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月光

来源 :海上文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q34627805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太阳收工了。
  月亮接替了太阳的工作,静静地悬挂在半空中,给夜幕下一切活动的物体以照明。
  我挑着一担柴急急地走在山间的小路上。
  本可以不这么晚的,我肩上这担柴老早就割好了。只怪那一坡的柴实在太喜人,有半人高且密实。今天是暑假的最后一天,明天就要返校了,我想把这一坡的柴都放倒,让母亲日后直接来挑干柴。因此,只顾低了头挥舞镰刀,让那一片片的柴在我的镰刀下齐齐躺下,却没有抬头看那轮红日,是早早落到后山去了。直至远山朦胧,眼前一片模糊,才觉察到天已经黑了。赶紧找到挑子,挑起柴急急走下山去。
  不能不急。天黑成这个样子了,我还没有回家,母亲会急坏的。母亲本不让我今天出来割柴的,她说明天我就,要走了,要我今天就在家里收拾收拾要带的东西。是我硬说不要紧,东西可以等晚上再收拾。母亲年龄大了,腿上的风湿又重,一到阴雨天就发作,上山下山十分不方便。而烧柴和猪食一类的农活,父亲是从来不伸手的,他说那是娘儿们做的。如果我不去城里读那捞什子的书,也和村里的那些姐妹们—样,上山割柴,下田打萆,母亲是不用这么辛苦的。可母亲从来没有为这个怨过我,她说我体质弱,若不发狠读书以后进城里去工作,留在农村,我是吃不消的。母亲支持我读书,她把她卖菜的每一分钱都攒下来给我做零花钱。她说在家千日好,出门万事难,手里有钱,心里不慌。为这个,好酒的父亲,没少找母亲吵架。父亲大男子主义特重,家里有什么事,心里有什么话都不爱和母亲说。母亲其实很想我在她跟前的,有我在,她起码有一个说话的人。我每次寒暑假回家,母亲都是高兴得不得了。送我走时,总是眼睛红红的,悄悄地扭过头去。
  我还很怕走这条山路。记得有一回跟母亲一块来这里打柴,也是天黑了,天上也有一轮明月。我挑着一担小柴走在前面,母亲挑着一担大柴走在后面。月光透过两边的树缝,在弯弯地山道上投下斑驳的影子。远远瞧着,好像是树后面躲了一个人似的。我一个劲地说,阿妈我怕,阿妈我怕。母亲先是鼓励我,叫我别怕‘说有她在,什么神神鬼鬼都不敢来的。我还是怕,我要母亲走前面,我走后面。可没走几步,我又喊怕,总觉得后面有一个人跟着我似的。母亲停了脚步,她要我把柴垗子搁下。她说你别挑柴了,你挨着我、拉着我的手,你就不怕了。母亲的手很粗糙,但暖暖的,挨着母亲、拉着母亲的手,我不怕了。
  我胆小,根本就害怕走夜路。放了寿材的杂屋、山上有坟堆子的地方,我都是远远地绕着走的。不知道是不是神神鬼鬼的故事听多了,总觉得夜晚是幽灵们的世界。太阳一下山,它们都是要出来活动的。一个不留神,指不定就和哪路神、哪路鬼给撞上了。母亲也是相信有凶神、有恶鬼的。加上我小时候体弱多病,所以母亲就格外担心、紧张。下午出门,母亲总是叮嘱了又叮嘱。梅儿,日头落山你就赶紧回家啊。咱不赶时间,今天做不完,明天做。倘若是队里出工,赶早赶晚时间不由我定。母亲必会丢下饿得嗷嗷叫的猪们,置父亲归家后没晚饭吃会冲她吹胡子、瞪眼睛不顾,一路接来一路喊,梅儿,梅儿啊,你在哪?阿妈来接你,你不怕啊。
  咦,怎么这熟悉的声音这么清晰地传进我的耳鼓?梅儿啊,梅儿,你在哪里?你不怕啊,阿妈来接你了。是我因害怕产生幻想了吗?不,是真的,是母亲来接我了。声音就从前面那个山头远远地传来。
  心里一暖,所有的怕意全在听到母亲声音的那一刹消失。我亦放开了喉咙大喊,阿妈、阿妈我在这里。
  母亲听到我的回应,瘦小的身子比月移树影动的影子动得还快。一边动,还一边说。梅儿,我下午把你要带的东西都收拾好了。还炒了几升瓜子、炸了一些红薯片,给你带到学校去吃。在你那件的确卡的罩衣口袋里,我放了二十块钱。你不要做声,我没有告诉你阿爸。母亲走着说着,只四五分钟的时间,就出现在我的视线中了。
  月光下,母亲的脚步不太灵便,僵硬、刻板。那是几十年来,母亲不停地围着锅台、围着一家大小,转。阿转啊转木的;母亲的头发,是和月光一样的白了。那是半辈子的劳碌、艰辛,二姐、三哥、三姐的相续夭折催白了的啊。当然还有对十五岁就离开了她的身边,进城里读书的我的牵挂和惦念。
  鼻子一酸,几乎没忍得住要流下泪来。但我没让泪流下来,耸了耸肩,快步向母亲走去。
  弯弯的山道上,月亮的清辉照亮了我要前行的道路。
其他文献
德国人类学家史图博于1931、1932年先后两次,不畏艰险对海南岛黎族作田野调查,并写出了研究黎族的人类学名著《海南岛民族志》,在其书中字里行间,无不透露着他对黎族织锦的情有独钟!所到之处,“狂”买黎族妇女的服装;对于服装艺术的描绘,笔触特别细腻动人。他称赞黎族“妇女服装在海南岛土著居民中,最有艺术性和最美丽的纺织与刺绣,技术特别发达。”他从研究人类学的角度,十分重视黎族妇女服饰中的创造艺术,认为
期刊
耿飚,我国杰出的军事家、外交家。我国第一批派驻外国的十位大使之一。他一人曾同时出任瑞典、丹麦、芬兰等三国大使。  他的一生,经历丁数不清的大仗恶仗和大小战役,惊心动魄,辉煌传奇;他的一生,始终践行“三敬”:敢讲真话,敢做实事和敢负责任;他的一生,严于律己,对干部、对妻儿坚持原则,不徇私情。纵观耿飚91载的人生途程,无疑是人生的一部大书。    他是第一个敢于对阿尔巴尼亚说“不”的中国共产党人   
期刊
他是《花样年华》中深沉忧郁的梁朝伟,他是《无间道》中冷静复杂的刘德华。  他可以是“痴情情长剑”段誉,也可以是“口若悬河审死官”宋世杰。  他时而敦厚老实,时而清爽帅气,时而情深意重,时而狡诈多变。  他的声音总会在经意不经意间听到,他的名字却很少出现在视线里。  他是我们最熟悉的陌生人,香港顶级配音师,叶清。  深夜11点,耳机中传来了叶清熟悉的声音,温暖平和的质感立马让我回复精神抖擞。电脑那头
期刊
终于,终于来到了这座城市。  我以前来过这里吗?应该没有。可是不知为什么,我对这座城市却一点也不感到陌生。就好像这么多年来,有一个我至亲至爱的人就一直生活在这里,并且不时地把她生活的点滴与我分享。所以,我熟悉这里的一切。  可是,为什么我却怎么也想不起来,那个人是谁?  也许是我血缘上割舍不了的亲人,也许是我生命中不可或缺的朋友。  也许,这个人就是我自己。只不过,我忘记了罢了。  思绪触及了内心
期刊
2009年10月1日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英文网站和稍后的中文网站发布的编号为106号的新闻稿以及当日的《联合国新闻》对“黎锦技艺”这样描述:“黎锦,中国海南省黎族妇女创造的一种纺织技艺,集纺、染、织、绣于一体,用棉线、麻线和其他纤维等材料做衣服和其他日常用品。黎族妇女从小就从母亲那里学习扎染、双面绣、单面提花织等纺织技艺。母亲们通过言传身教,传授技能。黎族妇女仅凭自己的丰富想象力和对传统样式的了解来
期刊
[策划人语]  一家老旧的电影院,会让人勾想起最早对艺术的启蒙,尽管大多数人后来对电影艺术一无所成。电影就是这样的令人怀恋——中国电影的黑白记忆,让我们感受到无数激情。  100年过去了,中国电影感动了几代人,那种感动就像看电影的过程,是很有些讲究的,第一束光先打在大幕上,再在这光束里拉开大幕,有一种好戏开场的意思;而结束的时候,片子还未全部结束,大幕已经在台上了,最后的“完”或“剧终”的字样,大
期刊
女殡仪员越来越多    琳妮·杜威原来干的是管理工作,坐办公室的,每天上午9点到下午5点在办公桌前忙碌着,精疲力竭;她有点厌倦了,她回到大学里重新学习,想换—个职业。然而,她这次改变专业的决定,还是引起了不少人的吃惊;因为,她的“回炉”再学习不是为了将来谋个高薪经理活儿,或当个她从小爱好的艺术工作者,而是为了当个丧葬承办者或殡仪员。目前,她果然女口愿以偿,正在麻萨诸塞州牛顿市伊达山大学新英格兰学院
期刊
定居巴黎后,对法语中的一个空间名词——“广场”(Place),觉得有点蹊跷。在汉语中的“广场”,顾名思义,广场者广也,指的是城市中心的一个可以举行大型集会的空旷场所。通常一个城市只有一个,面积在数万至数百万平方米以上;譬如北京的天安门广场、广州的海珠广场、上海的人民广场等。巴黎却有很多Place(广场),不仅把阔大的8公顷面积的协和广场叫广场,还把只有几十平方米的弹丸之地也叫广场,岂不是形象大于本
期刊
青春时光,恰巧遭遇中国电影的淡季。小学二年级时,“文革”开始。命运多舛的中国电影,是首当其冲被认定要大大地革一回命的。    “中国电影新闻简报”    在“文革”前的1964年,就批判了《北国江南》、《早春二月》等影片,继而又把《林家铺子》、《不夜城》等十部电影打成了“大毒草”。电影的淡季,其实早早就已出现。一是投拍的新电影不多,二是题材狭窄且品种单一。到了“文革”后,国产故事片基本上就处于停产
期刊
芙蓉姐姐们的狂欢    芙蓉姐姐第一次上报是这样的:“既没有任何预告,也没有任何起因,一个叫‘芙蓉姐姐’的人成为中国网络上的热门人物。”   芙蓉姐姐的人物介绍是这样的:“芙蓉姐姐”,一个来自陕西,游荡在清华、北大的边缘人。2005年初,“芙蓉姐姐”令人叫绝的照片、以及“狂舞清华”的视频片段被清华、北大以及国内无数个BBS转载,顿时成为今年中国互联网上炙手可热的的物。“芙蓉现象”引来议论狂潮。有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