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改革,语文教材引入了大量文质兼美的课文,这些文本含蕴丰厚,教师不用心把握,难以深入理解,这无疑给语文教学增加了难度。如果不正视这个问题,语文课的效用必然要打折扣。因此,笔者以为,语文教学的精要正在于:反对“轻慢文本”,提倡“深入解读”。
提倡深入解读,首先是教师要深入解读文本,才能在课堂上做到开合有度,游刃有余。其次,教师要引导学生深入解读文本:既提示要领,又教给学生方法,说白了就是引导学生把书读破。
怎样才能把书读“破”呢?笔者认为,首先我们应该要明白语文教学为学生终身学习语文“奠基固本”的目的性。“基”是学生的语文基本功,“本”是学生对语文的情感、兴趣和学习方法。“奠基固本”就是要在语文教学中加强语文基本功训练,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培养学生对语文的情感和兴趣。对语文而言,没有扎实的基本功,就谈不上深厚的人文底蕴。于永正老师说过,语文的应有之义是“字、词、句、段、篇”,是“听、说、读、写”;一篇课文,第一是语言文字,第二才是人文思想;语文能力怎样炼出来?靠的是读、靠的是写——书是读出来的,作文是写出来的。
优秀的语文教师非常重视基本功训练,而且训练得很有艺术。
下面是孙双金老师怎样教学词语——《二泉映月》开始时的一个片段——
师:本课的词语比较多,老师列了一下,请一位同学起来读一遍(展示平台展示)。
生读。
师:他是横着读的,看看,还有什么方法读,为什么?生思考后起来竖着读了一遍。
师:他竖着读,为什么呀?
生:因为每列词语就是一个类别。第一列是写月光的,第二列是写阿炳经历的,第三列是写曲子风格的。
师:知道了各组词语的类别,就很容易知道他们的意义和风格了,请大家读读,读的时候要把这种意义和风格读出来。
生读后。
师:从同学们的读中可知,同学们对大部分词语的意思已经弄懂了,现在,请把不懂的提出来。
生:我不明白“静影沉璧”的意思。
师:全不懂,还是有些不懂?
生:不懂“沉璧”。
师:“沉璧”是比喻用法,“沉”是沉下去,“璧”是一种玉,“沉璧”的意思是像沉潜在水中的玉璧。现在知道了吗?
生:“静影沉璧”的意思是月影映入水底,像沉潜的玉璧。
师:好,准确理解了,谁来读一读?
生读:静影沉璧。
师:他没有把这个词的意思读出来。这个词是用后面的“沉璧”比喻前面的“静影”,同学们想想:该怎样读?——谁再来读一下?
生:静影—沉—璧。
师:同学们从他的朗读中看到那景象了吗?
这个片段,一是运用分类的方法教学词语,显得快捷而有新意;一是用读来引导和促进学生对词语的理解,形式简便却效用非常。像这样的训练,经常开展,我们还会担心学生的头脑积累不起来丰富的词汇吗?我们还会哀叹学生的基本功不扎实吗?
有了扎实的基本功之后,我们就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领会感受文章感情,品味意境了。
让我们再来看看窦桂梅教学生读《游园不值》(应怜屐齿印苍苔,小叩柴扉久不开。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的一个片段:
(欣赏完春天红艳的花、青翠的苍苔的课件以后)
师:亲爱的同学们,欣赏这如画般的美景,诗人和我们都饱含了一种情感,我们从诗里的一个字可以看出来,——哪个字?
生:“怜”。
师:诗人那是怎样的一个“怜”啊?下面,请同学们默读这首诗的第一句,推敲推敲:诗人对“苍苔”的“怜”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生:从“印苍苔”的“印”字,可以看出来诗人的“怜”。
师:为什么呢?——看谁能说得更具体!
生:诗人是“印苍苔”而不是“踩苍苔”。
师:请你好好给我们讲讲,他为什么不用“踩”,而用“印”?
生:诗中的苍苔青翠娇嫩,一派生机与美好,富有春天的完美意境,作者不想把脚落上去“踩”,他怕“踩”坏了这春天的意境。
师:说得好啊!小小的木屐印痕,本是踩上去的,留下的却是“印”!——这就是诗人的“怜”啊。同学们,叶绍翁为何在那天穿的是木屐鞋?
稍顿。
生甲:可能是身份的象征吧。
生乙:可能是因为休闲吧。
生丙:他爱春天。
师:你们的知识视野真宽,在古时,穿木屐的确是一种身份的象征。李白就有:“身登青云梯,脚著谢公屐”的诗句。总之,作者这样不同平常的穿戴打扮了去游园,确实表达了他对春天的无限热爱、对园主人的无限热爱。尽管如此地爱,但毕竟还是在青青的苍苔上留下了“印”,这说明作者在“爱”中,还有什么?
生:惜!
师:由此可见,一个“怜”字在这里表达了什么感情?
生:爱中有惜!
师:说得好极了!现在,让我们把这种感觉读出来,请注意那个“印”字。
这时,有两个学生先后读了这句。(一个把“印”重读,一个读得比较轻)
师:这位同学的脚步比那位同学的轻,很好!
我个人在十几年前就读过这首诗,可是,真正深刻地领悟,还是在我听窦老师讲这堂课的时候。“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如果我们的每一堂课,都能像窦老师这般指导学生把书读破,我相信,不但我们的教学质量会有很大的提高,我们的语文课堂还会深受学生的喜爱!■
提倡深入解读,首先是教师要深入解读文本,才能在课堂上做到开合有度,游刃有余。其次,教师要引导学生深入解读文本:既提示要领,又教给学生方法,说白了就是引导学生把书读破。
怎样才能把书读“破”呢?笔者认为,首先我们应该要明白语文教学为学生终身学习语文“奠基固本”的目的性。“基”是学生的语文基本功,“本”是学生对语文的情感、兴趣和学习方法。“奠基固本”就是要在语文教学中加强语文基本功训练,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培养学生对语文的情感和兴趣。对语文而言,没有扎实的基本功,就谈不上深厚的人文底蕴。于永正老师说过,语文的应有之义是“字、词、句、段、篇”,是“听、说、读、写”;一篇课文,第一是语言文字,第二才是人文思想;语文能力怎样炼出来?靠的是读、靠的是写——书是读出来的,作文是写出来的。
优秀的语文教师非常重视基本功训练,而且训练得很有艺术。
下面是孙双金老师怎样教学词语——《二泉映月》开始时的一个片段——
师:本课的词语比较多,老师列了一下,请一位同学起来读一遍(展示平台展示)。
生读。
师:他是横着读的,看看,还有什么方法读,为什么?生思考后起来竖着读了一遍。
师:他竖着读,为什么呀?
生:因为每列词语就是一个类别。第一列是写月光的,第二列是写阿炳经历的,第三列是写曲子风格的。
师:知道了各组词语的类别,就很容易知道他们的意义和风格了,请大家读读,读的时候要把这种意义和风格读出来。
生读后。
师:从同学们的读中可知,同学们对大部分词语的意思已经弄懂了,现在,请把不懂的提出来。
生:我不明白“静影沉璧”的意思。
师:全不懂,还是有些不懂?
生:不懂“沉璧”。
师:“沉璧”是比喻用法,“沉”是沉下去,“璧”是一种玉,“沉璧”的意思是像沉潜在水中的玉璧。现在知道了吗?
生:“静影沉璧”的意思是月影映入水底,像沉潜的玉璧。
师:好,准确理解了,谁来读一读?
生读:静影沉璧。
师:他没有把这个词的意思读出来。这个词是用后面的“沉璧”比喻前面的“静影”,同学们想想:该怎样读?——谁再来读一下?
生:静影—沉—璧。
师:同学们从他的朗读中看到那景象了吗?
这个片段,一是运用分类的方法教学词语,显得快捷而有新意;一是用读来引导和促进学生对词语的理解,形式简便却效用非常。像这样的训练,经常开展,我们还会担心学生的头脑积累不起来丰富的词汇吗?我们还会哀叹学生的基本功不扎实吗?
有了扎实的基本功之后,我们就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领会感受文章感情,品味意境了。
让我们再来看看窦桂梅教学生读《游园不值》(应怜屐齿印苍苔,小叩柴扉久不开。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的一个片段:
(欣赏完春天红艳的花、青翠的苍苔的课件以后)
师:亲爱的同学们,欣赏这如画般的美景,诗人和我们都饱含了一种情感,我们从诗里的一个字可以看出来,——哪个字?
生:“怜”。
师:诗人那是怎样的一个“怜”啊?下面,请同学们默读这首诗的第一句,推敲推敲:诗人对“苍苔”的“怜”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生:从“印苍苔”的“印”字,可以看出来诗人的“怜”。
师:为什么呢?——看谁能说得更具体!
生:诗人是“印苍苔”而不是“踩苍苔”。
师:请你好好给我们讲讲,他为什么不用“踩”,而用“印”?
生:诗中的苍苔青翠娇嫩,一派生机与美好,富有春天的完美意境,作者不想把脚落上去“踩”,他怕“踩”坏了这春天的意境。
师:说得好啊!小小的木屐印痕,本是踩上去的,留下的却是“印”!——这就是诗人的“怜”啊。同学们,叶绍翁为何在那天穿的是木屐鞋?
稍顿。
生甲:可能是身份的象征吧。
生乙:可能是因为休闲吧。
生丙:他爱春天。
师:你们的知识视野真宽,在古时,穿木屐的确是一种身份的象征。李白就有:“身登青云梯,脚著谢公屐”的诗句。总之,作者这样不同平常的穿戴打扮了去游园,确实表达了他对春天的无限热爱、对园主人的无限热爱。尽管如此地爱,但毕竟还是在青青的苍苔上留下了“印”,这说明作者在“爱”中,还有什么?
生:惜!
师:由此可见,一个“怜”字在这里表达了什么感情?
生:爱中有惜!
师:说得好极了!现在,让我们把这种感觉读出来,请注意那个“印”字。
这时,有两个学生先后读了这句。(一个把“印”重读,一个读得比较轻)
师:这位同学的脚步比那位同学的轻,很好!
我个人在十几年前就读过这首诗,可是,真正深刻地领悟,还是在我听窦老师讲这堂课的时候。“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如果我们的每一堂课,都能像窦老师这般指导学生把书读破,我相信,不但我们的教学质量会有很大的提高,我们的语文课堂还会深受学生的喜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