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6年下半年,笔者开始使用语文版初中语文教材。在作文教学中,我认真研读了教材的作文教学设计,依据主体性作文教学理论,整合教学资源,结合学生身心发展水平和学习实际,有序地引导学生观察、体验、认识生活,积累丰富的生活素材,调整、补充、完善作文教学内容,优化作文训练系统,取得了比较好的教学效果。现总结出来,以就教于方家。
一、督促学生丰富生活积累
作文需要具备一定的生活积累,这是常识。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强调重视学生写作材料的准备过程:“不仅要具体考察学生占有材料的丰富性、真实性,也要考察他们获取材料的方法。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调查、访谈、阅读等途径,运用多种方法搜集材料。”这一提法是非常富有指导意义的。
为了引导和督促学生走入自然、社会的大课堂,认真地观察生活,细心地体巨人生,不断地增加生活积累,我设置了“生活笔记”作业,每学期写作15周,每周积累一个专题,每个专题写5篇笔记,每篇200字左右。一个学期写作总量不少于15,000字,落实了《课标》关于“其他练笔不少于10,000字”的要求。初中三年6个学期,前5个学期各完成15周的生活积累任务(一般上半期写8周,下半期写7周),每一学期的训练内容都有相对的独立性。这些训练内容大体上和阅读教材作文训练的内容协调一致。像语文版初中语文教材第二单元为记人单元,第三单元是写景单元,作文训练内容也依次是记人、写景的。
在服从每周训练要求的前提下,每天写作的具体内容学生可以自由选择。也就是说,观察、了解、体陪到了什么就写什么。这样,既突出了训练的计划性和系统性,又尊重了学生的自主性和选择性。
初一阶段,学生的思想认识还比较幼稚,他们重直观,重形象,而对比较复杂的事理就无法较深入、准确地认识和把握,因此,生活笔记的写作专题主要是“观察一描写”和“了解一叙述”类。第一学期主要观察、描写三个子题:人物、场面和自然景观,要求学生通过认真的观察、分析,抓住人物的特点,从外貌、动作、语言、神态、心理等方面描画出观察对象的本来面貌,表现出人物的个性特点;走人大自然,调动各种感觉器官去感受各种事物,抓住其形体、颜色、气味、结构等方方面面的特征,初步了解事物与事物之间的关系。灵活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将观察的对象生动地描写出来,并尽可能做到情景交融。其中,要写静态的景物、场面,也要写动态的景物、场面,引导学生去关注事物的运动和变化。第二学期重在了解、叙述各类事件,引导学生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要求学生通过耳闻目睹或调查访问,去发现生活材料。在写作时,要求重点突出,事件叙述简洁、完整,注意处理好材料的详略。本阶段还要写“活动”,包括家庭活动、学校活动、个人活动以及课堂教学活动等。写活动,要求学生掌握“点面结合”的方法,既要有对整个活动场面的概述,给人以整体、概括的印象;又要有对典型人事的描述,给人以生动、具体的印象。
初二第一学期写作“体验—抒情”系列。一方面,学生内心丰富多变的情感需要发泄,为写作提供了丰富的材料;另一方面,语文教师也需要了解学生的心理和情绪的变化,以便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促进学生健康心理和健全人格的形成。写作的专题有“青春宣言”“我真棒”“生活如此美好”“最近比较烦”“珍爱拥有”“享受痛苦”等。专题的顺序可以根据学生的情感变化和班级的实际情况予以调整。要鼓励学生抒写真情实感。教师必须充分尊重学生,尊重他们的情感,理解他们的心理,允许表达他们心中一些不成熟的甚至很“消极”的情绪。对某些妨碍学生思想进步和情感发展的情绪,教师应采用个别交谈的形式,和学生坦诚交流,耐心地引导他们正确地认识世界,促进个性发展和思想成熟。在写作上,要学会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的种种方法。初二要写作“认知一说明”类笔记,分“实物”“事理”“程序”“科幻”等子题,有序地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考察、阅读、访谈等方法,去认知自己“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事物、知之甚少的事理。
到了初三,学生的逻辑思维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就写作“感悟—议论”类专题,从“人与自我”“人与他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等角度设置子题,引导学生感悟生活和人生,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水平、审美意识,培养其理性精神和哲理思辨能力。通过前5个学期系统有序的观察、了解、体验、认知和感悟,学生对怎样积累生活已有了较丰富的经验,写作技能已有了很大的提高,较好的生活积累习惯已初步形成,就可以放开手脚,让他们自由地尽兴写作了。经验告诉我们,到这个阶段,大部分学生把生活笔记的写作当成了自己精神生活的一部分,已是欲罢不能了。在写作中,学生把握生活的灵感、反映感受的灵思、表达思想的灵气,都有不同程度的体现,鲜明地表现出个性化表达的特征。
在同一个学期,生活笔记的训练专题在难度上也有一定的层次性。像初一,写人物描写类笔记时,先从“我的世界”和“家庭人物”写起,因为对于自我和家庭人物学生最熟悉,也最容易写好。接下来写“学校人物”,通过前两周的强化训练和有针对性的指导,学生已基本掌握观察人物的方法,写作水平也有提高,写起来困难也不大。这时,就可以观察“社会人物”了。
每周末要求学生互相批改生活笔记,以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学习,互相激励进步。对于精彩的生活笔记,在周二固定的欣赏课上,由作者朗读,供同学们欣赏。我则对关键之处略加评点,提醒大家学习。期末对生活笔记进行装帧,设计封面,并进行评比、观摩、奖励。三年里,一般同学都写有十多万字的生活笔记,为写作打下了比较扎实的生活基础。
二、优化、完善作文训练过程
实践告诉我们,一种能力的形成,需要经过多次的、反复的训练,作文能力的提高也是一样。如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作文设计为“说明事物”,初中学生第一次写作说明文,能够运用说明的语言表达方式来介绍一种事物,不写成记叙文或者其他文体,就已经相当不错了,要让绝大多数同学真正形成说明事物的能力,必须在总结第一次作文经验教训的基础上,继续进行提高性训练,才有可能逐渐达成目标。并形成创新写作能力。依据这样的理解,在每一个训练单元中,我都设计了层级清晰的三种课型,一是“导写课”,即每一个训练单元的第一次写作练习。它要求结合阅读教学,引导学生在交流和分享中弄清楚该单元的写作训练重点和写作规律,教师要发现学生在实现训练目标的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及时予以指导。二是“提高课”,在掌握某一训练单元的基本写作规律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实现这一训练单元的整体写作要求;三是“创新课”,指导学生进行创新写作,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三种课型轮流进行,循序渐进,将学生引入写作的佳境。 为了说明问题,我仍以上面提到的“说明事物”一课来说明作文单元教学的训练系列。这个单元,“导写课”训练的是命题作文:“一个精美的文具盒”。“训练目标”为:(1)学习运用说明的方式进行写作;(2)围绕事物的特征进行说明;(3)运用空间顺序,说明有层次。题目中的“精美”一词,明确地揭示了事物的特征;“围绕事物的特征进行说明”“运用空间顺序”,既是明确的要求,又提示了写作的基本方法。这样,虽然是第一次写说明文,但大多数学生不会感到困难。在“交流”“评析”等环节中,可以讨论和赏析优秀作文。“发展课”采用的是半命题作文,题目是“我喜爱的——”。训练目标定为:(1)学习抓住事物的特征;(2)运用恰当的说明顺序,层次分明地写;(3)在说明中适当地融入自己的情感。第二次写事物说明文,要求明显提高:虽然在说明的对象上面给了学生更多的选择权,但事物的特征要学生自己去“抓住”;说明的顺序要学生自己去“恰当地”选择、运用;层次上要求“分明”;更重要的是,要求“在说明中适当地融入自己的情感”。这次训练,既是对说明文写作规律的进一步认识,又是一次更具挑战性的提升性练习。第三次写作事物说明文,进行创新训练,采用的题型仍然是半命题作文:“__的自述”。训练目标定为:(1)细致观察、多方了解事物的形状、结构、形成、功用,做详略得当的说明;(2)运用生动的语言、别具一格的形式,饶有兴味地介绍一个或者一类事物。这次训练,对学生积累材料的方法、处理材料的过程以及说明的语言作了较高的要求。写作“自述式说明文”,在形式上给学生耳目一新之感。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对话与指导,使学生明白,说明文写作起来并不是那么枯燥乏味的,作者的知、情、意同样可以生动活泼地表达出来,在给人以知识的同时,也能给以思想上的启迪和情感上的感染;其形式也丰富多彩,除了自述式之外,还有诸如故事式、诗歌式、戏说式、对话式、问答式等等。这样,学生开阔了眼界,激发了创新思维,说明文的写作兴趣也得到培养和巩固。作文单元训练,就是通过这样循环往复的过程,使学生不断强化知识的积累,不断加深写作的体验,不断提高写作的能力,最后圆满实现单元训练要求。
我高兴地看到,通过这样的训练,经过不太长的时间,我的学生一般都能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500~1000多字的有一定质量的文章,学生的观察能力、认识能力、鉴赏能力、创新能力、口语能力、思维水平等综合语文素养也得到了全面提升,为他们以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一、督促学生丰富生活积累
作文需要具备一定的生活积累,这是常识。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强调重视学生写作材料的准备过程:“不仅要具体考察学生占有材料的丰富性、真实性,也要考察他们获取材料的方法。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调查、访谈、阅读等途径,运用多种方法搜集材料。”这一提法是非常富有指导意义的。
为了引导和督促学生走入自然、社会的大课堂,认真地观察生活,细心地体巨人生,不断地增加生活积累,我设置了“生活笔记”作业,每学期写作15周,每周积累一个专题,每个专题写5篇笔记,每篇200字左右。一个学期写作总量不少于15,000字,落实了《课标》关于“其他练笔不少于10,000字”的要求。初中三年6个学期,前5个学期各完成15周的生活积累任务(一般上半期写8周,下半期写7周),每一学期的训练内容都有相对的独立性。这些训练内容大体上和阅读教材作文训练的内容协调一致。像语文版初中语文教材第二单元为记人单元,第三单元是写景单元,作文训练内容也依次是记人、写景的。
在服从每周训练要求的前提下,每天写作的具体内容学生可以自由选择。也就是说,观察、了解、体陪到了什么就写什么。这样,既突出了训练的计划性和系统性,又尊重了学生的自主性和选择性。
初一阶段,学生的思想认识还比较幼稚,他们重直观,重形象,而对比较复杂的事理就无法较深入、准确地认识和把握,因此,生活笔记的写作专题主要是“观察一描写”和“了解一叙述”类。第一学期主要观察、描写三个子题:人物、场面和自然景观,要求学生通过认真的观察、分析,抓住人物的特点,从外貌、动作、语言、神态、心理等方面描画出观察对象的本来面貌,表现出人物的个性特点;走人大自然,调动各种感觉器官去感受各种事物,抓住其形体、颜色、气味、结构等方方面面的特征,初步了解事物与事物之间的关系。灵活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将观察的对象生动地描写出来,并尽可能做到情景交融。其中,要写静态的景物、场面,也要写动态的景物、场面,引导学生去关注事物的运动和变化。第二学期重在了解、叙述各类事件,引导学生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要求学生通过耳闻目睹或调查访问,去发现生活材料。在写作时,要求重点突出,事件叙述简洁、完整,注意处理好材料的详略。本阶段还要写“活动”,包括家庭活动、学校活动、个人活动以及课堂教学活动等。写活动,要求学生掌握“点面结合”的方法,既要有对整个活动场面的概述,给人以整体、概括的印象;又要有对典型人事的描述,给人以生动、具体的印象。
初二第一学期写作“体验—抒情”系列。一方面,学生内心丰富多变的情感需要发泄,为写作提供了丰富的材料;另一方面,语文教师也需要了解学生的心理和情绪的变化,以便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促进学生健康心理和健全人格的形成。写作的专题有“青春宣言”“我真棒”“生活如此美好”“最近比较烦”“珍爱拥有”“享受痛苦”等。专题的顺序可以根据学生的情感变化和班级的实际情况予以调整。要鼓励学生抒写真情实感。教师必须充分尊重学生,尊重他们的情感,理解他们的心理,允许表达他们心中一些不成熟的甚至很“消极”的情绪。对某些妨碍学生思想进步和情感发展的情绪,教师应采用个别交谈的形式,和学生坦诚交流,耐心地引导他们正确地认识世界,促进个性发展和思想成熟。在写作上,要学会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的种种方法。初二要写作“认知一说明”类笔记,分“实物”“事理”“程序”“科幻”等子题,有序地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考察、阅读、访谈等方法,去认知自己“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事物、知之甚少的事理。
到了初三,学生的逻辑思维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就写作“感悟—议论”类专题,从“人与自我”“人与他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等角度设置子题,引导学生感悟生活和人生,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水平、审美意识,培养其理性精神和哲理思辨能力。通过前5个学期系统有序的观察、了解、体验、认知和感悟,学生对怎样积累生活已有了较丰富的经验,写作技能已有了很大的提高,较好的生活积累习惯已初步形成,就可以放开手脚,让他们自由地尽兴写作了。经验告诉我们,到这个阶段,大部分学生把生活笔记的写作当成了自己精神生活的一部分,已是欲罢不能了。在写作中,学生把握生活的灵感、反映感受的灵思、表达思想的灵气,都有不同程度的体现,鲜明地表现出个性化表达的特征。
在同一个学期,生活笔记的训练专题在难度上也有一定的层次性。像初一,写人物描写类笔记时,先从“我的世界”和“家庭人物”写起,因为对于自我和家庭人物学生最熟悉,也最容易写好。接下来写“学校人物”,通过前两周的强化训练和有针对性的指导,学生已基本掌握观察人物的方法,写作水平也有提高,写起来困难也不大。这时,就可以观察“社会人物”了。
每周末要求学生互相批改生活笔记,以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学习,互相激励进步。对于精彩的生活笔记,在周二固定的欣赏课上,由作者朗读,供同学们欣赏。我则对关键之处略加评点,提醒大家学习。期末对生活笔记进行装帧,设计封面,并进行评比、观摩、奖励。三年里,一般同学都写有十多万字的生活笔记,为写作打下了比较扎实的生活基础。
二、优化、完善作文训练过程
实践告诉我们,一种能力的形成,需要经过多次的、反复的训练,作文能力的提高也是一样。如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作文设计为“说明事物”,初中学生第一次写作说明文,能够运用说明的语言表达方式来介绍一种事物,不写成记叙文或者其他文体,就已经相当不错了,要让绝大多数同学真正形成说明事物的能力,必须在总结第一次作文经验教训的基础上,继续进行提高性训练,才有可能逐渐达成目标。并形成创新写作能力。依据这样的理解,在每一个训练单元中,我都设计了层级清晰的三种课型,一是“导写课”,即每一个训练单元的第一次写作练习。它要求结合阅读教学,引导学生在交流和分享中弄清楚该单元的写作训练重点和写作规律,教师要发现学生在实现训练目标的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及时予以指导。二是“提高课”,在掌握某一训练单元的基本写作规律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实现这一训练单元的整体写作要求;三是“创新课”,指导学生进行创新写作,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三种课型轮流进行,循序渐进,将学生引入写作的佳境。 为了说明问题,我仍以上面提到的“说明事物”一课来说明作文单元教学的训练系列。这个单元,“导写课”训练的是命题作文:“一个精美的文具盒”。“训练目标”为:(1)学习运用说明的方式进行写作;(2)围绕事物的特征进行说明;(3)运用空间顺序,说明有层次。题目中的“精美”一词,明确地揭示了事物的特征;“围绕事物的特征进行说明”“运用空间顺序”,既是明确的要求,又提示了写作的基本方法。这样,虽然是第一次写说明文,但大多数学生不会感到困难。在“交流”“评析”等环节中,可以讨论和赏析优秀作文。“发展课”采用的是半命题作文,题目是“我喜爱的——”。训练目标定为:(1)学习抓住事物的特征;(2)运用恰当的说明顺序,层次分明地写;(3)在说明中适当地融入自己的情感。第二次写事物说明文,要求明显提高:虽然在说明的对象上面给了学生更多的选择权,但事物的特征要学生自己去“抓住”;说明的顺序要学生自己去“恰当地”选择、运用;层次上要求“分明”;更重要的是,要求“在说明中适当地融入自己的情感”。这次训练,既是对说明文写作规律的进一步认识,又是一次更具挑战性的提升性练习。第三次写作事物说明文,进行创新训练,采用的题型仍然是半命题作文:“__的自述”。训练目标定为:(1)细致观察、多方了解事物的形状、结构、形成、功用,做详略得当的说明;(2)运用生动的语言、别具一格的形式,饶有兴味地介绍一个或者一类事物。这次训练,对学生积累材料的方法、处理材料的过程以及说明的语言作了较高的要求。写作“自述式说明文”,在形式上给学生耳目一新之感。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对话与指导,使学生明白,说明文写作起来并不是那么枯燥乏味的,作者的知、情、意同样可以生动活泼地表达出来,在给人以知识的同时,也能给以思想上的启迪和情感上的感染;其形式也丰富多彩,除了自述式之外,还有诸如故事式、诗歌式、戏说式、对话式、问答式等等。这样,学生开阔了眼界,激发了创新思维,说明文的写作兴趣也得到培养和巩固。作文单元训练,就是通过这样循环往复的过程,使学生不断强化知识的积累,不断加深写作的体验,不断提高写作的能力,最后圆满实现单元训练要求。
我高兴地看到,通过这样的训练,经过不太长的时间,我的学生一般都能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500~1000多字的有一定质量的文章,学生的观察能力、认识能力、鉴赏能力、创新能力、口语能力、思维水平等综合语文素养也得到了全面提升,为他们以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