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就在英语教学中促进正迁移,避免母语的干扰(负迁移)展开了论述。阐述了母语的迁移在英语教学中作用和对英语教学的影响,提出了相应的措施。
关键词:汉语;迁移;对比;英语教学。
新信息的获得多半是以已有知识为基础的,有的新信息本身就包含与旧知识相同的因素。当新信息和已有信息在大脑皮层相遇的瞬间,就产生了一种相同因素的思维共振现象,这种现象就叫迁移。迁移分为正迁移和负迁移。一种已经获得语言知识恰好吻合新知识的某些语言现象,对新知识的学习起促进作用,有利于新知识的掌握,这是正迁移的表现;如:"我喜欢英语。"英语为:I like English. "昨天他告诉了我一个故事。"英语为:Yesterday he told me a story. 由于共同因素所引起的反应在新知识和旧知识中具有相逆性,在新的语言环境中盲目地套用已获得的语言知识即母语,这是负迁移的表现。如:汉语中的动词"看"用法很灵活,我们可以说"看书"、"看电视"、"看电影"等。如果把汉语中的"看"译成英语,就要用不同的动词来表达。分别译为:read a book 、 watch TV、see a film.一般来说,母语的负迁移在学习过程中是暂时的,经过平时的注意和练习是可以避免的。本文就在英语教学和学生学习中容易受母语干扰(负迁移)展开论述。
1.0注意词的多义和搭配,提高概括能力
一般来讲,汉语中的每一个词所包含的意义相对单一(除比喻含义)。而英语中有许多词一词多义,其所表示的各个意义,分别与汉语中几个不同的词或词组对应,英语和汉语在词的搭配能力上也有很大不同。许多学生往往忽略了这些,只是简单地按照生词表来记忆单词,把某个英语单词在课文中的所表示的具体汉语意思,误认为是这个单词的全部意思。对于多义词的具体含义,必须结合上下文才能确定,且词的搭配必须符合汉语的表达习惯。以英语动词cut 为例,cut wheat 即汉语的"割麦子";cut cake 即汉语的"切蛋糕";cut a hedge 即汉语的"修剪树篱"。cut 的搭配能力很广,可用于麦子、蛋糕、树篱,而汉语中就需要用"割"、"切"、"修剪"等来搭配。再如英语动词mind:
(1).The child doesn't mind his sister.这个小孩不听他姐姐的话。
(2).Would you mind opening the window?你介意打开窗户吗?
(3).Please mind my baby when I am away.我不在的时候,请你照看一下我的小孩。
(4).I become aware that I don't mind this emotional battle.我意识到不害怕这种感情之战。
以上分别把mind 译成了"听从"、"介意"、"照看"、"害怕"。这需要老师在教学中尽可能地分析、比较和概括,引导学生对所学的新知识进行概括和思维加工,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和记忆,防止负迁移。
2.0注意对比教学,搞清英汉语的异同点
由于受不同的传统观念、宗教信仰、风俗习惯、地理历史等方面的影响,英汉两语存在较大差异,如句法结构、时态、成语的构成等方面。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从全方位加强各概念、知识间的联系和对比,帮助学生发现其异同,增加新、旧知识的可辨别程度,避免母语的负迁移。
2.1句法结构
英语句法结构重形合,句中各成分的相互结合常用连接词语,表示其结构关系。汉语的句法结构重意合,句中各成分的相互关系多靠语义的贯通,词序的排列,而少用连接词语。如:
(1).拿近点,我好看得清楚。Bring it nearer so that I may see it better. 英语中增补了连接词so that。
(2).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Promote physical culture and build up the people's health. 英语中增补了连接词and。
(3).If I had known it, I would not have joined in it. 早知如此,我就不参加了。汉语中省略了if。
(4).The monks may run away, but the temple cannot run away with them. 跑了和尚跑不了庙。汉语中省略了but。
(5).It is already three years since he was a bandmaster. 他不担任乐队指挥已三年了。
很多学生不理解这句话。这是since的惯用法:since从句中的系动词用过去式表示一种状态的结束。因而不能译成"自他担任乐队指挥以来已有三年了"。
2.2英汉成语
(1).英汉成语的相同点
A.结构固定
英汉成语大多是在历史中形成的,并经过较长时间的口头和文字的流传和锤炼,其结构已经约定俗成,因此无论是用词还是结构都不能该改变。如:"趁热打铁"不能改为"趁热打钢";at sixes and sevens(乱七八糟)不能改为at eights and nines。
B.用词精炼
从以上成语的来源可以看出,英汉成语要么是对生动形象情景的描述,要么反映意味深长的典故或历史故事等,它既须简洁明了,寓意深刻,又须读起来朗朗上口,所以用词特别讲究,须精挑细选。如:"沧海一粟"、"挥金如土"、"Walls have ears."、"a gentleman's agreement"等。翻译时一方面应注意保持其特色和风格,另一方面英汉成语不能硬套,力求简洁、鲜明、生动。
C.意义完整
一些源于典故、历史、神话的成语,字面意思和实际表达的内容可能有很大的区别。如:"风吹草动"并非形容自然界的情景,而是比喻轻微的动荡或变故。一些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成语,也不能想当然地理解为字面意思相近的成语。如:They don't invite him to their parties because he is a wet blanket.汉语为:他们不邀请他参加他们的聚会,因为他是一个令人扫兴的人。"a wet blanket"意思是"一个令人扫兴的人",与汉语的"一块湿地毯"风马牛不相及。这种情况就得用意译法配合上下文把英语习语的含义表达出来。
D.形象比喻相同
有些英语成语和汉语同义成语在内容和形式上都符合,双方既有相同的意义和修辞色彩,又有相同的形象比喻。如:"to be on thin ice"等于"如履薄冰";"Strike while the iron is hot."等于"趁热打铁";"Blood is thicker than water."等于"血浓于水"等等。这种情况用直译法处理可以很好地丰富译文的语言。
(2).英汉成语的不同点
A.结构形式或格式不同
英语成语的结构形式非常灵活,有长有短,短则两个词,长则一句话。如:"crocodile tears";" a fish out of water";" A cat has nine lives."等。汉语成语大多有四个字组成,非常注重节奏和对偶。如:"干干净净";"有声有色";"天长日久";"天高地厚"等。据统计汉语四字成语占95%以上,且结构形式十分严谨。主要有:
a.相加式 如:"艰苦朴素"为双音同类词相加;"是非曲直"为单音同类词相加。
b.重叠式 如:"干干净净";"文质彬彬";"摇摇欲坠"等。
c.交错式 如:"无拘无束";"将心比心";"南征北战"等。
B.民族或地方色彩不同
由于各民族或国家有不同的历史背景、地理环境、宗教文化、风俗习惯等,英汉成语所体现的民族或地方特色也不同。如上面所讲到的英汉成语来源的第2点。再如:"let the cat out of the bag"("泄露机密、露出马脚")就与英国历史典故有关;汉语成语中的"卧薪尝胆"讲的是春秋时期越国国王勾践的故事。
2.3英汉颜色词
任何颜色词都包含着虚实两种意义:当把它作为客观事物色彩的符号时为"实";当人们将它表达出来并带上人的主观情感时为"虚"。由于英汉两语有不同的文化特色,所使用的颜色词的褒贬象征意义也不同,也就是所说的"虚"。如:汉语中的颜色"红"表"实"可对译成英语的颜色"red",但表"虚"时,翻译成英语时就得仔细推敲。如:"红眼病",译成英语为"green eyed",而不是"red eyed";"红茶"译成"black tea"而不是"red tea";"红糖"译成"brown sugar"而不是"red sugar";再如汉语中的颜色"白"表"实"时可对译成英语的颜色"white",但表"虚"时,汉英意思则大不相同。"a white lie"译成汉语为"善意的谎言"而不是"白色的谎言";"a white fury"译成汉语为"怒火万丈"而不是"白色的愤怒";"a white elephant"译成汉语为"累赘的东西"而不是"白色的大象"。
从以上三点可以看出,在英语教学中要加强母语和英语的联系对比,变负迁移为正迁移,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3.0充分考虑学生对已有知识的掌握,促进正迁移
一个人对知识的迁移效果既取决于外界的刺激,也依赖于自己的主观努力,还与一个人已有的知识水平、认识结构、非认知因素等密切相关。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充分考虑学生目前的知识水平和特点,教授新知识一定要适合学生当时的认知发展水平,弄清楚学生对已有知识的掌握程度,才能为讲新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如给学生讲现在完成时,同一老师在一班向学生提出了本课的目的和要求,并着重强调了完成时和过去时的异同,使学生牢记现在完成时主要是指动作从过去发生对现在造成的影响或结果,与过去时有着截然不同的区别;而在二班讲时没有提出任何的目的和要求,也没有进行对比教学,只是把现在完成时的构成和用法讲了一遍。之后进行测验练习,结果大不一样。二班的学生明显不如一班的学生,错误较多,搞不清楚完成时和过去时到底什么时候用、怎么用;一班的学生则能把两种时态联系起来,错误较少,知识的正迁移效果就越大。原因就在于老师充分考虑到了学生目前已具备的知识结构和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进行了行之有效的教学,促进了正迁移的产生。
从以上可以看出,母语(即汉语)的确对英语学习的影响很大。要在教学中形成正迁移,避免负迁移,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发挥主导作用,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利用已有知识的迁移作用,对学生加强语言基本功的训练,提高基本技能,尽可能地帮助学生了解汉英在文化方面的差异,进行对比教学,排除母语的干扰,促进正迁移的产生,提高英语教学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方梦之. 谈英汉对比与翻译[J]. 中国科技翻译, 1997年第3期.
[2] 唐振华. 英汉颜色词的翻译[J]. 中国科技翻译, 1997年第3期.
[3]张培基. 英汉翻译教程[M].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83年3月.
[4] 王彦彬. 论英语阅读中的文化干扰[J]. 上海科技翻译, 1997年第3期.
[5] 伍新春. 高等教育心理学[M].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年7月.
[6] 张社列."颜"外之意[J]. 大学英语, 1998年第1期.
[7] 新英汉词典编写组. 新英汉词典[Z].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1年8月.
[8] 张复星. 英语典故成语[M]. 陕西人民出版社, 1986年3月.
关键词:汉语;迁移;对比;英语教学。
新信息的获得多半是以已有知识为基础的,有的新信息本身就包含与旧知识相同的因素。当新信息和已有信息在大脑皮层相遇的瞬间,就产生了一种相同因素的思维共振现象,这种现象就叫迁移。迁移分为正迁移和负迁移。一种已经获得语言知识恰好吻合新知识的某些语言现象,对新知识的学习起促进作用,有利于新知识的掌握,这是正迁移的表现;如:"我喜欢英语。"英语为:I like English. "昨天他告诉了我一个故事。"英语为:Yesterday he told me a story. 由于共同因素所引起的反应在新知识和旧知识中具有相逆性,在新的语言环境中盲目地套用已获得的语言知识即母语,这是负迁移的表现。如:汉语中的动词"看"用法很灵活,我们可以说"看书"、"看电视"、"看电影"等。如果把汉语中的"看"译成英语,就要用不同的动词来表达。分别译为:read a book 、 watch TV、see a film.一般来说,母语的负迁移在学习过程中是暂时的,经过平时的注意和练习是可以避免的。本文就在英语教学和学生学习中容易受母语干扰(负迁移)展开论述。
1.0注意词的多义和搭配,提高概括能力
一般来讲,汉语中的每一个词所包含的意义相对单一(除比喻含义)。而英语中有许多词一词多义,其所表示的各个意义,分别与汉语中几个不同的词或词组对应,英语和汉语在词的搭配能力上也有很大不同。许多学生往往忽略了这些,只是简单地按照生词表来记忆单词,把某个英语单词在课文中的所表示的具体汉语意思,误认为是这个单词的全部意思。对于多义词的具体含义,必须结合上下文才能确定,且词的搭配必须符合汉语的表达习惯。以英语动词cut 为例,cut wheat 即汉语的"割麦子";cut cake 即汉语的"切蛋糕";cut a hedge 即汉语的"修剪树篱"。cut 的搭配能力很广,可用于麦子、蛋糕、树篱,而汉语中就需要用"割"、"切"、"修剪"等来搭配。再如英语动词mind:
(1).The child doesn't mind his sister.这个小孩不听他姐姐的话。
(2).Would you mind opening the window?你介意打开窗户吗?
(3).Please mind my baby when I am away.我不在的时候,请你照看一下我的小孩。
(4).I become aware that I don't mind this emotional battle.我意识到不害怕这种感情之战。
以上分别把mind 译成了"听从"、"介意"、"照看"、"害怕"。这需要老师在教学中尽可能地分析、比较和概括,引导学生对所学的新知识进行概括和思维加工,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和记忆,防止负迁移。
2.0注意对比教学,搞清英汉语的异同点
由于受不同的传统观念、宗教信仰、风俗习惯、地理历史等方面的影响,英汉两语存在较大差异,如句法结构、时态、成语的构成等方面。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从全方位加强各概念、知识间的联系和对比,帮助学生发现其异同,增加新、旧知识的可辨别程度,避免母语的负迁移。
2.1句法结构
英语句法结构重形合,句中各成分的相互结合常用连接词语,表示其结构关系。汉语的句法结构重意合,句中各成分的相互关系多靠语义的贯通,词序的排列,而少用连接词语。如:
(1).拿近点,我好看得清楚。Bring it nearer so that I may see it better. 英语中增补了连接词so that。
(2).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Promote physical culture and build up the people's health. 英语中增补了连接词and。
(3).If I had known it, I would not have joined in it. 早知如此,我就不参加了。汉语中省略了if。
(4).The monks may run away, but the temple cannot run away with them. 跑了和尚跑不了庙。汉语中省略了but。
(5).It is already three years since he was a bandmaster. 他不担任乐队指挥已三年了。
很多学生不理解这句话。这是since的惯用法:since从句中的系动词用过去式表示一种状态的结束。因而不能译成"自他担任乐队指挥以来已有三年了"。
2.2英汉成语
(1).英汉成语的相同点
A.结构固定
英汉成语大多是在历史中形成的,并经过较长时间的口头和文字的流传和锤炼,其结构已经约定俗成,因此无论是用词还是结构都不能该改变。如:"趁热打铁"不能改为"趁热打钢";at sixes and sevens(乱七八糟)不能改为at eights and nines。
B.用词精炼
从以上成语的来源可以看出,英汉成语要么是对生动形象情景的描述,要么反映意味深长的典故或历史故事等,它既须简洁明了,寓意深刻,又须读起来朗朗上口,所以用词特别讲究,须精挑细选。如:"沧海一粟"、"挥金如土"、"Walls have ears."、"a gentleman's agreement"等。翻译时一方面应注意保持其特色和风格,另一方面英汉成语不能硬套,力求简洁、鲜明、生动。
C.意义完整
一些源于典故、历史、神话的成语,字面意思和实际表达的内容可能有很大的区别。如:"风吹草动"并非形容自然界的情景,而是比喻轻微的动荡或变故。一些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成语,也不能想当然地理解为字面意思相近的成语。如:They don't invite him to their parties because he is a wet blanket.汉语为:他们不邀请他参加他们的聚会,因为他是一个令人扫兴的人。"a wet blanket"意思是"一个令人扫兴的人",与汉语的"一块湿地毯"风马牛不相及。这种情况就得用意译法配合上下文把英语习语的含义表达出来。
D.形象比喻相同
有些英语成语和汉语同义成语在内容和形式上都符合,双方既有相同的意义和修辞色彩,又有相同的形象比喻。如:"to be on thin ice"等于"如履薄冰";"Strike while the iron is hot."等于"趁热打铁";"Blood is thicker than water."等于"血浓于水"等等。这种情况用直译法处理可以很好地丰富译文的语言。
(2).英汉成语的不同点
A.结构形式或格式不同
英语成语的结构形式非常灵活,有长有短,短则两个词,长则一句话。如:"crocodile tears";" a fish out of water";" A cat has nine lives."等。汉语成语大多有四个字组成,非常注重节奏和对偶。如:"干干净净";"有声有色";"天长日久";"天高地厚"等。据统计汉语四字成语占95%以上,且结构形式十分严谨。主要有:
a.相加式 如:"艰苦朴素"为双音同类词相加;"是非曲直"为单音同类词相加。
b.重叠式 如:"干干净净";"文质彬彬";"摇摇欲坠"等。
c.交错式 如:"无拘无束";"将心比心";"南征北战"等。
B.民族或地方色彩不同
由于各民族或国家有不同的历史背景、地理环境、宗教文化、风俗习惯等,英汉成语所体现的民族或地方特色也不同。如上面所讲到的英汉成语来源的第2点。再如:"let the cat out of the bag"("泄露机密、露出马脚")就与英国历史典故有关;汉语成语中的"卧薪尝胆"讲的是春秋时期越国国王勾践的故事。
2.3英汉颜色词
任何颜色词都包含着虚实两种意义:当把它作为客观事物色彩的符号时为"实";当人们将它表达出来并带上人的主观情感时为"虚"。由于英汉两语有不同的文化特色,所使用的颜色词的褒贬象征意义也不同,也就是所说的"虚"。如:汉语中的颜色"红"表"实"可对译成英语的颜色"red",但表"虚"时,翻译成英语时就得仔细推敲。如:"红眼病",译成英语为"green eyed",而不是"red eyed";"红茶"译成"black tea"而不是"red tea";"红糖"译成"brown sugar"而不是"red sugar";再如汉语中的颜色"白"表"实"时可对译成英语的颜色"white",但表"虚"时,汉英意思则大不相同。"a white lie"译成汉语为"善意的谎言"而不是"白色的谎言";"a white fury"译成汉语为"怒火万丈"而不是"白色的愤怒";"a white elephant"译成汉语为"累赘的东西"而不是"白色的大象"。
从以上三点可以看出,在英语教学中要加强母语和英语的联系对比,变负迁移为正迁移,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3.0充分考虑学生对已有知识的掌握,促进正迁移
一个人对知识的迁移效果既取决于外界的刺激,也依赖于自己的主观努力,还与一个人已有的知识水平、认识结构、非认知因素等密切相关。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充分考虑学生目前的知识水平和特点,教授新知识一定要适合学生当时的认知发展水平,弄清楚学生对已有知识的掌握程度,才能为讲新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如给学生讲现在完成时,同一老师在一班向学生提出了本课的目的和要求,并着重强调了完成时和过去时的异同,使学生牢记现在完成时主要是指动作从过去发生对现在造成的影响或结果,与过去时有着截然不同的区别;而在二班讲时没有提出任何的目的和要求,也没有进行对比教学,只是把现在完成时的构成和用法讲了一遍。之后进行测验练习,结果大不一样。二班的学生明显不如一班的学生,错误较多,搞不清楚完成时和过去时到底什么时候用、怎么用;一班的学生则能把两种时态联系起来,错误较少,知识的正迁移效果就越大。原因就在于老师充分考虑到了学生目前已具备的知识结构和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进行了行之有效的教学,促进了正迁移的产生。
从以上可以看出,母语(即汉语)的确对英语学习的影响很大。要在教学中形成正迁移,避免负迁移,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发挥主导作用,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利用已有知识的迁移作用,对学生加强语言基本功的训练,提高基本技能,尽可能地帮助学生了解汉英在文化方面的差异,进行对比教学,排除母语的干扰,促进正迁移的产生,提高英语教学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方梦之. 谈英汉对比与翻译[J]. 中国科技翻译, 1997年第3期.
[2] 唐振华. 英汉颜色词的翻译[J]. 中国科技翻译, 1997年第3期.
[3]张培基. 英汉翻译教程[M].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83年3月.
[4] 王彦彬. 论英语阅读中的文化干扰[J]. 上海科技翻译, 1997年第3期.
[5] 伍新春. 高等教育心理学[M].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年7月.
[6] 张社列."颜"外之意[J]. 大学英语, 1998年第1期.
[7] 新英汉词典编写组. 新英汉词典[Z].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1年8月.
[8] 张复星. 英语典故成语[M]. 陕西人民出版社, 1986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