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前段时间,我让学生习作,作文的题目也是“老师,我想对您说……”习作之前,我对学生提了一点要求:要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批阅中,一名叫A的同学的文章深深地震撼了我的心:“……老师,我想对您说:您真把我害苦了!老师和同学们都知道,您是先把咱班全体学生的成绩按照从高到低的顺序排列后,再按照这个顺序打印花名册的。您还告诉我,由于您一时‘疏忽’,把我的名字遗漏了,最后不得已才添补在了花名册的最后一行。起初,我也没太在意,毕竟我不是咱班最差的一名学生。可我做梦也没想到,正是您的这一‘疏忽’,给我带来了无数的‘悲剧’:课堂上,一次次我把手举得很高、很高,可其他老师都对我熟视无睹,从没给我一次回答问题的机会,他们只对花名册上排在前面的学生‘情有独钟’,还有个别老师认为我故意捣乱,冲着我说:不会答,就别滥竽充数……老师,算我求您了,您和其他老师说一声吧:我不是一名差学生,请他们给我一次回答问题的机会吧!……”
读罢A同学的作文,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我既为她鸣不平,也为自己和同事们感到深深的悲哀:多年的班主任工作中,我一直“惯性”地采用这种拙劣的做法,可为何就丝毫没有意识到自己这么做对孩子的伤害呢?我们天天高喊着“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对孩子真诚相爱、一视同仁,可为什么一到了实际中就成了一句空话?!
1973年美国一所大学的心理研究所进行了一个实验:8位心理学教授与学者,分头去了美国东海岸和西海岸的医院,全部声称自己“幻听”严重,结果无一例外地被当作精神病人关进了医院;住进去之后,他们立即表现得像正常人一样,而恰恰因此被医生看成是更危险的行为。比如那位领衔这个实验项目的教授,就被认为是“最危险”的“病人”,因为他不仅不吵不闹,甚至还不停地写笔记、作记录!实验的结论是:在社会生活中,一旦某人被认定具有某种行为特征,那么,在相关人士的眼里,他的一切行为都具有这种特征。
当我们按照学生成绩的优劣打印出花名册时,我们就已经给学生贴上了“标签”,人为地把孩子分出了三六九等,潜意识下,我们就会不自觉地实施一些畸形的教育行为,其结果只能是让这些孩子朝着“标签”所指示的方向发展。
前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注意每一个学生,关怀每一个学生,并且用关切而深思熟虑的谨慎态度对待每个孩子的优缺点,是教育过程的根本之根本。”新课程也倡导我们手中要握有多把“尺子”,从单一评价转向多元评价,要求我们更加关注学生的个别差异,尊重学生的个性化表现,关爱每一个学生,关注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发展,不仅关注学生的现状,更要关注学生的潜力和发展趋势。在我们老师的眼里,不应该有“差生”、“笨生”,更不应该对某些学生表现出半点歧视和偏见,而应该用“海纳百川”的风范包容学生的缺点,用自己博大无私的爱去感化这些学生,千方百计为这些学生提供机会,让他们体验成功,增强信心。既然孩子举手了,就给他一次回答的机会,等待你的或许是一份意想不到的惊喜!
老师,我想对您说:在您的教鞭下有瓦特、冷眼中有牛顿、讥笑中有爱迪生……真的,老师,我想对您说:尊重每一个学生,善待每一个学生吧!
批阅中,一名叫A的同学的文章深深地震撼了我的心:“……老师,我想对您说:您真把我害苦了!老师和同学们都知道,您是先把咱班全体学生的成绩按照从高到低的顺序排列后,再按照这个顺序打印花名册的。您还告诉我,由于您一时‘疏忽’,把我的名字遗漏了,最后不得已才添补在了花名册的最后一行。起初,我也没太在意,毕竟我不是咱班最差的一名学生。可我做梦也没想到,正是您的这一‘疏忽’,给我带来了无数的‘悲剧’:课堂上,一次次我把手举得很高、很高,可其他老师都对我熟视无睹,从没给我一次回答问题的机会,他们只对花名册上排在前面的学生‘情有独钟’,还有个别老师认为我故意捣乱,冲着我说:不会答,就别滥竽充数……老师,算我求您了,您和其他老师说一声吧:我不是一名差学生,请他们给我一次回答问题的机会吧!……”
读罢A同学的作文,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我既为她鸣不平,也为自己和同事们感到深深的悲哀:多年的班主任工作中,我一直“惯性”地采用这种拙劣的做法,可为何就丝毫没有意识到自己这么做对孩子的伤害呢?我们天天高喊着“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对孩子真诚相爱、一视同仁,可为什么一到了实际中就成了一句空话?!
1973年美国一所大学的心理研究所进行了一个实验:8位心理学教授与学者,分头去了美国东海岸和西海岸的医院,全部声称自己“幻听”严重,结果无一例外地被当作精神病人关进了医院;住进去之后,他们立即表现得像正常人一样,而恰恰因此被医生看成是更危险的行为。比如那位领衔这个实验项目的教授,就被认为是“最危险”的“病人”,因为他不仅不吵不闹,甚至还不停地写笔记、作记录!实验的结论是:在社会生活中,一旦某人被认定具有某种行为特征,那么,在相关人士的眼里,他的一切行为都具有这种特征。
当我们按照学生成绩的优劣打印出花名册时,我们就已经给学生贴上了“标签”,人为地把孩子分出了三六九等,潜意识下,我们就会不自觉地实施一些畸形的教育行为,其结果只能是让这些孩子朝着“标签”所指示的方向发展。
前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注意每一个学生,关怀每一个学生,并且用关切而深思熟虑的谨慎态度对待每个孩子的优缺点,是教育过程的根本之根本。”新课程也倡导我们手中要握有多把“尺子”,从单一评价转向多元评价,要求我们更加关注学生的个别差异,尊重学生的个性化表现,关爱每一个学生,关注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发展,不仅关注学生的现状,更要关注学生的潜力和发展趋势。在我们老师的眼里,不应该有“差生”、“笨生”,更不应该对某些学生表现出半点歧视和偏见,而应该用“海纳百川”的风范包容学生的缺点,用自己博大无私的爱去感化这些学生,千方百计为这些学生提供机会,让他们体验成功,增强信心。既然孩子举手了,就给他一次回答的机会,等待你的或许是一份意想不到的惊喜!
老师,我想对您说:在您的教鞭下有瓦特、冷眼中有牛顿、讥笑中有爱迪生……真的,老师,我想对您说:尊重每一个学生,善待每一个学生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