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生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因素,它直接推動着人们探求新知识,发展新能力。在语文课堂的阅读教学过程中,应依据学生心理特征和认识规律挖掘语文教材中的诱导因素,激发学生对语文的兴趣,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孩子乐学、爱学、好学。那么,在阅读教学中可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
一、利用精彩导入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引导学生主体参与阅读教学活动,要求教师上课一开始就采取多种形式教学,创设生动活泼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学生的思维,诱发参与教学活动的动机。因此,教师要精心设计导入。
(一)抓住题眼处设问
教材里的很多课题是文章的“点睛之笔”,从题眼入手,可以把握文章整体,点面辐射,可以牵一发动全身。
1.有些课题揭示了文章的中心,审题时可以单刀直入。如学习《槐乡五月》一文,紧扣题目中的“槐乡”设问:什么样的地方称之为槐乡?槐乡有些什么景色?为什么要写槐乡的五月?这样引导学生紧扣住文章描写槐乡槐花的多,借助槐花来写人的主旨。
2.有些课题提供了课文的内容要点,在课题上做文章,有助于学生顺利地掌握内容及本质。如在教学《“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紧扣题眼“必须”,找出描写“必须放”的理由,课文围绕“必须放”依次写了:钓鱼、钓到鱼、放鱼、回忆,引导学生根据父子之间的对话,理清文章脉络,再把“必须放”与作者的情感联系在一起,体会不管什么时候都应该遵守公共秩序,激发悟理,理解中心。
3.有些课题可以“牵一发而动全身”,蛇纹石要层层递进,以引导学生思维向纵深方向发展。激疑引思,围绕问题理解内容,才学有重点。
(二)抓住文章悬念处
要让学生以一个探索者的身份投入到学习的思维活动中,不断获得新知识,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巧设疑问,以悬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教学《“黑板”跑了》时,我向生提出:黑板是定在墙壁上的,怎么会跑呢?这样就在学生头脑中设置了悬念,唤起了学生的好奇心,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营造民主、平等的氛围
教学是师生之间的双边交流,只有师生关系和谐,学生对教师亲近、信赖,才较容易对学科产生兴趣,也才能自觉地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和教诲。心理学家研究表明:学生只有在宽松、和谐、民主、平等的环境中,才能思路开阔,主动参与学习活动。教师要善于在课堂中建立一种资源共享的伙伴式师生关系,创设适应学生主动参与的学习环境。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倾听学生的意见,使学生敢说、爱说,甚至提出不同的见解。“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你是怎么想的,跟大家谈一谈……你想试试吗?”“你一定行!”“谁能比他更好?”等等,这样的课堂语言多一些,对学生的评价要遵循鼓励性原则,保护学生发言的积极性。
三、应用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老师必须充分利用儿童的求知欲望,依据教学内容精心设计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求知解惑的浓厚兴趣。
(一)创设情境
在我们的教材中,有的文章情深意长,富有感染力,有的文章文笔清新,有的文章充满幻想。这些文章我们可以通过录像、幻灯、录音、朗读、挂图等为学生创设一定的情境,以情导入。如在学习《沉香救母》时,我播放了电影《妈妈再爱我一次》中母子分离的片断,让学生体会母子分离的悲痛,为学生理解沉香为何历经千辛万苦都要解救母亲做感情准备。此时,学生求学的兴趣也就更浓了。
(二)变抽象为形象
小学生的思维正从具体的形象思维向抽象的逻辑思维过渡,因此应采取直观的教学方法。如我在教学《水乡歌》这一课时,先引导学生观看一段关于水乡的录像,观察水乡的特色,学生通过由远到近的观察,进入意境,犹如荡舟水乡,兴趣油然而生。这种从感知具体形象入手的教学,比直接生硬的传授更具吸引力。
(三)引入竞争机制
小学生对周围事物充满好奇,渴望探索、发现,同时也充满好胜心、表现欲。把竞争机制引入课堂,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我在教学《海底世界》一课时,把学生分成四个小队,采用竞争的方式,引导学生读书,了解海底世界的风景和物产,然后以小组为单位汇报读书体会,评出最佳合作小组,评出“观察家”、“想象家”、“思考家”、“动物专家”等表现出色的学生。每个学生都跃跃欲试,纷纷投入课文的学习中,小组成员还充分发挥了团体协作精神,交流合作,共同参与学习,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全体学生都做到了主动参与。
四、适时采用电教手段
情境教学是依据教学内容和小学生心理发展特征,创设教学需要的特定情境,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基本的教学方法。电化教学过程中的形、声、光、色的运用与结合,能够有效地渲染气氛,营造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一)激发求知心理
如在教学《海底世界》时,我一开始就一边播放神奇的海底景象录像,一边播放朗诵录音。教室顿时鸦雀无声,学生们都瞪大了双眼,盯着画面,寻找着自己知道和不知道名字的,见过和没见过的景和物,好奇心油然而生,求知欲在这一过程中转化成了对课文内容的学习。
(二)激发爱好心理
《海底世界》一课生动而形象地描绘了五光十色的海面,千奇百怪的海底动物、植物,以及物产丰富的海底宝藏。学生们通过录像的辅助教学已经初步认识并有些爱上了海底世界。在讲读课文后我又播放了精选的科教片《海底景色》的电视录像片断。我发现,那优美动人的海底风景,和谐悦耳的配乐朗诵,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了诗情画意之中,审美愉悦之情油然而生。电视节目放完后,学生们欢呼雀跃。有的说:“海底真是个物产丰富的宝库呀!”有的说:“我真想到海底去看一看。”有的说:“我长大后要当一名潜水员,把海底的宝藏全都找出来,为国家多作贡献。”
五、开展丰富活动
课外活动是语文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它可以丰富学生的生活,开阔视野,增长知识;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发挥特长,发展个性;可以陶冶学生情操,使学生受到思想品德教育。因此,我们在重视语文课堂教学的同时,要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课外活动,使学生“得法于课内,受益于课外”。如我班级活动中积极组织朗诵比赛、课本剧表演等节目,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除了上述做法外,还需要老师认真备课,把握语文教材中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因素,如老师讲解若能做到:感情充沛,精神抖擞;口齿清晰,咬音准确;语调变化,抑扬顿挫;明白易懂,简明扼要,就能以自身魅力深深地吸引学生,传达课文的神韵,让学生保持学习语文的浓厚兴趣,使语文课堂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利用精彩导入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引导学生主体参与阅读教学活动,要求教师上课一开始就采取多种形式教学,创设生动活泼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学生的思维,诱发参与教学活动的动机。因此,教师要精心设计导入。
(一)抓住题眼处设问
教材里的很多课题是文章的“点睛之笔”,从题眼入手,可以把握文章整体,点面辐射,可以牵一发动全身。
1.有些课题揭示了文章的中心,审题时可以单刀直入。如学习《槐乡五月》一文,紧扣题目中的“槐乡”设问:什么样的地方称之为槐乡?槐乡有些什么景色?为什么要写槐乡的五月?这样引导学生紧扣住文章描写槐乡槐花的多,借助槐花来写人的主旨。
2.有些课题提供了课文的内容要点,在课题上做文章,有助于学生顺利地掌握内容及本质。如在教学《“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紧扣题眼“必须”,找出描写“必须放”的理由,课文围绕“必须放”依次写了:钓鱼、钓到鱼、放鱼、回忆,引导学生根据父子之间的对话,理清文章脉络,再把“必须放”与作者的情感联系在一起,体会不管什么时候都应该遵守公共秩序,激发悟理,理解中心。
3.有些课题可以“牵一发而动全身”,蛇纹石要层层递进,以引导学生思维向纵深方向发展。激疑引思,围绕问题理解内容,才学有重点。
(二)抓住文章悬念处
要让学生以一个探索者的身份投入到学习的思维活动中,不断获得新知识,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巧设疑问,以悬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教学《“黑板”跑了》时,我向生提出:黑板是定在墙壁上的,怎么会跑呢?这样就在学生头脑中设置了悬念,唤起了学生的好奇心,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营造民主、平等的氛围
教学是师生之间的双边交流,只有师生关系和谐,学生对教师亲近、信赖,才较容易对学科产生兴趣,也才能自觉地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和教诲。心理学家研究表明:学生只有在宽松、和谐、民主、平等的环境中,才能思路开阔,主动参与学习活动。教师要善于在课堂中建立一种资源共享的伙伴式师生关系,创设适应学生主动参与的学习环境。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倾听学生的意见,使学生敢说、爱说,甚至提出不同的见解。“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你是怎么想的,跟大家谈一谈……你想试试吗?”“你一定行!”“谁能比他更好?”等等,这样的课堂语言多一些,对学生的评价要遵循鼓励性原则,保护学生发言的积极性。
三、应用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老师必须充分利用儿童的求知欲望,依据教学内容精心设计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求知解惑的浓厚兴趣。
(一)创设情境
在我们的教材中,有的文章情深意长,富有感染力,有的文章文笔清新,有的文章充满幻想。这些文章我们可以通过录像、幻灯、录音、朗读、挂图等为学生创设一定的情境,以情导入。如在学习《沉香救母》时,我播放了电影《妈妈再爱我一次》中母子分离的片断,让学生体会母子分离的悲痛,为学生理解沉香为何历经千辛万苦都要解救母亲做感情准备。此时,学生求学的兴趣也就更浓了。
(二)变抽象为形象
小学生的思维正从具体的形象思维向抽象的逻辑思维过渡,因此应采取直观的教学方法。如我在教学《水乡歌》这一课时,先引导学生观看一段关于水乡的录像,观察水乡的特色,学生通过由远到近的观察,进入意境,犹如荡舟水乡,兴趣油然而生。这种从感知具体形象入手的教学,比直接生硬的传授更具吸引力。
(三)引入竞争机制
小学生对周围事物充满好奇,渴望探索、发现,同时也充满好胜心、表现欲。把竞争机制引入课堂,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我在教学《海底世界》一课时,把学生分成四个小队,采用竞争的方式,引导学生读书,了解海底世界的风景和物产,然后以小组为单位汇报读书体会,评出最佳合作小组,评出“观察家”、“想象家”、“思考家”、“动物专家”等表现出色的学生。每个学生都跃跃欲试,纷纷投入课文的学习中,小组成员还充分发挥了团体协作精神,交流合作,共同参与学习,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全体学生都做到了主动参与。
四、适时采用电教手段
情境教学是依据教学内容和小学生心理发展特征,创设教学需要的特定情境,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基本的教学方法。电化教学过程中的形、声、光、色的运用与结合,能够有效地渲染气氛,营造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一)激发求知心理
如在教学《海底世界》时,我一开始就一边播放神奇的海底景象录像,一边播放朗诵录音。教室顿时鸦雀无声,学生们都瞪大了双眼,盯着画面,寻找着自己知道和不知道名字的,见过和没见过的景和物,好奇心油然而生,求知欲在这一过程中转化成了对课文内容的学习。
(二)激发爱好心理
《海底世界》一课生动而形象地描绘了五光十色的海面,千奇百怪的海底动物、植物,以及物产丰富的海底宝藏。学生们通过录像的辅助教学已经初步认识并有些爱上了海底世界。在讲读课文后我又播放了精选的科教片《海底景色》的电视录像片断。我发现,那优美动人的海底风景,和谐悦耳的配乐朗诵,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了诗情画意之中,审美愉悦之情油然而生。电视节目放完后,学生们欢呼雀跃。有的说:“海底真是个物产丰富的宝库呀!”有的说:“我真想到海底去看一看。”有的说:“我长大后要当一名潜水员,把海底的宝藏全都找出来,为国家多作贡献。”
五、开展丰富活动
课外活动是语文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它可以丰富学生的生活,开阔视野,增长知识;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发挥特长,发展个性;可以陶冶学生情操,使学生受到思想品德教育。因此,我们在重视语文课堂教学的同时,要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课外活动,使学生“得法于课内,受益于课外”。如我班级活动中积极组织朗诵比赛、课本剧表演等节目,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除了上述做法外,还需要老师认真备课,把握语文教材中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因素,如老师讲解若能做到:感情充沛,精神抖擞;口齿清晰,咬音准确;语调变化,抑扬顿挫;明白易懂,简明扼要,就能以自身魅力深深地吸引学生,传达课文的神韵,让学生保持学习语文的浓厚兴趣,使语文课堂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