面。可见真实有效的课堂必然是内容大于形式,其实简单是返璞归真的自然之美,也是一种原汁原味享受学习乐趣的教学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