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们经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可见我们都能认识到激发学生兴趣的重要性。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来说,兴趣是一个人倾向于认识、研究获得某种知识的心理特征,是推动人们求知的一种内在力量,可以说人的注意力、观察力、思维能力、记忆力乃至想象力都和兴趣有关,而且紧密相连。有兴趣能使人的认识、理解、记忆处于最佳状态。在兴趣中学习,思维最主动、最活跃,智力和能力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进一步说,兴趣必然引起追求,而追求和研究就会导致对事物的深刻的认识和理解,甚至有所发明创造。
对于历史学科来说,学科本身是一门有趣味的科学,本应该对学生有很强的吸引力的。然而现实历史教学却不尽然,其效果更是差强人意。观察我们的课堂,大部分学生上历史课“习惯于照抄老师板书的内容”,而不是主动探寻问题的答案;更有很多学生认为“历史就是一门死记硬背的学科”,另外,历史课堂上打瞌睡的,搞小动作的违纪现象更是时有發生,这些充分折射出初中历史课堂中学生对历史兴趣的缺失。
我认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若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学生就会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学习,并充分发挥主动性,出色的完成学习任务,这样教学就能获得成功。那么该如何进行愉快教学呢?我想在本文中就初中阶段学生年龄特征,因地制宜开展愉快教学的实践,谈些浅见。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兴趣是一种积极的情绪,它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课堂教学中可以通过以下途径来创设问题情境:
1、通过提出有思维力度的问题来创设情境
课堂中问题的设置很重要,既不能过难,让学生因非常努力却总达不到而放弃,又不能过于简单,让学生脱口而出以至于失去回答的兴趣。问题的思维力度很重要,提出的问题要或者与学生已有认知产生激烈冲突,或者引发学生对相关问题的思考,这样便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让学生兴致高昂的投入到学习中去。例如:在学习《鸦片战争》这一课时,在学生的已有认知中,林则徐是领导虎门销烟的民族英雄,而此时老师却提出:“也有人说林则徐是导致鸦片战争的罪魁祸首”,那么,林则徐究竟是“英雄”呢还是“罪魁”呢?这一问题与学生的认知产生了激烈的冲突,使学生迫不及待的来了解林则徐以及鸦片战争,那么整节课就可以围绕这一问题展开,学生的兴趣自然也就被调动了起来。
2、通过再现历史场景来创设情境
多媒体技术手段具有直接、便捷、高效、内容丰富的特点,在创设历史情境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是目前我们在历史教学中运用最多的一种手段。如在《红军不怕远征难》时,通过多媒体,我们可以展现飞夺泸定桥的场面,可以出示雪山、草地的资料,可以让同学们看路途中吃过的树根、草皮,可以播放红军长征的故事,那么,红军为什么要长征?是什么让他们能够完成如此艰苦的行军呢?这些情境的创设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为学生学习提供丰富的资料。
二、化繁为易,激发兴趣。
中学历史知识并不难,但很繁。如果让学生花很多时间去记去背,那么势必与所谓的“主科”产生冲突,也会让学生因其繁琐而产生厌倦心理。因此,我们历史教师应该帮助学生化繁为易,教给他们合适的学习方法和趣味记忆的技巧。如歌谣、成语故事、谐音等。例如:“建唐618→见糖留一把;五代梁、唐、晋、汉、周→凉糖浸(好)酒。”等。有些可以用技巧来记忆,如有关隋大运河可用一、二、三、四、五来记(一个中心、两个端点、三百万民工、四段运河、五大水系)。教学中这样的例子很多,只要我们善于发掘,合理运用,既可以激发学生兴趣,又节省时间,同时增加了历史学科对学生的吸引力。
三、关注学生思想的火花,通过课堂生成激发兴趣。
教学中,教师要真正把关注的焦点放在学生身上,想想学生在做什么,需要什么,依据他们的学习情况,灵活地安排每一个教学环节,而不是机械地执行课前的课程设计。同时,还应特别关注全体学生,注意学生间的学习差异。通过不断调整教学进程,使尽可能多的学生卷入到有意义的学习活动中来。捕捉、放大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闪光点。如在学习《三国鼎立》一课时,我让学生自主学习、小组讨论时,就有同学根据平时所看电视剧《三国演义》提出:“诸葛亮那么傻,他为什么不自己当皇帝,他当皇帝说不定能统一天下”的问题,虽然不尽科学合理,但课堂是允许学生出错的地方,我们应该鼓励学生提出了自己感到困惑的问题,因势利导组织学生讨论,甚至辩论,最终达到“释疑、解惑”的作用。面对学生有别于他人的探究方式,我们要引发学生间的思维碰撞,让学生深入思考,顺利地进入更高的层次的学习。
四,利用新颖多样的教学方式和丰富多彩的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单一的教学方式和单纯的课堂讲授、做题难免让学生觉得枯燥无味,时间长了就会失去学习的兴趣。所以,我们在教学中,要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如对多媒体的运用,诗歌的编写、图画的创作等,如采用讲故事比赛、辩论会、历史短剧表演的方式等,这些都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总之,历史是一门内容丰富、趣味性很强的学科,其中每个历史人物,每个历史事件都包含生动感人的真实故事,作为历史教师,要深入挖掘教材,根据不同的教材内容,不同的对象和场合,因地、因人制宜,创设“乐学”氛围,激发学生兴趣,要让学生逐渐把学习历史当作一种愉快的求知增能活动,让学生进入乐而忘返的胜境。
对于历史学科来说,学科本身是一门有趣味的科学,本应该对学生有很强的吸引力的。然而现实历史教学却不尽然,其效果更是差强人意。观察我们的课堂,大部分学生上历史课“习惯于照抄老师板书的内容”,而不是主动探寻问题的答案;更有很多学生认为“历史就是一门死记硬背的学科”,另外,历史课堂上打瞌睡的,搞小动作的违纪现象更是时有發生,这些充分折射出初中历史课堂中学生对历史兴趣的缺失。
我认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若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学生就会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学习,并充分发挥主动性,出色的完成学习任务,这样教学就能获得成功。那么该如何进行愉快教学呢?我想在本文中就初中阶段学生年龄特征,因地制宜开展愉快教学的实践,谈些浅见。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兴趣是一种积极的情绪,它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课堂教学中可以通过以下途径来创设问题情境:
1、通过提出有思维力度的问题来创设情境
课堂中问题的设置很重要,既不能过难,让学生因非常努力却总达不到而放弃,又不能过于简单,让学生脱口而出以至于失去回答的兴趣。问题的思维力度很重要,提出的问题要或者与学生已有认知产生激烈冲突,或者引发学生对相关问题的思考,这样便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让学生兴致高昂的投入到学习中去。例如:在学习《鸦片战争》这一课时,在学生的已有认知中,林则徐是领导虎门销烟的民族英雄,而此时老师却提出:“也有人说林则徐是导致鸦片战争的罪魁祸首”,那么,林则徐究竟是“英雄”呢还是“罪魁”呢?这一问题与学生的认知产生了激烈的冲突,使学生迫不及待的来了解林则徐以及鸦片战争,那么整节课就可以围绕这一问题展开,学生的兴趣自然也就被调动了起来。
2、通过再现历史场景来创设情境
多媒体技术手段具有直接、便捷、高效、内容丰富的特点,在创设历史情境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是目前我们在历史教学中运用最多的一种手段。如在《红军不怕远征难》时,通过多媒体,我们可以展现飞夺泸定桥的场面,可以出示雪山、草地的资料,可以让同学们看路途中吃过的树根、草皮,可以播放红军长征的故事,那么,红军为什么要长征?是什么让他们能够完成如此艰苦的行军呢?这些情境的创设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为学生学习提供丰富的资料。
二、化繁为易,激发兴趣。
中学历史知识并不难,但很繁。如果让学生花很多时间去记去背,那么势必与所谓的“主科”产生冲突,也会让学生因其繁琐而产生厌倦心理。因此,我们历史教师应该帮助学生化繁为易,教给他们合适的学习方法和趣味记忆的技巧。如歌谣、成语故事、谐音等。例如:“建唐618→见糖留一把;五代梁、唐、晋、汉、周→凉糖浸(好)酒。”等。有些可以用技巧来记忆,如有关隋大运河可用一、二、三、四、五来记(一个中心、两个端点、三百万民工、四段运河、五大水系)。教学中这样的例子很多,只要我们善于发掘,合理运用,既可以激发学生兴趣,又节省时间,同时增加了历史学科对学生的吸引力。
三、关注学生思想的火花,通过课堂生成激发兴趣。
教学中,教师要真正把关注的焦点放在学生身上,想想学生在做什么,需要什么,依据他们的学习情况,灵活地安排每一个教学环节,而不是机械地执行课前的课程设计。同时,还应特别关注全体学生,注意学生间的学习差异。通过不断调整教学进程,使尽可能多的学生卷入到有意义的学习活动中来。捕捉、放大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闪光点。如在学习《三国鼎立》一课时,我让学生自主学习、小组讨论时,就有同学根据平时所看电视剧《三国演义》提出:“诸葛亮那么傻,他为什么不自己当皇帝,他当皇帝说不定能统一天下”的问题,虽然不尽科学合理,但课堂是允许学生出错的地方,我们应该鼓励学生提出了自己感到困惑的问题,因势利导组织学生讨论,甚至辩论,最终达到“释疑、解惑”的作用。面对学生有别于他人的探究方式,我们要引发学生间的思维碰撞,让学生深入思考,顺利地进入更高的层次的学习。
四,利用新颖多样的教学方式和丰富多彩的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单一的教学方式和单纯的课堂讲授、做题难免让学生觉得枯燥无味,时间长了就会失去学习的兴趣。所以,我们在教学中,要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如对多媒体的运用,诗歌的编写、图画的创作等,如采用讲故事比赛、辩论会、历史短剧表演的方式等,这些都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总之,历史是一门内容丰富、趣味性很强的学科,其中每个历史人物,每个历史事件都包含生动感人的真实故事,作为历史教师,要深入挖掘教材,根据不同的教材内容,不同的对象和场合,因地、因人制宜,创设“乐学”氛围,激发学生兴趣,要让学生逐渐把学习历史当作一种愉快的求知增能活动,让学生进入乐而忘返的胜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