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德育课程一直承担着学生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重任,德育课程资源不应该仅仅停留在单一的说教和传统意义的品德教材内容中,而应该使学生回归生活,广泛地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因此,要提升德育的实效性,单纯依靠常规的德育课程往往会事倍功半。而通过有机整合相关德育资源,因时、因地、因生地开发出德育校本课程是一个不错的选择途径。所谓校本德育课程是指为了增强学校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遵循《小学德育大纲》以及有关的教育政策法规和德育规律,依托学校特色,针对本校学生的需要,结合当地文化特色而开设的适应本校校情和生情的有针对性、操作性和科学性的德育课程。它应该包含具体的课程目标、计划和系统的课程教材,并将其纳入学校教育教学计划之中,唯此,才能使德育活动不流于形式。
一、 “新滨江小公民”课程建设的目标和内容
滨江是杭州的一个新区,建区后人口持续增长。随着杭州市政府“沿江开发,跨江发展”战略的实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发展迅速,经济十分活跃,但居住人口基本以外来人口为主,人口素养参差不齐。“新滨江小公民”是指原滨江本地及大量经商务工、投资创业等外来人口的子女。他们学习、生活在滨江,肩负着和谐滨江、建设滨江的重任,他们是与滨江共成长、共发展的新生力量。 “新滨江小公民”德育校本课程的开发意在培养他们的自我意识、责任意识、规则意识、合作意识、创新意识和环境意识。让他们从小就学会以公民的目光认识世界、认识滨江、认识生活和认识自己,增强社会责任感。
具体来说,“新滨江小公民教育”涵盖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有关滨江悠久的历史及丰富的文化遗产的内容的学习和渗透,让学生感受新区科技产业和经济水平的迅速发展。在了解滨江的变迁与发展过程中热爱滨江,为身为新滨江小公民而感到自豪。另一方面,结合区情、学情制定切实可行的《新滨江小公民道德行为准则》,按年级高低提出不同要求,并指导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努力践行,以期系统帮助学生培养积极的道德观念,使他们与周围的人、家庭、学校及社会建立起密切的关系,进而提升每位小公民的素养。
二、 “新滨江小公民”课程的实施途径与策略
“新滨江小公民”校本德育课程在实施过程中力求避免狭隘的课程认识,而是紧紧抓住德育的特点,强调与学校教育各项工作的有机渗透,重视和营造学校、家庭及社会和谐的人文环境,充分发挥环境育人的作用。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既立足于校内,又高度重视校外,既有面上的有序推进,又要注意突出重点。同时始终坚持规训为主、实践体验为主的“双主”策略,强调通过组织和指导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专题教育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予以推进。
1.立足国家课程,进行深度拓展
《品德与生活(社会)》课是德育的重要阵地,课程本身的设置也是与学生的生活和道德认识息息相关的。为有效利用教学资源,“新滨江小公民”校本德育课程的实施强调立足于《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并结合滨江本土文化特色进行深度拓展。在具体做法上,常规性的内容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利用每次品德课前两分钟,轮流播报滨江新闻或见闻;二是每月开设一节《新滨江小公民教育》专题课,选择本学期《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内容的某个点,结合滨江区的人文或历史等进行深度拓展。例如:结合《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下册“我们的社区”一课,先引领学生学习书本中社区的概念,使学生对社区有初步的认识,然后带领学生走进杭州市十大优秀社区之一的滨江长河街道“天官社区”,聆听社区主任关于社区的昨天和今天的生动介绍,感受社区的变迁,并实地了解社区里的各种设施,以及它们的作用。学生看到了社区阅览室、老年活动中心、卫生院,尤其是看到社区内的一些残疾或智障的居民,在社区工疗站的工作人员的关心、照顾下,能依靠自己的双手制作出各式各样的绢花或小工艺品,自信、快乐地面对生活时,孩子们无不为能生活在这样的社区而感到幸福与自豪,从而对社区这个大家庭也多了一份亲切与热爱。
了解了天官社区后,学生还参观了社区所在的槐河街(长河老街)、山下里的百年民居、大夫第(慎俭堂)、抗战时期的联络点坤记理发店遗址……开展这样深度拓展的活动使学生对滨江古老的人文情怀有了更多的了解,同时也增加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这些课程的设计很好地实现了让德育从课堂到生活的无缝对接,也实现了从课本知识到情感体验的自然达成。国家课程与校本课程的有机联动在这里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2.依托综合实践,设计序列活动
依托综合实践活动,大胆设计序列化的主题活动,为校本课程搭建实践平台,这应当成为校本课程开发的一条有效路径。“新滨江小公民”课程实施中强调与综合实践活动整合,通过有主题的精心设计活动方案,以促成校本德育课程的落实,并形成序列,让学生在精心设计的实践活动中了解滨江,感悟道德的内涵,继而落实校本德育目标。如低段的“毅行钱塘江”“画画我眼中的新滨江”活动;中段的“滨江历史人物故事会”“常用社交礼仪”讲座、“做可爱的滨江人”义务宣传活动;高段的“基本涉外礼仪”讲座、“走进阿里巴巴、走进中南动漫基地”参观活动,接待“美国、新加坡等国家的游学团师生”的实践活动;等等。这些活动内容都深受学生和家长的喜爱,校本德育课程作用的发挥也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各个年段“新滨江小公民”的主题活动相互衔接,环环相扣,纵横相连,具有系统性。范围上由小及大,距离上从近到远,要求上由低到高,内容上从具体到抽象,使学生热爱校园、热爱滨江乃至热爱祖国的认识,由感性到理性循序渐进地得到升华与跨越,从而使德育课程构成一个有机整体。
3. 融入常规教育,制定践行目标
强调“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的行动方略,注重在日常生活中塑造学生的道德行为,加强最基本的公民道德规范的规训,这是学校德育工作重要的落脚点。为把“新滨江小公民教育”中的“习惯养成”落到实处、细处,在课程的实施中,注重多方位、多维度塑造学生的道德行为。在校内,明确落实各年段的道德行为准则,如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引导学生了解友谊的意义,懂得同情、关心,力所能及地帮助弱者,学习与他人合作等;在日常校园用餐时,严格要求学生遵循餐桌上的基本礼仪,文明就餐;在接待来宾时能大胆沟通、交流,介绍学校特色和滨江文化……定期对学生道德规范进行评价及反馈。在校外,各年级结合《新滨江小公民道德行为准则》中的重点,制定了相应的“导行作业”,提醒督促、定期引导学生的品行和规范意识,使他们能够不断向善,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如针对中段学生,培养做力所能及的家务,来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由此,教师设计了简单易操作的“导行作业单”——家务劳动记录表(见下图),紧扣生活中的琐碎家务事,帮助学生逐渐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 )月家务劳动记录表
家务劳动内容 时间 自评 家长评
星期一( 日)
星期二( 日)
星期三( 日)
星期四( 日)
星期五( 日)
星期六( 日)
星期日( 日)
本周感悟:
家长评价:
有了这样基于学生的现实生活的“导行作业”,使得大多数学生都能自觉参与,同时在每天付出劳动的过程中,不仅践行、提升了家庭责任感,更真实地表达了对父母的关心和孝敬之情。
小公民道德素养的形成,是一个缓慢渐进的过程,需要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中逐步提升,对课程实施者来说,需要耐心和时间,需要引导和鼓励,需要强化和督促,需要潜移默化地促进。
4.整合社会资源,发挥合力作用
随着滨江高新区的发展及人们生活方式和需求的改变等因素,都为校本德育课程提供了新鲜的元素,小公民教育的外延也随之不断扩展。学校除了要利用好自身的资源外,还必须树立开放办学的理念,充分整合和利用好社会资源,为“新滨江小公民”课程的有效实施锦上添花。如积极引导家长参与到公民教育活动中来,通过亲子沟通、青少年保护等方面的服务、示范,提升家庭生活的情趣和品位,营造健康和谐的家庭育人氛围;聘请一些有特长或精通某些领域业务的热心家长,来对学生进行诸如礼仪、法律法规、自我保护等方面的专题讲座;利用高新区特有的资源(高科技人才、高新企业、新的产业等),拓宽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身为滨江人的自豪感,树立小公民的责任意识……使学校、家庭、社会的教育合力达到最大值,使校本德育课程有源源不断的新鲜血液输入,让更多学生有兴趣,有体验,有感悟。
三、打造“新滨江小公民”的成效与思考
打造“新滨江小公民”的探索和实践历经5个年头,有素养的“新滨江小公民”已初步形成。学生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增加了对滨江的新区经济建设、风土人情、历史文化等的了解,为成为滨江小公民奠定了情感基础。通过对《新滨江小公民道德行为准则》的推行、指导、落实,学生举止合宜的文明礼仪,大气包容的品德修养,健康向上的生活方式也正在逐步养成。
“新滨江小公民”校本德育课程的开发和实践也带给我们不少思考。首先,在课程内容上,应遵循循序渐进的系统性原则。其次,在课程实施上,要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生活为背景,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感悟、认同、提升,从而较好地落实德育目标。最后,课程作为一项系统工程,要充分整合和利用学校、家庭、社会的各种教育资源,协调各方面力量形成正向合力。
当然,校本德育课程开发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在实践探索中,我们仍存在许多困惑。比如:如何制定有效、生动的校本德育评价标准;如何让“间接教育者”(家长、全校师生)也能深入了解校本德育的真正意义,并主动投身其中等,仍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与完善。
(浙江省杭州江南实验学校 310051)
一、 “新滨江小公民”课程建设的目标和内容
滨江是杭州的一个新区,建区后人口持续增长。随着杭州市政府“沿江开发,跨江发展”战略的实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发展迅速,经济十分活跃,但居住人口基本以外来人口为主,人口素养参差不齐。“新滨江小公民”是指原滨江本地及大量经商务工、投资创业等外来人口的子女。他们学习、生活在滨江,肩负着和谐滨江、建设滨江的重任,他们是与滨江共成长、共发展的新生力量。 “新滨江小公民”德育校本课程的开发意在培养他们的自我意识、责任意识、规则意识、合作意识、创新意识和环境意识。让他们从小就学会以公民的目光认识世界、认识滨江、认识生活和认识自己,增强社会责任感。
具体来说,“新滨江小公民教育”涵盖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有关滨江悠久的历史及丰富的文化遗产的内容的学习和渗透,让学生感受新区科技产业和经济水平的迅速发展。在了解滨江的变迁与发展过程中热爱滨江,为身为新滨江小公民而感到自豪。另一方面,结合区情、学情制定切实可行的《新滨江小公民道德行为准则》,按年级高低提出不同要求,并指导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努力践行,以期系统帮助学生培养积极的道德观念,使他们与周围的人、家庭、学校及社会建立起密切的关系,进而提升每位小公民的素养。
二、 “新滨江小公民”课程的实施途径与策略
“新滨江小公民”校本德育课程在实施过程中力求避免狭隘的课程认识,而是紧紧抓住德育的特点,强调与学校教育各项工作的有机渗透,重视和营造学校、家庭及社会和谐的人文环境,充分发挥环境育人的作用。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既立足于校内,又高度重视校外,既有面上的有序推进,又要注意突出重点。同时始终坚持规训为主、实践体验为主的“双主”策略,强调通过组织和指导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专题教育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予以推进。
1.立足国家课程,进行深度拓展
《品德与生活(社会)》课是德育的重要阵地,课程本身的设置也是与学生的生活和道德认识息息相关的。为有效利用教学资源,“新滨江小公民”校本德育课程的实施强调立足于《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并结合滨江本土文化特色进行深度拓展。在具体做法上,常规性的内容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利用每次品德课前两分钟,轮流播报滨江新闻或见闻;二是每月开设一节《新滨江小公民教育》专题课,选择本学期《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内容的某个点,结合滨江区的人文或历史等进行深度拓展。例如:结合《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下册“我们的社区”一课,先引领学生学习书本中社区的概念,使学生对社区有初步的认识,然后带领学生走进杭州市十大优秀社区之一的滨江长河街道“天官社区”,聆听社区主任关于社区的昨天和今天的生动介绍,感受社区的变迁,并实地了解社区里的各种设施,以及它们的作用。学生看到了社区阅览室、老年活动中心、卫生院,尤其是看到社区内的一些残疾或智障的居民,在社区工疗站的工作人员的关心、照顾下,能依靠自己的双手制作出各式各样的绢花或小工艺品,自信、快乐地面对生活时,孩子们无不为能生活在这样的社区而感到幸福与自豪,从而对社区这个大家庭也多了一份亲切与热爱。
了解了天官社区后,学生还参观了社区所在的槐河街(长河老街)、山下里的百年民居、大夫第(慎俭堂)、抗战时期的联络点坤记理发店遗址……开展这样深度拓展的活动使学生对滨江古老的人文情怀有了更多的了解,同时也增加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这些课程的设计很好地实现了让德育从课堂到生活的无缝对接,也实现了从课本知识到情感体验的自然达成。国家课程与校本课程的有机联动在这里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2.依托综合实践,设计序列活动
依托综合实践活动,大胆设计序列化的主题活动,为校本课程搭建实践平台,这应当成为校本课程开发的一条有效路径。“新滨江小公民”课程实施中强调与综合实践活动整合,通过有主题的精心设计活动方案,以促成校本德育课程的落实,并形成序列,让学生在精心设计的实践活动中了解滨江,感悟道德的内涵,继而落实校本德育目标。如低段的“毅行钱塘江”“画画我眼中的新滨江”活动;中段的“滨江历史人物故事会”“常用社交礼仪”讲座、“做可爱的滨江人”义务宣传活动;高段的“基本涉外礼仪”讲座、“走进阿里巴巴、走进中南动漫基地”参观活动,接待“美国、新加坡等国家的游学团师生”的实践活动;等等。这些活动内容都深受学生和家长的喜爱,校本德育课程作用的发挥也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各个年段“新滨江小公民”的主题活动相互衔接,环环相扣,纵横相连,具有系统性。范围上由小及大,距离上从近到远,要求上由低到高,内容上从具体到抽象,使学生热爱校园、热爱滨江乃至热爱祖国的认识,由感性到理性循序渐进地得到升华与跨越,从而使德育课程构成一个有机整体。
3. 融入常规教育,制定践行目标
强调“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的行动方略,注重在日常生活中塑造学生的道德行为,加强最基本的公民道德规范的规训,这是学校德育工作重要的落脚点。为把“新滨江小公民教育”中的“习惯养成”落到实处、细处,在课程的实施中,注重多方位、多维度塑造学生的道德行为。在校内,明确落实各年段的道德行为准则,如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引导学生了解友谊的意义,懂得同情、关心,力所能及地帮助弱者,学习与他人合作等;在日常校园用餐时,严格要求学生遵循餐桌上的基本礼仪,文明就餐;在接待来宾时能大胆沟通、交流,介绍学校特色和滨江文化……定期对学生道德规范进行评价及反馈。在校外,各年级结合《新滨江小公民道德行为准则》中的重点,制定了相应的“导行作业”,提醒督促、定期引导学生的品行和规范意识,使他们能够不断向善,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如针对中段学生,培养做力所能及的家务,来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由此,教师设计了简单易操作的“导行作业单”——家务劳动记录表(见下图),紧扣生活中的琐碎家务事,帮助学生逐渐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 )月家务劳动记录表
家务劳动内容 时间 自评 家长评
星期一( 日)
星期二( 日)
星期三( 日)
星期四( 日)
星期五( 日)
星期六( 日)
星期日( 日)
本周感悟:
家长评价:
有了这样基于学生的现实生活的“导行作业”,使得大多数学生都能自觉参与,同时在每天付出劳动的过程中,不仅践行、提升了家庭责任感,更真实地表达了对父母的关心和孝敬之情。
小公民道德素养的形成,是一个缓慢渐进的过程,需要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中逐步提升,对课程实施者来说,需要耐心和时间,需要引导和鼓励,需要强化和督促,需要潜移默化地促进。
4.整合社会资源,发挥合力作用
随着滨江高新区的发展及人们生活方式和需求的改变等因素,都为校本德育课程提供了新鲜的元素,小公民教育的外延也随之不断扩展。学校除了要利用好自身的资源外,还必须树立开放办学的理念,充分整合和利用好社会资源,为“新滨江小公民”课程的有效实施锦上添花。如积极引导家长参与到公民教育活动中来,通过亲子沟通、青少年保护等方面的服务、示范,提升家庭生活的情趣和品位,营造健康和谐的家庭育人氛围;聘请一些有特长或精通某些领域业务的热心家长,来对学生进行诸如礼仪、法律法规、自我保护等方面的专题讲座;利用高新区特有的资源(高科技人才、高新企业、新的产业等),拓宽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身为滨江人的自豪感,树立小公民的责任意识……使学校、家庭、社会的教育合力达到最大值,使校本德育课程有源源不断的新鲜血液输入,让更多学生有兴趣,有体验,有感悟。
三、打造“新滨江小公民”的成效与思考
打造“新滨江小公民”的探索和实践历经5个年头,有素养的“新滨江小公民”已初步形成。学生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增加了对滨江的新区经济建设、风土人情、历史文化等的了解,为成为滨江小公民奠定了情感基础。通过对《新滨江小公民道德行为准则》的推行、指导、落实,学生举止合宜的文明礼仪,大气包容的品德修养,健康向上的生活方式也正在逐步养成。
“新滨江小公民”校本德育课程的开发和实践也带给我们不少思考。首先,在课程内容上,应遵循循序渐进的系统性原则。其次,在课程实施上,要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生活为背景,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感悟、认同、提升,从而较好地落实德育目标。最后,课程作为一项系统工程,要充分整合和利用学校、家庭、社会的各种教育资源,协调各方面力量形成正向合力。
当然,校本德育课程开发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在实践探索中,我们仍存在许多困惑。比如:如何制定有效、生动的校本德育评价标准;如何让“间接教育者”(家长、全校师生)也能深入了解校本德育的真正意义,并主动投身其中等,仍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与完善。
(浙江省杭州江南实验学校 310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