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本六上《盼》教学设计及评析

来源 :小学语文教学·人物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hp286005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目标】
  1.理清写作思路,体会课文是如何围绕“盼”这一中心组织材料展开叙述的。
  2.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体会作者从不同方面将重要部分写详细的表达方式。
  3.迁移运用,试着根据中心意思选择恰当事例并初步运用多种方法将重点部分写具体。
  【教学重点、难点】
  1.体会课文是如何围绕中心意思写,如何把心理活动写具体、写
  生动。
  2.结合课文内容,领悟围绕中心意思,如何从不同方面选择合适的材料,将重点部分写具体。
  【教学设计】
  一、复述导入,引出不同方面的表达
  1.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盼》这篇课文。课文为我们讲述了一个有趣的童年小故事。谁能用简洁的话,完整地为我们讲讲这个小故事?
  2.同学们,作者是通过 “得到雨衣”“盼穿雨衣”“穿上雨衣”三个方面,来写文中小女孩盼下雨、盼穿雨衣的过程。(板书:得到雨衣、盼穿雨衣、穿上雨衣)
  二、研读课文,体会围绕中心表达
  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在“得到雨衣”这一部分,已经通过小女孩一系列的动作以及对她的心理描写体会到了她对雨衣的喜爱以及对穿雨衣的盼。接下来,就让我们走进“盼穿雨衣”部分,同桌之间互学:课文哪些地方具体描写了“盼”这一心理活动?请选出你认为写得生动的两处,说说自己的感受。
  1.关注直接描写,品味“盼”的心理。
  (1)路上行人都加快了走路的速度,我却放慢了脚步,心想,雨点儿打在头上,才是世界上最美的事呢!(采访:一般人遇到下雨会怎么样?体会:“放慢”和“加快”形成了对比,表现了雨来时“我”兴奋、激动的心情。)
  (2)“可是……还差半小时呀。”我嘟囔着,心想,你怎么就不向窗外看一眼呢?(理解“嘟囔”:连续不断地小声自言自语,多表示不满。联系生活想象嘟囔的情景,体会直接的心理描写表达出人物的心情。)
  (3)望着望着又担心起来:要是今天雨都下完了,那明天还有雨可下吗?最好还是留到明天吧。(体会小女孩心情的变化,体会这种天真的想法,让人读来既有趣又心疼。)
  (4)可雨点要是淋在淡绿色的雨衣上呢,那一定比珍珠玛瑙还好看。我扑到自己的床上,一心想着明天雨点打在雨衣上的事。(展开丰富的想象:穿着雨衣时雨点打在雨衣上的情形。体会此时小女孩对雨的强烈期盼。)
  小结:你看,作者在心理描写时,用“想”“心想”等词直接来点明这些心理活动。还运用了反映心理变化的词语来写,比如“担心”等,写出了对雨的强烈期盼。
  2.关注情景交融,体味“盼”的心理。
  作者在描写时,除了通过心理活动直接来写“盼”的内心,还有吗?环境描写常常可以烘托出人物的心情,对话描写中,人物的一举一动,其实也都是内心的外在体现。接下来,就请同学们组内学习:选择环境描写的句子或者一段对话,细细品读交流,说一说作者是如何写出“盼”的内心。
  雨前景色:
  有一天,快到家时,路边的小杨树忽然沙啦啦地喧闹起来,就像在嘻嘻地笑。还用问,这是起了风。一会儿,几朵厚墩墩的云彩飘游过来,把太阳也给遮盖住了。天一下子变了脸色。(關注修辞手法:“嘻嘻地笑”“变了脸色”,读来非常生动。“嘻嘻地笑”虽然是用来描写小杨树,其实是暗示着蕾蕾的心情——开心。“天一下子变了脸色”形象地写出了变天时的样子,蕾蕾盼望的雨终于要来了。相机渗透:比如学生在日常的写作中常会用阴天雨天暗示低沉、伤心的心情,而用风和日丽的好天气烘托轻松、愉悦的心情。)
  雨中景色:
  吃过晚饭,雨还在不停地下着,嗒嗒嗒地打着玻璃窗,好像是敲着鼓点逗引我出去。我跑到窗前,不住地朝街上张望着。(理解“逗引”:用惹人可笑的言行,逗弄对方。体会小女孩对雨的渴望,对穿雨衣的期盼,以及些许内心的失落。)
  雨后景色:
  我推开窗子,凉爽的空气扑了过来,还带点儿腥味。路灯照着大雨冲刷过的马路,马路上像铺了一层明晃晃的玻璃;路灯照着路旁的小杨树,小杨树上像挂满了珍珠玛瑙。(想象画面,体会比喻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生动地描绘出了雨后清新、亮丽的风景。因为“我”盼着雨停,而雨果然停了,这里的环境描写烘托出“我”高兴的心情。)
  小结:为什么要把环境描写得那么具体,为什么普普通通的下雨场景在“我”的眼里是如此富有诗意?一切景语皆情语。雨景的描写,烘托出“我”不同的心情,写出了“我”的渴望,对雨的期盼。作者正是通过情景交融的方法来表现“盼”的心理。
  3.关注对话,领悟“盼”的心理。
  (1)在蕾蕾盼穿雨衣的过程中,还有一段她和妈妈的对话,特别有趣。小组分角色读一读,并体会其中蕴含的感情:蕾蕾的着急、期盼的小心思;妈妈表面一本正经而心中在窃喜的心情。
  “妈妈!”我嚷着奔进厨房。(关注“嚷”和“奔”,表现了“我”急不可待的心情。)
  “蕾蕾回来得正好,快把头发擦擦,准备听英语讲座!”(可见妈妈平时对蕾蕾要求比较严格。)
  “可是……还差半小时啊。”我嘟囔
  着,心想,你怎么就不向窗外看一眼呢?(不太乐意、有些失望。)
  “我今天特别特别不累。妈妈,我给你买酱油去吧,啊?”我央求着。(故作乖巧,想出门的方法。“央求”表现了“我”的热切期盼。)
  “你看,酱油我下班带回来了。”妈妈冲我笑了笑,好像猜着了我的心思。(妈妈看穿了“我”的小心思,因此巧妙地回绝了“我”。)
  “我什么时候说过要炖肉?”“真的吗?”(妈妈虽然没有直接揭穿“我”的谎言,却用两个有力的问句暗示“我”,她已经看穿了“我”的小心思。所以“我”才会不敢再去看妈妈了。)
  小结:“我”想方设法要妈妈同意“我”穿上雨衣出去玩耍,而妈妈偏偏不解风情,始终不答应“我”的请求。母女的这场“暗战”,以“我”的失败告终。有没有发现,作者通过具体描述“我”的动作、语言,充分展现了“盼”的心理,让我们读着觉得特别生动形象。   (2)同学们,在这一次又一次的期盼中,作者的心情可谓一波三折,反反复复。再回过头看看这一部分,你觉得蕾蕾的心情变化是怎样的?(板书:欣喜—失望—无奈—惊喜)最终,小女孩有没有盼来下雨,有没有穿上雨衣?(出示课文穿上雨衣部分)你体会到了什么?
  三、迁移练习,习得具体表达方式
  1.今天我们阅读了小说《盼》,现在你能说一说,作者从哪些方面来具体描写“盼”吗?而且,重要的部分要写得详细、具体些,才能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就像这篇课文一样,让我们对“盼”的心情感同身受。
  2.过渡:很多时候,像“盼”一样,题目往往是表达的中心,抓住题目能帮助我们准确选择材料。请同学们自主完成第76页的练习,并想一想,为什么这样选?
  3.小结:围绕“戏迷爷爷”这个中心意思,应选择和“戏”有关的材料。从不同的方面表现中心意思,会使表达更有条理。你看,这样一说,提纲就出来了,习作就等于成功了一半。如果让你写这篇文章,在开始正式习作之前,同学们有什么建议提醒大家吗?
  【评析】
  课标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本单元习作的要求是“围绕中心意思写”,通过精读课文感知、领悟写法,借助“交流平台”梳理写法,通过“初试身手”在初步练习选材的基础上,对本单元习作任务进行具体落实。在本课的教学中,徐老师仅仅联系单元语文要素展开教学,体会文章是怎样围绕中心意思来写的……并在一次次品读、交流、表达中提升儿童的品质。一种美好意象的表达,一种彰显儿童独特个性的表达,一种真实情境下的自然表达,尽显诗意韵味。
  子曰:“近者悦,远者来。”只有教师个人的言语表达、精神视野得到了学生的欣赏和认同,课堂上的教学艺术才有了生活的根基,才能产生美感,才能影响学生的精神世界。教学中,徐老师通过一个相对开放的问题设计,创设了“言之有物,言之有序”的语言环境。这样的设计,将概括能力、审美能力和富有文采的表达全部蕴含其中。在学生反复思考、多重表达之后,徐老师又进一步总结提升,帮助学生提炼,学生通过积累、梳理、整合,形成了个体的语言经验,让表达在课堂中自然地流露了出来。
  诗意表达,不仅仅是氛围的创设,在这一习作单元中,更是真实生活的延伸。给予学生毫不掩饰的自然流露,基于儿童已有的认识与学习经验,打开儿童多元智能的学习方式,其中,准确性、完整性、逻辑性和生动性作为表达的要素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徐老师巧妙利用文本资源,在文本语言中自然而然地“旁逸斜出”,对学生的表达能力进行针对性的训练,不仅有效地调动学生的语言积累,使学生的遣词造句能力得到锤炼,同时也使学生思维的概括性和语言的流畅性得到了提高。学生对“环境描写”的品读,感受着“一切景语皆情语”情景交融的意境。常见的雨景,在孩子发现的眼中,在孩子创造性的表达中富有诗意,富有童趣。有为而说、有为而作,整个教学过程就是一个动态过程,即活动的过程、交际的过程,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点。
  对儿童来说,积累豐富的语言材料,可以为他们一生语文能力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语言材料的积累与其语文能力的发展成正比。教学中,徐老师做到把阅读感悟和迁移训练融为一体,促进学生形成了语言的立体积累和富有个性的表达。《盼》是习作单元,习作单元的课文教学和普通单元的课文教学有区别,习作单元的精读课文在理解内容、积累语言方面不作更多要求,更注重引导学生体会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学习课文的表达方法。整个教学过程,徐老师都注意学生对语言理解和运用的结合,其中的衔接、过渡、穿插、呼应都很自然。
  透过本次的教学,我们可以看出,整节课中,徐老师遵循儿童的学习规律,采用适合儿童的学习方式,把儿童置于课堂的中心,着力培养和提升他们的思维能力,丰富其语言表达,给予他们独特的诗意表达方式。的确,教学中,应当以诗意的表达为切入点,建立文本与单元要素的内在联系,用儿童自己的语言来还原他们的“无限可能”,鼓励他们真实地表达、自然地表达、独特地表达。
  (作者单位:江苏常州市武进清英外国语学校/江苏常州市新北区小河小学)
  责任编辑 田 晟
其他文献
儿童是天生的诗人,他们有着丰富的想象力,有着纯真的童心,有着富有诗意的表达。一直以来,小学语文教学都有着成人化的倾向。一味强调理解,远离了童心童趣;追求讲课深度,消失了诗意童言;预设僵化流程,脱离了儿童本位;主题机械拓展,暗淡了语文课堂……在这样的课堂上,甚至连儿童的自主感悟都离不开老师的“精心”引导,以至于儿童被边缘化,主体地位丧失,何谈儿童的诗意表达。作为教师,我们应该追寻怎样的语文课堂?我们
摘 要: 在《温故一九四二》中,刘震云将焦点聚焦于一九四二年的河南大饥荒。通过对这段已被大众遗忘的历史的再书写,作者极力批判了“王道”、“正史”对民众的压迫和遗忘。在作品中,这种批判主要是通过两种方式实现的:对灾难的再现和对政府消极救灾的披露。在灾难的再现上,作者通过对宏大叙事的解构,指出三百万人的死亡,并非“天灾”,更是“人祸”。  关键词: 刘震云 《温故一九四二》 新历史主义 王道
《女娲补天》在统编本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中是一篇略读课文。略读课文,尤其又是一篇学生非常喜欢的神话故事,如何学习?在同课异构活动中,我们撷取了三个教学片段,即“三个板块”:概括课文、想象讲述、拓展延伸。这三个板块的设计全部是对文章课题下面“阅读提示”的落实。  板块一  师:下面请大家默读课文,借  助你所圈画的关键词,说说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生:起因是,天上露出了一个大窟窿,地上裂开了一道
【教学目标】  1. 学习描述生气时的情绪体验。  2.能借助一些形象的事物来表达内心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亲爱的小朋友,老师想做一个调查,有没有从来没生过气的小朋友呢?  生:没有。  师:那你生气的时候,会说什么呢?  生:气死我了!  生:真烦人!  生:快走开,我再也不想看见你了!  师:看来,小朋友们的火气都很大呀!有一个叫亚瑟的小朋友啊,他也生气了,而且脾气大
拜读了朱自强教授的《小学语文儿童文学教学法》,我感触颇深。因为,读罢此书,我的语文教学“三观”都被震到了。  一、“工具论”语文观vs“构建论”语文观  朱教授认为,在语文教育中,“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既没有学理依据,也没有操作的可能,因为语文课程不仅不具有“工具性”这一“基本特点”,而且连“语文”“语言文字”也都不具有交际的“工具”这一属性。可以这样理解:木匠为了打一个桌子,需要用斧子、锯子等
摘 要: 观看国外著名大学教师的视频课可以发现,他们的课堂教学与我国大学一般的课堂教学存在较大差异:讲课过程中,教师较多地用通俗的话语讲解深刻的道理,而不过分注重理论上的阐释;讲课常常是先对现实生活中存在的、司空见惯的现象或问题进行分析,从中提出问题,从而揭示出其中蕴含的基本原理,而不是先讲理论,再联系“实际”说明、佐证所讲理论;讲课过程中,教师往往不提供问题的“标准答案”,而是介绍不同的见解与解
一、思维,让生活更有品质  1.这是一个亟须召唤思维习惯的时代  记者:姜老师,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您怎么关注起了学生思维习惯的问题?  姜树华:每个人都是生活中的角色,但很多时候不是自己生活中的主角。强大的社会风气常常会淹没、遮蔽我们个体的思维辨别。当下的社会,很大程度上可以说是一个传言社会,微信的高频刷新裹挟着大量谣言,就拿网上评出的“2016年十大虚假新闻”来说,比如“啤酒和白酒一起喝会中毒”
摘 要: “小组合作学习”理念备受青睐,使用范围渐广。本文以厦门市第五中学为例,具体介绍该校对这一理念进一步探索的成果——部落共同体。部落共同体是五中推进学科进步、提高课堂效率、改进班级管理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 小组合作学习 “部落共同体” 共生效应  随着自主学习成为现代教育的主流,小组合作学习开始备受青睐,被人们称为“近十几年来最重要的和最成功的教学改革”。教育者将其应用于各个学科、
《花花儿》是杨绛先生的一篇散文。“花花儿”是一只猫的名字,是杨绛先生一家1949年重返清华园时养的猫,是一只聪明可爱又善解人意的猫。文章通俗易懂,读来诙谐轻松。这样的文本,应当如何确立第二课时的教学目标和学习内容呢?关于小学高年级学段的阅读教学,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有明确要求:“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体会其表达效果。”“在阅读中了解文章的表
吴忠豪教授在《寻找课文语言与学生语言的差异》一文中提到,每篇课文都有三个方面的教学价值:一是课文内容所传递的文化;二是课文中隐含着的语文知识和读写方法;三是课文中新的用词和句型以及作者遣词造句的经验。而对处于语言发展关键期的小学生来说,积累词语句子,丰富语言仓库是每篇课文最基本最重要的教学内容。因此,善于发现课文语言与学生语言的差异,是每一个语文教师的基本功。薛法根老师正是一位此项基本功深厚的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