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运用文献资料法、调查法、访谈法等研究方法,对河南省城市居民对城市体育公共服务中的公共体育场地设施服务等情况的现状进行分析,并针对其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议和发展对策,以期为河南省城市体育公共服务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河南省;城市社区;体育公共设施利用率
On the Current Service of Community Sports Facilities in Cities of Henan
CHEN A-qi, ZHU Ji
(Department of Public Sports, Henan University, Kaifeng 475000, China)
【Abstract】Using the methods of literature review, questionnaire, interviews and other research methods, this research analyzes the current service of public sports facilities in cities of Henan Province. It proposes suggestions and countermeasures aimed at the problems existing, hoping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public sports services.
【Keywords】Henan Province, urban community, public sports facility
引?摇言
2011年2月15日国务院发布《关于印发〈全民健身计划(2011-2015年)〉的通知》(以下简称《计划》),是继《全民健身条例》后,国务院颁布的又一发展体育事业的重要指导性文件,是新时期国家全民健身事业的发展规划,也是“十二五”期间开展全民健身活动的重要依据。在《计划》“保障措施”部分,提出在加大各级财政全民健身事业投入,鼓励社会兴办全民健身事业,有计划地建设公共体育设施,提高体育设施利用率,加强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建设,广泛开展全民健身志愿服务活动,不断加大科学健身指导的力度,做好信息、科研和法制建设工作八项要求。同时,在《计划》“工作措施”部分,提出了十二条具体措施,明确了相应部门的职责。尤其是在“工作措施”中第二条更是明确指出,要“大力发展城市社区体育。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将城市社区体育工作作为社区建设的基本内容,统筹规划,加大投入,以城市街道和居住社区公共体育设施建设为重点,不断改善社区居民体育健身环境和条件,提供基本公共服务。”
当前河南省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需求与社会提供的体育资源相对不足的矛盾依然突出,群众体育活动普及率不高,政府向人民群众提供体育公共服务的职能尚未得到充分发挥。新形势下对河南省城市公共体育服务现状进行深入研究,并针对其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建议和发展对策,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1 河南省城市居住区体育公共设施服务现状
根据调研分析,河南省城市社区公共体育场地设施情况基本上与城市经济发展水平是相对应的。经济越发达,城市社区建设的功能越齐全,公共体育设施配备的数量越多,居民的健身条件越好。
1.1 公共体育场地设施总量不足,不能满足居民日益增长的健身需求
公共体育场地设施是发展城市社区体育运动的物质基础。由于历史的原因,我省城市社区的体育设施严重不足,大多社区居民还是在自家庭院、公路街道、住宅空地、场院等非正规体育场所锻炼身体,现有的社区配套体育场地设施远远满足不了居民锻炼身体的要求,社区体育场地设施的配套建设缺乏立法保障和标准制约,不能适应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要求。一边是体育人口的快速增加,人民群众追求健康的生活方式,锻炼身体的要求愈加迫切。另一边是社区体育场地设施的严重匮乏。这样一来,在我省大多数城市的居住小区中,居民的体育活动根本无法得到正常开展。于是便有不少喜欢运动的青少年在社区住宅楼前后的空地上踢球,造成玻璃破损、花草被毁、行人受阻,严重影响生活安宁的局面。小区好住健身难,这就是刚刚从乔迁之喜之中平静下来的居民新的烦恼和感慨〔1〕,居民日常锻炼身体的迫切要求与体育场地设施匮乏的矛盾日益加剧。
1.2 公共体育场地设施布局不合理,加剧了居民锻炼需求与场地设施供给的矛盾
我国于2004年进行的第五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结果显示,我国体育场地设施较第四次普查有了明显增幅:但是这些体育场地设施主要集中在单位系统,而公园、广场、居住小区等承载着绝大多数的锻炼人群的公共场所体育场地实施却严重不足。在我国现有的体育场地(不含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解放军系统、武警系统和铁路系统)中,分布在校园的有549654个,占全国体育场地总数的67.7%;分布在机关企事业单位楼院内的有75033个,占全国体育场地总数的9.2%,居住小区39477个,占4.86%;厂矿28198个,占3.47%;其他22074个,占2.67%;老人活动场所13842个,占1.64%;宾馆饭店7195个,占0.89%;公园5712个,占0.7%;广场4987个,占0.61%。〔2〕在这些场地设施中学校和机关内的场地设施就占了近80%,而承载着绝大多数城市居民进行体育锻炼的社区公共体育场馆设施只占全国体育场馆设施总量的4.86%。就是这不足5%的场地设施其分布也极不合理,近年来河南省城市建设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而发展,一大批规划合理、服务完善的新社区迅速崛起,使一批在经济利益上处于相对优势的富裕群体从旧城区中脱身出来,造成了城市社区间的贫富差距。从公共体育服务的角度看,由于新城区集中了城市精英人群,因此在城市公共体育服务领域获得了更多的话语权,而旧城区或相对贫困社区拥有的话语权相对削弱,再因旧城区改造的社会投入成本大,使得体育场地设施数量和质量较新城区存在一定差距。而这部分人居住在新社区的精英人士基本集中在青壮年阶段,《2007年中国城乡居民参加体育锻炼现状调查公报》显示:30~39岁年龄组人数比例仅为6.1%,而中老年人“经常锻炼”的人数比例高,60~69岁年龄组达到11.7%。在20~69岁年龄段,呈现出随年龄增大,“经常锻炼”的人数比例逐步上升的趋势。因此,虽然学校和机关拥有公共体育场地设施的比例较大,但是其场地设施的利用率是比较低的,这进一步加剧了河南省社区居民实际体育锻炼需求与场地设施供给之间的矛盾。 1.3 现有设施缺乏管理与维护,丧失了其原有功能
调研结果显示有73.36%的社区体育设施部分受到损坏,设施完好的仅占被调查社区的26.64%,由此可以看出公共体育设施受损情况十分严重,甚至不少健身器材已名存实亡:篮球架没了篮圈,转体训练器上的转盘被人偷走,蹬力器上的坐椅已没了踪影,单杠没了横杆,伸展器变得残破不堪,还有一些器材被人刻划得伤痕累累,“某某到此一游”一类字句几乎随处可见。这些设施遭人为破坏基本上只能顺其自然,或者是损坏一件、拆除一件。而一些在小区外面的全民健身路径更是有人用无人管,有的虽然在旁边竖有管理部门制定的管理条例,但基本上是形同虚设,处于无人管理和维修的状态。很多器材设施遭到人为损坏甚至盗窃,这种状况极大影响着城市居民的锻炼的条件。城市社区体育场地设施的全开放性的特点决定了无法对其进行全天候监管。部分居民在体育锻炼过程中使用不当,一部分人不爱惜器材甚至故意损坏,加上部分器材本身建造时间已较长,造成相当一部分器材设施已不能正常使用而成为摆设。〔3〕维护和保养是社区体育设施创建、发展和延续的重要保证。据一些社区居委会干部反映,政府投资在小区内建造健身设施,没有出台相关的维护管理办法;其次,由于社区人手不够,不可能落实专人进行日常管理及维护;再者,维修经费也没有完全落实,有时候因没有维护费用而出现心有余而力不足。
1.4 社区公共体育设施配置单一化与社区群众需求的多样化相矛盾
调研中发现一些社区往往是为了应付上级检查才不得不配备部分公共体育设施,这些场地设施器材的规划布局、设计配备等标准统一、不同社区的健身器械的数量、种类一致化,本该生动地吸引大众参与、刺激健身欲望的东西被模式化了,而不同性别与年龄、不同活动目的的需求被忽略,成为“为建设而建设,为了数量的增加,为了相关部门领导的政绩工程”的建设目标导向。每个社区都无外乎这几种体育设施,而这些器材设施是否受欢迎及其利用率高低则无人问津。不少社区的体育虽然配备有不少体育设施但是其利用率很低或根本未被利用,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社区公共体育设施的配备与人们的真正需求存在显著矛盾。
面对社区公共体育场地设施不足及利用率不高这一问题,我们不能仅靠增加物质投入来解决。投入再多,器材闲置也无济于事,必须提高体育设施的利用率。事实上每个社区都有自己的文化沉淀,它融会在人们的生活里,也就是说,社区作为人类生存活动于一定区域的社会结构体,而每一个区域性社会结构体都有其地理、文化、习俗、组织行为、心态上的特点,这些特点反映了社区的主流文化,社区生活环境、经济发展水平、成员文化素质、民族意识等,在一定程度上加深了这种文化内核,认同的主流文化使得社区居民会不自觉地形成一定的生活、行为习惯,它影响着这一区位成员的生活方式。〔4〕这就要求在进行器材设施配备时应充分考虑到不同人群的体育健身需求,应从健身者的具体需要出发,否则,不仅在资源上造成浪费,而且在人们的心理上难以形成有效刺激,难以激发人们的运动热情和兴趣,健身冲动会因为缺少适宜的物质环境而被扼杀,僵硬的器械罗列变成表面的摆设。
2 河南省城市居住区公共体育设施有关问题的原因探析
2.1 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影响
城市社区体育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它的产生、发展与整个社会的发展密不可分。河南省城市社区体育设施服务发展也不是孤立的,它同样深受城市经济、政治、文化教育、科技及体育政策等发展变化的影响。在这几个因素中,一个国家的经济状况是本国大众体育发展的首要问题。社区体育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它的出现必然建立在一定的物质经济基础上,而其发展水平也与地方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持续增长,河南省的GDP已经跃居全国前五,但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却仍处在较低阶段,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河南省城市社区体育设施建设的发展步伐。
2.2 有关部门对社区体育设施建设及监管不到位
当前,在城市建设规划中,体育场地设施建设规划作为其中的有机组成部分,受到了重视,国家先后出台了《城市公共体育设施用地定额指标暂行规定》及《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定》等法规,以确保城市体育场地设施建设落到实处。〔5〕例如,《规定》要求区级社区需有1.5-2.0万座位的体育场一个,2000~4000座位的体育馆一座,居住小区需配备体育场所200-300m2/千人,并且,国家对新建小区体育设施配备标准也做出了严格规定。而在实际的城市建设规划中没有严格执行这些规定,甚至有些职能部门出现行政不作为。
2.3 权责不明,导致管理与维护的缺失
权责不明也是一个不容回避的问题,出了问题去找物管,物管往往会推到社区,无钱无权的社区又会“转嫁”牵扯上体育部门,而体育部门又明确表示,东西赠出后管理权限已移交。弄到最后,大家还是一头雾水。〔6〕目前,河南省大部分建在居民区的健身点是由辖区负责管理,但财政相对拮据的基层管理部门在建了健身点后就很难再出钱承担维修了;而物业公司也不愿意接受这块“只有投入、不见回报”的“烫手山芋”;公共场所的全民健身路径,是由体育部门用体育彩票公益金的专项资金建设的,体育部门的说法是只负责项目审批、器材购置和免费安装,以后的器材管理和维修问题应由受赠单位解决。这种由权责不明造成的管理与维护的缺失,进一步加剧了居民健身需求与公共体育设施紧张的矛盾。
2.4 房地产商过分追求利益的最大化,致使公共体育设施只存在于设计规划中
在全民健身计划的推动下,房地产开发商也开始关注新建小区的体育设施配置,不少开发商甚至将社区体育设施规划当做小区楼盘销售的招牌,作为楼盘销售时吸引业主的卖点,推向市场。〔7〕但是,事实上不少开发商为实现经济利益的最大化,原规划中的体育场地设施建设严重缩水,许多在最初的设计规划中存在的体育场地设施没有实现同步建设,居民一旦入住,其体育规划用地不是被挪用就是被占用,规划与现实出现了较大反差。还有些开发商将本应该在住户入住时交工的配套体育设施,推到二期三期建设甚至一拖再拖,最后将本该用于体育场地设施建设的用地挪作它用。由于业主维权意识的缺乏,致使开发商承诺的公共体育设施只存在于设计规划中。
3 小结
河南省体育人口稳步增加,而相应的城市社区公共体育设施服务相对落后,与居民日益增长的健身需求存在显著矛盾,近80%城市居民反映公共体育设施不能满足健身需求;河南省城市社区公共体育设施规划布局不合理,新老城区体育场地设施数量和质量较新城区存在一定差距;权责不明,使现有公共体育设施管理与维护缺失,导致社区、公共活动场所公共体育设施受损情况十分严重,甚至成为摆设;对开发商在建设过程中缺乏严格的监督与验收机制,使部分公共体育设施只存在于设计规划中,侵害了广大居民的健身权利。
建议相关部门协调学校和企事业单位等体育场地较为丰富的部门,逐步实现场地共享,同时因地制宜,挖掘潜力,在现有空间、设施的基础上,通过改建、扩建等途径,进一步增加体育设施的数量和布点,方便居民就近、多样化的体育活动需要;建立和完善河南省城市社区公共体育设施管理机制,探索一条适合河南省省情的城市社区公共体育设施管理模式;加强河南省城市社区公共体育设施配套建设的相关法规建设,完善监督管理部门的监管责任和制约机制,确保广大社区居民的健身权利。
参考文献
〔1〕杜建辉等.社区体育设施建设与社会体育发展〔J〕.武汉化工学院学报,2005.11:91-93.
〔2〕姜同仁.我国两次体育场地普查情况比较分析〔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7.2:116-119.
〔3〕黄静珊.陕西省城市小区体育场地设施现状调查〔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03.2:14-16.
〔4〕宋杰等.对当前社区体育设施配置若干问题的思考〔J〕.体育与科学,2007.5:49-52.
〔5〕尹玲.关于我国社区体育场地设施存在问题的思考〔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8:28-31.
〔6〕陈旸等.社区体育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关系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6,2:21-22.
〔7〕张吉慧等.我国社区体育场地建设与社区体育的发展〔J〕.体育文化导刊,2007.6:62-63.
(责任编辑:赵 环)
【关键词】河南省;城市社区;体育公共设施利用率
On the Current Service of Community Sports Facilities in Cities of Henan
CHEN A-qi, ZHU Ji
(Department of Public Sports, Henan University, Kaifeng 475000, China)
【Abstract】Using the methods of literature review, questionnaire, interviews and other research methods, this research analyzes the current service of public sports facilities in cities of Henan Province. It proposes suggestions and countermeasures aimed at the problems existing, hoping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public sports services.
【Keywords】Henan Province, urban community, public sports facility
引?摇言
2011年2月15日国务院发布《关于印发〈全民健身计划(2011-2015年)〉的通知》(以下简称《计划》),是继《全民健身条例》后,国务院颁布的又一发展体育事业的重要指导性文件,是新时期国家全民健身事业的发展规划,也是“十二五”期间开展全民健身活动的重要依据。在《计划》“保障措施”部分,提出在加大各级财政全民健身事业投入,鼓励社会兴办全民健身事业,有计划地建设公共体育设施,提高体育设施利用率,加强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建设,广泛开展全民健身志愿服务活动,不断加大科学健身指导的力度,做好信息、科研和法制建设工作八项要求。同时,在《计划》“工作措施”部分,提出了十二条具体措施,明确了相应部门的职责。尤其是在“工作措施”中第二条更是明确指出,要“大力发展城市社区体育。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将城市社区体育工作作为社区建设的基本内容,统筹规划,加大投入,以城市街道和居住社区公共体育设施建设为重点,不断改善社区居民体育健身环境和条件,提供基本公共服务。”
当前河南省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需求与社会提供的体育资源相对不足的矛盾依然突出,群众体育活动普及率不高,政府向人民群众提供体育公共服务的职能尚未得到充分发挥。新形势下对河南省城市公共体育服务现状进行深入研究,并针对其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建议和发展对策,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1 河南省城市居住区体育公共设施服务现状
根据调研分析,河南省城市社区公共体育场地设施情况基本上与城市经济发展水平是相对应的。经济越发达,城市社区建设的功能越齐全,公共体育设施配备的数量越多,居民的健身条件越好。
1.1 公共体育场地设施总量不足,不能满足居民日益增长的健身需求
公共体育场地设施是发展城市社区体育运动的物质基础。由于历史的原因,我省城市社区的体育设施严重不足,大多社区居民还是在自家庭院、公路街道、住宅空地、场院等非正规体育场所锻炼身体,现有的社区配套体育场地设施远远满足不了居民锻炼身体的要求,社区体育场地设施的配套建设缺乏立法保障和标准制约,不能适应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要求。一边是体育人口的快速增加,人民群众追求健康的生活方式,锻炼身体的要求愈加迫切。另一边是社区体育场地设施的严重匮乏。这样一来,在我省大多数城市的居住小区中,居民的体育活动根本无法得到正常开展。于是便有不少喜欢运动的青少年在社区住宅楼前后的空地上踢球,造成玻璃破损、花草被毁、行人受阻,严重影响生活安宁的局面。小区好住健身难,这就是刚刚从乔迁之喜之中平静下来的居民新的烦恼和感慨〔1〕,居民日常锻炼身体的迫切要求与体育场地设施匮乏的矛盾日益加剧。
1.2 公共体育场地设施布局不合理,加剧了居民锻炼需求与场地设施供给的矛盾
我国于2004年进行的第五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结果显示,我国体育场地设施较第四次普查有了明显增幅:但是这些体育场地设施主要集中在单位系统,而公园、广场、居住小区等承载着绝大多数的锻炼人群的公共场所体育场地实施却严重不足。在我国现有的体育场地(不含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解放军系统、武警系统和铁路系统)中,分布在校园的有549654个,占全国体育场地总数的67.7%;分布在机关企事业单位楼院内的有75033个,占全国体育场地总数的9.2%,居住小区39477个,占4.86%;厂矿28198个,占3.47%;其他22074个,占2.67%;老人活动场所13842个,占1.64%;宾馆饭店7195个,占0.89%;公园5712个,占0.7%;广场4987个,占0.61%。〔2〕在这些场地设施中学校和机关内的场地设施就占了近80%,而承载着绝大多数城市居民进行体育锻炼的社区公共体育场馆设施只占全国体育场馆设施总量的4.86%。就是这不足5%的场地设施其分布也极不合理,近年来河南省城市建设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而发展,一大批规划合理、服务完善的新社区迅速崛起,使一批在经济利益上处于相对优势的富裕群体从旧城区中脱身出来,造成了城市社区间的贫富差距。从公共体育服务的角度看,由于新城区集中了城市精英人群,因此在城市公共体育服务领域获得了更多的话语权,而旧城区或相对贫困社区拥有的话语权相对削弱,再因旧城区改造的社会投入成本大,使得体育场地设施数量和质量较新城区存在一定差距。而这部分人居住在新社区的精英人士基本集中在青壮年阶段,《2007年中国城乡居民参加体育锻炼现状调查公报》显示:30~39岁年龄组人数比例仅为6.1%,而中老年人“经常锻炼”的人数比例高,60~69岁年龄组达到11.7%。在20~69岁年龄段,呈现出随年龄增大,“经常锻炼”的人数比例逐步上升的趋势。因此,虽然学校和机关拥有公共体育场地设施的比例较大,但是其场地设施的利用率是比较低的,这进一步加剧了河南省社区居民实际体育锻炼需求与场地设施供给之间的矛盾。 1.3 现有设施缺乏管理与维护,丧失了其原有功能
调研结果显示有73.36%的社区体育设施部分受到损坏,设施完好的仅占被调查社区的26.64%,由此可以看出公共体育设施受损情况十分严重,甚至不少健身器材已名存实亡:篮球架没了篮圈,转体训练器上的转盘被人偷走,蹬力器上的坐椅已没了踪影,单杠没了横杆,伸展器变得残破不堪,还有一些器材被人刻划得伤痕累累,“某某到此一游”一类字句几乎随处可见。这些设施遭人为破坏基本上只能顺其自然,或者是损坏一件、拆除一件。而一些在小区外面的全民健身路径更是有人用无人管,有的虽然在旁边竖有管理部门制定的管理条例,但基本上是形同虚设,处于无人管理和维修的状态。很多器材设施遭到人为损坏甚至盗窃,这种状况极大影响着城市居民的锻炼的条件。城市社区体育场地设施的全开放性的特点决定了无法对其进行全天候监管。部分居民在体育锻炼过程中使用不当,一部分人不爱惜器材甚至故意损坏,加上部分器材本身建造时间已较长,造成相当一部分器材设施已不能正常使用而成为摆设。〔3〕维护和保养是社区体育设施创建、发展和延续的重要保证。据一些社区居委会干部反映,政府投资在小区内建造健身设施,没有出台相关的维护管理办法;其次,由于社区人手不够,不可能落实专人进行日常管理及维护;再者,维修经费也没有完全落实,有时候因没有维护费用而出现心有余而力不足。
1.4 社区公共体育设施配置单一化与社区群众需求的多样化相矛盾
调研中发现一些社区往往是为了应付上级检查才不得不配备部分公共体育设施,这些场地设施器材的规划布局、设计配备等标准统一、不同社区的健身器械的数量、种类一致化,本该生动地吸引大众参与、刺激健身欲望的东西被模式化了,而不同性别与年龄、不同活动目的的需求被忽略,成为“为建设而建设,为了数量的增加,为了相关部门领导的政绩工程”的建设目标导向。每个社区都无外乎这几种体育设施,而这些器材设施是否受欢迎及其利用率高低则无人问津。不少社区的体育虽然配备有不少体育设施但是其利用率很低或根本未被利用,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社区公共体育设施的配备与人们的真正需求存在显著矛盾。
面对社区公共体育场地设施不足及利用率不高这一问题,我们不能仅靠增加物质投入来解决。投入再多,器材闲置也无济于事,必须提高体育设施的利用率。事实上每个社区都有自己的文化沉淀,它融会在人们的生活里,也就是说,社区作为人类生存活动于一定区域的社会结构体,而每一个区域性社会结构体都有其地理、文化、习俗、组织行为、心态上的特点,这些特点反映了社区的主流文化,社区生活环境、经济发展水平、成员文化素质、民族意识等,在一定程度上加深了这种文化内核,认同的主流文化使得社区居民会不自觉地形成一定的生活、行为习惯,它影响着这一区位成员的生活方式。〔4〕这就要求在进行器材设施配备时应充分考虑到不同人群的体育健身需求,应从健身者的具体需要出发,否则,不仅在资源上造成浪费,而且在人们的心理上难以形成有效刺激,难以激发人们的运动热情和兴趣,健身冲动会因为缺少适宜的物质环境而被扼杀,僵硬的器械罗列变成表面的摆设。
2 河南省城市居住区公共体育设施有关问题的原因探析
2.1 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影响
城市社区体育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它的产生、发展与整个社会的发展密不可分。河南省城市社区体育设施服务发展也不是孤立的,它同样深受城市经济、政治、文化教育、科技及体育政策等发展变化的影响。在这几个因素中,一个国家的经济状况是本国大众体育发展的首要问题。社区体育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它的出现必然建立在一定的物质经济基础上,而其发展水平也与地方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持续增长,河南省的GDP已经跃居全国前五,但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却仍处在较低阶段,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河南省城市社区体育设施建设的发展步伐。
2.2 有关部门对社区体育设施建设及监管不到位
当前,在城市建设规划中,体育场地设施建设规划作为其中的有机组成部分,受到了重视,国家先后出台了《城市公共体育设施用地定额指标暂行规定》及《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定》等法规,以确保城市体育场地设施建设落到实处。〔5〕例如,《规定》要求区级社区需有1.5-2.0万座位的体育场一个,2000~4000座位的体育馆一座,居住小区需配备体育场所200-300m2/千人,并且,国家对新建小区体育设施配备标准也做出了严格规定。而在实际的城市建设规划中没有严格执行这些规定,甚至有些职能部门出现行政不作为。
2.3 权责不明,导致管理与维护的缺失
权责不明也是一个不容回避的问题,出了问题去找物管,物管往往会推到社区,无钱无权的社区又会“转嫁”牵扯上体育部门,而体育部门又明确表示,东西赠出后管理权限已移交。弄到最后,大家还是一头雾水。〔6〕目前,河南省大部分建在居民区的健身点是由辖区负责管理,但财政相对拮据的基层管理部门在建了健身点后就很难再出钱承担维修了;而物业公司也不愿意接受这块“只有投入、不见回报”的“烫手山芋”;公共场所的全民健身路径,是由体育部门用体育彩票公益金的专项资金建设的,体育部门的说法是只负责项目审批、器材购置和免费安装,以后的器材管理和维修问题应由受赠单位解决。这种由权责不明造成的管理与维护的缺失,进一步加剧了居民健身需求与公共体育设施紧张的矛盾。
2.4 房地产商过分追求利益的最大化,致使公共体育设施只存在于设计规划中
在全民健身计划的推动下,房地产开发商也开始关注新建小区的体育设施配置,不少开发商甚至将社区体育设施规划当做小区楼盘销售的招牌,作为楼盘销售时吸引业主的卖点,推向市场。〔7〕但是,事实上不少开发商为实现经济利益的最大化,原规划中的体育场地设施建设严重缩水,许多在最初的设计规划中存在的体育场地设施没有实现同步建设,居民一旦入住,其体育规划用地不是被挪用就是被占用,规划与现实出现了较大反差。还有些开发商将本应该在住户入住时交工的配套体育设施,推到二期三期建设甚至一拖再拖,最后将本该用于体育场地设施建设的用地挪作它用。由于业主维权意识的缺乏,致使开发商承诺的公共体育设施只存在于设计规划中。
3 小结
河南省体育人口稳步增加,而相应的城市社区公共体育设施服务相对落后,与居民日益增长的健身需求存在显著矛盾,近80%城市居民反映公共体育设施不能满足健身需求;河南省城市社区公共体育设施规划布局不合理,新老城区体育场地设施数量和质量较新城区存在一定差距;权责不明,使现有公共体育设施管理与维护缺失,导致社区、公共活动场所公共体育设施受损情况十分严重,甚至成为摆设;对开发商在建设过程中缺乏严格的监督与验收机制,使部分公共体育设施只存在于设计规划中,侵害了广大居民的健身权利。
建议相关部门协调学校和企事业单位等体育场地较为丰富的部门,逐步实现场地共享,同时因地制宜,挖掘潜力,在现有空间、设施的基础上,通过改建、扩建等途径,进一步增加体育设施的数量和布点,方便居民就近、多样化的体育活动需要;建立和完善河南省城市社区公共体育设施管理机制,探索一条适合河南省省情的城市社区公共体育设施管理模式;加强河南省城市社区公共体育设施配套建设的相关法规建设,完善监督管理部门的监管责任和制约机制,确保广大社区居民的健身权利。
参考文献
〔1〕杜建辉等.社区体育设施建设与社会体育发展〔J〕.武汉化工学院学报,2005.11:91-93.
〔2〕姜同仁.我国两次体育场地普查情况比较分析〔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7.2:116-119.
〔3〕黄静珊.陕西省城市小区体育场地设施现状调查〔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03.2:14-16.
〔4〕宋杰等.对当前社区体育设施配置若干问题的思考〔J〕.体育与科学,2007.5:49-52.
〔5〕尹玲.关于我国社区体育场地设施存在问题的思考〔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8:28-31.
〔6〕陈旸等.社区体育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关系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6,2:21-22.
〔7〕张吉慧等.我国社区体育场地建设与社区体育的发展〔J〕.体育文化导刊,2007.6:62-63.
(责任编辑:赵 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