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为引发学习热情,可以结合地理学科特点,将看似繁杂、互不相关的地理事物与现象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揭示出来,但这需要学生具有一定逻辑思维能力。
关键词:地理教学思维
一、利用感性材料,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感性认识是思维的起点,思维就是对形象、直观的感性材料进行加工整理,上升到对事物的本质及规律的理性思考。初中生的时空抽象能力有限,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运用形象思维的材料,通过对地理事物或现象的直观展示,引发学生思考、探究。例如在“黄河水系”的教学中,幻灯片上黄河下游的流域面积明显地比中、上游缩小,这种一反常态的现象可以作为让学生从直观的视觉中进一步训练其抽象思维能力的一种素材。我们都知道黄河因中游流经黄土高原,大量的泥沙在下游地平水缓的华北平原沉积,使河床抬高而成为“地上河”,高出地面的河床再也不可能接纳支流入黄河干道(水往低处流的道理人尽皆知,但这一点仅从流域的平面图中是不可能直接观察到的,学生必须通过抽象思维才能得出的结论)。而在讲解黄河中游特点时,教师事实上已把原因告知了学生,因而这一要求对初中生而言并不太难。
二、联系生活实际,活跃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在水产业和野生动物及自然保护区等章节的教学过程中,如果让学生死记硬背去掌握水产品的种类及分布、自然保护区的分布及所保护的珍稀动物,则很容易出现张冠李戴、移花接木的现象。但教学中如能与学生日常生活实际结合,则效果就大不相同。例如利用温州地处东海之滨的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的优越性,让学生凭自己的生活经历讲出所吃过、见过或了解的鱼类,再把这些鱼类按生活在淡水或海洋进行分类,这就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又如,把野生动物的分布情况与国内的旅游景点有机地结合起来,许多学生原本对珍稀野生动物本身并不感兴趣,但因为平时的一次旅游留下深刻的印象而念念不忘,利用这种潜意识去识记野生动物或自然保护区就成了他对以往旅游的美好回忆,效果自然也不同凡响。实践证明,教学中注重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结合,教学内容与实际生活越贴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识记的效果就越好,期间的思维活动也越活跃。
三、结合地理学科特点,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为引发学习热情,可以结合地理学科特点,将看似繁杂、互不相关的地理事物与现象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揭示出来,但这需要学生具有一定逻辑思维能力。例如,长江大堤上的“万寿塔”塔基为何要建在九米多深的地下?你知道原因何在?从中可以揭示哪些相关的地理知识?
粗略地看,万寿塔与地理知识能有什么关系?至多因为塔身太重而江堤地质不硬陷入地下而已。如果没有仔细思考,这一结论很迎合常人心理,但事实上,塔基原本是在高出河面数米的江堤上,因年代久远,长江受泥沙淤积,河床抬高并超过塔基,为了保护塔身免受江水浸蚀而在四周筑土叠砖,年复一年,四周越来越高,塔基便“越陷越深了”。那么这个原因本身又是怎样形成的?这就可以联系到长江上、中、下游的水文特点植被情况:长江上游多穿行高山深峡之中,水流湍急,落差大,植被情况相对较好,即便有泥沙入河,也因流速快而不能沉积。中下游河道流经平原地区,地势低平,使流速减缓,必然使泥沙沉积,抬高河床。通过“万寿塔”塔基低于地面这一普通现象,引发学生进行地理方面的逻辑思考,从而达到深化教学的目的。
四、精心设计问题,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在教学中,为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教师可以特意对一些问题进行设计,以定向培养和训练学生创造性思维中的某一方面的能力。
(一)通过引导学生转变看问题的角度,培养创造性思维的灵活性
中学生思考问题容易犯单向性思维的错误。因此,教师引导他们转换思考问题的角度是至关重要的。如有学生会问“在南海诸岛中,岛屿都很小,而且尽是珊瑚礁,这样的岛还值得保卫吗”这样幼稚的问题。对此教师仅从岛屿本身去解释是很难有说服力的,但如果转换一个角度来思考,学生就很容易接受了。根据“海洋法公约”岛屿拥有与大陆一样的权利,可以围绕岛屿划定其领海、毗连区、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等等各类管辖海域。据海洋学家测算,一个面积为2平方千米的小岛,从围绕该岛的领海基线起划定宽度为12海里的领海,则该小岛即可拥有面积为400平方千米的领海海域,此外还12海里的毗连区及从领海基线起算宽度为200海里的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如此算来,就会明白为什么不能放弃哪怕是再小的看似毫无价值的孤岛了。
(二)通过引导学生转换问题形式,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深刻性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最容易出现的问题是对知识的探究浅尝则止。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就同一问题,从不同的形式引导学生加以思考判断,以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如学习“森林资源”一节,学生往往只倾向于对森林作为自然资源的认识,而忽视作为环境资源的认识。因此,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明白森林作为一种自然资源在工农业生产、人民生活、国家建设中的作用,更要让学生懂得森林作为大自然的总调度室在环境保护中作为一种重要的环境资源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三)通过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独特性
许多发明创造,最初往往源于想象,以往在人们看来似乎是异想天开的事情,而今经过研究都一一成为现实。对于学生在课堂中的一些突发奇想,作为教师首先应从保护的角度表示理解,充分呵护这种具有创造性的思维,以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特性。例如学生在学习季风气候中的“台风”这一知识点和风能发电之后,就可能提出这样的问题:“既然风能发电,那么我们为什么不能用台风发电呢?台风来时,往往是狂风暴雨、停电、交通中断、通讯受阻,给人类带来不可预料的灾难、损失。如果把台风用来发电,便可化害为利,保持通讯畅通……”这就是可贵的创造性思维。我们可以利用学生的想象,培养其创造性思维的独特性。如学生中有人喜欢集邮,一张精心设计的精美的邮票,可产生种种相关的联想。只要因势利导,利用邮票中诸多与地理知识相关的题材,就引导学生就相关的地理知识进行有意义的联想,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关键词:地理教学思维
一、利用感性材料,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感性认识是思维的起点,思维就是对形象、直观的感性材料进行加工整理,上升到对事物的本质及规律的理性思考。初中生的时空抽象能力有限,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运用形象思维的材料,通过对地理事物或现象的直观展示,引发学生思考、探究。例如在“黄河水系”的教学中,幻灯片上黄河下游的流域面积明显地比中、上游缩小,这种一反常态的现象可以作为让学生从直观的视觉中进一步训练其抽象思维能力的一种素材。我们都知道黄河因中游流经黄土高原,大量的泥沙在下游地平水缓的华北平原沉积,使河床抬高而成为“地上河”,高出地面的河床再也不可能接纳支流入黄河干道(水往低处流的道理人尽皆知,但这一点仅从流域的平面图中是不可能直接观察到的,学生必须通过抽象思维才能得出的结论)。而在讲解黄河中游特点时,教师事实上已把原因告知了学生,因而这一要求对初中生而言并不太难。
二、联系生活实际,活跃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在水产业和野生动物及自然保护区等章节的教学过程中,如果让学生死记硬背去掌握水产品的种类及分布、自然保护区的分布及所保护的珍稀动物,则很容易出现张冠李戴、移花接木的现象。但教学中如能与学生日常生活实际结合,则效果就大不相同。例如利用温州地处东海之滨的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的优越性,让学生凭自己的生活经历讲出所吃过、见过或了解的鱼类,再把这些鱼类按生活在淡水或海洋进行分类,这就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又如,把野生动物的分布情况与国内的旅游景点有机地结合起来,许多学生原本对珍稀野生动物本身并不感兴趣,但因为平时的一次旅游留下深刻的印象而念念不忘,利用这种潜意识去识记野生动物或自然保护区就成了他对以往旅游的美好回忆,效果自然也不同凡响。实践证明,教学中注重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结合,教学内容与实际生活越贴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识记的效果就越好,期间的思维活动也越活跃。
三、结合地理学科特点,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为引发学习热情,可以结合地理学科特点,将看似繁杂、互不相关的地理事物与现象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揭示出来,但这需要学生具有一定逻辑思维能力。例如,长江大堤上的“万寿塔”塔基为何要建在九米多深的地下?你知道原因何在?从中可以揭示哪些相关的地理知识?
粗略地看,万寿塔与地理知识能有什么关系?至多因为塔身太重而江堤地质不硬陷入地下而已。如果没有仔细思考,这一结论很迎合常人心理,但事实上,塔基原本是在高出河面数米的江堤上,因年代久远,长江受泥沙淤积,河床抬高并超过塔基,为了保护塔身免受江水浸蚀而在四周筑土叠砖,年复一年,四周越来越高,塔基便“越陷越深了”。那么这个原因本身又是怎样形成的?这就可以联系到长江上、中、下游的水文特点植被情况:长江上游多穿行高山深峡之中,水流湍急,落差大,植被情况相对较好,即便有泥沙入河,也因流速快而不能沉积。中下游河道流经平原地区,地势低平,使流速减缓,必然使泥沙沉积,抬高河床。通过“万寿塔”塔基低于地面这一普通现象,引发学生进行地理方面的逻辑思考,从而达到深化教学的目的。
四、精心设计问题,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在教学中,为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教师可以特意对一些问题进行设计,以定向培养和训练学生创造性思维中的某一方面的能力。
(一)通过引导学生转变看问题的角度,培养创造性思维的灵活性
中学生思考问题容易犯单向性思维的错误。因此,教师引导他们转换思考问题的角度是至关重要的。如有学生会问“在南海诸岛中,岛屿都很小,而且尽是珊瑚礁,这样的岛还值得保卫吗”这样幼稚的问题。对此教师仅从岛屿本身去解释是很难有说服力的,但如果转换一个角度来思考,学生就很容易接受了。根据“海洋法公约”岛屿拥有与大陆一样的权利,可以围绕岛屿划定其领海、毗连区、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等等各类管辖海域。据海洋学家测算,一个面积为2平方千米的小岛,从围绕该岛的领海基线起划定宽度为12海里的领海,则该小岛即可拥有面积为400平方千米的领海海域,此外还12海里的毗连区及从领海基线起算宽度为200海里的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如此算来,就会明白为什么不能放弃哪怕是再小的看似毫无价值的孤岛了。
(二)通过引导学生转换问题形式,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深刻性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最容易出现的问题是对知识的探究浅尝则止。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就同一问题,从不同的形式引导学生加以思考判断,以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如学习“森林资源”一节,学生往往只倾向于对森林作为自然资源的认识,而忽视作为环境资源的认识。因此,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明白森林作为一种自然资源在工农业生产、人民生活、国家建设中的作用,更要让学生懂得森林作为大自然的总调度室在环境保护中作为一种重要的环境资源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三)通过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独特性
许多发明创造,最初往往源于想象,以往在人们看来似乎是异想天开的事情,而今经过研究都一一成为现实。对于学生在课堂中的一些突发奇想,作为教师首先应从保护的角度表示理解,充分呵护这种具有创造性的思维,以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特性。例如学生在学习季风气候中的“台风”这一知识点和风能发电之后,就可能提出这样的问题:“既然风能发电,那么我们为什么不能用台风发电呢?台风来时,往往是狂风暴雨、停电、交通中断、通讯受阻,给人类带来不可预料的灾难、损失。如果把台风用来发电,便可化害为利,保持通讯畅通……”这就是可贵的创造性思维。我们可以利用学生的想象,培养其创造性思维的独特性。如学生中有人喜欢集邮,一张精心设计的精美的邮票,可产生种种相关的联想。只要因势利导,利用邮票中诸多与地理知识相关的题材,就引导学生就相关的地理知识进行有意义的联想,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