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代诗词是我国文学作品中的一枝奇葩,是我国古代文化的艺术瑰宝,几千年来,一直为人们传诵不衰,有着极强的生命力,多读一些古代诗词,不仅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而且能陶冶我们的情操,提高我们的素养。那么,怎样提高古代诗词的教学呢?我认为,应从朗读、名句、绘画三方面入手,让学生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理解名句及据诗绘画。
一、淡化分析,反复诵读
诵读是我国语文教学的优良传统之一,古诗词特有的音韵之美,决定了古诗词特别适合诵读的特点,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些都说明了诵读的功效。诵读可以使鉴赏者感知诗词的音调美和诗词中特定的意境,诵读多了,还能引发鉴赏者的想象、联想、体验和感受,使之潜心品味诗词中的意象和意境。在教学过程中,我的做法是范读(或放录音带),第一次听朗读录音,以读准字音为目的,然后在教师或科代表的带领下让学生朗读,这样才更能体味出诗歌的内涵。所谓“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掌握朗读的技巧,如重音、停顿、速度、语调、旋律、用韵、节奏等,并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进入联想和想象,才能获得真切的感受。例如,“云破月来花弄影”的“弄”字,“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的“曲”、“幽”、“深”三个字,如果用语言去分析,显得十分困难,只有在读的基础上靠心灵才能悟到其中妙不可言的味道。青少年正处在记忆力极佳的阶段,也正应多读一些古诗词,少作一些繁琐无用的分析。教师只需指导学生整体感知诗词,进入诗词中的意境,然后指导学生如何诵读即可,至于其中的思想内涵和艺术特色,可以让学生在吟诵中自行领悟。
二、点燃激情,理解名句
古诗词中的名句之所以能流传千古,往往在于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作者并非人云亦云之辈,而是想前人未曾想,道古人未曾道。他们以全新的感触,为我们创造出一个内涵丰富的崭新天地,使读者耳目为之一新,精神为之一振。在学生能背诵的基础上,可以注重对名句的教学。教师可以用形象的语言描述某首诗词中名句的内容,让学生理解并说出诗中的名句。如教师描述:大漠无边,长天空寂,两相对应,壮阔而单调。在这个广阔的背景上,一缕轻烟直上青天,滚滚的黄河呼啸着奔腾而去,在河的尽头,是一轮又红又大的圆圆落日。学生在诵读理解之后,可以马上说出“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名句来。再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移梨花开”,“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等诗句都是可以用形象的语言描述出意境而让学生说出诗句来的。有的名句,可以通过告诉学生诗句所具有的内涵,来让他们理解诗句。如苏轼用来向离别亲友表达诚挚的慰问及祝愿的诗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禅娟”;龚自珍表达了诗人爱国热忱的诗句“落红不是无情场,化作春泥更护花”;曹操抒发自己老当益壮、积极进取的豪情的诗句“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有的诗词还可以让学生自己找出名句,并适当说明自己认定为名句的原因,这样可以培养学生欣赏名句的能力。
三、展开想象,据诗绘画
在教学古典诗词时,如果以画家的技法,也就是造型艺术手法着眼去探索诗词中的画意,也许能另辟蹊径,对诗词的思想内涵和美的理解更真切。因此,教师可以抓住诗词的绘画美进行教学,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将诗人的语言转化为图画。苏轼曾云:“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赏析王维的《山居秋暝》时,教师完全可以请学生们来画“月下青松图”、“石上清泉图”等,体会作者那种高洁的情怀和对理想生活的执著追求。学习张继的七言绝句《枫桥夜泊》时,教师可以让学生画“深秋夜景图”,体会作者那种他乡游子的一点淡淡的愁思。在学习柳永的《雨霖铃》时,教师可以问:“在词人和心上人别离的图景中,他选取了哪些景物作为背景?”然后再让学生结合全词和生活经验来画一画离别的场面。学生画完后,可以将好的作品在教室里展出,供大家品评、观赏;同时也可以选出一些有较大缺陷的作品让学生来评议,找出其中不足之处,并分析其原因。这样既增强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了他们研究诗的积极性,又使学生得到了全面的发展。当然画中景场,人物的神态正确与否需要教师点拨、评价,让学生潜思默想,洞悉奥妙,理解人生真谛,认识生活本相,达到提升人格精神境界的目的。
总之,在古诗词的教学中,我们必须扬长避短,融入新课标主动探究的理论,不断探究创新,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丰富学生的诗词素养,提高他们的综合能力。通过诗歌的学习激发学生对人生的思考,通过感性的文字,让学生从中体会诗人的善良和博大的胸襟,感受到人的一生不论遇到何种坎坷,都要勇敢乐观地生活的态度。
(责任编辑 刘宇帆)
一、淡化分析,反复诵读
诵读是我国语文教学的优良传统之一,古诗词特有的音韵之美,决定了古诗词特别适合诵读的特点,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些都说明了诵读的功效。诵读可以使鉴赏者感知诗词的音调美和诗词中特定的意境,诵读多了,还能引发鉴赏者的想象、联想、体验和感受,使之潜心品味诗词中的意象和意境。在教学过程中,我的做法是范读(或放录音带),第一次听朗读录音,以读准字音为目的,然后在教师或科代表的带领下让学生朗读,这样才更能体味出诗歌的内涵。所谓“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掌握朗读的技巧,如重音、停顿、速度、语调、旋律、用韵、节奏等,并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进入联想和想象,才能获得真切的感受。例如,“云破月来花弄影”的“弄”字,“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的“曲”、“幽”、“深”三个字,如果用语言去分析,显得十分困难,只有在读的基础上靠心灵才能悟到其中妙不可言的味道。青少年正处在记忆力极佳的阶段,也正应多读一些古诗词,少作一些繁琐无用的分析。教师只需指导学生整体感知诗词,进入诗词中的意境,然后指导学生如何诵读即可,至于其中的思想内涵和艺术特色,可以让学生在吟诵中自行领悟。
二、点燃激情,理解名句
古诗词中的名句之所以能流传千古,往往在于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作者并非人云亦云之辈,而是想前人未曾想,道古人未曾道。他们以全新的感触,为我们创造出一个内涵丰富的崭新天地,使读者耳目为之一新,精神为之一振。在学生能背诵的基础上,可以注重对名句的教学。教师可以用形象的语言描述某首诗词中名句的内容,让学生理解并说出诗中的名句。如教师描述:大漠无边,长天空寂,两相对应,壮阔而单调。在这个广阔的背景上,一缕轻烟直上青天,滚滚的黄河呼啸着奔腾而去,在河的尽头,是一轮又红又大的圆圆落日。学生在诵读理解之后,可以马上说出“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名句来。再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移梨花开”,“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等诗句都是可以用形象的语言描述出意境而让学生说出诗句来的。有的名句,可以通过告诉学生诗句所具有的内涵,来让他们理解诗句。如苏轼用来向离别亲友表达诚挚的慰问及祝愿的诗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禅娟”;龚自珍表达了诗人爱国热忱的诗句“落红不是无情场,化作春泥更护花”;曹操抒发自己老当益壮、积极进取的豪情的诗句“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有的诗词还可以让学生自己找出名句,并适当说明自己认定为名句的原因,这样可以培养学生欣赏名句的能力。
三、展开想象,据诗绘画
在教学古典诗词时,如果以画家的技法,也就是造型艺术手法着眼去探索诗词中的画意,也许能另辟蹊径,对诗词的思想内涵和美的理解更真切。因此,教师可以抓住诗词的绘画美进行教学,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将诗人的语言转化为图画。苏轼曾云:“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赏析王维的《山居秋暝》时,教师完全可以请学生们来画“月下青松图”、“石上清泉图”等,体会作者那种高洁的情怀和对理想生活的执著追求。学习张继的七言绝句《枫桥夜泊》时,教师可以让学生画“深秋夜景图”,体会作者那种他乡游子的一点淡淡的愁思。在学习柳永的《雨霖铃》时,教师可以问:“在词人和心上人别离的图景中,他选取了哪些景物作为背景?”然后再让学生结合全词和生活经验来画一画离别的场面。学生画完后,可以将好的作品在教室里展出,供大家品评、观赏;同时也可以选出一些有较大缺陷的作品让学生来评议,找出其中不足之处,并分析其原因。这样既增强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了他们研究诗的积极性,又使学生得到了全面的发展。当然画中景场,人物的神态正确与否需要教师点拨、评价,让学生潜思默想,洞悉奥妙,理解人生真谛,认识生活本相,达到提升人格精神境界的目的。
总之,在古诗词的教学中,我们必须扬长避短,融入新课标主动探究的理论,不断探究创新,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丰富学生的诗词素养,提高他们的综合能力。通过诗歌的学习激发学生对人生的思考,通过感性的文字,让学生从中体会诗人的善良和博大的胸襟,感受到人的一生不论遇到何种坎坷,都要勇敢乐观地生活的态度。
(责任编辑 刘宇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