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认识画家余石先生,是从他笔下的荷花开始的。那是在一次美术展览会上,我发现几幅署名“余石”的墨荷非常独特,那浓墨涂抹之下,荷叶奔放,而其荷茎,则完全不是日常生活中我们看到的那种“亭亭玉立”的姿态,而是如蟠龙般的自由舞动,从而把整个画面都带动了起来,看得令人神往不已。
中国画写荷,虽然有彩荷、墨荷,但大都描述其静态,因为莲荷太忠实于生它养它的池塘湖泽,一生都不离不弃;又由于夏日少风,它常常文静地安立于水中,故古人写荷,都以静态描摹为主。为了使画作灵动,常于荷叶上缀些小动物如蝉、雀、蟋蟀之类,偶尔也写风荷,但其摇摆幅度亦小,决不会让荷茎如虬龙般蛇蜒而行。而余石的荷,可谓别出心裁矣。
荷花,又名莲花、水芙蓉、芙蕖、泽芝、水旦、水华、水芝、水芸等,是盛夏的美女,她虽然开放于野塘池水,但在人类心目中,却是圣洁、高贵的象征。历来多少文人墨客,都被荷花之美、荷花的高洁品格所倾倒,写下了许多不朽诗篇,初数一下,便有晋代丞相张华,南朝梁代文人沈约,唐代的柳宗元、白居易、元稹、李商隐、温庭筠,宋朝的苏轼、李清照、王十朋、范成大、辛弃疾、吴文英,金朝的元好向,元朝的刘因,明朝的文征明、徐渭,清代的吴敏梓、纳兰性德等数十位。
荷花的风姿,自然也吸引了画家们去描摹,历来的花卉画家,都以写荷为擅长。现代大师齐白石亦画荷花,但其特点与其他小鸡小虾写实不同,而着意在构图的出新上,如《荷花影》,画面以池塘为主,只右上方伸出一支含苞初放的荷花,下面水中倒映出一条茎影,水中一群小蝌蚪搅动画面,富生活情趣,荷花反成了陪衬。张大千晚年的《荷塘图》,宽阔的水面上,众多浓密的荷叶中,挺出两支红荷,又有两支荷苞,其画面中荷茎挺拔,荷叶则一律以浓色敷写,显示了他对生活的向往。他的另一幅《云破月来花弄影》,则在薄雾云气的空幻意境中描写两支白荷(一为荷苞),给人清冷之感,实为其寄寓海外寂寥心情的写照。
也正因为荷花之高雅、前人以荷花为题材的绘画作品已达登峰造极之势,余石作为自学成才的画家,在荷花题材的绘画创作上予以了突破,其对当代海派花卉画的发展,意义就特别重大。
1957年8月19日,余石生于原川沙县洋泾乡杨家宅的一户普通农家。他从小喜欢学画,由于“文革”的耽误,他没能进美术学院深造,只能靠自学成才。那些年,他当过农民、做过川沙县房地产局的修房工人,当过川沙县团委干部,后来又下海从事房地产事业。工作的变动和辛劳,都没有改变他对画画的情结,空余时候便挥笔作画。1999年4月2日,没有向公众“打过招呼”的42岁的余石,突然在上海美术馆举行了一次画展,将42幅作品呈现在公众面前,立刻引起了媒体和美术界的注意。随后,余石又于6月22日在乌鲁木齐举行了个人画展,新疆自治区有关领导和艺术家应邀出席了开幕式。从此,余石逐渐为公众所知。多年来,他已在韩国、法国、俄罗斯的城市和北京、上海、南京、成都、西安、乌鲁木齐、东营等国内外许多地方举办或参加了十多次画展,还出版好几本个人画册以及随笔集《半白·印记》和个人传记《石梦丹青》。现在,他已是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和上海美术家协会会员,他的画作被中国美术馆等单位和法国、韩国等有关方面收藏。
将画荷作为专攻方向,是从1994年开始的,在此之前,他主攻水墨山水,那段时期,他送展的作品主要是山水画。直到2002年4月的成都画展上,他的墨荷才大量出现。当然,余石选择荷花为专攻术业,并不是因为“知难而上”,故意去“踩”前人的肩膀,而是因为他早就“成荷在胸”。
早在幼年农家生活时期,他就对池中荷花情有独钟。那时,他所在川沙县洋泾乡还是一派江南水乡的恬静田园,村子周围有河塘,每当夏日来临之时,河塘中的荷叶长得特别繁茂,至农历六七月间,荷叶丛中,一支支红荷、白荷,便似亭亭的农家玉女,倔然傲立于荷叶的绿海中,给炎夏的人们带来欢乐。在余石的心目中,荷叶还有另一种功能,每当骄阳之下,摘一片荷叶戴在头顶上,便是一顶遮阳帽,可以防避阳光的曝晒;而当雷阵雨袭来之时,采下一张大荷叶盖住头顶,则俨然可以顶一把雨伞。农村的孩子喜欢夏月的风荷,不仅因为她的美丽,更是由于她的实用。余石与荷花的缘份,可以说深入了内心深处,成为他体内的一种基因了。
余石说,他爱荷,有另一个原因,缘于荷花的品格。出污泥而不染,那是千百年来多少文化人都反复说过的老话,不稀奇了。而余石经过观察荷花,认为她还有另一种可贵的品格,那就是爱恋自己的家园,安分守己地在偏僻的池塘生活,纵观荷之一生,她生于池塘、长于池塘,最后消萎了,她永不忘本,又把叶和茎都还给池塘。她虽然美丽,但不妖艳,不主动招蜂引蝶,不善于四出招摇吸引别人。当然,她虽孤芳,但不自赏,夏日,当荷苞开放后,总是那么娇美,给人以快乐。而此后,她又把结的莲子、长于淤泥的藕块奉献给人类享用。余石说,他家乡的父老亲友都是这种品格,热爱故土,不离不弃,生于斯,长于斯,成于斯,最后魂归于斯。荷花也具备这种品格,她像人类一样留恋故土。
余石是虔诚的佛教徒,他曾在南通的狼山皈依佛门,拜月郎禅师为师,并受赐释名慧定。他心中有禅,也把画荷的过程看作是修炼禅学的境界。他曾说:禅意是不着与物的自然造化,画禅画要具有造化自然的能力,要熟练把握笔、墨、纸、水四性随机的感觉,要有因势而造型的能力,在对传统的绘画理解的基础上作自我的艺术表现,要有符合内心的情感抒发的技巧,把直观的感性世界充分地、自然地表露出来。其实质是画禅要有厚积薄发的功底。(《半白·印记》)
正因为余石把心中的禅和笔下的画如此相通,因此,他在绘画的题材上才会不断自觉地去探索,寻找到禅与画的最准确的锲合点,这就是荷花。
荷花与佛教向有不解之缘。在教界,莲(荷)花被视为最圣洁之花,故如来佛和许多菩萨都端坐于莲台,其形象显得十分庄严、神圣。而那位三界荡魔的法王哪吒,传说因父母不喜欢而剔骨归还肉身,魂无所依,便由其师父太乙真人以莲花瓣妆点其身。余石既为居士,则对荷莲又多了一份禅的感情,他实在是想把画荷作为修炼禅意境界的途径之一。
余石画荷,受张大千影响颇深,开始时,他也走了前辈诸大师画荷的路子,即以写实的画面来构建立意,不论什么立意、诗意、含蓄、寄寓,荷叶、莲花总是形似的。但很快便发现,这与自己平时追求的创新理念不同,他想,我把荷花画得再像,也比不上摄影作品,人们为何不去观荷塘之花、不去看摄影作品中的荷花,而要来看我作品中的呢?是因为它太像吗?当然不是。人们观赏画中荷花,不是看花本身像不像,而是看立意,看画家笔下的荷花有没有新的生命,所以,画荷切忌求像求真,而应赋予它新的生命,只要人们能读懂它是荷花、荷叶就行了,没有必要像镜子一样来写荷花。在这种创作思路下,余石逐渐试着让荷花变形,从神似上落笔,抒发胸中的豪气。
余石画荷,是从山水画中脱颖而出的,在他浓墨泼写山水的时候,他想到了花卉画的设色问题,认为既然泼墨可以画山水,那么,泼墨也应当可以画花卉,尤其是对设色要求很强烈的大团花、叶的花卉,如牡丹的花冠、荷花硕大的圆叶等,假如不点缀色彩,而以浓墨为主设色,应当是能够表现的。他试着用水墨来表现荷花,居然能成功,于是,一种与前辈大师荷花画不同的写意水墨新荷,便在余石笔端诞生了。评论家夏江南说,余石用笔墨纸水来创造了一个属于自我的绘画语言,以表达思想和理念。在这其中,又将传统的理法注入现代意识,在像与非像、是与非是、有形与无形、或隐或显、朦朦胧胧中,在虚与实、空与有、主体与客体的双向交融中,孕育一种精神实体。余石画荷,时空杂揉,真幻叠合,独喜好其风骨,自体味其浓淡,泼墨挥洒间将花之妖娆、叶之田阔、茎之虬动表现得淋漓尽致。
余石的画荷,经历了一个从粗犷到精致的转变过程。1994年以前,他的水墨画题材上主要以山水为主,山水需要气势和宽阔视野,余石在画荷花时,不免会自觉或不自觉地让画笔脱离规范之束缚,尽情地张扬其个性,又加浓墨重笔,所以使画面格外粗犷,像一个无规矩约束、处世放任的年轻人,用浓墨来点燃墨荷的生命火焰,使它们在宣纸上跃起来。画面的构成色调,则以黑白为主,黑与白是一对互为正负的颜色,对比度大,冲击力大,放在画面上,便能使视觉效果十分强烈,这便是余石水墨新荷的第一大特色。我们看2000年前后的余石水墨荷花画,都是在粗犷中见功夫,显出一种独有的大气感。如一幅取名为《暗香》的作品(120×240),画面中间是浓密的荷叶、荷苞、荷花,犹如池塘的荷丛,显得很有份量。另一幅《一曲莲风》(179×97),画面正中及下方均泼浓墨,上端则以淡墨写叶,以墨色的浓淡来写出不同视角的荷叶,从而使画面灵动起来。他的《玉露洗残红》,于丛丛墨荷间,略缀于黄叶、白瓣,使画面显得含蓄,写出了“卷舒开合任天真”的意境。
往昔大凡画家写荷之茎,一般都以描摹其坚挺品格为映衬寄寓,因此,荷茎大都骨立,亦偶有风折的。但余石写荷之茎,却别具一格,常常似藤蔓之形,龙蛇之象,其浓墨花、叶中之荷茎,犹如虬龙之飞舞于花叶、荷塘之间。这种变形了的荷茎,以常理究之,似不守规矩,但对万物而言,这也是一种真实的存在,因为余石画荷,常常是在塑造一个生命,并非局限在像不像荷花。只要生命在跃动,他便认为是成功了。所以,他画荷茎,追求的是两个字境界:虬、幻。他的《荷风》横幅曾参加上海“海平线画展”,展出后反响很大,画面上右、中大部分为浓墨涂抹,右方以一茎向前上方伸展出去,另有一茎孤独地与之交叉竖立;画面中间又不时有虬茎游动,从而把整个画面调动起来,充满勃勃生机。余石在另一些墨荷中,干脆以虬茎作为架构,其似百足蛛丝,弯曲缠绕,而此时的荷花叶丛,倒仿佛是吐丝的蚕、织网的蜘蛛,让我们看到了强劲生命在跃动。而此刻,便是靓姿艳冶相扶持,写尽人生间丝丝难断莲藕情了。人们看到的是,污泥下丝丝相扣的洁白的睡藕,早已幻化为虬茎穿游于花冠叶丛中的神话。
从来画家写荷,既表现其炎夏盛放之态,亦描摹金风玉露秋日之残荷,残荷是生命临近夕阳的一种形态,故有作为的画家,会看到荷之生命的强劲,写残荷而不败枯。余石充分感悟了这点,他则更是将秋荷写出顽强的生机来,营造出“晚荷人不折,留此作秋香”的意境。故余石的墨荷,是一种有灵气的画意,如他所作《玉露洗残红》,图中荷叶凝于浓墨,但其花冠缀以白色,巧妙地以白代红,引发人们想象。与此同时,他在墨叶中又缀以金粉醮墨的黄叶,既点其秋色中的荷,而画面则又显得亮丽而有富贵气,写尽了秋荷生命的辉煌。
余石画荷,不仅通过浓墨来张扬个性,而且也追求秀美、精致,即强调设色的和谐、画面的诗意简约。设色和谐,主要表现在他对黑白二色对比的运用,他认为,黑色和白色是最基本的色调,画家的技巧在于能够巧用黑、白二色去代替其他颜色,故高明的艺术家只须用一种黑色便能在纸上体现出红、橙、黄、绿、青、蓝、紫各色,而蹩脚的画工则常常用各种颜色堆砌在画纸上,看似五颜六色,眼花瞭乱,其实似小学生涂抹的蜡笔画,有形无神。余石钟爱水墨,他认为浓淡疏致的黑墨,可以给画面带来强烈的视觉效果;而白色,则并不需要用真颜色,只需要画家“巧借”纸上的空间就可以了。所以他的画,一般只用墨色,偶尔加一点金粉,但一样能达到效果。如他的荷花,从未曾设过红色,但人们谁也无法怀疑笔下的新荷不是红色。而余石的墨荷,在简约上更是独具神韵,如他那幅《天仙醉》,画面上用3根茎撑起花、叶,其中右面一根玉立的主茎顶端是一支刚开放的荷花;左边一根斜横的茎,被粗阔的叶面压弯;中间一根小茎则横在画面下方,亦托着叶子。而其写荷叶,既有浓墨涂抹的阔叶,也有枯黄的老叶,这些画面构成十分和谐,又以一“醉”字命名而画龙点睛,充满了诗情。又如他的《污泥不染称君子》《根是泥中玉》等,画面中让荷茎游动起来,构思十分浪漫,富于诗意,充分表现了他驾驭张扬与精致的能力。
余石画荷,还着力追求一种时空感,他崇尚画面的天人合一,营造亦真亦幻、真幻相叠的意境,写出时空流淌的形态。他的许多墨荷,常常会泼浓墨涂抹,使画面有一种扑朔迷离、烟霞氤氲的氛围;但另一方面,他又以阔的叶、虬的茎、金粉的花冠杂揉其间,寓意时空的灵动,从而表现出一种朦胧隐约、神幻奇真的苍桑之感。如他的长卷《荷花图》和《暗香》《荷深水风阔》等都是这样,读来使人感受到岁月流逝、人世苍桑的激越。有人说,余石的水墨新荷,一直在追求着一种“知其白,守其黑;尊理法,求墨韵;形与物,是与非;平自心,得自性;道自然,法心源”的神往境界,这是很有道理的。著名作家贾平凹赞余石的画时,曾在一篇《关于余石》的文章中说:“他是自学成才的画家,所绘作品,不论油画还是水墨画,决不庸常,而且在浪漫华丽的格调中越来越透出了贵气……他的那些墨荷,笔墨的灵动和色彩的斑斓,着实令我惊艳;而那些风景画,又让我宁静沉思。他每一次来,总会带一卷新作,新作也总会让我们喜悦。”(刊于《新民晚报》)
的确,余石的水墨荷花画作,已经突破了前人的道法,进入到了一个全新的境界。
中国画写荷,虽然有彩荷、墨荷,但大都描述其静态,因为莲荷太忠实于生它养它的池塘湖泽,一生都不离不弃;又由于夏日少风,它常常文静地安立于水中,故古人写荷,都以静态描摹为主。为了使画作灵动,常于荷叶上缀些小动物如蝉、雀、蟋蟀之类,偶尔也写风荷,但其摇摆幅度亦小,决不会让荷茎如虬龙般蛇蜒而行。而余石的荷,可谓别出心裁矣。
荷花,又名莲花、水芙蓉、芙蕖、泽芝、水旦、水华、水芝、水芸等,是盛夏的美女,她虽然开放于野塘池水,但在人类心目中,却是圣洁、高贵的象征。历来多少文人墨客,都被荷花之美、荷花的高洁品格所倾倒,写下了许多不朽诗篇,初数一下,便有晋代丞相张华,南朝梁代文人沈约,唐代的柳宗元、白居易、元稹、李商隐、温庭筠,宋朝的苏轼、李清照、王十朋、范成大、辛弃疾、吴文英,金朝的元好向,元朝的刘因,明朝的文征明、徐渭,清代的吴敏梓、纳兰性德等数十位。
荷花的风姿,自然也吸引了画家们去描摹,历来的花卉画家,都以写荷为擅长。现代大师齐白石亦画荷花,但其特点与其他小鸡小虾写实不同,而着意在构图的出新上,如《荷花影》,画面以池塘为主,只右上方伸出一支含苞初放的荷花,下面水中倒映出一条茎影,水中一群小蝌蚪搅动画面,富生活情趣,荷花反成了陪衬。张大千晚年的《荷塘图》,宽阔的水面上,众多浓密的荷叶中,挺出两支红荷,又有两支荷苞,其画面中荷茎挺拔,荷叶则一律以浓色敷写,显示了他对生活的向往。他的另一幅《云破月来花弄影》,则在薄雾云气的空幻意境中描写两支白荷(一为荷苞),给人清冷之感,实为其寄寓海外寂寥心情的写照。
也正因为荷花之高雅、前人以荷花为题材的绘画作品已达登峰造极之势,余石作为自学成才的画家,在荷花题材的绘画创作上予以了突破,其对当代海派花卉画的发展,意义就特别重大。
1957年8月19日,余石生于原川沙县洋泾乡杨家宅的一户普通农家。他从小喜欢学画,由于“文革”的耽误,他没能进美术学院深造,只能靠自学成才。那些年,他当过农民、做过川沙县房地产局的修房工人,当过川沙县团委干部,后来又下海从事房地产事业。工作的变动和辛劳,都没有改变他对画画的情结,空余时候便挥笔作画。1999年4月2日,没有向公众“打过招呼”的42岁的余石,突然在上海美术馆举行了一次画展,将42幅作品呈现在公众面前,立刻引起了媒体和美术界的注意。随后,余石又于6月22日在乌鲁木齐举行了个人画展,新疆自治区有关领导和艺术家应邀出席了开幕式。从此,余石逐渐为公众所知。多年来,他已在韩国、法国、俄罗斯的城市和北京、上海、南京、成都、西安、乌鲁木齐、东营等国内外许多地方举办或参加了十多次画展,还出版好几本个人画册以及随笔集《半白·印记》和个人传记《石梦丹青》。现在,他已是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和上海美术家协会会员,他的画作被中国美术馆等单位和法国、韩国等有关方面收藏。
将画荷作为专攻方向,是从1994年开始的,在此之前,他主攻水墨山水,那段时期,他送展的作品主要是山水画。直到2002年4月的成都画展上,他的墨荷才大量出现。当然,余石选择荷花为专攻术业,并不是因为“知难而上”,故意去“踩”前人的肩膀,而是因为他早就“成荷在胸”。
早在幼年农家生活时期,他就对池中荷花情有独钟。那时,他所在川沙县洋泾乡还是一派江南水乡的恬静田园,村子周围有河塘,每当夏日来临之时,河塘中的荷叶长得特别繁茂,至农历六七月间,荷叶丛中,一支支红荷、白荷,便似亭亭的农家玉女,倔然傲立于荷叶的绿海中,给炎夏的人们带来欢乐。在余石的心目中,荷叶还有另一种功能,每当骄阳之下,摘一片荷叶戴在头顶上,便是一顶遮阳帽,可以防避阳光的曝晒;而当雷阵雨袭来之时,采下一张大荷叶盖住头顶,则俨然可以顶一把雨伞。农村的孩子喜欢夏月的风荷,不仅因为她的美丽,更是由于她的实用。余石与荷花的缘份,可以说深入了内心深处,成为他体内的一种基因了。
余石说,他爱荷,有另一个原因,缘于荷花的品格。出污泥而不染,那是千百年来多少文化人都反复说过的老话,不稀奇了。而余石经过观察荷花,认为她还有另一种可贵的品格,那就是爱恋自己的家园,安分守己地在偏僻的池塘生活,纵观荷之一生,她生于池塘、长于池塘,最后消萎了,她永不忘本,又把叶和茎都还给池塘。她虽然美丽,但不妖艳,不主动招蜂引蝶,不善于四出招摇吸引别人。当然,她虽孤芳,但不自赏,夏日,当荷苞开放后,总是那么娇美,给人以快乐。而此后,她又把结的莲子、长于淤泥的藕块奉献给人类享用。余石说,他家乡的父老亲友都是这种品格,热爱故土,不离不弃,生于斯,长于斯,成于斯,最后魂归于斯。荷花也具备这种品格,她像人类一样留恋故土。
余石是虔诚的佛教徒,他曾在南通的狼山皈依佛门,拜月郎禅师为师,并受赐释名慧定。他心中有禅,也把画荷的过程看作是修炼禅学的境界。他曾说:禅意是不着与物的自然造化,画禅画要具有造化自然的能力,要熟练把握笔、墨、纸、水四性随机的感觉,要有因势而造型的能力,在对传统的绘画理解的基础上作自我的艺术表现,要有符合内心的情感抒发的技巧,把直观的感性世界充分地、自然地表露出来。其实质是画禅要有厚积薄发的功底。(《半白·印记》)
正因为余石把心中的禅和笔下的画如此相通,因此,他在绘画的题材上才会不断自觉地去探索,寻找到禅与画的最准确的锲合点,这就是荷花。
荷花与佛教向有不解之缘。在教界,莲(荷)花被视为最圣洁之花,故如来佛和许多菩萨都端坐于莲台,其形象显得十分庄严、神圣。而那位三界荡魔的法王哪吒,传说因父母不喜欢而剔骨归还肉身,魂无所依,便由其师父太乙真人以莲花瓣妆点其身。余石既为居士,则对荷莲又多了一份禅的感情,他实在是想把画荷作为修炼禅意境界的途径之一。
余石画荷,受张大千影响颇深,开始时,他也走了前辈诸大师画荷的路子,即以写实的画面来构建立意,不论什么立意、诗意、含蓄、寄寓,荷叶、莲花总是形似的。但很快便发现,这与自己平时追求的创新理念不同,他想,我把荷花画得再像,也比不上摄影作品,人们为何不去观荷塘之花、不去看摄影作品中的荷花,而要来看我作品中的呢?是因为它太像吗?当然不是。人们观赏画中荷花,不是看花本身像不像,而是看立意,看画家笔下的荷花有没有新的生命,所以,画荷切忌求像求真,而应赋予它新的生命,只要人们能读懂它是荷花、荷叶就行了,没有必要像镜子一样来写荷花。在这种创作思路下,余石逐渐试着让荷花变形,从神似上落笔,抒发胸中的豪气。
余石画荷,是从山水画中脱颖而出的,在他浓墨泼写山水的时候,他想到了花卉画的设色问题,认为既然泼墨可以画山水,那么,泼墨也应当可以画花卉,尤其是对设色要求很强烈的大团花、叶的花卉,如牡丹的花冠、荷花硕大的圆叶等,假如不点缀色彩,而以浓墨为主设色,应当是能够表现的。他试着用水墨来表现荷花,居然能成功,于是,一种与前辈大师荷花画不同的写意水墨新荷,便在余石笔端诞生了。评论家夏江南说,余石用笔墨纸水来创造了一个属于自我的绘画语言,以表达思想和理念。在这其中,又将传统的理法注入现代意识,在像与非像、是与非是、有形与无形、或隐或显、朦朦胧胧中,在虚与实、空与有、主体与客体的双向交融中,孕育一种精神实体。余石画荷,时空杂揉,真幻叠合,独喜好其风骨,自体味其浓淡,泼墨挥洒间将花之妖娆、叶之田阔、茎之虬动表现得淋漓尽致。
余石的画荷,经历了一个从粗犷到精致的转变过程。1994年以前,他的水墨画题材上主要以山水为主,山水需要气势和宽阔视野,余石在画荷花时,不免会自觉或不自觉地让画笔脱离规范之束缚,尽情地张扬其个性,又加浓墨重笔,所以使画面格外粗犷,像一个无规矩约束、处世放任的年轻人,用浓墨来点燃墨荷的生命火焰,使它们在宣纸上跃起来。画面的构成色调,则以黑白为主,黑与白是一对互为正负的颜色,对比度大,冲击力大,放在画面上,便能使视觉效果十分强烈,这便是余石水墨新荷的第一大特色。我们看2000年前后的余石水墨荷花画,都是在粗犷中见功夫,显出一种独有的大气感。如一幅取名为《暗香》的作品(120×240),画面中间是浓密的荷叶、荷苞、荷花,犹如池塘的荷丛,显得很有份量。另一幅《一曲莲风》(179×97),画面正中及下方均泼浓墨,上端则以淡墨写叶,以墨色的浓淡来写出不同视角的荷叶,从而使画面灵动起来。他的《玉露洗残红》,于丛丛墨荷间,略缀于黄叶、白瓣,使画面显得含蓄,写出了“卷舒开合任天真”的意境。
往昔大凡画家写荷之茎,一般都以描摹其坚挺品格为映衬寄寓,因此,荷茎大都骨立,亦偶有风折的。但余石写荷之茎,却别具一格,常常似藤蔓之形,龙蛇之象,其浓墨花、叶中之荷茎,犹如虬龙之飞舞于花叶、荷塘之间。这种变形了的荷茎,以常理究之,似不守规矩,但对万物而言,这也是一种真实的存在,因为余石画荷,常常是在塑造一个生命,并非局限在像不像荷花。只要生命在跃动,他便认为是成功了。所以,他画荷茎,追求的是两个字境界:虬、幻。他的《荷风》横幅曾参加上海“海平线画展”,展出后反响很大,画面上右、中大部分为浓墨涂抹,右方以一茎向前上方伸展出去,另有一茎孤独地与之交叉竖立;画面中间又不时有虬茎游动,从而把整个画面调动起来,充满勃勃生机。余石在另一些墨荷中,干脆以虬茎作为架构,其似百足蛛丝,弯曲缠绕,而此时的荷花叶丛,倒仿佛是吐丝的蚕、织网的蜘蛛,让我们看到了强劲生命在跃动。而此刻,便是靓姿艳冶相扶持,写尽人生间丝丝难断莲藕情了。人们看到的是,污泥下丝丝相扣的洁白的睡藕,早已幻化为虬茎穿游于花冠叶丛中的神话。
从来画家写荷,既表现其炎夏盛放之态,亦描摹金风玉露秋日之残荷,残荷是生命临近夕阳的一种形态,故有作为的画家,会看到荷之生命的强劲,写残荷而不败枯。余石充分感悟了这点,他则更是将秋荷写出顽强的生机来,营造出“晚荷人不折,留此作秋香”的意境。故余石的墨荷,是一种有灵气的画意,如他所作《玉露洗残红》,图中荷叶凝于浓墨,但其花冠缀以白色,巧妙地以白代红,引发人们想象。与此同时,他在墨叶中又缀以金粉醮墨的黄叶,既点其秋色中的荷,而画面则又显得亮丽而有富贵气,写尽了秋荷生命的辉煌。
余石画荷,不仅通过浓墨来张扬个性,而且也追求秀美、精致,即强调设色的和谐、画面的诗意简约。设色和谐,主要表现在他对黑白二色对比的运用,他认为,黑色和白色是最基本的色调,画家的技巧在于能够巧用黑、白二色去代替其他颜色,故高明的艺术家只须用一种黑色便能在纸上体现出红、橙、黄、绿、青、蓝、紫各色,而蹩脚的画工则常常用各种颜色堆砌在画纸上,看似五颜六色,眼花瞭乱,其实似小学生涂抹的蜡笔画,有形无神。余石钟爱水墨,他认为浓淡疏致的黑墨,可以给画面带来强烈的视觉效果;而白色,则并不需要用真颜色,只需要画家“巧借”纸上的空间就可以了。所以他的画,一般只用墨色,偶尔加一点金粉,但一样能达到效果。如他的荷花,从未曾设过红色,但人们谁也无法怀疑笔下的新荷不是红色。而余石的墨荷,在简约上更是独具神韵,如他那幅《天仙醉》,画面上用3根茎撑起花、叶,其中右面一根玉立的主茎顶端是一支刚开放的荷花;左边一根斜横的茎,被粗阔的叶面压弯;中间一根小茎则横在画面下方,亦托着叶子。而其写荷叶,既有浓墨涂抹的阔叶,也有枯黄的老叶,这些画面构成十分和谐,又以一“醉”字命名而画龙点睛,充满了诗情。又如他的《污泥不染称君子》《根是泥中玉》等,画面中让荷茎游动起来,构思十分浪漫,富于诗意,充分表现了他驾驭张扬与精致的能力。
余石画荷,还着力追求一种时空感,他崇尚画面的天人合一,营造亦真亦幻、真幻相叠的意境,写出时空流淌的形态。他的许多墨荷,常常会泼浓墨涂抹,使画面有一种扑朔迷离、烟霞氤氲的氛围;但另一方面,他又以阔的叶、虬的茎、金粉的花冠杂揉其间,寓意时空的灵动,从而表现出一种朦胧隐约、神幻奇真的苍桑之感。如他的长卷《荷花图》和《暗香》《荷深水风阔》等都是这样,读来使人感受到岁月流逝、人世苍桑的激越。有人说,余石的水墨新荷,一直在追求着一种“知其白,守其黑;尊理法,求墨韵;形与物,是与非;平自心,得自性;道自然,法心源”的神往境界,这是很有道理的。著名作家贾平凹赞余石的画时,曾在一篇《关于余石》的文章中说:“他是自学成才的画家,所绘作品,不论油画还是水墨画,决不庸常,而且在浪漫华丽的格调中越来越透出了贵气……他的那些墨荷,笔墨的灵动和色彩的斑斓,着实令我惊艳;而那些风景画,又让我宁静沉思。他每一次来,总会带一卷新作,新作也总会让我们喜悦。”(刊于《新民晚报》)
的确,余石的水墨荷花画作,已经突破了前人的道法,进入到了一个全新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