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苏教版《<史记>选读》篇目《刺客列传》中有几个句子,学生对它们有自己的译法和理解,看似符合句意,读起来也较为通顺,可从语法结构上加以分析、比较,结论又是否定的。举例如下:
1.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学生翻译为“太子和宾客知道这件事,都穿着白衣服戴着白帽子来给他们送行”。对这样的译句读起来也没有什么问题,但从语法结构上仔细分析,就发现了问题。译句前部分的主语是“太子和宾客”,谓语是“知道这件事”,也就是“太子知道这件事和宾客知道这件事”。而实际上太子是此事的直接参与谋划者,还要再多此一举说“太子知道这件事”吗?这样一分析,再强调用“者”可以构成定语后置句,学生就明晰了,此句应该译为“太子和知道这件事的宾客,都穿着白衣服戴着白帽子来给他们送行”,句式是定语后置。
2.甚矣吾不知人也
学生翻译为“我太不了解人了”。把“甚”翻译为“太”,同时还说不清这句话是怎样的句式。“甚”的确有“太”“极”“很”之意,但是这样翻译的“甚”是作为副词使用的。同时,它还有“厉害”“严重”之意,是作为形容词使用的。“我太不了解人了”语句通顺,而且意思也讲的通。可从语法结构上分析,却发现作为副词的“甚”提前是不符合语法要求的,即使在现代汉语的变式句中,也没有把单独的程度副词提前而加以强调的用法。相反,作为形容词的“甚”充当句子的谓语就可以提前了。所以,这句话应该翻译为“我不了解的人厉害呀”,句式是主谓倒装。
3.连结一人之后交。不顾国家之大害,此所谓“资怨而助祸”矣
学生翻译为“(为了)结交一个新知的朋友,不顾惜国家的大害,这可以说是‘加深怨恨而扩大祸患’了”。学生对这句话翻译得很好,可在回答这是什么样的句式时,学生说“一人”本应放在“后交”后面,是用“之”构成的宾语前置句。可是对译句分析后发现“新知的朋友”是偏正结构,“后交”是“一人”的定语。而同时明确用“之”构成宾语前置的条件是把宾语放在谓语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所以“连结一人之后交”应为定语后置句。
1.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学生翻译为“太子和宾客知道这件事,都穿着白衣服戴着白帽子来给他们送行”。对这样的译句读起来也没有什么问题,但从语法结构上仔细分析,就发现了问题。译句前部分的主语是“太子和宾客”,谓语是“知道这件事”,也就是“太子知道这件事和宾客知道这件事”。而实际上太子是此事的直接参与谋划者,还要再多此一举说“太子知道这件事”吗?这样一分析,再强调用“者”可以构成定语后置句,学生就明晰了,此句应该译为“太子和知道这件事的宾客,都穿着白衣服戴着白帽子来给他们送行”,句式是定语后置。
2.甚矣吾不知人也
学生翻译为“我太不了解人了”。把“甚”翻译为“太”,同时还说不清这句话是怎样的句式。“甚”的确有“太”“极”“很”之意,但是这样翻译的“甚”是作为副词使用的。同时,它还有“厉害”“严重”之意,是作为形容词使用的。“我太不了解人了”语句通顺,而且意思也讲的通。可从语法结构上分析,却发现作为副词的“甚”提前是不符合语法要求的,即使在现代汉语的变式句中,也没有把单独的程度副词提前而加以强调的用法。相反,作为形容词的“甚”充当句子的谓语就可以提前了。所以,这句话应该翻译为“我不了解的人厉害呀”,句式是主谓倒装。
3.连结一人之后交。不顾国家之大害,此所谓“资怨而助祸”矣
学生翻译为“(为了)结交一个新知的朋友,不顾惜国家的大害,这可以说是‘加深怨恨而扩大祸患’了”。学生对这句话翻译得很好,可在回答这是什么样的句式时,学生说“一人”本应放在“后交”后面,是用“之”构成的宾语前置句。可是对译句分析后发现“新知的朋友”是偏正结构,“后交”是“一人”的定语。而同时明确用“之”构成宾语前置的条件是把宾语放在谓语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所以“连结一人之后交”应为定语后置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