渐入佳境,掷地有声

来源 :数学教学通讯·高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ccessy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高效课堂的教育改革中,数学课堂的教学逐渐形成“自主先学,小组讨论,交流展示,质疑拓展,检测反馈,总结反思”的教学课堂模式. 这种模式下,教师要变课堂教学的“主宰者”为学习活动的指导者、组织者、协助者.教师充分把时间留给学生,把讲台留给学生,把发现留给学生,让学生一起分析、猜想、归纳,然后共同学习,互帮互助,发扬教学民主,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意识.
  关键词:高效课堂;设计反思;直线的斜率;小组讨论
  前段时间笔者有幸参加了本市的一次县县行课改汇报课. 在高效课堂的教育改革中,数学课堂的教学逐渐形成“自主先学,小组讨论,交流展示,质疑拓展,检测反馈,总结反思”的教学课堂模式. 这节课是苏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必修2第二章第一节第一课时《直线的斜率》,在准备这节课时,笔者一直思考,学生已经会或者自己可以学会什么知识?课堂上要学什么知识?本文是笔者在此活动中的三次磨课中的不同的反思和思考,将磨课中的设计(以下称设计一和设计二),与反思之后的最后一次设计(设计三)进行对比与反思,谈谈数学课堂教学设计的“思前想后”.
  教学设计与反思:
  [?] 课堂的导入从杂乱到有序
  【设计一】
  1. 在同一个坐标系内,画出一次函数y=x 1,y=2x 1,y=-x 1的图象,并观察它们的共同特点与不同特点.
  2. 给你一个边长为100 cm的正方形,和一个腰长为30 cm的直角三角板,你怎么画正方形的对角线?
  【设计二】
  预习课本第77页和第78页,初步感受坡度和斜率的概念.
  1. 下图,这是我们熟悉的两个滑梯A,B,你更喜欢滑哪个?怎么刻画它们的“陡”与“缓”?
  【设计三】
  自我尝试:(课堂实录片段)
  预习课本第77页和第78页,尝试完成以下探究,初步感受坡度和斜率的概念及异同.
  1. 如图2,滑滑梯这个游戏,大家都玩过,如果要增加刺激性,你想如何改造?如何来刻画它的“陡”与“缓”?
  学生1:(学生将自己的改造方法用实物投影仪展示)我认为要想增加滑梯刺激性,就要让滑梯更陡些. 方案一:宽度不变,增加它的高度;方案二:高度不变,缩短它的宽度.其他同学还有需要补充的吗?
  学生2:也可以高度,宽度同时变,但得保证高度/宽度这个比值变大,就可以让坡度变陡.大家还有补充吗?(掌声响起)
  教师:这位同学总结很到位,坡度大,实际上就是高度与宽度这个比值大.
  【设计反思】:
  [设计一] 先通过问题1、2让学生自主回答,感悟确定直线的要素.和后面的概念的引入不连贯,有点脱节.
  [设计二] 从生活实例直接到研究数学问题,比设计一流畅多了.但问题2的提出,想让学生从具体的直线着手研究,再到一般问题. 可是学生还是比较茫然,不知该如何讨论回答.
  [设计三] 第三次的修改中,滑梯的数学化的图形改成了三角形,并让学生动手去改造设计的方案,使滑梯更陡. 这样直观性、目的性和操作性更强了. 滑梯的引入能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感知认识,使得课堂气氛异常活跃,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并通过学生实际操作,发表个人意见,能很快将坡度的概念呈现出来,更有利于学生接下来对新知识的探究,建立新旧知识的矛盾.
  精妙得体的导入,往往是上好一节数学课的好开端.数学学习的兴趣是学生学习内动力的源泉、保证. 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进入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 因此,在课堂导入中,通过创设滑梯一例情境,能让学生,感觉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 激起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兴趣和欲望,自然地进入探究直线的斜率的学习.
  [?] 概念的探索:从茫然到有据
  【设计一】
  1. 生活中有涉及倾斜程度的例子吗?请你举例说明它们是怎么刻画倾斜程度的?
  2. 类比生活中楼梯、滑梯、山坡的倾斜程度的刻画,小组讨论思考:数学中,直线的倾斜程度如何来刻画?
  【设计二】
  1. 以下的两条直线有什么区别?怎么将这种区别数量化?
  2. 一般的,直线的斜率如何定义?
  【设计三】
  1. 在同一个坐标系内,画出一次函数y=x 1,y=2x 1,y=-x 1对应的图象l1,l2,l3,并观察它们的共同点和不同特点. 思考确定直线需要几个要素?类比坡度,如何来刻画直线的倾斜程度?(PPT呈现)
  教师:对于第二个问题,同学们在课前预习时已经有了自己的想法,现在同学们带着下面的任务在小组内讨论交流.
  小组活动:(PPT呈现要求)
  (1)检查所画直线的正确性,分享画直线的方法,通过比较它们的共同点和不同点,进一步感受确定一条直线所需的要素;
  (2)类比滑梯的刻画,如何计算出直线l1与l2哪条直线更陡?
  (3)通过计算,你能区分直线l与l的倾斜程度吗?
  讨论结束后,小组代表展示讨论交流成果.
  学生3:我们组认为,对于问题(1),画直线时只需要选取两个点即可,也就是说,两点就能确定一条直线. 三条直线的共同点是都过一个点,但是他们的倾斜程度不同,所以直线是不同的. 由一个点和直线的倾斜程度也能确定一条直线.
  对于问题(2),我们组认为,如图(学生实物投影仪展示),在直线l1上选两点(-1,0),(0,1)就可以构造出直角三角形,从而计算坡度为1,同理计算直线l2的坡度为2,我们能发现l2更陡. 其他组有什么意见吗?   学生4:我们组在计算l1的坡度时,选取的两点为(0,1),(1,2),与你们选取得两点不同,但计算坡度是一样的. 是不是计算坡度时可以任意选两点吗?
  众生:当然一样了,两个相似三角形对应边成比例.
  教师:问题问得好,同学们答得也漂亮.我们只要在直线上任意选两点即可.
  学生3:对于问题(3),我们计算它们的坡度,发现坡度相同,但是倾斜方向不同,看来仅仅用坡度无法区分这两条直线了. 其他组有好办法区分它们吗?
  教师:这位学生代表讲述得很详细,同时他又提出了一个新的问题,坡度无法刻画倾斜程度同,但方向不同的直线,看来我们需要拓展一个新的量来刻画.其他组有什么想法?
  学生5:老师,我们组有想法,但还不完整. l1和l3与x轴的交点不同,一个与正半轴相交,一个与负半轴相交,也就是说相对于x轴的正方向倾斜程度是不同的,我们组觉得应该用正负号来体现倾斜程度的不同.
  学生6:我们组认为,直线l1的方向是从左下到右上,l3的方向是从右下到左上. 既然有方向,我们在直线上取两点计算时,就找准方向,这样就有正有负了.
  教师:这两位同学都提到方向性,想法非常好,从一个点到另一个点来作差计算,大家动手计算下,是不是这样就能区分l1与l3了?
  (通过学生的验证,发现这样计算是可以的)
  教师:那么我们就用这个比值可以准确地刻画直线的倾斜程度,称为直线的斜率. 大家觉得该如何给直线的斜率下定义?
  学生7:(生板书)已知两点P(x1,y1),Q(x2,y2),如果x1≠x2,那么直线PQ的斜率为
  k=.
  学生8:分母不能为零,即要求x1≠x2.如果x1=x2,那么k不存在(斜率不存在),此时直线PQ⊥x轴.其他同学还有补充吗?
  学生9:既然是按点的顺序来写,斜率也可以这样表示
  k=(x1≠x2).
  教师:这几位同学已经把问题表述得很清楚了,对于一条(与x轴不垂直的)直线而言,它的斜率是一个定值,由该直线上任意两点确定的直线的斜率总是相等的. 斜率刻画了直线的方向,要注意公式中坐标对应性的和谐美.
  这是我们这节课共同努力获得的重大研究成果“直线的斜率”(板书课题). 这种用代数方法来解决几何问题的思想正是解析几何的核心.
  【设计反思】
  [设计一] 从生活实例中,理解“坡度”刻画楼梯、山坡、滑梯之类的陡峭程度. 再回到数学中的问题. 小组讨论第四个问题时,问题提得有点“大”,学生的讨论有点无所适从,只能根据预习情况直接回答出斜率的概念,却少了探究的过程.
  [设计二] 但问题2的提出,想让学生从具体的直线着手研究,再到一般问题. 可是这个问题“两条直线有什么区别?怎么将这种区别数量化”?很多学生在量化区别时还是比较茫然,不知该如何讨论回答.
  [设计三] 在问题2小组活动时,教师给学生指明了小组讨论交流的目标和任务,使得学生有目的、有任务地去思考问题. 在设置学生讨论任务问题(2) “类比滑梯的刻画,如何“计算”出直线l1与l2哪条直线更陡”,刚开始用“刻画”一词,学生不知道从什么角度去研究问题,学生讨论问题时只是通过预习能说出用直线的斜率来刻画,但是并没有深入得去探究到底怎么去研究这个问题,学生还是有点茫然. 后来又改用“计算”一词,想让学生在已有的认知结构中,能否按“坡度”来比较直线的陡与缓. 再去设置问题(3),学生通过计算,发现再用“坡度”已经无法刻画陡峭程度相同但方向不同的两条直线的陡与缓了,学生必须想办法找到一个新的量去区分它们,更能调动学生的思维,从而让学生体会到斜率的概念的必要性与合理性.
  学生学习新知识之前,是具有一定的原有的认知结构,学生往往利用原有的认知结构来同化新知识,当原有的认知结构不能同化新知识时,就产生了认知冲突. 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有意设置一些恰当的问题,诱发学生产生认知冲突,不断形成悬念,可以使学生的认知结构产生不平衡,从而出现欲答不能、欲罢不忍的心理状态,由此调动其全身心地投入学习活动中,从而有效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对这个问题的探究正是本节课的核心问题,当学生遇到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教师要设计有梯度,逐渐有难度的问题,可以激起学生探索的热情,让知识本身吸引学生,不需要任何标签与点赞,就可以让小组及时展开讨论,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认识和观点,寻求解决问题的最佳路径,真正达到生生互助. 这样能使得每个学生在亲自经历的两种不同方法的尝试后,再给学生机会提出自己的见解,在讨论、交流、探究中,形成多种认知冲突,学生的思路会越来越明确,从而增强自信心. 可见真正的有效教学体现在“自己学,互助学”.
  [?] 习题的选取从无章法到有逻辑
  【设计一、二】
  例1 已知直线过两点P(3,2),Q(3t,t),如何求直线的斜率?
  例2 在同一个坐标系内,画出一次函数y=x 1,y=2x 1,y=-x 1的图象,并分别求出它们的斜率.
  【设计三】
  例1 如图4,直线l1,l2,l3都经过点P(3,2),又l1,l2,l3分别经过点Q1(-2,-1),Q2(4,-2),Q3(-3,2),试计算直线l1,l2,l3的斜率.
  例2 经过点(3,2)画直线,使直线的斜率分别为:(1);(2)-;(3)0.
  小组活动(PPT展示小组活动的要求):
  (1)推荐两名学生板书题1和题2(1).
  (2)由题1思考:根据三条直线在坐标系中的分布情况,你有什么发现?
  (3)题2中的(1),交流你们的解题方法. 把你们组的解题方法写在公共白纸上.   (板书的学生10讲出自己的做题思路.第一题讲解完后回答问题(2),并做以下变式练习.)
  变式练习1:已知直线过两点P(3,2),Q(3t,t),如何求直线的斜率?
  (涉及直线的斜率,必须考虑斜率是否存在.)
  变式练习2:求直线y=x 1,y=-x 1与的斜率.
  (学生讨论的过程中发现了直线的斜率恰好是一次项的系数.)
  教师:若直线斜率确定了,直线能确定下来吗?多少条?他们之间的位置关系是怎样?
  学生11:无数条直线,它们互相平行.
  教师:对于例2 ,直线能确定下来吗?你能画出直线吗?
  (板书第二题的学生12讲解:已经知道一个点了,我们的目标是再确定一个点.
  这样我们就能画出了直线.
  并问:其他学生还有补充吗?
  学生13:上面的方程,解有无数多组,应该是个不定方程. 所以,方程应该有无数组解.我们可以“取”出一个特殊点,就可以画图象了.
  教师:很好,大家都应该向你学习这种细心的好习惯,大家做题一定要注意规范解答.
  学生14:可以用待定系数法,设直线方程y=x b,过点(3,2),所以b= -,然后就可画出直线.
  学生15:可以选(0,0),(4,3)两点,画出直线,再过(3,2)作出平行线即可.
  学生16:根据斜率的定义,可以将(3,2)水平向右移动4个单位,再竖直向上移动3个单位,得到点(7,5).
  众生掌声响起,这个方法更方便.且很多学生说根据生16的方法找点,可以找到无数个点.
  教师:同学们的好点子很多,请同学们选择你喜欢的方法来做(2)和(3).
  【设计反思】
  [设计一、二] 刚开始认为课本上题目较为简单,学生提前预习后应该能掌握,课堂上可以直接变式提高. 可让学生做后,发现书本上能从例题中提炼出来的知识与方法却无法提炼与变式.题目显得空洞.
  [设计三] 将课本上的例题作为基础问题,然后再加以变式练习. 让学生演算,讲解自己的做题思路,矫正. 接着再讲解:根据三条直线在坐标系中的分布情况,你有什么发现?让学生观察斜率的符号的关系. 通过例2简单问题,从很多学生的不同做法中体会斜率的真正含义,和斜率的作用.
  同一个问题,通过变换问题的部分条件和设问方式,在原有的认知冲突消失后,不断出现新的认知冲突,学生的认知状态经历了“平衡—不平衡—平衡—不平衡”的发展过程,使学生的思维处在不断的碰撞、调整、兴奋之中,是学生对问题的认识不断深化,思维水平不断提高. 同一个问题,学生用多种方法解题,扩展了思维,体验到解题时有方法,方法多,方法好,从而树立了学生学习信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检测促学:
  1. 已知过点A(-1,2m), B(m,m 3)的直线l的斜率为2,则实数m的值为__________.
  2. 已知直线l的斜率k=2,直线l上有一点P(2,3),若将点P沿x轴方向右移3个单位,则再沿y轴方向上移__________个单位后,所得到点P1仍在直线上.
  [?] 课后反思
  1. 让概念的“出场”再迟缓些
  这节课概念的引入是一难点,本课作为解析几何起始课,担负着一门学科的入门教育重任. 因此,学生掌握数学概念与否,并不在于他们能够一成不变地记下了有关概念的表述,而是要经历概念建立的过程:概念是怎么来的;体会概念建立的方法;为什么要建立这样的概念(必要性),这样建立概念是合理的吗(可行性),从中体会解析几何这门学科的基本特点,为进一步学好解析几何打下思想方法基础.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提到:“善于退,足够地退,退到最原始而不失重要性的地方,是学好数学的一个诀窍.”所谓“退”,就是把一个较复杂的问题“退”到最原始、最简单的问题,再以这些问题为出发点,去解决问题,接受新知. 本节课笔者设计滑梯引入,能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感知认识,并通过学生实际操作,能很快感悟坡度的概念,更有利于学生接下来对新知识的探究,建立新旧知识的矛盾.把握概念的本质属性,完成从具体到一般的抽象,达到概念的自然形成和“一切皆出吾之心”的境界. 从这一点上讲,拉长活动过程,推迟概念“亮相”的时间,不仅是有益的,而且是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 本节课建构斜率的概念,花了二十多分钟的时间,可能稍显长了些,但笔者认为是值得的.
  2. 让概念的生成再自然些
  学生对概念的建立与掌握,要经历从具体到抽象、从抽象到具体、再从孤立到系统的过程;概念的教学,是数学活动的过程;笔者设计滑梯引入,并让学生动手去改造设计的方案,使滑梯更陡,这样让数学离生活更近些,让学生从生活中更自然地感受到了数学. 让概念的学习,不仅要获取并掌握概念,而且要体验概念形成的过程与方法.建构概念时,教师设计出有梯度,逐渐有难度的问题,可以激起学生探索的热情,让学生在讨论、争辩、交流、补充中寻求解决问题的最佳路径,更自然地得到概念. 在进行课堂小结时,笔者有意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去回顾概念建立的过程.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学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的主动发现与探究,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而教师,则是数学教学活动的向导. 从这一点上说,笔者也许做了一点有益的尝试.
  3. 让小组合作更主动些
  当前课改形式下,学生才是课堂教学的主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已经深入了我们的课堂教学. 我们提倡课堂上运用小组合作学习,引导学生小组交流,讨论、互教互学,汇报反馈. 对于新的数学知识,如果只靠教师一人教授,缺少学生的亲身体验,知识内容永远无法为学生所掌握. 而如果只交给学生自己去思考应用,又难免为个人的思维角度不广所限制. 因此,为了突破重难点,笔者主要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估算验证等学习方式,在思考交流、小组讨论的数学活动中既能够让学生真正触摸到知识本身,又能够让学生在自主实践知识的过程当中互相启发、激发思考,无需教师的主导同样能够实现对知识的深入探究. 但是小组讨论中,教师给学生指明了小组讨论交流的目标和任务,充分把时间留给学生,把讲台留给学生,把发现留给学生,让学生一起分析、猜想、归纳、发现问题的着手点在哪,然后共同学习,互帮互助,发扬教学民主,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意识. 这样的课堂就有了生机,有了生命,就能培养出有生命力的学生、有智慧的学生.
其他文献
Shelby, who plays Bella in the recent Sony Pictures release A Dog’s Way Home, has all the traits of a celebrity pooch1: bright, golden eyes, expressive eyebrows, and a big, brown nose. However, the pi
摘 要: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专家和学者们一直在对各科教材进行着研究和调整,希望能够通过对教材的改变来加强学生的学习效果. 但是学生是通过教师在课堂上对教材内容的讲解来获得知识的,所以教师是连接教材和学生之间的关键桥梁. 高中数学教材的二次开发是将教材和教师的教学结合起来的一种全新的方法,更加适合高中学生对数学的理解和掌握.  关键词:高中数学;教材;二次开发;改革  教材是学生学习的最权威的依据,
颜丹 选译  Time zones, a novel concept in the 1800s, were created by railroad officials who held meetings in 1883 to deal with a major headache. It was becoming impossible to know what time it was.  The c
[摘 要] 为更好地实现课标中提高学生能力和培养核心素养的教学目标,笔者在“任务驱动”教学方法的理论基础上,尝试探索了以连锁型题目链为载体的任务驱动式“题链”教学法. 本文将简析“题链教学”的含义、现实意义、优势和题链设计原则,并以“平面向量三点共线定理”的教学为例,展示题链设计和运用“题链教学”实现教学目标的过程,并分享教学感悟.  [关键词] 题链设计;题链教学;提高能力;构建知识体系;意义;
August is one month in which no national holidays are scheduled. The month is popular for family vacations and road trips, so expect high capacity in seashore or mountain towns. In general, cities are
The Rainbow Bridge/by Cynthia L00mis Gurin彩虹橋
摘 要:高考数学复习是对高中阶段三年所学数学知识的系统性、条理性、重点性的回顾、提炼、总结和巩固. 要提高考生复习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教师必须在复习中抓实五大环节:注重审题——准确领会题意,提高解题效率;变式训练——拓展思维空间,加强知识联系;解题反思——巩固所学知识,提升解题能力;强化渗透——渗透数学思想,掌握解题方法;夯实基础——回归课本基础,有效针对训练.  关键词:高考数学;复习教学;五大环
The sense of coolness on my skin shocked me fully awake. My body floated in an amazing space. I was weightless. Nothing bound me down, not even gravity1. For once in my life, I felt free. Stars were e
沙漠之手
期刊
摘 要:高中数学教学应当强调学以致用,需要培养学生良好的直觉思维水平. 在高中数学新知结束之后,利用生活中的数学,利用跨学科知识运用中的数学,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并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事实证明,良好的数学应用水平最终体现在数学应用的直觉上,因此数学应用教学的有效性,最终体现为提高学生的数学直觉水平.  关键词:高中数学;数学应用;有效教学  中国教学有着一贯的“学以致用”的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