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新时代学校德育工作要引导学生胸怀“中国梦”,积极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少年强、青年强则中国强”的寄语,引导青少年学生知行合一地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广大德育工作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唱响新时代的主旋律。让青少年学生成为实现“中国梦”的参与者和创造者,不辱新时代学校德育工作崇高而神圣的使命。
【关键词】学校德育;新时代;中国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迈进新时代,阔步新征程。“中国梦”“少年强、青年强则中国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成了新时代学校德育工作的主旋律。在德育工作的新征程上,学校应该踏准时代的节拍,唱响新时代主旋律,调整策略,加强教育引导,使青少年学生成为新时代“中国梦”的参与者和创造者。
一、引导青少年学生胸怀“中国梦”
心中有梦,脚下有路。人生因有梦想而充满动力。习近平总书记把“中国梦”定义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梦想”。一个没有梦想追求和价值信仰的国度,何以立国?国家和社会如此,青少年学生也不例外,他们更应胸怀“中国梦”而充满前进的动力。
引导青少年学生坚定成为“中国梦”的参与者和创造者的信念。青少年学生要牢固树立成为“中国梦”的参与者和创造者的浓厚意识,始终把成为“中国梦”的参与者和创造者作为动力,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才能不断提升素质和能力,才能真正成为“中国梦”的参与者和创造者。学校要营造浓郁的宣传氛围,使青少年学生在心中有“中国梦”的深深烙印,还可举行“中国梦”的征文比赛和演講比赛,深刻认识“中国梦”关乎中国未来的发展方向,凝聚了中国人民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憧憬和期待,每一个青少年学生都要坚定成为“中国梦”的参与者和创造者的信念。
引导青少年学生树立成为“中国梦”的参与者和创造者的脚踏实地精神。学校可举办“苦难的中华民族”与“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展览,让学生了解中华民族苦难屈辱和抗争列强的历史、中国共产党为建立新中国浴血奋战的历史、新中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取得的伟大成就。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伟大复兴不是一朝一夕实现的,其具有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青少年学生既要有“仰望星空”的理想,更要有“脚踏实地”的精神。“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能空有梦想而缺乏实干精神,青少年学生在学校就要刻苦学习知识和技能,锻炼好身体,一步一步、脚踏实地成长为身心健康发展的“中国梦”参与者和创造者。
二、引导青少年学生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少年强、青年强则中国强”的寄语
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习近平总书记寄语青少年:少年强、青年强则中国强。青少年学生应胸怀理想,深知自己是这个时代和社会建设的接班人,要做到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成为祖国建设的栋梁之材。
引导青少年学生充满凌云壮志。共和国的革命先辈们在青少年时期,便为中国的前途和命运担忧。少年周恩来更是立下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凌云壮志。学校可举行“实现小目标,坚定大志向”活动,引导青少年学生向中华民族的伟大先辈们学习,树立高远的志向,确定人生的目标和前进的方向。
引导青少年学生满怀激情。少年保尔,为自己祖国的和平与解放跨上了战马,英勇地为自己的祖国拼搏,当因受伤不得不卧床时,他没有放弃,他改变了自己为祖国效力的方式,通过写作来激励下一代的青少年。“五四”爱国运动的青年们是“激情”最好的诠释,他们的热血和激情,演绎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学校可举行“励志教育”和“理想前途教育”等活动,引导青少年学生满怀激情,树立坚强的意志和信心,这样才能有端正的态度和刻苦拼搏精神,才能使人生达到一定的高度。
只有青少年学生努力增强自己的个人能力,通过青少年学生之强盛,才能实现国之富强,实现“中国梦”,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三、引导青少年学生知行合一地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人民有信仰,国家才有力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追求,是全体人民的信仰。引导青少年学生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做到思想上和行为上的统一,从而使学生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引导青少年学生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必须立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提供了丰厚滋养。传统文化是根基,是精神命脉,班主任要积极开展书法比赛、“阅读经典,诵读名著”、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古诗词朗诵比赛等活动,使学生浸润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长河之中,从“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经典名句,从“孔融让梨”到“学习雷锋好榜样”的精神食粮中去丰富学生的头脑,使其净化思想灵魂、感悟人生哲理、树立信仰,达到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境界,使青少年学生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将其内化于心。
引导青少年学生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外化于行,必须贯穿于社会实践活动。通过感悟反思内化的价值观培养,转化为外化的践行高尚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自觉行动,是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最终目的。班主任应自觉承担起这份新时代赋予的崇高使命,首先要在班级建设中实行民主管理,营造和谐的氛围,如设立“班级之声邮箱”、举行“说句心里话”等活动;其次要搭建供学生培养良好品德、展示特长才华的平台,如开设“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百分竞赛”“班级诚信账户”等;再次要求学生努力做到思想和行动的高度统一,在学校、家庭、社会行动一致,如建立“家长交流群”“家庭好孩子”竞赛等,争取班主任主导、家长和社会支持的三结合网络,拓宽青少年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渠道,使之外化于行。
从内外层面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能达到知行合一,强化精神认同,使青少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和崇高的精神信仰。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唱响新时代的主旋律,让青少年学生成为努力实现“中国梦”的参与者和创造者,是新时代学校德育工作崇高而神圣的使命。
【关键词】学校德育;新时代;中国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迈进新时代,阔步新征程。“中国梦”“少年强、青年强则中国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成了新时代学校德育工作的主旋律。在德育工作的新征程上,学校应该踏准时代的节拍,唱响新时代主旋律,调整策略,加强教育引导,使青少年学生成为新时代“中国梦”的参与者和创造者。
一、引导青少年学生胸怀“中国梦”
心中有梦,脚下有路。人生因有梦想而充满动力。习近平总书记把“中国梦”定义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梦想”。一个没有梦想追求和价值信仰的国度,何以立国?国家和社会如此,青少年学生也不例外,他们更应胸怀“中国梦”而充满前进的动力。
引导青少年学生坚定成为“中国梦”的参与者和创造者的信念。青少年学生要牢固树立成为“中国梦”的参与者和创造者的浓厚意识,始终把成为“中国梦”的参与者和创造者作为动力,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才能不断提升素质和能力,才能真正成为“中国梦”的参与者和创造者。学校要营造浓郁的宣传氛围,使青少年学生在心中有“中国梦”的深深烙印,还可举行“中国梦”的征文比赛和演講比赛,深刻认识“中国梦”关乎中国未来的发展方向,凝聚了中国人民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憧憬和期待,每一个青少年学生都要坚定成为“中国梦”的参与者和创造者的信念。
引导青少年学生树立成为“中国梦”的参与者和创造者的脚踏实地精神。学校可举办“苦难的中华民族”与“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展览,让学生了解中华民族苦难屈辱和抗争列强的历史、中国共产党为建立新中国浴血奋战的历史、新中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取得的伟大成就。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伟大复兴不是一朝一夕实现的,其具有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青少年学生既要有“仰望星空”的理想,更要有“脚踏实地”的精神。“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能空有梦想而缺乏实干精神,青少年学生在学校就要刻苦学习知识和技能,锻炼好身体,一步一步、脚踏实地成长为身心健康发展的“中国梦”参与者和创造者。
二、引导青少年学生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少年强、青年强则中国强”的寄语
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习近平总书记寄语青少年:少年强、青年强则中国强。青少年学生应胸怀理想,深知自己是这个时代和社会建设的接班人,要做到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成为祖国建设的栋梁之材。
引导青少年学生充满凌云壮志。共和国的革命先辈们在青少年时期,便为中国的前途和命运担忧。少年周恩来更是立下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凌云壮志。学校可举行“实现小目标,坚定大志向”活动,引导青少年学生向中华民族的伟大先辈们学习,树立高远的志向,确定人生的目标和前进的方向。
引导青少年学生满怀激情。少年保尔,为自己祖国的和平与解放跨上了战马,英勇地为自己的祖国拼搏,当因受伤不得不卧床时,他没有放弃,他改变了自己为祖国效力的方式,通过写作来激励下一代的青少年。“五四”爱国运动的青年们是“激情”最好的诠释,他们的热血和激情,演绎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学校可举行“励志教育”和“理想前途教育”等活动,引导青少年学生满怀激情,树立坚强的意志和信心,这样才能有端正的态度和刻苦拼搏精神,才能使人生达到一定的高度。
只有青少年学生努力增强自己的个人能力,通过青少年学生之强盛,才能实现国之富强,实现“中国梦”,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三、引导青少年学生知行合一地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人民有信仰,国家才有力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追求,是全体人民的信仰。引导青少年学生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做到思想上和行为上的统一,从而使学生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引导青少年学生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必须立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提供了丰厚滋养。传统文化是根基,是精神命脉,班主任要积极开展书法比赛、“阅读经典,诵读名著”、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古诗词朗诵比赛等活动,使学生浸润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长河之中,从“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经典名句,从“孔融让梨”到“学习雷锋好榜样”的精神食粮中去丰富学生的头脑,使其净化思想灵魂、感悟人生哲理、树立信仰,达到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境界,使青少年学生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将其内化于心。
引导青少年学生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外化于行,必须贯穿于社会实践活动。通过感悟反思内化的价值观培养,转化为外化的践行高尚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自觉行动,是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最终目的。班主任应自觉承担起这份新时代赋予的崇高使命,首先要在班级建设中实行民主管理,营造和谐的氛围,如设立“班级之声邮箱”、举行“说句心里话”等活动;其次要搭建供学生培养良好品德、展示特长才华的平台,如开设“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百分竞赛”“班级诚信账户”等;再次要求学生努力做到思想和行动的高度统一,在学校、家庭、社会行动一致,如建立“家长交流群”“家庭好孩子”竞赛等,争取班主任主导、家长和社会支持的三结合网络,拓宽青少年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渠道,使之外化于行。
从内外层面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能达到知行合一,强化精神认同,使青少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和崇高的精神信仰。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唱响新时代的主旋律,让青少年学生成为努力实现“中国梦”的参与者和创造者,是新时代学校德育工作崇高而神圣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