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数学作为义务教育一门重要的基础性学科,除了应传授给学生一些初步的数学知识以外,还担负着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前不久,笔者在送教下乡中执教《2、3、4的乘法口诀》一课(苏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25页、第26页),在课堂教学中,笔者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让教学过程建立在学生自主活动的基础上,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特别在创编2、3的乘法口诀的过程中,笔者让学生的个体探索与同桌合作有机结合,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创造精神、合作能力及合作意识、交往品质等多方面素质的协调发展。
从实际操作中导入
师:小朋友,课前老师让大家都准备了2捆小棒,你们带了没有?
生:带了。
师:可别小看这简简单单的小棒,它可神奇了,聪明的小朋友能把小棒摆成各种好看的图形,你们想不想试试?
生:想。
师:请小朋友拿出4根小棒 ,发挥你的想象力,让老师看看你能用这4根小棒摆出什么图形?开始!(学生自由摆)
(汇报摆出了什么图形) 点名说好后,可以让同桌互相欣赏一下。
师:我们班的小朋友果然厉害,摆出了这么多不同的图案。
提问:你摆这个图案一共用了几根小棒?
生:4根。
师:用了几个4呀?(生说师板书:1个4)对,我们用4根小棒摆了一个图形,所以说1个4。1个4你会列出什么乘法算式(引导列出乘法算式1×4=4或4×1=4,教师板书:1×4=4)?
师:下面请小朋友再拿出4根小棒,摆一个和刚才一样的图形。注意,刚才摆的那个图形仍然留在那儿。提问:摆2个图形一共用了几根小棒?你会列算式吗?当学生说出加法算式时板书:2个4相加(引导列出乘法算式2×4=8或4×2=8,板书:2×4=8)。
师:你是怎么算到2×4=8的呢?
生:2个4相加是8。
师:我们可以把这句话说简单一点,就是“二四得八”(板书:二四得八)。
师:哪位小朋友已经认识它了?对了,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板书:“乘法口诀”,跟老师一起读“二四得八”)。
在本节课中,笔者改变了教材原来的编排思路,把相对比较复杂的4的乘法口诀放在前面教学。并且在4的乘法口诀的教学中,进行详细的指导。先让学生动手摆小棒,然后从摆的图形中发现“几个几相加”,引导学生列出乘法算式,最后根据乘法算式编出口诀。除了改变原来的编排顺序以外,笔者在这节课上也没有采用书上的儿童乐园的情境。笔者认为,能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去理解“几个几相加”,肯定比看挂图理解要印象深刻。课程标准也对广大教师提出要求,要能创造性的使用教材。当然创造性使用教材是以准确理解教材为基础,又以教学目标为重要保证的。皮亚杰说过:儿童的数学经验是以动作为发端的一种反射抽象或内化建构。情境教学也谈到儿童的数学经验,要通过一系列的操作来完成对概念的内化,并且这种内化是充满情趣和感受的。所以在解决这节课的重点与难点时,笔者引导学生用学具摆摆等操作活动来帮助学生获得充分的感受。
从自主探究中学习
师:(小结)刚才小朋友自己编出了4的乘法口诀,4的乘法口诀都难不倒大家,那么2、3的乘法口诀对小朋友来说,肯定简单多了。
师:(试编)根据刚才编4的乘法口诀的经验,你可以动手摆摆学具,也可以从生活中找找例子,或者看看老师给你准备的信封里的图片,2、3的口诀你想编哪句就编哪一句,同桌合作完成。
……
在完成4句口诀的编写后,笔者让学生仔细观察,找出规律,便于他们更好地理解记忆。这样仔细地指导学生编写、记忆4的乘法口诀,是为了后面学习2、3的乘法口诀打下扎实的基础。因为在4的乘法口诀中笔者教会了学生编写口诀和记忆口诀的方法,所以在2、3的乘法口诀的教学中,笔者基本全部放手让学生自己完成口诀的编写。在这个环节中,提出的要求是:根据刚才编4的乘法口诀的经验,你可以动手摆摆学具,也可以从生活中找找例子,或者看看老师给你准备的信封里的图片,自己编一编2或3的乘法口诀,你想编哪一句就编哪一句,同桌合作完成。叶圣陶先生曾说:“当教师像是帮助小孩走路。扶他一把,要随时准备放,能放手就放手。”所以我把4的口诀放在前面细致的“扶”,正是为了2、3的口诀完全的“放”。这样由扶到放,逐步让学生探究新知的过程,充分体现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地位。教师只在关键处启发、点拨,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知识的全过程,领悟到知识的真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探究新知的思维品质,促进思维的发展。
这节课的设计,笔者尝试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力图营造一种积极愉快而又富有智慧的教学环境,更好地将学生的情感与认知、感受与理解、动手与动脑、学生的主体与教师的主导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通过教学促进学生数学智能整体而和谐地发展。
(作者单位:江苏省海门市东洲小学)
从实际操作中导入
师:小朋友,课前老师让大家都准备了2捆小棒,你们带了没有?
生:带了。
师:可别小看这简简单单的小棒,它可神奇了,聪明的小朋友能把小棒摆成各种好看的图形,你们想不想试试?
生:想。
师:请小朋友拿出4根小棒 ,发挥你的想象力,让老师看看你能用这4根小棒摆出什么图形?开始!(学生自由摆)
(汇报摆出了什么图形) 点名说好后,可以让同桌互相欣赏一下。
师:我们班的小朋友果然厉害,摆出了这么多不同的图案。
提问:你摆这个图案一共用了几根小棒?
生:4根。
师:用了几个4呀?(生说师板书:1个4)对,我们用4根小棒摆了一个图形,所以说1个4。1个4你会列出什么乘法算式(引导列出乘法算式1×4=4或4×1=4,教师板书:1×4=4)?
师:下面请小朋友再拿出4根小棒,摆一个和刚才一样的图形。注意,刚才摆的那个图形仍然留在那儿。提问:摆2个图形一共用了几根小棒?你会列算式吗?当学生说出加法算式时板书:2个4相加(引导列出乘法算式2×4=8或4×2=8,板书:2×4=8)。
师:你是怎么算到2×4=8的呢?
生:2个4相加是8。
师:我们可以把这句话说简单一点,就是“二四得八”(板书:二四得八)。
师:哪位小朋友已经认识它了?对了,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板书:“乘法口诀”,跟老师一起读“二四得八”)。
在本节课中,笔者改变了教材原来的编排思路,把相对比较复杂的4的乘法口诀放在前面教学。并且在4的乘法口诀的教学中,进行详细的指导。先让学生动手摆小棒,然后从摆的图形中发现“几个几相加”,引导学生列出乘法算式,最后根据乘法算式编出口诀。除了改变原来的编排顺序以外,笔者在这节课上也没有采用书上的儿童乐园的情境。笔者认为,能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去理解“几个几相加”,肯定比看挂图理解要印象深刻。课程标准也对广大教师提出要求,要能创造性的使用教材。当然创造性使用教材是以准确理解教材为基础,又以教学目标为重要保证的。皮亚杰说过:儿童的数学经验是以动作为发端的一种反射抽象或内化建构。情境教学也谈到儿童的数学经验,要通过一系列的操作来完成对概念的内化,并且这种内化是充满情趣和感受的。所以在解决这节课的重点与难点时,笔者引导学生用学具摆摆等操作活动来帮助学生获得充分的感受。
从自主探究中学习
师:(小结)刚才小朋友自己编出了4的乘法口诀,4的乘法口诀都难不倒大家,那么2、3的乘法口诀对小朋友来说,肯定简单多了。
师:(试编)根据刚才编4的乘法口诀的经验,你可以动手摆摆学具,也可以从生活中找找例子,或者看看老师给你准备的信封里的图片,2、3的口诀你想编哪句就编哪一句,同桌合作完成。
……
在完成4句口诀的编写后,笔者让学生仔细观察,找出规律,便于他们更好地理解记忆。这样仔细地指导学生编写、记忆4的乘法口诀,是为了后面学习2、3的乘法口诀打下扎实的基础。因为在4的乘法口诀中笔者教会了学生编写口诀和记忆口诀的方法,所以在2、3的乘法口诀的教学中,笔者基本全部放手让学生自己完成口诀的编写。在这个环节中,提出的要求是:根据刚才编4的乘法口诀的经验,你可以动手摆摆学具,也可以从生活中找找例子,或者看看老师给你准备的信封里的图片,自己编一编2或3的乘法口诀,你想编哪一句就编哪一句,同桌合作完成。叶圣陶先生曾说:“当教师像是帮助小孩走路。扶他一把,要随时准备放,能放手就放手。”所以我把4的口诀放在前面细致的“扶”,正是为了2、3的口诀完全的“放”。这样由扶到放,逐步让学生探究新知的过程,充分体现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地位。教师只在关键处启发、点拨,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知识的全过程,领悟到知识的真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探究新知的思维品质,促进思维的发展。
这节课的设计,笔者尝试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力图营造一种积极愉快而又富有智慧的教学环境,更好地将学生的情感与认知、感受与理解、动手与动脑、学生的主体与教师的主导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通过教学促进学生数学智能整体而和谐地发展。
(作者单位:江苏省海门市东洲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