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研究是在我校开展大课间体育活动后,对学生体质健康状况进行监测,并对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对比和处理,分析大课间体育活动对小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二者之间的关联性,并就如何完善我校大课间体育活动工作提出了几点有效建议。
【关键词】小学;大课间体育活动;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关联性
少年儿童是国家的希望和未来,少年儿童的体质健康水平直接决定了一个国家未来的国民体质健康水平。党和政府始终关注广大少年儿童,高度重视各级学校体育教育工作的开展,大课间体育活动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实施的。我校为花都区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为了更加严格地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政策,切实开展好大课间体育活动,现就大课间体育活动与促进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之间的关联性进行实验研究,并根据相应结论提出几点建议。
一、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体质是一种对人的体格、生理机能、体能和适应能力等方面的综合性表述。2010年第六次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结果表明,目前小学生的身体形态发育水平及增长幅度虽然逐年稳步提升,但小学生在身体机能素质方面均呈现下降的趋势,学生超重、肥胖率继续上升,视力不良率居高不下,学生体质健康情况仍亟待加强与改善。针对这一现状,党中央及教育部门下发了一系列指导性文件,为学校体育教育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政策性保证。大课间体育活动是在原有课间操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课余体育锻炼组织形式,具有活动内容丰富、组织形式灵活、练习强度适宜等特点,是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我校始终将体育教学摆在学校工作的重要位置,严格按照上级教育部门的各项要求开展大课间体育活动。其中,在低年级(1—3年级)开展了跑步、跳绳、毽球等体育活动,中高年级(4—5年级)开展了跑步、跳绳、毽球、篮球等体育活动。为了进一步加强和完善这项工作,现以我校学生为实验对象,通过对开展大课间体育活动后学生体质健康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更好地监测学生体质健康状况的变化,并在此基础上分析我校开展大课间体育活动情况,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切实提高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和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培养终身体育意识提出一些建设性意见。
二、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我校是在花都区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关怀下成立的五年制普通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学校始建于2012年,现位于广州市花都区,目前共有在校学生431人,体育教师3人。
1.研究对象
以我校 2012 年和 2013 年的在校小学生为主要研究对象(表1)。探讨大课间体育活动对学生体质健康影响。特别说明:因我校为新建小学,2012年10月时学校仅有1—4年级,所以下列研究数据中2012年10月份五年级均为空缺。
表1:我校2012、2013学年在校学生人数统计表
2.研究方法
本次研究主要采用了文献法、测量法、数理统计法以及逻辑分析法。首先,笔者根据研究的目的、意义,查阅了大量相关资料,为本研究的开展提供理论依据和资料基础;其次,对我校的 2012 年、2013 年在读的 1—5年级学生进行体质健康监测测试。笔者全程跟踪、参与并查看全部测试过程,测试项目选取科学,测试过程严谨规范;然后,主要运用 Excel2003 统计表格和 SPSS17.0 统计软件,对学生体质监测的数据进行归类、分析和处理,分析比较两次学生体质健康监测各项指标数据平均值的差异性和差异的显著性;最后,根据比较分析结果对我校大课间体育活动进行客观逻辑分析,结合相关研究结果,分析、归纳、梳理本研究结果,并提出相关建议。
三、结果与分析
从体质健康、身体形态、身体机能及身体素质等四方面入手,对学生的体质健康情况进行监测和分析。
1.体质健康监测结果与分析
依据国家和教育部有关大课间体育活动的各项要求,我校在落实和执行新的《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过程中,坚持在每学年的第一学期对全校学生进行两次体质健康监测。
表2:我校2012、2013学年学生体质健康监测结果总评表(%)
注:每学年学生体质检测中均有个别学生因故未能参加。
上述数据显示,我校学生体质健康的达标率总体上表现一般,但自开展大课间体育活动以来,学生体质健康不达标率基本是呈下降的趋势,达标率、良好率和良好—优秀间的比率呈上升趋势,优秀率虽然有所下滑,但不排除因新生入学所带来的影响与干扰。
2.身体形态的监测结果与分析
身体形态是人体结构的外在表现,它与人体基本身体素质、基本机能密切相关。从身高和体重两方面对身体形态进行监测。
表3:我校学生体质健康监测身高指标检测结果(单位:cm)
上述数据显示,我校学生的身高检测结果基本呈上升趋势,适度的体育锻炼对于少年儿童的身高发育具有正向干扰作用。
表4:我校学生体质健康监测体重指标结果(单位:kg)
上述数据显示,随着学生身高等形态机能的改变,其体重呈上升趋势,但是对比体重监测结果的差值,2013年检测结果均低于2012年检测结果,说明大课间体育活动的开展,在排除年龄和身高上升因素的情况下,大多数学生的体重得到了相对有效的控制。
3.身体机能的监测结果与分析
肺活量是反映胸廓的发育程度、肺的用力呼吸能力、呼吸肌的强弱和全身的体育锻炼水平的重要指标。对三、四年级学生的肺活量指标进行检测是衡量身体机能的有效办法。
表5:3-4年级学生肺活量指标检测结果(单位:ml)
上述数據显示,两个年级男女生的肺活量都有一定幅度的上升,说明开展大课间体育活动,增加了学生体育活动的长度和强度,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学生呼吸系统功能的提高。
4.身体素质的监测结果与分析 立定跳远和坐位体前屈是衡量学生身体素质的有效方法,根据这两方面测试结果对学生的身体素质情况进行监测。
①立定跳远测试
立定跳远指标可以间接反映学生个体的下肢力量爆发力和上下之间的协调配合能力。
表6:我校学生立定跳远测试结果比较一览表(单位:cm)
上述数据显示,我校学生立定跳远的成绩是呈上升趋势的,且上升幅度较大,总体说明大课间体育活动开展成效显著。
②坐位体前屈测试
表7:坐位体前屈综合评价结果比较一览表(单位:cm)
上述数据显示,男生有三个年级是呈小幅下降,两个年级呈小幅上升的,尤其在四、五年级,男生身体柔韧度明显下降;女生则是一直呈现上升趋势,这是由女性生理特点决定的。
四、结论与建议
根据对上述监测数据的统计、对比和分析,现得出以下结论,并针对问题及不足提出几点建议。
1.结论
第一,我校自开展大课间体育活动以来,全校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有了明显的提升,学生体质健康监测结果总体上呈上升趋势,其中,达标率和良好率提高幅度较为明显。
第二,自开展大课间体育活动以来,全校学生身高增高趋势较为明显,体重增加的趋势得到了一定遏制,尤其是2013年,“体重适中”的学生人数在全校学生中所占的比重较大。
第三,自开展大课间体育活动以来,全校学生的身体机能监测评价结果呈上升趋势,说明这一活动有效地促进了学生身体机能的提高。
第四,自开展大课间体育活动以来,我校学生的身体柔韧素质水平呈小幅度上升趋势;力量速度素质虽有一定程度提高,但整体表现不尽理想。说明大课间体育活动中有关力量速度素质练习的较少。
2.建议
第一,进一步强化学校领导的“体育强身”意识,加大对大课间体育活动的监管力度,建立完善大课间体育活动长效机制,使大课间体育活动高效、稳定、长期地开展下去。
第二,丰富大课间体育活动的形式,既要能够达到身体锻炼目的,又要使活动形式的新颖、活泼、简化,满足学生身心发展的实际需要。同时,在大课间体育活动中应适当增加力量速度素质的练习。
第三,加强对学生参与大课间体育活动情况的实时监督和指导。发动全体教师配合体育教师在大课间体育活动时间内对学生进行指导和保护,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参加体育活动的热情,对于有突出表现的教师给予一定的物质和精神奖励。
第四,加大对大课间体育活动资金的投入,做到专款专用,改善体育场地和器材条件,为开展大课间体育活动提供重要的物质保障。
第五,进一步完善学校《体质健康检测》工作,学校应根据自身情况,制定监测方案,确定监测策略,提高学生健康检测结果的科学性,向学生和家长告知检测结果,使学生和家长了解健康体质监测的目的、掌握学生体质健康情况,促使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大课间体育活动。
大课间体育活动既是学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折射学校教育教学管理的一面镜子;既是学校体育教学的延伸,也是体育活动走入学生生活和人生的扩展;既是学生紧张学习生活的调剂品,也在改善学生体质健康状况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笔者以我校全体学生为主要实验对象,对大课间体育活动与小学生体质健康发展之间的关联性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就如何进一步完善我校大课间体育活动工作,改善学生体质健康状况提出了几点有效建议。
参考文献:
[1]《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解读》编委会.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解读[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5-10.
[2]陈颖悟,熊百华,刘晓忠.从传统课间操到大课间体育活动的思考[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5,21(01):28-30.
[3]陈仁蒙.“阳光体育运动”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与对策[J].湖北体育科技,2009,28(01):35-36.
[4]林顺治,吴冰.我国“阳光体育”长效机制与战略对策[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10,24(01):49-53.
[5]全國学生体质健康调研组.2010年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结果[J].中国学校体育,2011(10):6-8.
【关键词】小学;大课间体育活动;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关联性
少年儿童是国家的希望和未来,少年儿童的体质健康水平直接决定了一个国家未来的国民体质健康水平。党和政府始终关注广大少年儿童,高度重视各级学校体育教育工作的开展,大课间体育活动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实施的。我校为花都区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为了更加严格地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政策,切实开展好大课间体育活动,现就大课间体育活动与促进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之间的关联性进行实验研究,并根据相应结论提出几点建议。
一、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体质是一种对人的体格、生理机能、体能和适应能力等方面的综合性表述。2010年第六次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结果表明,目前小学生的身体形态发育水平及增长幅度虽然逐年稳步提升,但小学生在身体机能素质方面均呈现下降的趋势,学生超重、肥胖率继续上升,视力不良率居高不下,学生体质健康情况仍亟待加强与改善。针对这一现状,党中央及教育部门下发了一系列指导性文件,为学校体育教育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政策性保证。大课间体育活动是在原有课间操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课余体育锻炼组织形式,具有活动内容丰富、组织形式灵活、练习强度适宜等特点,是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我校始终将体育教学摆在学校工作的重要位置,严格按照上级教育部门的各项要求开展大课间体育活动。其中,在低年级(1—3年级)开展了跑步、跳绳、毽球等体育活动,中高年级(4—5年级)开展了跑步、跳绳、毽球、篮球等体育活动。为了进一步加强和完善这项工作,现以我校学生为实验对象,通过对开展大课间体育活动后学生体质健康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更好地监测学生体质健康状况的变化,并在此基础上分析我校开展大课间体育活动情况,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切实提高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和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培养终身体育意识提出一些建设性意见。
二、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我校是在花都区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关怀下成立的五年制普通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学校始建于2012年,现位于广州市花都区,目前共有在校学生431人,体育教师3人。
1.研究对象
以我校 2012 年和 2013 年的在校小学生为主要研究对象(表1)。探讨大课间体育活动对学生体质健康影响。特别说明:因我校为新建小学,2012年10月时学校仅有1—4年级,所以下列研究数据中2012年10月份五年级均为空缺。
表1:我校2012、2013学年在校学生人数统计表
2.研究方法
本次研究主要采用了文献法、测量法、数理统计法以及逻辑分析法。首先,笔者根据研究的目的、意义,查阅了大量相关资料,为本研究的开展提供理论依据和资料基础;其次,对我校的 2012 年、2013 年在读的 1—5年级学生进行体质健康监测测试。笔者全程跟踪、参与并查看全部测试过程,测试项目选取科学,测试过程严谨规范;然后,主要运用 Excel2003 统计表格和 SPSS17.0 统计软件,对学生体质监测的数据进行归类、分析和处理,分析比较两次学生体质健康监测各项指标数据平均值的差异性和差异的显著性;最后,根据比较分析结果对我校大课间体育活动进行客观逻辑分析,结合相关研究结果,分析、归纳、梳理本研究结果,并提出相关建议。
三、结果与分析
从体质健康、身体形态、身体机能及身体素质等四方面入手,对学生的体质健康情况进行监测和分析。
1.体质健康监测结果与分析
依据国家和教育部有关大课间体育活动的各项要求,我校在落实和执行新的《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过程中,坚持在每学年的第一学期对全校学生进行两次体质健康监测。
表2:我校2012、2013学年学生体质健康监测结果总评表(%)
注:每学年学生体质检测中均有个别学生因故未能参加。
上述数据显示,我校学生体质健康的达标率总体上表现一般,但自开展大课间体育活动以来,学生体质健康不达标率基本是呈下降的趋势,达标率、良好率和良好—优秀间的比率呈上升趋势,优秀率虽然有所下滑,但不排除因新生入学所带来的影响与干扰。
2.身体形态的监测结果与分析
身体形态是人体结构的外在表现,它与人体基本身体素质、基本机能密切相关。从身高和体重两方面对身体形态进行监测。
表3:我校学生体质健康监测身高指标检测结果(单位:cm)
上述数据显示,我校学生的身高检测结果基本呈上升趋势,适度的体育锻炼对于少年儿童的身高发育具有正向干扰作用。
表4:我校学生体质健康监测体重指标结果(单位:kg)
上述数据显示,随着学生身高等形态机能的改变,其体重呈上升趋势,但是对比体重监测结果的差值,2013年检测结果均低于2012年检测结果,说明大课间体育活动的开展,在排除年龄和身高上升因素的情况下,大多数学生的体重得到了相对有效的控制。
3.身体机能的监测结果与分析
肺活量是反映胸廓的发育程度、肺的用力呼吸能力、呼吸肌的强弱和全身的体育锻炼水平的重要指标。对三、四年级学生的肺活量指标进行检测是衡量身体机能的有效办法。
表5:3-4年级学生肺活量指标检测结果(单位:ml)
上述数據显示,两个年级男女生的肺活量都有一定幅度的上升,说明开展大课间体育活动,增加了学生体育活动的长度和强度,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学生呼吸系统功能的提高。
4.身体素质的监测结果与分析 立定跳远和坐位体前屈是衡量学生身体素质的有效方法,根据这两方面测试结果对学生的身体素质情况进行监测。
①立定跳远测试
立定跳远指标可以间接反映学生个体的下肢力量爆发力和上下之间的协调配合能力。
表6:我校学生立定跳远测试结果比较一览表(单位:cm)
上述数据显示,我校学生立定跳远的成绩是呈上升趋势的,且上升幅度较大,总体说明大课间体育活动开展成效显著。
②坐位体前屈测试
表7:坐位体前屈综合评价结果比较一览表(单位:cm)
上述数据显示,男生有三个年级是呈小幅下降,两个年级呈小幅上升的,尤其在四、五年级,男生身体柔韧度明显下降;女生则是一直呈现上升趋势,这是由女性生理特点决定的。
四、结论与建议
根据对上述监测数据的统计、对比和分析,现得出以下结论,并针对问题及不足提出几点建议。
1.结论
第一,我校自开展大课间体育活动以来,全校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有了明显的提升,学生体质健康监测结果总体上呈上升趋势,其中,达标率和良好率提高幅度较为明显。
第二,自开展大课间体育活动以来,全校学生身高增高趋势较为明显,体重增加的趋势得到了一定遏制,尤其是2013年,“体重适中”的学生人数在全校学生中所占的比重较大。
第三,自开展大课间体育活动以来,全校学生的身体机能监测评价结果呈上升趋势,说明这一活动有效地促进了学生身体机能的提高。
第四,自开展大课间体育活动以来,我校学生的身体柔韧素质水平呈小幅度上升趋势;力量速度素质虽有一定程度提高,但整体表现不尽理想。说明大课间体育活动中有关力量速度素质练习的较少。
2.建议
第一,进一步强化学校领导的“体育强身”意识,加大对大课间体育活动的监管力度,建立完善大课间体育活动长效机制,使大课间体育活动高效、稳定、长期地开展下去。
第二,丰富大课间体育活动的形式,既要能够达到身体锻炼目的,又要使活动形式的新颖、活泼、简化,满足学生身心发展的实际需要。同时,在大课间体育活动中应适当增加力量速度素质的练习。
第三,加强对学生参与大课间体育活动情况的实时监督和指导。发动全体教师配合体育教师在大课间体育活动时间内对学生进行指导和保护,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参加体育活动的热情,对于有突出表现的教师给予一定的物质和精神奖励。
第四,加大对大课间体育活动资金的投入,做到专款专用,改善体育场地和器材条件,为开展大课间体育活动提供重要的物质保障。
第五,进一步完善学校《体质健康检测》工作,学校应根据自身情况,制定监测方案,确定监测策略,提高学生健康检测结果的科学性,向学生和家长告知检测结果,使学生和家长了解健康体质监测的目的、掌握学生体质健康情况,促使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大课间体育活动。
大课间体育活动既是学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折射学校教育教学管理的一面镜子;既是学校体育教学的延伸,也是体育活动走入学生生活和人生的扩展;既是学生紧张学习生活的调剂品,也在改善学生体质健康状况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笔者以我校全体学生为主要实验对象,对大课间体育活动与小学生体质健康发展之间的关联性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就如何进一步完善我校大课间体育活动工作,改善学生体质健康状况提出了几点有效建议。
参考文献:
[1]《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解读》编委会.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解读[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5-10.
[2]陈颖悟,熊百华,刘晓忠.从传统课间操到大课间体育活动的思考[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5,21(01):28-30.
[3]陈仁蒙.“阳光体育运动”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与对策[J].湖北体育科技,2009,28(01):35-36.
[4]林顺治,吴冰.我国“阳光体育”长效机制与战略对策[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10,24(01):49-53.
[5]全國学生体质健康调研组.2010年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结果[J].中国学校体育,2011(10):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