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授之于鱼,不如授之于渔”,出自“授人以鱼,只供一饭之需。教人以渔,则终身受用无穷。”说的是与其给他现成的鱼,不如教会他捕鱼的方法。 一位老翁在河边垂钓,两个年轻人走来,都非常羡慕老翁鱼篓中闪耀金光 的大鲤鱼,其中一个聪明人说:“老丈,您的鱼太好了,我想得到它。”于是 老翁将金色的大鲤鱼送给了他。另一个愚钝的说:“老丈,您的渔艺太神了, 我想得到它。”于是老翁让他坐下来静心学习垂钓。 聪明人捧着大鲤鱼高高兴兴地回家,家人和邻居大大地称赞了他,相反都讥笑空手回来的愚钝者的无能。多年过去了,两个年轻人也成了老汉,聪明人因为只会吃现成的而一事无 成,并且再也没有人送给他什么东西。而愚钝者却凭着自己手中的渔艺和耐得寂寞的劳动,成为富有且受人敬重的人。在教学中很多教师往往只注重教师的“教”而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结果是教师课堂上工夫没少下,学生的能力平平,也就是所说的低调效课堂。高明的教师往往注重不是教师如何讲,把工夫不是用在讲上,而是用在学生的学上,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把学生培养成学习的主人,特别是语文教学,如何让学生从被动的学习,变成学习的主人,也就是所说的以主为本的教学方法,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以生为本”的教学思想,所思考并聚焦的是“以学为主”的语文教学思想,其教学定位是“学大于教”。这不仅是主体意识的提升,更是一种思想的嬗变。
作为语文教学有其特殊性,它是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语文教学的内容容括了听说读写。读作为写的重要环节,如何使学生能够读出来精彩,读出精粹来是语文教学的很重要手段。对于每篇课文来说,如果学生能够抓住关键词语来理解课文,那么学生就会轻而易举地读懂课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也就形成了。
关键词是指在文章当中能够概括文章主旨、解释文章中心、展示文章脉络、标示句段关系的词语。在文中挖掘一两个揭示文章中心、表达作者创作目的的关键词为抓手,牵出对全篇的解读,努力引导学生多角度思维。作为教师就要培养学生抓住文本中的核心内容,努力探索适合学生的阅读方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一、从单元预习提示中,抓关键词,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从目前的语文课本的设计体系来看,每单元的课文前都有单元的内容概括。对于本单元内容进行了简单的了解,有利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本单元的课本文体系。在编排设计上,一个单元都是一个主题,只不过是在选材上和题材上有所不同,有利于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借鉴学习。学生只要抓住预习提示中的纲要,就可以很容易地了解每一课的重点。也就很容易地抓住每课的关键词,也就能很好地提纲挈领地理解课文。
二、从课题中抓关键词,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
课题是一篇文章的“文眼”,从题目中我们可以了解整篇文章的内容。文章题目就是对文章的高度概括,其中的关键词常为文章传达的主要信息的词。碰到这样的文章,可以从题目入手,引导学生从题目入手,激发学生已有的经验,为学生进一步阅读做好准备。如《开国大典》它的主要内容是写建国典礼时的重大场面,学生很容易地抓住关键词语“大典”。所以在板书课题后,我问学生这篇文章从课题看,主要写的什么内容?学生很容易回答是建国大典时的场面。我接着问学生,什么是大典?课文是如何描写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的场面。引导学生理解全文,学生很容易地把握了全文,掌握了本文学习的重点,这样就大缩短了学生走进文本的时间。
三、从中心句中找关键词,培养学生的提炼能力
中心段落、中心句:可以表达出文章的中心思想或主旨,或可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的段落或句子,常常在文章中间部分。段落的构成有其内在的规律性,其中心思想往往是通过段落中的主题句来体现。有的主题句在文章的开头(如新闻报道、天气预报),第一段往往是故事的梗概;有的主题句在句子的末尾,像议论文、说明文,先引入话题,详细阐述,最后做出总结。还有的主题句是在句中,即遵循分-总分的写作顺序,也有的文章的中心思想是贯穿于全文中,要弄清其大意须通过归纳和概括才能得出。一篇文章通常总是围绕着一个主题展开的,有相当一部分的文章是首段为中心段或中心句。因此,可采用“由上而下”的主动解码方式,即据对第一段的感知,猜测文章的大致内容,自我建立所读语篇的模式,对下文进行预测,然后边往下推进阅读,边对自己的预测加以验证。
在阅读过程中,一些单词、词组或文章的标题都会暗示某一模式,如能捕捉并利用这些信息,其大脑中相关的信息就会被激活,进而联想到与它相关的一些知识,构建起相应的模式全面,准确地理解全文。
四、从课后习题中抓关键词,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
课文的后面,编者都编写了很多的习题,这些习题都是针对文章的重点或者是课文的中心来编写。因此要回答这些问题就需要学生去阅读理解文章、这些问题也从不同侧面对文章学习起着引导作用。因此引导学生从课后习题中去抓住关键词理解课文,对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很有帮助。在课后习题的处理中,我们可以引导学生自己去编写问题,让学生自己去寻找答案,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把文本的学习作为终身学习的基础。
五、从过渡句和中心思想中提炼关键词,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文中起着承上启下的句子为过渡句。这些句子在文章中起着对上文总结和引起下文的作用,往往出现在段落的末尾或者开头,有时独立成段。内容上与上下两段都有联系,所以能从这个句子中找到概括上下两段的关键词。另外还可以通过紧缩重点句、中心句的方法找到关键词。
通过找关键词的方式来帮助学生理解全文,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其自主学习能力,提高课堂的时效性。
作为语文教学有其特殊性,它是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语文教学的内容容括了听说读写。读作为写的重要环节,如何使学生能够读出来精彩,读出精粹来是语文教学的很重要手段。对于每篇课文来说,如果学生能够抓住关键词语来理解课文,那么学生就会轻而易举地读懂课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也就形成了。
关键词是指在文章当中能够概括文章主旨、解释文章中心、展示文章脉络、标示句段关系的词语。在文中挖掘一两个揭示文章中心、表达作者创作目的的关键词为抓手,牵出对全篇的解读,努力引导学生多角度思维。作为教师就要培养学生抓住文本中的核心内容,努力探索适合学生的阅读方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一、从单元预习提示中,抓关键词,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从目前的语文课本的设计体系来看,每单元的课文前都有单元的内容概括。对于本单元内容进行了简单的了解,有利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本单元的课本文体系。在编排设计上,一个单元都是一个主题,只不过是在选材上和题材上有所不同,有利于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借鉴学习。学生只要抓住预习提示中的纲要,就可以很容易地了解每一课的重点。也就很容易地抓住每课的关键词,也就能很好地提纲挈领地理解课文。
二、从课题中抓关键词,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
课题是一篇文章的“文眼”,从题目中我们可以了解整篇文章的内容。文章题目就是对文章的高度概括,其中的关键词常为文章传达的主要信息的词。碰到这样的文章,可以从题目入手,引导学生从题目入手,激发学生已有的经验,为学生进一步阅读做好准备。如《开国大典》它的主要内容是写建国典礼时的重大场面,学生很容易地抓住关键词语“大典”。所以在板书课题后,我问学生这篇文章从课题看,主要写的什么内容?学生很容易回答是建国大典时的场面。我接着问学生,什么是大典?课文是如何描写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的场面。引导学生理解全文,学生很容易地把握了全文,掌握了本文学习的重点,这样就大缩短了学生走进文本的时间。
三、从中心句中找关键词,培养学生的提炼能力
中心段落、中心句:可以表达出文章的中心思想或主旨,或可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的段落或句子,常常在文章中间部分。段落的构成有其内在的规律性,其中心思想往往是通过段落中的主题句来体现。有的主题句在文章的开头(如新闻报道、天气预报),第一段往往是故事的梗概;有的主题句在句子的末尾,像议论文、说明文,先引入话题,详细阐述,最后做出总结。还有的主题句是在句中,即遵循分-总分的写作顺序,也有的文章的中心思想是贯穿于全文中,要弄清其大意须通过归纳和概括才能得出。一篇文章通常总是围绕着一个主题展开的,有相当一部分的文章是首段为中心段或中心句。因此,可采用“由上而下”的主动解码方式,即据对第一段的感知,猜测文章的大致内容,自我建立所读语篇的模式,对下文进行预测,然后边往下推进阅读,边对自己的预测加以验证。
在阅读过程中,一些单词、词组或文章的标题都会暗示某一模式,如能捕捉并利用这些信息,其大脑中相关的信息就会被激活,进而联想到与它相关的一些知识,构建起相应的模式全面,准确地理解全文。
四、从课后习题中抓关键词,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
课文的后面,编者都编写了很多的习题,这些习题都是针对文章的重点或者是课文的中心来编写。因此要回答这些问题就需要学生去阅读理解文章、这些问题也从不同侧面对文章学习起着引导作用。因此引导学生从课后习题中去抓住关键词理解课文,对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很有帮助。在课后习题的处理中,我们可以引导学生自己去编写问题,让学生自己去寻找答案,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把文本的学习作为终身学习的基础。
五、从过渡句和中心思想中提炼关键词,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文中起着承上启下的句子为过渡句。这些句子在文章中起着对上文总结和引起下文的作用,往往出现在段落的末尾或者开头,有时独立成段。内容上与上下两段都有联系,所以能从这个句子中找到概括上下两段的关键词。另外还可以通过紧缩重点句、中心句的方法找到关键词。
通过找关键词的方式来帮助学生理解全文,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其自主学习能力,提高课堂的时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