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小学数学与现实生活联系得较紧密。实践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数学体验学习,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基础知识,并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减少学生对数学的畏惧感和枯燥感,让学生感到学习数学是“有用的”,同时,体验式学习也能够大幅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进而全面提高数学教学质量。
【关键词】小学;数学;体验学习;兴趣
着力培养学生数学兴趣是小学数学教学的出发点,而从小学生爱玩、玩动的实际出发,让学生通过体验学习数学知识,正好契合了以学生为主体,让数学教学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生数学兴趣的教学思想。下面结合教学实践,就小学数学教学,引导学生通过体验学习,培养学生数学兴趣,全面提高教学有效性谈一些看法和做法,与同仁共勉。
一、引导学生在学习实践中进行体验
1.引导学生在“玩”中体验。
爱玩是小学生的天性,是他们的兴趣所在。心理学研究结果表明:促进人们素质、个性发展的最主要途径是人们的实践活动,而“玩”正是儿童这一年龄阶段特有的实践活动形式。在教学中,可以把课本中的一些新授知识转化成“玩耍”活动,创造这样的氛围以适应和满足儿童的天性。
例如,在教学二年级的“可能与一定”,我以“游戏”为载体,将课堂的资源整合成一条线,“游戏体验”,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套圈”游戏,体验生活中的可能性:同桌为一组玩“套圈”游戏,先猜一猜套的结果,再实际试一试。以“套圈”游戏中的可能套进,也可能套不进,让小朋友体验“两种情况都可能出现,这就是生活中的可能性”。感受到了可能性在生活中的存在。“套圈”游戏,充分地让学生体验到:在生活中,很多事情是不确定的,可能是这样,可能是那样。
2.引导学生在“做”中体验。
“思维从动作开始,切断了动作与思维之间的联系,思维将不能发展。”操作学具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亲身体验,有利于促进学生积极主动的思考。瑞士的教育心理学家皮亚杰说的“知识来源于动作”和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基说的“儿童的智慧在他手指尖上”讲的就是这个道理。操作是一种手、脑、眼多种感官协调参与下的活动,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尽量创设机会,引导学生在现实情境中“做”数学。
例如:在教学圆柱体的表面积时,让学生观察圆柱体的模型,先看整体,再分析圆柱体的各个组成部分;接着让学生动手操作:拿一张长方形的硬纸卷成筒,即为圆柱的侧面,再把侧面展开。这样反复两次,让学生在操作中观察、思考展开图长方形的长是圆柱的什么?宽呢?然后引导学生归纳出:“圆柱的侧面展开图是长方形,它的长是圆柱的底面周长,宽是圆柱的高。”在学生有了丰富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推理得:长方形的面积=长×宽;圆柱侧面积=底面圆周长×高,最终形成对圆柱表面积的整体认识。在这个过程中,每个学生都经历了观察、实验、猜测、验证和推理的数字活动,并最终通过相互合作交流得出了结论。人人都兴趣盎然地参与到学习中去,使学生清晰认识了圆柱表面积的求法;而且学生在这一实践活动中,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分析推理能力及数字情感都得到了和谐发展。
二、引导学生在“生活化”的学习材料中体验
小学数学教学内容绝大多数可以联系生活实际。在教学中,教师只要把教材与现实生活有机的结合起来,就能使学生体会到数学离不开生活,体会到数学的用途。才能很好地把数学与生活挂上钩,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基础知识,并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减少学生对数学的畏惧感和枯燥感。这对于培养学生对数学的浓厚兴趣、探索意识、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例如,在学习有余数的除法时,教师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创设了一个购买练习本的情景:小明带3元去购买练习本,每本价格是0.9元,他可以买几本练习本?很显然,3元里面最多可以有3个0.9元,也就是说只能买3本,那么余下的0.3元肯定不够买一本了,因为售货员是不可能将练习本拆开卖的。这样的过程,学生是有生活经验的,有着深刻体验的。因此,通过学习的探索和交流学到的知识也是经过学生自主建构、内化而成,应该说提高了学生的认知能力。
三、引导学生在数学实际问题解答中体验
数学教育家指出:“我们应该向学生传授那些有助于他们生活的数学知识”,既然如此,教师就不仅要让生活问题走进数学课堂,更要让学生带着数学问题走入生活。让学生在生活经验的不断积累中感受数学、体验数学,培养发现数学问题的能力。《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指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利用学生新学的知识去探索和解决实际问题,既能加深对新知的理解,又可以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体验到成功的乐趣。因此,在学生学完新课后有必要经常出一些实际应用的题目,让学生在生活中去体验数学。
例如:学习“圆柱的表面积”这一知识后,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小小设计师”。让学生课前在20cm×20cm的正方形纸上设计一张茶叶筒的包装纸。课上,我给每个小组发了一个圆柱模型,假定其为茶叶筒。我问学生如果你的设计被选中,应该裁剪多大的设计纸用在茶叶筒上,并让他们动手操作。一时课堂气氛达到高潮。学生们都在考虑包装纸的大小问题,那么自然会将学习的圆柱表面积的知识运用在确定设计的包装纸的大小上。在这一块自己决定大小的纸片上自由的迸发出学生思维的火花。并且通过这种实际应用,让学生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处处用数学;体验到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问题带来的愉悦和成功,逐步养成带着问题的眼光观察生活中的问题。
总之,体验学习是在素质教育大背景下产生的一种教育思想,它充分展示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要求教师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参与教学的全过程中,注重从学生的学习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学习和理解数学,联系生活,在体验中学习,通过实践活动,在探索中体验,在体验中思考,在思考中创造,在创造中发展。
【参考文献】
[1]钟启泉,徐斌艳.《数学课程与教学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周龙兴,宋进喜.《体验的教育学意义与学习主体的确立》[J].上海教育科研,2002(4)
[3]施国柱.《让孩子在亲身体验中学习数学》[J].小学数学教师,2002(3)
【关键词】小学;数学;体验学习;兴趣
着力培养学生数学兴趣是小学数学教学的出发点,而从小学生爱玩、玩动的实际出发,让学生通过体验学习数学知识,正好契合了以学生为主体,让数学教学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生数学兴趣的教学思想。下面结合教学实践,就小学数学教学,引导学生通过体验学习,培养学生数学兴趣,全面提高教学有效性谈一些看法和做法,与同仁共勉。
一、引导学生在学习实践中进行体验
1.引导学生在“玩”中体验。
爱玩是小学生的天性,是他们的兴趣所在。心理学研究结果表明:促进人们素质、个性发展的最主要途径是人们的实践活动,而“玩”正是儿童这一年龄阶段特有的实践活动形式。在教学中,可以把课本中的一些新授知识转化成“玩耍”活动,创造这样的氛围以适应和满足儿童的天性。
例如,在教学二年级的“可能与一定”,我以“游戏”为载体,将课堂的资源整合成一条线,“游戏体验”,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套圈”游戏,体验生活中的可能性:同桌为一组玩“套圈”游戏,先猜一猜套的结果,再实际试一试。以“套圈”游戏中的可能套进,也可能套不进,让小朋友体验“两种情况都可能出现,这就是生活中的可能性”。感受到了可能性在生活中的存在。“套圈”游戏,充分地让学生体验到:在生活中,很多事情是不确定的,可能是这样,可能是那样。
2.引导学生在“做”中体验。
“思维从动作开始,切断了动作与思维之间的联系,思维将不能发展。”操作学具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亲身体验,有利于促进学生积极主动的思考。瑞士的教育心理学家皮亚杰说的“知识来源于动作”和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基说的“儿童的智慧在他手指尖上”讲的就是这个道理。操作是一种手、脑、眼多种感官协调参与下的活动,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尽量创设机会,引导学生在现实情境中“做”数学。
例如:在教学圆柱体的表面积时,让学生观察圆柱体的模型,先看整体,再分析圆柱体的各个组成部分;接着让学生动手操作:拿一张长方形的硬纸卷成筒,即为圆柱的侧面,再把侧面展开。这样反复两次,让学生在操作中观察、思考展开图长方形的长是圆柱的什么?宽呢?然后引导学生归纳出:“圆柱的侧面展开图是长方形,它的长是圆柱的底面周长,宽是圆柱的高。”在学生有了丰富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推理得:长方形的面积=长×宽;圆柱侧面积=底面圆周长×高,最终形成对圆柱表面积的整体认识。在这个过程中,每个学生都经历了观察、实验、猜测、验证和推理的数字活动,并最终通过相互合作交流得出了结论。人人都兴趣盎然地参与到学习中去,使学生清晰认识了圆柱表面积的求法;而且学生在这一实践活动中,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分析推理能力及数字情感都得到了和谐发展。
二、引导学生在“生活化”的学习材料中体验
小学数学教学内容绝大多数可以联系生活实际。在教学中,教师只要把教材与现实生活有机的结合起来,就能使学生体会到数学离不开生活,体会到数学的用途。才能很好地把数学与生活挂上钩,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基础知识,并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减少学生对数学的畏惧感和枯燥感。这对于培养学生对数学的浓厚兴趣、探索意识、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例如,在学习有余数的除法时,教师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创设了一个购买练习本的情景:小明带3元去购买练习本,每本价格是0.9元,他可以买几本练习本?很显然,3元里面最多可以有3个0.9元,也就是说只能买3本,那么余下的0.3元肯定不够买一本了,因为售货员是不可能将练习本拆开卖的。这样的过程,学生是有生活经验的,有着深刻体验的。因此,通过学习的探索和交流学到的知识也是经过学生自主建构、内化而成,应该说提高了学生的认知能力。
三、引导学生在数学实际问题解答中体验
数学教育家指出:“我们应该向学生传授那些有助于他们生活的数学知识”,既然如此,教师就不仅要让生活问题走进数学课堂,更要让学生带着数学问题走入生活。让学生在生活经验的不断积累中感受数学、体验数学,培养发现数学问题的能力。《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指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利用学生新学的知识去探索和解决实际问题,既能加深对新知的理解,又可以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体验到成功的乐趣。因此,在学生学完新课后有必要经常出一些实际应用的题目,让学生在生活中去体验数学。
例如:学习“圆柱的表面积”这一知识后,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小小设计师”。让学生课前在20cm×20cm的正方形纸上设计一张茶叶筒的包装纸。课上,我给每个小组发了一个圆柱模型,假定其为茶叶筒。我问学生如果你的设计被选中,应该裁剪多大的设计纸用在茶叶筒上,并让他们动手操作。一时课堂气氛达到高潮。学生们都在考虑包装纸的大小问题,那么自然会将学习的圆柱表面积的知识运用在确定设计的包装纸的大小上。在这一块自己决定大小的纸片上自由的迸发出学生思维的火花。并且通过这种实际应用,让学生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处处用数学;体验到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问题带来的愉悦和成功,逐步养成带着问题的眼光观察生活中的问题。
总之,体验学习是在素质教育大背景下产生的一种教育思想,它充分展示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要求教师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参与教学的全过程中,注重从学生的学习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学习和理解数学,联系生活,在体验中学习,通过实践活动,在探索中体验,在体验中思考,在思考中创造,在创造中发展。
【参考文献】
[1]钟启泉,徐斌艳.《数学课程与教学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周龙兴,宋进喜.《体验的教育学意义与学习主体的确立》[J].上海教育科研,2002(4)
[3]施国柱.《让孩子在亲身体验中学习数学》[J].小学数学教师,20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