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起步”指导的做法和体会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UF6687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实践证明,兴趣和积累是写作成功的钥匙,教师平时只有注意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充分开发学生的潜能,紧紧围绕教材加强训练,学生才有可能爱上写作,迈开写作的步伐,写出优秀的习作。
  关键词: 写作“起步” 指导 做法 体会
  对于初学写作的小学生来说,不少学生都有畏难情绪,总认为写作是件很困难也很神秘的事情,有时提笔不知从何处落手,有时虽然写了,也只是三言两语,不能达到规定的要求。这些正是教师需要切实解决的问题,那么如何让小学生“起步”习作,迈开写作步伐呢?
  一、学生在刚刚“起步”写作时教师首先要注重激发他们的写作兴趣。
  做任何事情都要有兴趣引领,学习写作也是这样。写作就是根据中心要求,把语言周密地组合在一起,看似简单,但对于刚刚“起步”写作的学生来说是一个棘手的难题,所以教师要想方设法、运用多种形式激发他们的写作欲望。只要学生想写、能写,写作水平就一定会在写作中得到锻炼与提高。
  二、教师平时要积极引导学生积累写作素材让他们在写作中有话可写。
  为了让学生在作文时有话可说,学会积累材料,教师首先要善于引导学生多读课外书,养成坚持做读书笔记的好习惯,学生阅读多了,记录多了,手中的材料自然也就多了。与此同时,老师要多多引导他们观察自己身边的事物和生活。生活是丰富多彩的,每天从日出日落,到家人生活,以及社会上发生的事情,都可以成为学生的写作材料。如:一位同学一次雨天看到环卫工人辛苦地在街道两边和学校门前收拾垃圾时,突然感觉到自己平时随意丢垃圾是多么不应该,回来后就以日记形式记录下了自己的感受,这样的积累方式不仅丰富了写作内容,还使思想受到了教育。在我所任教的班级,每一位学生每学期都有两个笔记本,一个是作为读书笔记,一个用作记日记,由此帮助他们积累写作材料。
  三、在平时的写作中要根据提示让学生掌握写作要求和具体方法。
  对于刚刚“起步”写作的学生来说,首先要让他们围绕教材练习写作。现行的教材习作训练主要是引导学生学习写人、叙事、状物,能用简单的书信进行交流,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句子,根据表达需要使用好冒号、引号等标点符号。教师了解了这些要求,也就有了训练目标。
  如:苏教版三年级上册《习作2》的教学要求是让学生读懂例文《我的自画像》,初步感知图文结合介绍自己的方法。在这里,学会从“抓住人物的整体长相、性格、兴趣爱好”等方面来写是学生写作的难点,教师在引导学生读懂例文之后,首先要让学生明白三个特殊要点:一是介绍自己要找出自己与众不同的地方,二是写作时必须按照一定顺序,三是所写的文字最好能与自己的形象保持一致,相信学生如能做到这三点,写出来的文章就会很完美。在這三点之中,让学生写出自己的“与众不同”又是一个大难题,这就要求教师多引导学生观察、想象,让他们反复交流,如一位学生在交流后是这样描写自己的:
  我叫张冬,因为我是冬季出生的所以爸爸给我取名叫张冬。
  你看我黑黑的,很瘦,个子也只有只有1米左右,体重不足20千克,这没什么值得害羞的。我今年虽然才9岁但我很有力气,因为爸爸外出打工了,平时我要帮助妈妈做好多家务活,像打水、做饭、洗碗、洗衣服,这些活我都能干,因为这既锻炼了我的力气又锻炼了我的毅力。
  我学习比较认真。特别是喜欢写毛笔字,爸爸给我买了一本楷体字帖,我每天都坚持练字,我想以后争取当个书法家。
  在这篇短文中,这位同学先写出了自己的名字由来,接着写了自己的长相特点(个子小但有力气)、喜爱(书法),这样写就显得条理清楚,特点鲜明,是一篇很好的范文。
  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还可以从学习、阅读课文中引导学生学习一些写作方法。比如:苏教版三年级上册《习作4》要求学生通过阅读例文《山坡上》,明白写好一处景物的要领,选择写一处景色。要想引导学生写好这次习作,除了学习例文的方法,还可以借鉴第二单元中《北大荒的秋天》一文第二自然段的写景方法。这一自然段的内容是这样叙述的:
  天空一碧如洗……就像是美丽的仙女在空中抖动着五彩斑斓的锦缎。
  这一自然段虽然只有两句话,但是描写的内容很丰富,手法也是多样的,可以让学生仿照课文的写法练习写作。
  四、教师平时要多为学生创造写作成功的体会让他们获得成功体验。
  教师除了可以让学生完成指定的习作任务之外,还可以把他们平时的习作抄写在黑板上,多出板报,或编辑成小报、作文选,让他们自我展示。在有条件的情况下,教师还可以帮助他们修改,把习作推荐给有关报刊,争取发表。总之,学生尝到了成功的喜悦后,他们的写作积极性就一定会有所提高,从而促进写作水平的提升。
  实践证明,兴趣和积累是写作成功的钥匙,教师平时只要注意激发学生写作兴趣,充分开发学生潜能,紧紧围绕教材加强训练,学生就一定能爱上写作,迈开写作的步伐,写出优秀的习作。
  参考文献:
  [1]小学语文读写知识手册.江西少年儿童出版社,1983.3.
  [2]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1.
其他文献
摘 要: 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直接影响课堂教学质量和效果。语文教学中,备课过程是教师自我提高的过程,课备好了、上好了,教师就会感到备课时下的工夫很值得,上课就有了成就感和愉悦感,不会因为备课而感到烦和累。作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从备课前教学目的要明确、备课应以学生为中心、备课要用心吃透教材、备课要涵盖作业设计、解读并超越教材和参加教研活动,特别课题研究等方面具体谈了一些备课方法,以期给初中语文教
摘 要: 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引导学生勇于探索、自主学习的过程。教师要在课堂活动前先明确分工,再合作,让每个学生都发挥自己的特长;也可以先独立思考,再分别说出自己的想法,最后形成集体意见。  关键词: 教学改革 活跃气氛 激发兴趣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不断深入,教师教学观念和方式都发生了可喜的变化,课改给教育天地带来了新气息,崭新的教育理念在撞击我们的心灵,洗涤我们的思想。教
有人说:阅读的最大理由是摆脱平庸,早一天就多一份人生的精彩;迟一天就多一天平庸的困扰。由此可见,读书不仅可以使人开阔视野、增长知识,还可以使人明理、睿智。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阅读教学读书看报的能力和认真阅读的习惯。”因此,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兴趣和习惯至关重要。如何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提高学生阅读兴趣,增强学生的阅读能力,已成为当前应重点研究的重要课题。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是阅读欣赏的主体
1概述基于便携式测向机R&S DDF007的紧凑型测向系统提供了同类尺寸系统中较为突出的功能多样性和性能表现。它丰富的软件选件提供了很强的灵活性,可以用作固定或者移动无线电
摘 要: 教学改革已推进多年,传统教学模式仍然是实施素质教育、提高课堂教学实效的桎梏,教师应充分发挥素质教育的主阵地作用,落实好新课程标准,提高课堂教学实效,“变‘独奏曲’为‘交响乐’;变‘曲高和寡’为‘曲高和众’;变‘呆板式’说教为‘多样性’教学”。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让教学内容深入进去,让教学形式活起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提高课堂教学实效,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 课堂标准
生字教学,本不是六年级的主要教学任务,但是对易错、易混淆的字作一番趣味教学,既可以强化学生对生字的记忆,又可以增添学生学习汉字的乐趣。我在教学“裕”字时,作了这样一番富有情趣的互动,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从字形上看出字的意思,是我们祖先的一种造字方法。古人造字时,为什么將‘裕’字造成这样?请同学们说出你们的理由。”  学生思考了一会,徐佳仪说:“‘裕’字是左右结构,左边是衣字旁,右边是一个‘
摘 要: 作文教学中存在各种各样的误区,这既有意识、策略上的原因,又有教学环节设计的问题。提高作文课堂互动的实效性,虽方法众多,但归根结底是学生的“动”要落在实处,教师的“动”要有启发性、要少而精。  关键词: 作文课堂 课堂互动 实效  近日读了一篇有关“实效教学理论”的文章,感触极深。所谓“实效”,主要是通过教师在某一段时间的教学,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或发展,也就是说,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
摘 要: 作文教学似乎是语文教学的一块壁垒,让语文教师甚为头疼。作者在几年作文教学中发现初中生写不好作文与情感匮乏有很大关系。作文本质上是一种创造性活动,是最具个性化的学习行为。优秀的作文应该是有个性的,有独特的自我感受,自由真实地表达内心世界,并且文质兼美。中学生作文情感缺失的主要原因在于缺少关注社会、关注自然、关注他人、关注自身的意识。一个在生活中情感缺乏、麻木迟钝的人,他的作文自然是干巴巴、
摘 要: 多元智能理论研究人类智能结构。该理论指引教师发掘学生的优势智能,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利用多元的教法与多元的评价方法,发展学生的多元智能,促进学生全面地发展。文章具体阐述在高中数学教学实践中学生多元智能的培养。  关键词: 多元智能 高中数学教学 培养方法  1983年《智能的结构》一书出版,该书的作者是世界著名教育心理学家Howard Gardner,他在书中首次提出了多元智能理论,认为
参数广泛地存在于中学数学的各类问题中,含参问题是近年来高考重点考查的热点问题之一,特别在2014年福建省各地市的质检中属于高频考点,也是学生的一大难点.以命题的条件和结论的结构为标准,含参数的问题可分为两种类型.一种类型的问题是已知参数范围,探索命题结论;另一种类型的问题是已知命题结论,探索参数范围.本文结合2014年福建省各地市质检,就分类讨论问题类型一的解题思想方法作探讨,不妥之处,敬请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