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古以来,关于写作的诀窍流传着这样一句话:“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确如此,阅读与写作之间就是有着这样血脉相连的关系。不经过大量的阅读,写出的文章就如同枯树,徒具其形,索然无味;不经过深入思考的阅读,写出的文章,纵有华丽辞藻的堆砌,毫无内涵,也很难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因此,要想写出好文章,阅读,特别是有效的阅读的确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我们的学校是一所农村小学,学生的写作普遍存在这样的现象:学生对写作毫无兴趣,甚至当做一种负担;学生的观察力与想象力十分匮乏;写出的文章语言单调、内容空洞;普遍学生家庭中没有良好的阅读氛围,很难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等等。如此一来,写作教学就变得十分棘手,教师教着吃力,学生收获也不大。究其原因,还是学生的阅读没有到位,课内阅读量有限,又没有课外阅读的习惯,或者毫无计划、漫无目的、不假思索地课外阅读。
正是由于这一现象,令我开始关注阅读教学。一个偶然的契机,让我初见了“群文阅读”。群文阅读是最近两年在我国悄然兴起的一种具有突破性的阅读教学实践。群文阅读就是师生围绕着一个或多个议题选择一组文章,而后师生围绕议题进行阅读和集体建构,最终达成共识的过程。关于群文阅读的意义,我在这里就不做过多的阐述了。群文阅读的形式也并不单一,可以“课内多篇”、“课外多篇”、“课内一篇+课外多篇”、“整本书阅读”等等。教学目的不同,组文的方式也不同。那么如何运用群文阅读来进行写作指导呢?由于农村小学教学方式的局限性,我仅就“课内一篇+课外多篇”的课型来谈谈我的几点浅见:
一、以课文为立足点,确定议题,组合群文。
议题是一组选文中蕴含的可以供师生展开讨论的话题,是群文阅读的灵魂,文本因它而选,教学因它而立,建构因它而生。
在部编教材中,每一册,每一个单元都依据新课标,围绕学生的核心素养设置了人文与语文双线目标。教学目标如此清晰,也就便于教师对于议题的确立。
议题可以围绕写作技巧的训练点确立从而組文。例如从课文中学习人物的语言描写,可以确定议题“不同的人说不同的话”、“说话见性格”等等,然后围绕议题组建课外群文或者群段(中年级可以组建群段),那么可以组建的文章比如:《清贫》、《秋天的怀念》、《凤辣子初见林黛玉》等。《清贫》中,对于敌人与方志敏的语言描写截然不同,敌人的虚伪、狡猾、恼羞成怒,方志敏的冷静、大义凛然都可以通过人物的语言感知出来;《凤辣子初识林黛玉》当中,同样是有两个性格特点鲜明的人物,王熙凤和林黛玉,对这两个人物的语言描写也是迥然有别。因此,在围绕学习人物的语言描写而确立的议题来进行群文阅读时,可选取这样有代表性的文章来进行研读。
议题还可以围绕人文目标来确立从而组文。例如从一个单元的文本中感悟亲情,可以确定议题“父亲”、“母爱”等等,组文时则要侧重群文的人文情怀。例如以“父亲”为议题,组建文章可以选《父爱深深》、《背影》、《父亲的画面》,通过研读文章中的主要情节来感悟父亲的爱,而不能选择侧重对父亲外貌描写、特长爱好介绍的文章。
二、以议题为切入点,精读一篇,群读多篇
议题是整堂课的灵魂,一个好的议题不但可以串联着整个课堂,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课堂上,围绕议题,师生就课文展开讨论,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阅读或写作需求自主精读探究课文中与议题相关的部分。
精读一篇也可以非全篇,课文只是我们让学生获得知识与能力的辅助工具,切不可本末倒置,为了学课文而上语文课。课堂上一定要做到对课文有所取舍,精读与教学目标有关的部分,不要全篇文章咬文嚼字,面面俱到只能是蜻蜓点水。例如《桂林山水》,如果议题确立为对写景文章结构的探究,那么在教学时,则侧重研读文章的结构,而对文中优美词句的品析,便可以酌情简略。比如,教师可这样进行引导:《桂林山水》中,为了证明“桂林山水甲天下,阳朔山水甲桂林。”这句话,作者都给我们介绍了桂林的什么风景呢?(漓江的水、桂林的山、桂林的洞)那么围绕这三方面,作者又分别介绍了它们的哪些特点?可以用非连续性文本来表示,如结构图、表格,让学生通过自己绘制非连续性文本,对文章的结构有非常直观且鲜明的理解,而对于其中的优美句子的品读可在讨论时穿插其中,不做重点分析。
群读的多篇也是如此,因为有了议题,学生会循着议题指引的方向阅读。可以略读、粗读无关内容,不用担心学生会因为文章多而不知道读哪里,无从下手。这样大大提高了阅读的效率,也加深了学生对写作技巧的理解。
三、以目标为中心点,当堂训练,读写转化
群文阅读之后,学生对议题也有了自己的理解,这时将自己所学或探究所得的东西内化为自身的能力也就成了他们最迫切的心理需要,在学生最需要的时机给予他们实践的机会便会事半功倍。因此,当堂训练就显得尤为重要。
因为课堂上的时间有限,这时的“写作”与写作课不同,如果目标是遣词造句的训练,那么可以让学生写一段话;如果目标是布局谋篇的训练,那么可以让学生进行写作材料的组建。教师可根据具体情况来进行安排。但无论是写什么,写多少,都要围绕目标来进行,并且做到及时性。
在写作后,或者第二课时,一定要有写作评价,给学生改正、提升的机会,激发他们的写作热情,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以上就是我针对在农村小学中运用群文阅读进行写作指导的几点拙见,当然,我的探究之旅才刚刚起程,“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作者单位:保定市莲池区杨庄乡中阳小学)
我们的学校是一所农村小学,学生的写作普遍存在这样的现象:学生对写作毫无兴趣,甚至当做一种负担;学生的观察力与想象力十分匮乏;写出的文章语言单调、内容空洞;普遍学生家庭中没有良好的阅读氛围,很难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等等。如此一来,写作教学就变得十分棘手,教师教着吃力,学生收获也不大。究其原因,还是学生的阅读没有到位,课内阅读量有限,又没有课外阅读的习惯,或者毫无计划、漫无目的、不假思索地课外阅读。
正是由于这一现象,令我开始关注阅读教学。一个偶然的契机,让我初见了“群文阅读”。群文阅读是最近两年在我国悄然兴起的一种具有突破性的阅读教学实践。群文阅读就是师生围绕着一个或多个议题选择一组文章,而后师生围绕议题进行阅读和集体建构,最终达成共识的过程。关于群文阅读的意义,我在这里就不做过多的阐述了。群文阅读的形式也并不单一,可以“课内多篇”、“课外多篇”、“课内一篇+课外多篇”、“整本书阅读”等等。教学目的不同,组文的方式也不同。那么如何运用群文阅读来进行写作指导呢?由于农村小学教学方式的局限性,我仅就“课内一篇+课外多篇”的课型来谈谈我的几点浅见:
一、以课文为立足点,确定议题,组合群文。
议题是一组选文中蕴含的可以供师生展开讨论的话题,是群文阅读的灵魂,文本因它而选,教学因它而立,建构因它而生。
在部编教材中,每一册,每一个单元都依据新课标,围绕学生的核心素养设置了人文与语文双线目标。教学目标如此清晰,也就便于教师对于议题的确立。
议题可以围绕写作技巧的训练点确立从而組文。例如从课文中学习人物的语言描写,可以确定议题“不同的人说不同的话”、“说话见性格”等等,然后围绕议题组建课外群文或者群段(中年级可以组建群段),那么可以组建的文章比如:《清贫》、《秋天的怀念》、《凤辣子初见林黛玉》等。《清贫》中,对于敌人与方志敏的语言描写截然不同,敌人的虚伪、狡猾、恼羞成怒,方志敏的冷静、大义凛然都可以通过人物的语言感知出来;《凤辣子初识林黛玉》当中,同样是有两个性格特点鲜明的人物,王熙凤和林黛玉,对这两个人物的语言描写也是迥然有别。因此,在围绕学习人物的语言描写而确立的议题来进行群文阅读时,可选取这样有代表性的文章来进行研读。
议题还可以围绕人文目标来确立从而组文。例如从一个单元的文本中感悟亲情,可以确定议题“父亲”、“母爱”等等,组文时则要侧重群文的人文情怀。例如以“父亲”为议题,组建文章可以选《父爱深深》、《背影》、《父亲的画面》,通过研读文章中的主要情节来感悟父亲的爱,而不能选择侧重对父亲外貌描写、特长爱好介绍的文章。
二、以议题为切入点,精读一篇,群读多篇
议题是整堂课的灵魂,一个好的议题不但可以串联着整个课堂,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课堂上,围绕议题,师生就课文展开讨论,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阅读或写作需求自主精读探究课文中与议题相关的部分。
精读一篇也可以非全篇,课文只是我们让学生获得知识与能力的辅助工具,切不可本末倒置,为了学课文而上语文课。课堂上一定要做到对课文有所取舍,精读与教学目标有关的部分,不要全篇文章咬文嚼字,面面俱到只能是蜻蜓点水。例如《桂林山水》,如果议题确立为对写景文章结构的探究,那么在教学时,则侧重研读文章的结构,而对文中优美词句的品析,便可以酌情简略。比如,教师可这样进行引导:《桂林山水》中,为了证明“桂林山水甲天下,阳朔山水甲桂林。”这句话,作者都给我们介绍了桂林的什么风景呢?(漓江的水、桂林的山、桂林的洞)那么围绕这三方面,作者又分别介绍了它们的哪些特点?可以用非连续性文本来表示,如结构图、表格,让学生通过自己绘制非连续性文本,对文章的结构有非常直观且鲜明的理解,而对于其中的优美句子的品读可在讨论时穿插其中,不做重点分析。
群读的多篇也是如此,因为有了议题,学生会循着议题指引的方向阅读。可以略读、粗读无关内容,不用担心学生会因为文章多而不知道读哪里,无从下手。这样大大提高了阅读的效率,也加深了学生对写作技巧的理解。
三、以目标为中心点,当堂训练,读写转化
群文阅读之后,学生对议题也有了自己的理解,这时将自己所学或探究所得的东西内化为自身的能力也就成了他们最迫切的心理需要,在学生最需要的时机给予他们实践的机会便会事半功倍。因此,当堂训练就显得尤为重要。
因为课堂上的时间有限,这时的“写作”与写作课不同,如果目标是遣词造句的训练,那么可以让学生写一段话;如果目标是布局谋篇的训练,那么可以让学生进行写作材料的组建。教师可根据具体情况来进行安排。但无论是写什么,写多少,都要围绕目标来进行,并且做到及时性。
在写作后,或者第二课时,一定要有写作评价,给学生改正、提升的机会,激发他们的写作热情,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以上就是我针对在农村小学中运用群文阅读进行写作指导的几点拙见,当然,我的探究之旅才刚刚起程,“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作者单位:保定市莲池区杨庄乡中阳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