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开学一个多月,新人逐渐看清了校园的风物,慢慢尝到了大学的味道。高考生涯仿佛梦一场,似可忘却,以轻装转到新战场。但报到时向往的和聆听的上大学的初心,可千万别从耳朵里一股烟溜走。还得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愿它“我心匪石,不可转也”。
同学的求学初心
在北大的开学典礼上,学数学的刘上同学作为新生代表发言,讲自己选择数学专业的初心。
这不是一个容易的决定,“在几个月以前,我还在为未来的选择苦恼。我是谁?我要到哪里去?种种选择,令人眼花缭乱。我感觉自己就像一只初入蟠桃园的泼猴,什么都想往筐里装。这个有这个的好,那个有那个的好。”
突然,他想起第一次被数学之美折服时的情形:一道几何定理的证明。“这个定理有一个优美的名字——蝴蝶定理。相信许多接触过几何的同学对这个都有所了解。当你在圆内任意取一条弦,过这条弦的中点再任意作出两根新的弦,将两根新弦的端点连接起来,得到的两根线段与原有的弦得到的交点所形成的线段仍被原中点平分。随着几何画板的拖动,几根弦化作一只翩翩起舞的蝴蝶。这只蝴蝶看似随意,但它的两翼却始终保持着如此的对称而优美。”
“我渐渐倾倒于数学的精密与和谐,更体会到数学之美即是逻辑之美。数学无用,但数学探求的是人类的逻辑所能到达的最远处。”
刘同学高考高分,却一度不敢报北大数学系,因为听说那里牛人太多,担心被碾压。这种担心一点也不夸张,北大数学系号称“天下第一系”,天才遍地,天外有天。除了恐惧,诱惑也会扰乱初心。刘同学又想是不是上个热门专业,比如经济经管计算机等。不是每年很多状元都选择了离钱最近的金融专业吗。
刘同学来到北大,找高人指点。一位老师用《哈利·波特》解了他的惑。老师说,在数院,有的同学有“巫师血统”,他们诸如竞赛保送生,而高考生就像是“麻瓜血统”。也许“麻瓜们”相比而言很普通,但也能通过自己的勤奋,发挥自己的特长,最终成为出色的“魔法师”。
刘同学下定决心来到数院,果然一到即领略了“牛棚”的牛、“疯人院”的疯:“我的下铺,就是一名(奥数)国家队的;数院的QQ群里,聊的都是我听不懂的题。”但他想明白了:“身处牛棚,有人以为是痛苦,因为总有比你优秀的大牛,而我却以为是一次修炼。攀登数学高峰的意义不在于谁先看到山顶,而在于每一次尝试的时候,发现那个更为卓越的自己。”
虽然是理科生,刘同学自带北大的文气,他最后抒情:“未来四年,在我们中间,可能有人在学术的道路上精益求精,可能有人在新年晚会的舞台上一展风采,可能有人在帮助他人的志愿服务中发现自我价值,可能有人在古籍阅览室探幽发微,可能有人在实验室里黑天白日未名湖未名,北大亦未名。也正是这未名,给了我们无限的可能。”
以刘同学的初心与大家共勉:“与其在二十年以后,以带着遗憾的口吻回想当年的退缩,倒不如现在鼓起勇气,选我所爱。至少,我不会后悔。”
校长的大学初心
也是在这个开学典礼上,北大校长林建华的演讲以“探索”为主题。一方面鼓励同学在大学展开探索之旅,另一方面“勉励”自己坚持大学的初心。
校长谆谆教诲,北大并非最终目标,仅仅是探寻的开始。一些看似已经简单明了的问题:为什么要上大学?在北大应该怎样学习和生活?将来希望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都需要细细体味和认真思考。
他引用了和刚才刘同学相似的案例,讲到择校和选专业曾让许多同学焦虑。他说一位同学感慨:“之前竞赛的不顺利,让我对一直向往的物理学院产生了忧虑,我不知道行走在众多牛人当中能否透得过气来。三思之后,我告诉自己,畏缩是无谓的,如果不能与最优秀的同伴为友,怎么对得起自己的青春呢?”
刘同学心水数学,这位同学钟情物理,数学物理都是对高智商的人有难以抗拒的思维的魔力,但也要求让人绝望的智商,也挣不到什么钱。最终能选择这样的专业令人敬佩,也应该得到祝福。林校长给了他们一个大赞:“我相信,有过这样心路历程的同学可能很多。在这里,我要对你们能够独立思考、直面挑战表示赞赏,也对你们最终选择北大表示感谢!”
赞了同学,林校长转而论起大学的初心,这从大学面临的挑战谈起:历史上,大学曾是知识的垄断者。在中世纪的欧洲,书本交易曾是大学的特权。今天,发达的信息技术使地球变“平”了,这给大学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如果在网上就能够方便地得到任何知识,那么大学的价值何在呢?
为了应对挑战,要检视大学的初心,以得到启示。林校长说:“北大培养引领未来的人,我们要面向未来、启迪智慧。以知识传授为主的教育方式必须改变。今年,我们开始了新一轮本科教育改革,同学们可能已经拿到了新的培养方案。这是一个把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更加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培养方案,是一个更加灵活、更具挑战,也更依赖于同学们主动性的培养方案。我们希望,你们会在北大经历一个师生共同探索、发现和创造的艰辛而愉快的旅程,老师们不再是知识的‘灌输者’,而是同学们学习研究的‘陪伴者’、‘引路人’。事实上,早期大学的雏形就是师生共同探究学问的联合体。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的改革是回归大学的‘初心’。”
回归师生共同探究学问的联合体,这就是北大林校长的办学理念。学生有探究的热情,教师热情指引,学校温馨呵护,营造环境,目标“北大培养引领未来的人”。
以前曾看过一个别的大学的校长说,如果以后我们得诺贝尔奖,他应该是出自北大。果然,去年屠呦呦拿了。我在微信上转发了北大的祝贺校友屠呦呦获诺贝尔奖的消息,一个朋友马上说,不对,人家是北京医科大学毕业的,北医是前几年才合进北大的。但他不了解北医原来就是北大的,屠呦呦当年考进来是北大,上完一年级,北医才分出去。她是北大校友无疑。而且她一看骨子里就是北大人,我老觉得她和王选特别像。
他们都是有才、有胆、舍得、不吝。有才,都是极端聪明的天才。有胆,学术和技术的世界最高峰(不是在国内称王称霸就满足了),他们敢想敢做。像王选直接搞第五代汉字照排,别人都觉得他疯了。舍得,为了高远的目标,他们能舍弃几乎所有,王选有十多年春节没歇过一天。不吝,这个很鲜明,王选和屠呦呦什么时候腰都是直的,王选哪怕在最高科技奖颁奖大会上,面对主席总理,腰也一点没有弯的意思,一点没觉得受宠若小惊讶。屠呦呦在医学奖仪式上完全hold住,回国接机的高管搀扶下梯时,“目中无人”。
不过当这些老师的学生也不容易,他们要求很高。当年我们宿舍隔壁有个王选的研究生,他申请了美国的博士。王选最烦学生留学,可能是看不起给洋人打工吧。于是这同学楞没拿到硕士学位,郁闷地弹了几天吉他。其实我们都觉得他人挺好,很友善,我们遇到计算机问题,请他帮忙都很热心。学习也很勤奋,每天很早就蹬自行车去实验室,很晚才回来。
同学对学习初心的坚持,校长对大学初心的坚持,北大的学术追求的基因一直存在着,从这次开学典礼同学和校长的发言中,我们仍能强烈地感受到。有人说,北大清华是两所学气压住官气商气的学校。我曾在北大校报上看到一位副校长的文章,写他在路上遇到他当教授的同学,带着惋惜的口气说,你怎么就当官了呢?
当然,北大也出当“官”的。林校长在这次演讲中还说道:
“选择成为北大人,也意味着选择了责任与担当。大家知道,北大曾是新文化运动的中心和五四运动的策源地。当时的中国正处在变革和动荡中。中国向何处去,青年人应该做些什么、研究些什么,这些问题困扰着当时的北大人和各界的仁人志士。在1919年10月23日的《北京大学日刊》上,曾刊登了一份《问题研究会章程》,列举了当时中国面临的144个问题。其中,既有中央地方的集权分权、经济自由、东西方文明会合等宏观问题,也有诸如勤工俭学、编纂国语教科书、劳工娱乐等实际问题。曾在北大工作的毛泽东是文章的撰稿人之一。他还写道:‘问题之研究,须以学理为根据。’”
而今天,“世界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中国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许多新的问题摆在我们面前,等待我们去发现、去解决。”
同学的求学初心
在北大的开学典礼上,学数学的刘上同学作为新生代表发言,讲自己选择数学专业的初心。
这不是一个容易的决定,“在几个月以前,我还在为未来的选择苦恼。我是谁?我要到哪里去?种种选择,令人眼花缭乱。我感觉自己就像一只初入蟠桃园的泼猴,什么都想往筐里装。这个有这个的好,那个有那个的好。”
突然,他想起第一次被数学之美折服时的情形:一道几何定理的证明。“这个定理有一个优美的名字——蝴蝶定理。相信许多接触过几何的同学对这个都有所了解。当你在圆内任意取一条弦,过这条弦的中点再任意作出两根新的弦,将两根新弦的端点连接起来,得到的两根线段与原有的弦得到的交点所形成的线段仍被原中点平分。随着几何画板的拖动,几根弦化作一只翩翩起舞的蝴蝶。这只蝴蝶看似随意,但它的两翼却始终保持着如此的对称而优美。”
“我渐渐倾倒于数学的精密与和谐,更体会到数学之美即是逻辑之美。数学无用,但数学探求的是人类的逻辑所能到达的最远处。”
刘同学高考高分,却一度不敢报北大数学系,因为听说那里牛人太多,担心被碾压。这种担心一点也不夸张,北大数学系号称“天下第一系”,天才遍地,天外有天。除了恐惧,诱惑也会扰乱初心。刘同学又想是不是上个热门专业,比如经济经管计算机等。不是每年很多状元都选择了离钱最近的金融专业吗。
刘同学来到北大,找高人指点。一位老师用《哈利·波特》解了他的惑。老师说,在数院,有的同学有“巫师血统”,他们诸如竞赛保送生,而高考生就像是“麻瓜血统”。也许“麻瓜们”相比而言很普通,但也能通过自己的勤奋,发挥自己的特长,最终成为出色的“魔法师”。
刘同学下定决心来到数院,果然一到即领略了“牛棚”的牛、“疯人院”的疯:“我的下铺,就是一名(奥数)国家队的;数院的QQ群里,聊的都是我听不懂的题。”但他想明白了:“身处牛棚,有人以为是痛苦,因为总有比你优秀的大牛,而我却以为是一次修炼。攀登数学高峰的意义不在于谁先看到山顶,而在于每一次尝试的时候,发现那个更为卓越的自己。”
虽然是理科生,刘同学自带北大的文气,他最后抒情:“未来四年,在我们中间,可能有人在学术的道路上精益求精,可能有人在新年晚会的舞台上一展风采,可能有人在帮助他人的志愿服务中发现自我价值,可能有人在古籍阅览室探幽发微,可能有人在实验室里黑天白日未名湖未名,北大亦未名。也正是这未名,给了我们无限的可能。”
以刘同学的初心与大家共勉:“与其在二十年以后,以带着遗憾的口吻回想当年的退缩,倒不如现在鼓起勇气,选我所爱。至少,我不会后悔。”
校长的大学初心
也是在这个开学典礼上,北大校长林建华的演讲以“探索”为主题。一方面鼓励同学在大学展开探索之旅,另一方面“勉励”自己坚持大学的初心。
校长谆谆教诲,北大并非最终目标,仅仅是探寻的开始。一些看似已经简单明了的问题:为什么要上大学?在北大应该怎样学习和生活?将来希望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都需要细细体味和认真思考。
他引用了和刚才刘同学相似的案例,讲到择校和选专业曾让许多同学焦虑。他说一位同学感慨:“之前竞赛的不顺利,让我对一直向往的物理学院产生了忧虑,我不知道行走在众多牛人当中能否透得过气来。三思之后,我告诉自己,畏缩是无谓的,如果不能与最优秀的同伴为友,怎么对得起自己的青春呢?”
刘同学心水数学,这位同学钟情物理,数学物理都是对高智商的人有难以抗拒的思维的魔力,但也要求让人绝望的智商,也挣不到什么钱。最终能选择这样的专业令人敬佩,也应该得到祝福。林校长给了他们一个大赞:“我相信,有过这样心路历程的同学可能很多。在这里,我要对你们能够独立思考、直面挑战表示赞赏,也对你们最终选择北大表示感谢!”
赞了同学,林校长转而论起大学的初心,这从大学面临的挑战谈起:历史上,大学曾是知识的垄断者。在中世纪的欧洲,书本交易曾是大学的特权。今天,发达的信息技术使地球变“平”了,这给大学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如果在网上就能够方便地得到任何知识,那么大学的价值何在呢?
为了应对挑战,要检视大学的初心,以得到启示。林校长说:“北大培养引领未来的人,我们要面向未来、启迪智慧。以知识传授为主的教育方式必须改变。今年,我们开始了新一轮本科教育改革,同学们可能已经拿到了新的培养方案。这是一个把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更加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培养方案,是一个更加灵活、更具挑战,也更依赖于同学们主动性的培养方案。我们希望,你们会在北大经历一个师生共同探索、发现和创造的艰辛而愉快的旅程,老师们不再是知识的‘灌输者’,而是同学们学习研究的‘陪伴者’、‘引路人’。事实上,早期大学的雏形就是师生共同探究学问的联合体。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的改革是回归大学的‘初心’。”
回归师生共同探究学问的联合体,这就是北大林校长的办学理念。学生有探究的热情,教师热情指引,学校温馨呵护,营造环境,目标“北大培养引领未来的人”。
以前曾看过一个别的大学的校长说,如果以后我们得诺贝尔奖,他应该是出自北大。果然,去年屠呦呦拿了。我在微信上转发了北大的祝贺校友屠呦呦获诺贝尔奖的消息,一个朋友马上说,不对,人家是北京医科大学毕业的,北医是前几年才合进北大的。但他不了解北医原来就是北大的,屠呦呦当年考进来是北大,上完一年级,北医才分出去。她是北大校友无疑。而且她一看骨子里就是北大人,我老觉得她和王选特别像。
他们都是有才、有胆、舍得、不吝。有才,都是极端聪明的天才。有胆,学术和技术的世界最高峰(不是在国内称王称霸就满足了),他们敢想敢做。像王选直接搞第五代汉字照排,别人都觉得他疯了。舍得,为了高远的目标,他们能舍弃几乎所有,王选有十多年春节没歇过一天。不吝,这个很鲜明,王选和屠呦呦什么时候腰都是直的,王选哪怕在最高科技奖颁奖大会上,面对主席总理,腰也一点没有弯的意思,一点没觉得受宠若小惊讶。屠呦呦在医学奖仪式上完全hold住,回国接机的高管搀扶下梯时,“目中无人”。
不过当这些老师的学生也不容易,他们要求很高。当年我们宿舍隔壁有个王选的研究生,他申请了美国的博士。王选最烦学生留学,可能是看不起给洋人打工吧。于是这同学楞没拿到硕士学位,郁闷地弹了几天吉他。其实我们都觉得他人挺好,很友善,我们遇到计算机问题,请他帮忙都很热心。学习也很勤奋,每天很早就蹬自行车去实验室,很晚才回来。
同学对学习初心的坚持,校长对大学初心的坚持,北大的学术追求的基因一直存在着,从这次开学典礼同学和校长的发言中,我们仍能强烈地感受到。有人说,北大清华是两所学气压住官气商气的学校。我曾在北大校报上看到一位副校长的文章,写他在路上遇到他当教授的同学,带着惋惜的口气说,你怎么就当官了呢?
当然,北大也出当“官”的。林校长在这次演讲中还说道:
“选择成为北大人,也意味着选择了责任与担当。大家知道,北大曾是新文化运动的中心和五四运动的策源地。当时的中国正处在变革和动荡中。中国向何处去,青年人应该做些什么、研究些什么,这些问题困扰着当时的北大人和各界的仁人志士。在1919年10月23日的《北京大学日刊》上,曾刊登了一份《问题研究会章程》,列举了当时中国面临的144个问题。其中,既有中央地方的集权分权、经济自由、东西方文明会合等宏观问题,也有诸如勤工俭学、编纂国语教科书、劳工娱乐等实际问题。曾在北大工作的毛泽东是文章的撰稿人之一。他还写道:‘问题之研究,须以学理为根据。’”
而今天,“世界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中国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许多新的问题摆在我们面前,等待我们去发现、去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