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本文探讨了小说《不杀猪的一天》中的主人公罗伯特从稚嫩的男孩成长为独立的男人这一经历,分析了在他的成长过程中,他所面对的创伤经历,父亲对他的谆谆教导,震颤派精神以及时代背景赋予他的使命与责任。罗伯特通过一系列经历对人生及世界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并由此树立了积极健康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关键词:成长 心路历程 青少年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震颤派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不杀猪的一天》(A Day No Pig Would Die)是一部半自传体小说,也是美国儿童文学作家罗伯特·牛顿·派克(Robert Newton Peck)的处女作。小说的背景设立在佛蒙特州,与作者同名的主人公罗伯特生长在一个贫困艰苦的小乡镇中。在父亲的教导、传统的震颤派精神的影响以及生活的磨砺之下,罗伯特从一个稚嫩的少年成长为一个成熟独立的男子汉。
罗伯特·派克是小说《不杀猪的一天》中的叙述者及主人公。作为一部传统意义上的成长小说,主人公罗伯特生活在一个贫困的震教徒家庭,父亲杀猪所得的收入是全家赖以生存的唯一途径。12岁时,罗伯特偶然为邻居特纳先生家的一头母牛接生,并成功挽救了母牛的生命。邻居为了感谢他,送给他一头粉色的小猪作为谢礼。这头被唤作小粉(Pinky)的母猪成为了罗伯特童年最好的伙伴,它成为了主人公唯一的好友及私有财产。故事以罗伯特缓慢的成长历程展开,在遭遇了一些考验及生活磨难后,他逐渐成熟。一天,父亲突然告诉罗伯特自己将不久于人世,家里的重担都落在了罗伯特的身上,他只有成为一个男子汉才能照顾家人,维系整个家庭。罗伯特感到非常伤心、苦闷以及迷茫。与此同时,他发现小粉是无法繁殖猪仔的,而无法生产的母猪只有被屠杀的命运,这一现实更使他内心纠结。冬天来了,家里弹尽粮绝,罗伯特和父亲不得已杀了小粉,最终全家得以顺利过冬。自此之后,罗伯特终于深切地体会到了生活的艰难及父亲的辛苦,从而脱胎换骨,在父亲去世后,成为家庭的支柱。本文通过探讨小说中涉及到的一系列严肃问题,着重分析了小说的成长主题。
一 成长的主题
小说《不杀猪的一天》可以视为美国儿童文学的杰出作品,在这篇小说中,作家出色地展现了儿童文学作品的当代特征:作家从儿童的角度叙述描写,强调了儿童的独立自主性,避免了以往的高谈阔论,而是通过不同类别的主题及形式,在不同的种族或文化背景下,处理了儿童自身的情感表达及人生观的建立。
小说虽然隶属于儿童文学,却探讨了有关生存与死亡、使命与责任的严肃话题。正是这些严肃的问题,引起了主人公罗伯特—— 一个来自贫苦农民家庭并且信奉震颤派的少年——对生活及生命的深刻思考并最终长大成人,在精神上与父亲建立了完美的交流。不得不提的是,在罗伯特的成长过程中,父亲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美国哲学加弗洛姆说:“尽管父亲不代表自然世界,他却代表人类生存的另一支柱,代表思想的世界,人化自然的世界,法律和秩序的世界,原则的世界,游历和冒险的世界。父亲是教育孩子并指引他步入世界之路的人。”因此,本篇文章将从罗伯特自身的经历及父亲对他的深远影响两方面来讨论小说的成长主题。
二 时代及宗教背景解读
在分析小说前,作者在此简述小说的时代背景及文中大量出项的震颤派(shaker)。小说发生在20世纪20年代,介于第一次世界大战与经济大萧条之间。在那个经济高速发展,物欲横流的年代,宗教道德面临危机,人们越来越相信金钱的力量。然而,成长与震教徒家庭的罗伯特接受的却是传统的宗教教育,纵观全文来看,震颤派对罗伯特产生了积极且正面的作用。
“震颤派(Shakers),基督教新教的一个派别,从英国公益会(又称贵格会Quakers)分出”,属于基督再现信徒联合会(the United Society of Believers in the Second Coming of Christ)。“流传于北美,特别是在纽约地区。1774年创始人安·李(Ann Lee,1736-1784)率信徒多人移居美国,不久在美国传开。”
震教徒的赞美诗、灵歌、舞蹈等祈祷音乐非常著名,有着大量的相关整理和研究。这些音乐往往在一名震教徒突发宗教灵感的时候产生,并在震教徒集会上演唱或演奏,震教徒会在这种集会上集体震颤身体,也同样是由某一名震教徒开头,然后迅速波及所有的人。该宗教是乌托邦式的人间天堂的狂热拥护者,强调自强独立、独身和务农,崇尚自由的田园生活,抵制科技的入侵。时至今日,震颤派大抵销声匿迹,但他们思想精神的积极层面仍值得探讨。文中罗伯特的父亲就是一个典型的震颤派的代表,他对生活及人生的态度与追求对罗伯特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并最终促使了罗伯特的长大成人。
三 主人公的成长及人生观的建立
纵观小说全文, 罗伯特面对了许多的考验,逐渐变得坚韧,从而真正地长大成人。在第一段中,罗伯特还是一个12岁的男孩,他逃学,躲避他的敌人们,并试图找到归属感。随着故事的发展,伴随着一系列的创伤性事件,以及父亲的教导,他才真正长大成人。这一过程是缓慢地分阶段地进行的,时而伴随着退化。当他面对艾拉的狗的死亡时,他所表现出的对待死亡的态度是成熟的;而当他在拉特兰郡对待小粉获奖时的轻浮的态度,又是他即将消失的孩童个性的体现。
罗伯特是家里第一个接受教育的人。父亲的愿望之一是使自己的儿子能够过上一种比自己更好的生活。所以当罗伯特面对父亲迫近的死亡,内心波澜万丈。罗伯特被迫应允杀掉自己最好的朋友小粉时,我们可以看到他终于能够接受在生活中有些事情是不可避免的,作为一个男子汉,他一定要做不得不做的事。罗伯特不像其他与他一同在佛蒙特州上学的男孩。他是一个贫困农民的儿子,一个震颤派教徒,这两者都使罗伯特处于一种孤立的位置。在文章的开始,他无法很好地处理自己的这种孤立及与旁人的隔离状态,我们可以从罗伯特借故逃学,并尝试所有方法避免回到学校这一行为得到验证。在文章的后面,当罗伯特成熟后,他接受了在自己的生活圈子中所处的地位,并认识到小粉事实上不是他唯一的朋友。尽管小粉只是一头母猪,却仍然是小说中一个十分重要的角色。它是罗伯特最好的朋友,具备了罗伯特所需有的一切优良品质——它温顺、顽皮、从不使罗伯特感到孤单或不合群。罗伯特的很多希望和梦想都与小粉有关。几乎从罗伯特得到它的那一刻起,罗伯特就把小粉定义为一个繁殖用母猪,繁衍上百头小猪,为家庭提供食物并偿还债务。当小粉被证明无法生育时,罗伯特的梦破碎了。这意味着他不得不杀掉自己最好的朋友。当父亲患病,小粉无法繁殖后代时,罗伯特不得不辍学并接替父亲的工作成为一个农民。有关小粉的考验也表明了罗伯特成人礼的最后仪式。当罗伯特的父亲屠杀了小粉后,罗伯特开始理解了生命的必然性,而作为一个男子汉,他必须去做那些不可避免的事情,不管有多困难。《不杀猪的一天》满是关于小说人物是如何应对他们经历的悲伤事件。而父亲想要教给罗伯特的事情之一便是面对悲伤他们唯一能做的只有继续生活。当父亲离世后,他的儿子以及家人完全地依照他的嘱咐,像往常一样平凡地生活。而罗伯特不得不挑起家庭的重担,负责家庭的经济来源。这也意味着他将不得不放弃学业,如他父亲一般成为一个农民。他的邻居特纳先生对他的决定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使罗伯特明白了家庭应该是一个男子汉最高的使命。 四 父亲的教导——使命与责任
罗伯特的父亲是一个对家庭忠诚、拥有简单梦想的男人。他想为儿子谋求更好的生活。当他的使命结束后,罗伯特终于长成,而父亲也安然离世。在故事的末尾,罗伯特发现了父亲尝试的签名后,终于完全理解父亲的用心。开篇伊始,父亲曾经责怪罗伯特逃学的事,因为他希望自己的儿子能够走进银行堂堂正正地写上自己的名字。之后,他也向罗伯特解释过他不能参与竞选的原因是因为自己是文盲。他说人们仅仅看到的是他画的叉而完全忽略了他是怎样的一个人。而罗伯特问他是否对此感到沮丧,父亲这样回答到:“一点也不,我知道自己是怎样的人。我们只是平凡的人,你的母亲和阿姨,你的姐姐们,你和我,我们都生活在震颤派的准则之下。我们都不做世俗的人,所以遭受的来自世俗的需求欲望带来的痛苦要少得多。我一点也不沮丧,因为我很富有,而他们很穷。”
父亲曾经告诉过罗伯特他的使命就是屠猪,而事实上这只是一部分。给罗伯特提供教育,支撑家庭都是父亲的责任。父亲的使命正如其他献身于家庭的人一样,竭尽所能为家人提供最好的生活,确保家人能在他死后继续生存下去。作为一个震教徒,父亲深受震颤派的影响,他淡泊名利,心如止水。父亲说自己很富有,很大程度上是源于他对自己已有的家庭与生活的满足与珍惜。在他的眼中,这些都是无价之宝。而彼时的罗伯特却未能真正理解父亲的意思。他整沉迷于物质的富足、新鲜的事物,过着无忧无虑的童年。而在文章的最后,许多尊敬爱戴父亲的亲朋好友前来吊唁,罗伯特终于理解了父亲的所说的“富有”:“他不富有,但是他绝不贫穷。他总是说他不穷,我还以为他是在开自己的玩笑。但是他是清醒的。他拥有许多,真的。”
作为一个普通的农民,父亲亦追求精神上富足,家庭朋友的和睦而不止是物质上的财富。在父亲的教育下,少年罗伯特明白了物质追求不是人生唯一的目标,金钱也不是可以衡量一切的准则,从而确立了积极的人生观。
罗伯特曾经对邻居特纳先生说他觉得父亲总是在不停地工作,他从没有休息过。“更糟糕的是,他的内心也在挣扎。我可以从他的脸上的表情看出来,似乎他一直试着去追逐着什么,可是不管那是什么,它总是在他前面,他又总是与之失之交臂。”
这里,罗伯特所感受到的父亲的追逐其实是他与死亡的抗争。他想在离开人世之前完成自己的使命。当他的死亡临近,读者可以清楚地感受到父亲对罗伯特说话方式的改变。从前,他们只是谈论家庭的琐事。他们以轻松的方式聊学校及农场的事情,不时地开着玩笑。可在那年的冬天,他们的谈话逐渐变得尖锐严肃。父亲全心全意地试图交代罗伯特所有的事情,唯有如此他才能放心离开。
父亲曾提过使命,拥有人生的使命也是震颤派的原则之一。他曾向罗伯特解释说屠猪是他的使命,而使命并不是这项工作本身,而是实现支撑家庭这一根本使命的主要途径。他努力工作试图为罗伯特提供更好的生活,与时间赛跑教授罗伯特如何承担家庭的责任、履行家长的义务。在这个前提下,从另一个角度来说,罗伯特也是在与时间与父亲的死亡抗争,在父亲离世前努力成为能够独立自强的男子汉。
结语
在小说《不杀猪的一天》中,男主人公罗伯特出生在一个贫穷的震教徒家庭,本是天真稚嫩的男孩,但在其成长历程中,他经历的一系列创伤性事件,特别是最后他最好的朋友“小粉”不得不被屠杀以供家人过冬,使罗伯特逐渐成长。而最终父亲的言传身教及临终嘱托,终于使他告别男孩时代,成为了能独当一面的男子汉,勇于承担家庭的责任及生活的重担。罗伯特的成长与自身的经历及父亲的言传身教密切相关。
参考文献:
[1] Hunt,Steven.Religion and Everyday Life,Routledge,2005.
[2] Peck,Robert.A Day No Pigs Would Die,New York:Random House,1972.
[3] Palmer,Spencer:《世界宗教概览》,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4] 弗洛姆,刘福堂译:《爱的艺术》,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5] 任继愈主编:《宗教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1年版。
[6] 朱姝:《生与死皆是成长的感觉——解读文本〈猪都不会死的日子〉的成长主题》,《白城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年第2期。
[7] 李敏:《建国六十年来中国儿童文学中的父爱主题与儿童成长》,《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2年第28期。
作者简介:陈媛媛,女,1978—,辽宁鞍山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美国少儿文学,工作单位:辽宁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
关键词:成长 心路历程 青少年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震颤派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不杀猪的一天》(A Day No Pig Would Die)是一部半自传体小说,也是美国儿童文学作家罗伯特·牛顿·派克(Robert Newton Peck)的处女作。小说的背景设立在佛蒙特州,与作者同名的主人公罗伯特生长在一个贫困艰苦的小乡镇中。在父亲的教导、传统的震颤派精神的影响以及生活的磨砺之下,罗伯特从一个稚嫩的少年成长为一个成熟独立的男子汉。
罗伯特·派克是小说《不杀猪的一天》中的叙述者及主人公。作为一部传统意义上的成长小说,主人公罗伯特生活在一个贫困的震教徒家庭,父亲杀猪所得的收入是全家赖以生存的唯一途径。12岁时,罗伯特偶然为邻居特纳先生家的一头母牛接生,并成功挽救了母牛的生命。邻居为了感谢他,送给他一头粉色的小猪作为谢礼。这头被唤作小粉(Pinky)的母猪成为了罗伯特童年最好的伙伴,它成为了主人公唯一的好友及私有财产。故事以罗伯特缓慢的成长历程展开,在遭遇了一些考验及生活磨难后,他逐渐成熟。一天,父亲突然告诉罗伯特自己将不久于人世,家里的重担都落在了罗伯特的身上,他只有成为一个男子汉才能照顾家人,维系整个家庭。罗伯特感到非常伤心、苦闷以及迷茫。与此同时,他发现小粉是无法繁殖猪仔的,而无法生产的母猪只有被屠杀的命运,这一现实更使他内心纠结。冬天来了,家里弹尽粮绝,罗伯特和父亲不得已杀了小粉,最终全家得以顺利过冬。自此之后,罗伯特终于深切地体会到了生活的艰难及父亲的辛苦,从而脱胎换骨,在父亲去世后,成为家庭的支柱。本文通过探讨小说中涉及到的一系列严肃问题,着重分析了小说的成长主题。
一 成长的主题
小说《不杀猪的一天》可以视为美国儿童文学的杰出作品,在这篇小说中,作家出色地展现了儿童文学作品的当代特征:作家从儿童的角度叙述描写,强调了儿童的独立自主性,避免了以往的高谈阔论,而是通过不同类别的主题及形式,在不同的种族或文化背景下,处理了儿童自身的情感表达及人生观的建立。
小说虽然隶属于儿童文学,却探讨了有关生存与死亡、使命与责任的严肃话题。正是这些严肃的问题,引起了主人公罗伯特—— 一个来自贫苦农民家庭并且信奉震颤派的少年——对生活及生命的深刻思考并最终长大成人,在精神上与父亲建立了完美的交流。不得不提的是,在罗伯特的成长过程中,父亲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美国哲学加弗洛姆说:“尽管父亲不代表自然世界,他却代表人类生存的另一支柱,代表思想的世界,人化自然的世界,法律和秩序的世界,原则的世界,游历和冒险的世界。父亲是教育孩子并指引他步入世界之路的人。”因此,本篇文章将从罗伯特自身的经历及父亲对他的深远影响两方面来讨论小说的成长主题。
二 时代及宗教背景解读
在分析小说前,作者在此简述小说的时代背景及文中大量出项的震颤派(shaker)。小说发生在20世纪20年代,介于第一次世界大战与经济大萧条之间。在那个经济高速发展,物欲横流的年代,宗教道德面临危机,人们越来越相信金钱的力量。然而,成长与震教徒家庭的罗伯特接受的却是传统的宗教教育,纵观全文来看,震颤派对罗伯特产生了积极且正面的作用。
“震颤派(Shakers),基督教新教的一个派别,从英国公益会(又称贵格会Quakers)分出”,属于基督再现信徒联合会(the United Society of Believers in the Second Coming of Christ)。“流传于北美,特别是在纽约地区。1774年创始人安·李(Ann Lee,1736-1784)率信徒多人移居美国,不久在美国传开。”
震教徒的赞美诗、灵歌、舞蹈等祈祷音乐非常著名,有着大量的相关整理和研究。这些音乐往往在一名震教徒突发宗教灵感的时候产生,并在震教徒集会上演唱或演奏,震教徒会在这种集会上集体震颤身体,也同样是由某一名震教徒开头,然后迅速波及所有的人。该宗教是乌托邦式的人间天堂的狂热拥护者,强调自强独立、独身和务农,崇尚自由的田园生活,抵制科技的入侵。时至今日,震颤派大抵销声匿迹,但他们思想精神的积极层面仍值得探讨。文中罗伯特的父亲就是一个典型的震颤派的代表,他对生活及人生的态度与追求对罗伯特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并最终促使了罗伯特的长大成人。
三 主人公的成长及人生观的建立
纵观小说全文, 罗伯特面对了许多的考验,逐渐变得坚韧,从而真正地长大成人。在第一段中,罗伯特还是一个12岁的男孩,他逃学,躲避他的敌人们,并试图找到归属感。随着故事的发展,伴随着一系列的创伤性事件,以及父亲的教导,他才真正长大成人。这一过程是缓慢地分阶段地进行的,时而伴随着退化。当他面对艾拉的狗的死亡时,他所表现出的对待死亡的态度是成熟的;而当他在拉特兰郡对待小粉获奖时的轻浮的态度,又是他即将消失的孩童个性的体现。
罗伯特是家里第一个接受教育的人。父亲的愿望之一是使自己的儿子能够过上一种比自己更好的生活。所以当罗伯特面对父亲迫近的死亡,内心波澜万丈。罗伯特被迫应允杀掉自己最好的朋友小粉时,我们可以看到他终于能够接受在生活中有些事情是不可避免的,作为一个男子汉,他一定要做不得不做的事。罗伯特不像其他与他一同在佛蒙特州上学的男孩。他是一个贫困农民的儿子,一个震颤派教徒,这两者都使罗伯特处于一种孤立的位置。在文章的开始,他无法很好地处理自己的这种孤立及与旁人的隔离状态,我们可以从罗伯特借故逃学,并尝试所有方法避免回到学校这一行为得到验证。在文章的后面,当罗伯特成熟后,他接受了在自己的生活圈子中所处的地位,并认识到小粉事实上不是他唯一的朋友。尽管小粉只是一头母猪,却仍然是小说中一个十分重要的角色。它是罗伯特最好的朋友,具备了罗伯特所需有的一切优良品质——它温顺、顽皮、从不使罗伯特感到孤单或不合群。罗伯特的很多希望和梦想都与小粉有关。几乎从罗伯特得到它的那一刻起,罗伯特就把小粉定义为一个繁殖用母猪,繁衍上百头小猪,为家庭提供食物并偿还债务。当小粉被证明无法生育时,罗伯特的梦破碎了。这意味着他不得不杀掉自己最好的朋友。当父亲患病,小粉无法繁殖后代时,罗伯特不得不辍学并接替父亲的工作成为一个农民。有关小粉的考验也表明了罗伯特成人礼的最后仪式。当罗伯特的父亲屠杀了小粉后,罗伯特开始理解了生命的必然性,而作为一个男子汉,他必须去做那些不可避免的事情,不管有多困难。《不杀猪的一天》满是关于小说人物是如何应对他们经历的悲伤事件。而父亲想要教给罗伯特的事情之一便是面对悲伤他们唯一能做的只有继续生活。当父亲离世后,他的儿子以及家人完全地依照他的嘱咐,像往常一样平凡地生活。而罗伯特不得不挑起家庭的重担,负责家庭的经济来源。这也意味着他将不得不放弃学业,如他父亲一般成为一个农民。他的邻居特纳先生对他的决定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使罗伯特明白了家庭应该是一个男子汉最高的使命。 四 父亲的教导——使命与责任
罗伯特的父亲是一个对家庭忠诚、拥有简单梦想的男人。他想为儿子谋求更好的生活。当他的使命结束后,罗伯特终于长成,而父亲也安然离世。在故事的末尾,罗伯特发现了父亲尝试的签名后,终于完全理解父亲的用心。开篇伊始,父亲曾经责怪罗伯特逃学的事,因为他希望自己的儿子能够走进银行堂堂正正地写上自己的名字。之后,他也向罗伯特解释过他不能参与竞选的原因是因为自己是文盲。他说人们仅仅看到的是他画的叉而完全忽略了他是怎样的一个人。而罗伯特问他是否对此感到沮丧,父亲这样回答到:“一点也不,我知道自己是怎样的人。我们只是平凡的人,你的母亲和阿姨,你的姐姐们,你和我,我们都生活在震颤派的准则之下。我们都不做世俗的人,所以遭受的来自世俗的需求欲望带来的痛苦要少得多。我一点也不沮丧,因为我很富有,而他们很穷。”
父亲曾经告诉过罗伯特他的使命就是屠猪,而事实上这只是一部分。给罗伯特提供教育,支撑家庭都是父亲的责任。父亲的使命正如其他献身于家庭的人一样,竭尽所能为家人提供最好的生活,确保家人能在他死后继续生存下去。作为一个震教徒,父亲深受震颤派的影响,他淡泊名利,心如止水。父亲说自己很富有,很大程度上是源于他对自己已有的家庭与生活的满足与珍惜。在他的眼中,这些都是无价之宝。而彼时的罗伯特却未能真正理解父亲的意思。他整沉迷于物质的富足、新鲜的事物,过着无忧无虑的童年。而在文章的最后,许多尊敬爱戴父亲的亲朋好友前来吊唁,罗伯特终于理解了父亲的所说的“富有”:“他不富有,但是他绝不贫穷。他总是说他不穷,我还以为他是在开自己的玩笑。但是他是清醒的。他拥有许多,真的。”
作为一个普通的农民,父亲亦追求精神上富足,家庭朋友的和睦而不止是物质上的财富。在父亲的教育下,少年罗伯特明白了物质追求不是人生唯一的目标,金钱也不是可以衡量一切的准则,从而确立了积极的人生观。
罗伯特曾经对邻居特纳先生说他觉得父亲总是在不停地工作,他从没有休息过。“更糟糕的是,他的内心也在挣扎。我可以从他的脸上的表情看出来,似乎他一直试着去追逐着什么,可是不管那是什么,它总是在他前面,他又总是与之失之交臂。”
这里,罗伯特所感受到的父亲的追逐其实是他与死亡的抗争。他想在离开人世之前完成自己的使命。当他的死亡临近,读者可以清楚地感受到父亲对罗伯特说话方式的改变。从前,他们只是谈论家庭的琐事。他们以轻松的方式聊学校及农场的事情,不时地开着玩笑。可在那年的冬天,他们的谈话逐渐变得尖锐严肃。父亲全心全意地试图交代罗伯特所有的事情,唯有如此他才能放心离开。
父亲曾提过使命,拥有人生的使命也是震颤派的原则之一。他曾向罗伯特解释说屠猪是他的使命,而使命并不是这项工作本身,而是实现支撑家庭这一根本使命的主要途径。他努力工作试图为罗伯特提供更好的生活,与时间赛跑教授罗伯特如何承担家庭的责任、履行家长的义务。在这个前提下,从另一个角度来说,罗伯特也是在与时间与父亲的死亡抗争,在父亲离世前努力成为能够独立自强的男子汉。
结语
在小说《不杀猪的一天》中,男主人公罗伯特出生在一个贫穷的震教徒家庭,本是天真稚嫩的男孩,但在其成长历程中,他经历的一系列创伤性事件,特别是最后他最好的朋友“小粉”不得不被屠杀以供家人过冬,使罗伯特逐渐成长。而最终父亲的言传身教及临终嘱托,终于使他告别男孩时代,成为了能独当一面的男子汉,勇于承担家庭的责任及生活的重担。罗伯特的成长与自身的经历及父亲的言传身教密切相关。
参考文献:
[1] Hunt,Steven.Religion and Everyday Life,Routledge,2005.
[2] Peck,Robert.A Day No Pigs Would Die,New York:Random House,1972.
[3] Palmer,Spencer:《世界宗教概览》,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4] 弗洛姆,刘福堂译:《爱的艺术》,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5] 任继愈主编:《宗教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1年版。
[6] 朱姝:《生与死皆是成长的感觉——解读文本〈猪都不会死的日子〉的成长主题》,《白城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年第2期。
[7] 李敏:《建国六十年来中国儿童文学中的父爱主题与儿童成长》,《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2年第28期。
作者简介:陈媛媛,女,1978—,辽宁鞍山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美国少儿文学,工作单位:辽宁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