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音乐教育是初中生审美教育培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音乐欣赏则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最直接的过程。笔者主要对日常音乐欣赏课教学中常见的三个误区进行了剖析和反思,在此基础上,笔者提出了突破初中音乐欣赏课误区的主要策略。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初中音乐;欣赏能力;误区;策略
新《初中音乐课程标准》把音乐教学中的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审美情趣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从单纯的听,到学会并理解、评价作品,再到欣赏音乐所体现的审美特征,它不仅培养了初中生对音乐的兴趣,也是提高学生音乐鉴赏、审美能力的重要的途径和手段。在新课程背景下,音乐教学的这个功能显得尤为重要。但是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往往因为忽视学生的主体性而产生音乐欣赏课上的一些教学误区。本文根据新课程教学理念并结合笔者的教学体会总结了日常音乐欣赏课中的常见误区,并提出了突破这些误区的应对策略。
一、初中音乐欣赏课的常见误区
1.课堂角色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既然是传道授业,我们往往就会认为自己的地位与所要传授的知识具有权威性,不容许学生质疑。这种概念在一定意义上会导致师生双方的对立,进而演化成双方在课堂中的不配合,甚至影响课堂教学。其实作为教师应该深知“我们的学生虽然只有十五六岁,但是其兴趣的广泛程度和各方面知识的饱含量是远远超出我们的想象”。尤其是在音乐欣赏这样极富主观色彩和感官体验的活动中,发挥其主体作用显得尤为重要。
2.课程意义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音乐不是靠“教”的,音乐的非语义性与不确定性决定了其教学机制主要不是依靠传授和讲解的方式来进行。如果一节欣赏课以大量的语言去讲解音乐的特点、情感内涵、曲式结构等,尽管你讲得多么精彩,语句修饰得多么华丽,都无法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总结出这样的一个结论:用仅有的45分钟时间以大量的语言去讲解音乐的曲式结构、音乐特点、音乐背景及所表现的情感目标,而忽视了音乐本身的一节课,学生只会置若罔闻,毫无兴趣。
3.教学模式
说到音乐欣赏课,无论是平时的日常教学还是很多作为公开课展示的优质课,都无外乎讲解和欣赏两个交替出现的教学方式。“讲”是为了能让学生更好地“听”,听懂音乐,体会音乐的思想,这无可厚非。可是千篇一律的教学手段无疑让学生失去了对音乐的兴趣。不要忘记,坐在讲台底下的毕竟都只是孩子,他们的所能集中注意力的时间是随着外界的刺激而决定的。
二、突破初中音乐欣赏课误区的主要策略
1.重视课堂的“导入”环节
“导入”是教授新课的重要环节,它在激发学生听课兴趣上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师的导入如果标新立异、精彩纷呈的话,就潜移默化地增强了学生对这一节新课的兴趣。
要导好也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必须做到:迎合新课内容;简单易懂;增加导入的趣味性,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常用的导入方法有以下几种:
(1)视频导入。视觉的刺激往往来得更为直接,能更好地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加深学生对音乐的理解。好的影像资料不仅在一节课上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还可以丰富学生的课外知识,激发他们对所涉及的知识的兴趣。
(2)话语导入。可以用贴合音乐的一些诗歌或者故事来引起学生对本节课所涉及的音乐的兴趣。比如在上《梁祝》的时候,我请一个同学简单地为大家讲了一下故事梗概。接下来,我却告诉了大家一段真实的历史:其实祝英台比梁山伯大了整整两百岁。只是很凑巧地他们的坟墓埋叠在一起,所以有了这个美好的爱情故事。这样一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一下子被调动起来,整堂课获得了很好的效果。
(3)游戏导入。好的音乐课不可能是一节悄无声息的课,如果在一开始就用学生感兴趣的东西来抓住学生的注意力,那么这节课一定是成功的。猜与音乐标题有关的字谜,让学生来范奏一些乐器等都是有效的导入方式。
2.重视学生的体验过程
新课程理念下的音乐课堂,不是教师自我展现才艺的舞台、生从师教的课堂,而是以学生为主,师生共同探索的课堂。我们在音乐欣赏课中必须重视体验式的教学法,让学生在参与体验中,感受到音乐情绪带给自己的影响,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并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有这样的一节课和大家分享:在上《新疆之春》这一单元的时候,为了让学生真实地体验新疆歌舞的特色,我让班上会跳舞的女同学,换上新疆的传统服饰合着《青春舞曲》的音乐跳一段新疆舞。舞蹈结束后我问:“刚才的舞蹈有什么特别的呢?”同学们纷纷举手。其中有一个孩子说:“扭脖子的动作很多。”看来同学看得很认真。我接着说道:“这在新疆舞中叫做移颈。我们说,舞蹈起源于劳动和生活。那么这个典型的新疆舞动作又来源于新疆群众的哪些劳动和生活习惯呢?”经过小组讨论后,学生的答案非常多,想象力的丰富在我预料之外。于是接下来的“移颈律动”以及新疆舞典型的“点踏步律动”同学们都非常积极地参与,把很难学的“移颈”,在头顶货物打招呼这一日常生活状态的基础上一会儿就学会了,并真正体会到了新疆人民的自由热情的民族歌舞特色。因此,我觉得在开放式提问题与体验式教学法的实践中,一定要以发展、激励、发现为指导思想,努力让学生在音乐课堂中得到快乐,产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培养能力,陶冶性情,从而促进学生审美能力的提高。
3.重视多媒体的恰当运用
纵观整个音乐教学,每个老师都离不开多媒体,甚至有些老师一旦离开多媒体就到了没法上欣赏课的地步。可是我想说,我们要重视多媒体的恰当运用,使多媒体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
现在的中学生,尽管对音乐已经有了一定程度的感性积累和理性认识,但受到年龄和阅历的制约,他们对音乐的认知还是很浅薄的,理解能力也非常有限。他们往往只是根据自己的喜好,对于不同的音乐种类采取不同的态度。多表现为对流行音乐痴迷和对古典音乐、民族音乐的排斥。可在新课程的安排中,绝大部分的内容都是学习古典音乐和民族音乐的。如何激发学生对这类音乐的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欣赏中来,成了我们规划每节欣赏课的重中之重。用文字、声音、图片、动画、视频集合在一起的多媒体辅助教学方式可以将学生置身于有声有色的音乐画面中,激发他们的兴趣,能更好地进入音乐的情境中,想象、体验音乐所要表达的丰富多彩的情感。
我们知道,任何一堂课都不能离开学生这样一个主体,在新课程背景下,音乐欣赏课教学更应该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只有在这样的理念下,才能使我们的音乐欣赏课达到丰富学生情感,激发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能很好地丰富学生个人修养的作用,进而使得学生通过大量的音乐实践得到情感的体验、抒发,提高学生认识、评价、鉴赏音乐的能力,提高学生音乐审美的水平,提高一代学生的音乐素质。这其实也是新课程标准所赋予我们音乐欣赏课的重要使命。
参考文献:
[1] 张 军.音乐欣赏教学的误区和思考[J].教学与管理(理论版),2006(10).
[2]张琦蕾.浅析初中音乐欣赏[J].新课程(教研版),2011(8).
(作者单位:浙江省长兴县小浦镇中学)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初中音乐;欣赏能力;误区;策略
新《初中音乐课程标准》把音乐教学中的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审美情趣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从单纯的听,到学会并理解、评价作品,再到欣赏音乐所体现的审美特征,它不仅培养了初中生对音乐的兴趣,也是提高学生音乐鉴赏、审美能力的重要的途径和手段。在新课程背景下,音乐教学的这个功能显得尤为重要。但是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往往因为忽视学生的主体性而产生音乐欣赏课上的一些教学误区。本文根据新课程教学理念并结合笔者的教学体会总结了日常音乐欣赏课中的常见误区,并提出了突破这些误区的应对策略。
一、初中音乐欣赏课的常见误区
1.课堂角色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既然是传道授业,我们往往就会认为自己的地位与所要传授的知识具有权威性,不容许学生质疑。这种概念在一定意义上会导致师生双方的对立,进而演化成双方在课堂中的不配合,甚至影响课堂教学。其实作为教师应该深知“我们的学生虽然只有十五六岁,但是其兴趣的广泛程度和各方面知识的饱含量是远远超出我们的想象”。尤其是在音乐欣赏这样极富主观色彩和感官体验的活动中,发挥其主体作用显得尤为重要。
2.课程意义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音乐不是靠“教”的,音乐的非语义性与不确定性决定了其教学机制主要不是依靠传授和讲解的方式来进行。如果一节欣赏课以大量的语言去讲解音乐的特点、情感内涵、曲式结构等,尽管你讲得多么精彩,语句修饰得多么华丽,都无法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总结出这样的一个结论:用仅有的45分钟时间以大量的语言去讲解音乐的曲式结构、音乐特点、音乐背景及所表现的情感目标,而忽视了音乐本身的一节课,学生只会置若罔闻,毫无兴趣。
3.教学模式
说到音乐欣赏课,无论是平时的日常教学还是很多作为公开课展示的优质课,都无外乎讲解和欣赏两个交替出现的教学方式。“讲”是为了能让学生更好地“听”,听懂音乐,体会音乐的思想,这无可厚非。可是千篇一律的教学手段无疑让学生失去了对音乐的兴趣。不要忘记,坐在讲台底下的毕竟都只是孩子,他们的所能集中注意力的时间是随着外界的刺激而决定的。
二、突破初中音乐欣赏课误区的主要策略
1.重视课堂的“导入”环节
“导入”是教授新课的重要环节,它在激发学生听课兴趣上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师的导入如果标新立异、精彩纷呈的话,就潜移默化地增强了学生对这一节新课的兴趣。
要导好也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必须做到:迎合新课内容;简单易懂;增加导入的趣味性,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常用的导入方法有以下几种:
(1)视频导入。视觉的刺激往往来得更为直接,能更好地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加深学生对音乐的理解。好的影像资料不仅在一节课上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还可以丰富学生的课外知识,激发他们对所涉及的知识的兴趣。
(2)话语导入。可以用贴合音乐的一些诗歌或者故事来引起学生对本节课所涉及的音乐的兴趣。比如在上《梁祝》的时候,我请一个同学简单地为大家讲了一下故事梗概。接下来,我却告诉了大家一段真实的历史:其实祝英台比梁山伯大了整整两百岁。只是很凑巧地他们的坟墓埋叠在一起,所以有了这个美好的爱情故事。这样一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一下子被调动起来,整堂课获得了很好的效果。
(3)游戏导入。好的音乐课不可能是一节悄无声息的课,如果在一开始就用学生感兴趣的东西来抓住学生的注意力,那么这节课一定是成功的。猜与音乐标题有关的字谜,让学生来范奏一些乐器等都是有效的导入方式。
2.重视学生的体验过程
新课程理念下的音乐课堂,不是教师自我展现才艺的舞台、生从师教的课堂,而是以学生为主,师生共同探索的课堂。我们在音乐欣赏课中必须重视体验式的教学法,让学生在参与体验中,感受到音乐情绪带给自己的影响,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并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有这样的一节课和大家分享:在上《新疆之春》这一单元的时候,为了让学生真实地体验新疆歌舞的特色,我让班上会跳舞的女同学,换上新疆的传统服饰合着《青春舞曲》的音乐跳一段新疆舞。舞蹈结束后我问:“刚才的舞蹈有什么特别的呢?”同学们纷纷举手。其中有一个孩子说:“扭脖子的动作很多。”看来同学看得很认真。我接着说道:“这在新疆舞中叫做移颈。我们说,舞蹈起源于劳动和生活。那么这个典型的新疆舞动作又来源于新疆群众的哪些劳动和生活习惯呢?”经过小组讨论后,学生的答案非常多,想象力的丰富在我预料之外。于是接下来的“移颈律动”以及新疆舞典型的“点踏步律动”同学们都非常积极地参与,把很难学的“移颈”,在头顶货物打招呼这一日常生活状态的基础上一会儿就学会了,并真正体会到了新疆人民的自由热情的民族歌舞特色。因此,我觉得在开放式提问题与体验式教学法的实践中,一定要以发展、激励、发现为指导思想,努力让学生在音乐课堂中得到快乐,产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培养能力,陶冶性情,从而促进学生审美能力的提高。
3.重视多媒体的恰当运用
纵观整个音乐教学,每个老师都离不开多媒体,甚至有些老师一旦离开多媒体就到了没法上欣赏课的地步。可是我想说,我们要重视多媒体的恰当运用,使多媒体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
现在的中学生,尽管对音乐已经有了一定程度的感性积累和理性认识,但受到年龄和阅历的制约,他们对音乐的认知还是很浅薄的,理解能力也非常有限。他们往往只是根据自己的喜好,对于不同的音乐种类采取不同的态度。多表现为对流行音乐痴迷和对古典音乐、民族音乐的排斥。可在新课程的安排中,绝大部分的内容都是学习古典音乐和民族音乐的。如何激发学生对这类音乐的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欣赏中来,成了我们规划每节欣赏课的重中之重。用文字、声音、图片、动画、视频集合在一起的多媒体辅助教学方式可以将学生置身于有声有色的音乐画面中,激发他们的兴趣,能更好地进入音乐的情境中,想象、体验音乐所要表达的丰富多彩的情感。
我们知道,任何一堂课都不能离开学生这样一个主体,在新课程背景下,音乐欣赏课教学更应该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只有在这样的理念下,才能使我们的音乐欣赏课达到丰富学生情感,激发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能很好地丰富学生个人修养的作用,进而使得学生通过大量的音乐实践得到情感的体验、抒发,提高学生认识、评价、鉴赏音乐的能力,提高学生音乐审美的水平,提高一代学生的音乐素质。这其实也是新课程标准所赋予我们音乐欣赏课的重要使命。
参考文献:
[1] 张 军.音乐欣赏教学的误区和思考[J].教学与管理(理论版),2006(10).
[2]张琦蕾.浅析初中音乐欣赏[J].新课程(教研版),2011(8).
(作者单位:浙江省长兴县小浦镇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