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民国时期有着极为鲜明的特点,作为传统旧王朝向近代社会过渡的节点,其处于新旧文化相互交融,人们的思想观念不断碰撞的时期。而正是在这一时期,宁夏的经济落后,人民生活贫困,经堂教育成为了宁夏教育中的主要形式。关注民国时期的宁夏经堂教育的发展与演变对于研究宁夏地区甚至研究整个回族的教育发展状况都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更值得一提的是,经堂教育为整个宁夏乃至全国的阿拉伯语教学提供了借鉴与参考。本文将从宁夏经堂教育的兴起与演变着眼,揭示其在演变中逐渐显现的特点并对宁夏经堂教育的发展情况作出一个较为详尽的介绍。
关键词:民国时期;宁夏;经堂教育;发展
中图分类号:G75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9214(2015)10-0283-02
教育是一个国家发展的源动力所在,对于地区来说,教育的发展变化对当地的经济状况,思想观念产生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作用。在民国时期,由于社会政权更迭,社会形势混乱,加之宁夏地处偏远,师资匮乏,在教育上就采取与其他地区截然不同的方式方法,经堂教育成为我国宁夏地区教育中较为普遍的教育形式。总的来说,宁夏地区的经堂教育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的发展,清真小学与回族小学;中阿学习;伊斯兰教讲习所。在不断的发展变化中,宁家经堂教育也形成了较为鲜明的特点。同时在不断的发展中,阿拉伯语在整个宁夏地区地区影响巨大,更大范围来看,这也为全国其他地区学习阿拉伯语提供了有益参考。
一、 宁夏经堂教育的兴起及其演变
经堂教育是穆斯林民间的传统教育形式,在民国时期的宁夏经堂教育得到不断的发展。不管是清真小学、回民小学的创立,还是中阿学校,伊斯兰教所的创办都为推广阿拉伯语,传播相关宗教文化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且这些较为先进的学习阿拉伯语的经验后来在宁夏大部分地区甚至全国一些地区进行了推广。
(一) 清真小学和回民小学
清真小学与回民小学是最为主要的经堂教育演变形式,这些学校大多由民国时期在回族有着显赫地位,较高声望的人创建,马福祥就是其中较为突出的代表。仅14年时间(1915至1929年),清真小学与回民小学就创建了68所,同时,为了消除回民的顾虑,让清真小学和回族小学尽快被当地的居民所接受,很多的学校的名字前都被冠以了“清真”两个字。随着时间的变化发展,这样的学校被更多的人认可与接受。在这样的大背景下,经堂教育就逐渐被演变成为了清真小学和回民学校。
(二) 中阿学校
马鸿逵在民国时期是宁夏地区的重要主政者,作为马福祥的儿子,他在很多方面都受到了其父马福祥的影响,他主政期间,格外重视教育的发展与变革。20世纪30年代,宁夏地区出现了一股强有力的教育改革浪潮,更多的回族人受到外来教育理念的影响,希望将经堂教育与新式国民教育两者结合起来,这便是现在所说的中阿学校。1934年,马鸿逵在银川建立了第一所真正意义上的“中阿并举”学校(现在的银川一中),这也掀起了建设中阿学校的高潮,越来越多的中阿学校被建立起来了。一方面,这大大促进了宁夏地区教育的发展,另一方面,中阿学校的建立对于促进回汉两族进行交流,消除两族的矛盾隔阂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三) 伊斯兰教讲习所
在民国时期,政权交迭较为频繁,社会动荡,政府下发至宁夏的教育经费远远不足。加上宁夏地区地处偏远,经济落后,其教育较为落后。在这样的形式下,由伊斯兰教团体(中国回教协会)与宁夏的教育基金会便携手创建了伊斯兰教讲习所。这样的讲习所受到经费,人员的限制,大多在较大的清真寺内进行。在学习内容方面,伊斯兰教讲习所不仅仅延续了传统宁夏经堂教育的阿拉伯文传授还增设了国学常识的学习。因为这样的教育不仅不需要当地的回族百姓交太多费用,同时也能满足回族人民学习的要求,在很短的时间内,伊斯兰教讲习所就被很多的回族人民所熟知。虽然后来伊斯兰教讲习所因为经费等条件的限制,在开办六、七年后就被中央政府所接管。但是伊斯兰教讲习所的创办不仅尊重了回族人民的民族信仰,同时也为宁夏地区的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为民国时期的宁夏地区教育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二、 宁夏经堂教育在演变中的特点
(一) 种类多,办学方式多元
种类繁多,方式多元是民国时期宁夏经堂教育在演变中的突出特点。就出资情况来划分的话,经堂教育在演变中被分为了三种种类。首先,最初的经堂教育大多属于民间办学,这些学校大多由民间力量进行建设和办学,但是办学所需资金大部分甚至全部都属于伊斯兰教信徒的自愿捐赠。同时,私人出资也是经堂教育变革时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私人出资建学大多发生在回族上层人士身上,比如马福祥就通过自己钱财捐资建立了新式的清真学校和回民小学。最后,社会团体集资进行办学的伊斯兰教讲习也属于经堂教育发展变革的范畴。正是因为这些出资形式多样,办学形式多元的学校在宁夏建立,宁夏地区的教育才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同时,这些学校通过教授国学常识,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回汉两族人民的融合与交流。
(二) 课程内容更加丰富
旧课程内容的设置来看,经堂教育在发展变革中其内容更为丰富,这不仅能够体现宁夏地区教育的发展,更为重要的是,宁夏地区在不断丰富的课程内容中,逐渐实现了传统教育向新型教育的变革。早期传统的经堂教育侧重于阿拉伯语言的学习,同时辅助以学习拼音。这一时期的教育较为落后,师资力量较为薄弱。虽然在后期也增设了哲学、法学、经注等方面的学习,但是其教育内容并没有发生本质的改变。后期的经堂教育发展中,学生能够从新式的学堂中学到国学,算术、历史、自然人文、社会等方面的知识,为了对宁夏地区青少年进行有效的引导,后来甚至开设了生理卫生教育。
(三) 是回族教育与伊斯兰文化的结果
很大程度上来说,伊斯兰文化的影响力也在回族的教育发展中不断的扩大,同时回族教育与传播伊斯兰文化相结合也是宁夏地区经堂教育发展中的重要特点。这是因为,在经堂教育发展变革的早期,很多的学生和上层有思想觉悟的人联合起来,将回族教育变革作为改良回族伊斯兰教的重要途径。而通过学习,第一批新式的信仰伊斯兰教的学生又成为了促进回族教育变革的重要力量,正因如此,伊斯兰教的文化和宗教理念才不断地传播并在宁夏地区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力。 三、宁夏经堂教育的发展状况
(一) 经堂教育及其发展状况
经堂教育的存在是为了传播伊斯兰教文化和相关的宗教教义,很大程度来说,经堂教育在当时是为了培养穆斯林专业人才和宗教接班人的特殊教育形式。经堂教育在明清时期得以传播和发展,与现在的教学类似,经堂教育被分为了三个阶段,小学将小于七岁的孩子召集起来学习伊斯兰教文化和宗教礼仪,同时要在这一时期打下学习阿拉伯文的基础。而中学相当于是由小学向大学过过渡的阶段,当然,这也可以被说成是补习阶段,中学是为了对于一些错过小学学习的回族少年传授基础的伊斯兰知识。而大学则是对原有所学经文知识进行拓展,更加深入系统的进行学习。
(二) 新式回民教育及其发展状况
新式的回民教育在传统的经堂教育上发展而来,传统的经堂教育注重对经文的识记,宗教知识的了解但是忽视了对实用知识如算术,汉字等的学习。很多回族的上层人士看到了经堂教育的这一漏洞,认识到要想发展回族地区的教育就必须对现有的经堂教育进行优化,增设新的课堂学习内容,于是自己出资建学,一大批新式的回民教育学校建立起来了。
(三) 边疆教育及其发展状况
边疆教育的发展与国家的政策有着很密切的联系,早在民国时期,中央政府便颁布法令,希望通过向边疆拨放资金的形式来促进边疆地区教育的发展。边疆教育在当时有着极为显著的特点,根据少数民族的聚居特点,办学长多数量较多,但是规模较小且灵活性强,这在当时对边疆的教育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后期因为划拨经费的减少,边疆教育政策一度被搁置下来。
(四) 社会教育及其发展状况
社会教育也是宁夏地区教育的重要组成。具体来说,社会教育就是利用教育馆、图书馆、戏剧学校等社会机构进行教学。这样有一个很大的好处就是能够节约一部分的经费,加上政府对于进行教育的社会机构还有一定的资金扶持,社会教育在较短时间内发展起来。这些机构内的教育设施较为齐全,很多的回族学生能够在其中接触到很多新式的东西,比如围棋、乒乓球、象棋等。同时在教育馆和图书馆内还有大量的图书与报刊,这大大丰富了回族学生的知识面,促进了宁夏地区的教育。后期因为资金的不妥善使用,社会教育因为缺少经费最后只能宣告失败。
四、结束语
民国时期社会动荡,政权交迭频繁,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宁夏地区的教育却获得了新的发展。种类多、办学方式多元的学校建立起来了,同时课程内容也不再局限于经学教育,宗教文化而是将历史、文学、地理等现代教育科目纳入教学范畴。研究这一时期教育情况对于研究宁夏地区的教育变革情况以及深入了解经堂教育如何为宁夏甚至全国的阿拉伯语教学提供借鉴与参考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单位:宁夏大学阿拉伯学院)
参考文献:
[1]樊莹. 族群如何记忆[D].兰州大学,2014.
[2]杨文笔. 裂变与调适中的传统[D].兰州大学,2013.
[3]张嵘. 传统 创新与发展[D].兰州大学,2011.
[4]杨志娟.中国伊斯兰教复兴运动地理因素分析——论西安、南京、河州之于明清中国伊斯兰教复兴运动[J]. 西北民族研究,2010,(03):61-67.
[5]海存福,赵国军. 博弈与调适:回族民间教育与制度化的学校教育之关系研究[J]. 甘肃社会科学,2013,(1):238-242.
关键词:民国时期;宁夏;经堂教育;发展
中图分类号:G75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9214(2015)10-0283-02
教育是一个国家发展的源动力所在,对于地区来说,教育的发展变化对当地的经济状况,思想观念产生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作用。在民国时期,由于社会政权更迭,社会形势混乱,加之宁夏地处偏远,师资匮乏,在教育上就采取与其他地区截然不同的方式方法,经堂教育成为我国宁夏地区教育中较为普遍的教育形式。总的来说,宁夏地区的经堂教育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的发展,清真小学与回族小学;中阿学习;伊斯兰教讲习所。在不断的发展变化中,宁家经堂教育也形成了较为鲜明的特点。同时在不断的发展中,阿拉伯语在整个宁夏地区地区影响巨大,更大范围来看,这也为全国其他地区学习阿拉伯语提供了有益参考。
一、 宁夏经堂教育的兴起及其演变
经堂教育是穆斯林民间的传统教育形式,在民国时期的宁夏经堂教育得到不断的发展。不管是清真小学、回民小学的创立,还是中阿学校,伊斯兰教所的创办都为推广阿拉伯语,传播相关宗教文化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且这些较为先进的学习阿拉伯语的经验后来在宁夏大部分地区甚至全国一些地区进行了推广。
(一) 清真小学和回民小学
清真小学与回民小学是最为主要的经堂教育演变形式,这些学校大多由民国时期在回族有着显赫地位,较高声望的人创建,马福祥就是其中较为突出的代表。仅14年时间(1915至1929年),清真小学与回民小学就创建了68所,同时,为了消除回民的顾虑,让清真小学和回族小学尽快被当地的居民所接受,很多的学校的名字前都被冠以了“清真”两个字。随着时间的变化发展,这样的学校被更多的人认可与接受。在这样的大背景下,经堂教育就逐渐被演变成为了清真小学和回民学校。
(二) 中阿学校
马鸿逵在民国时期是宁夏地区的重要主政者,作为马福祥的儿子,他在很多方面都受到了其父马福祥的影响,他主政期间,格外重视教育的发展与变革。20世纪30年代,宁夏地区出现了一股强有力的教育改革浪潮,更多的回族人受到外来教育理念的影响,希望将经堂教育与新式国民教育两者结合起来,这便是现在所说的中阿学校。1934年,马鸿逵在银川建立了第一所真正意义上的“中阿并举”学校(现在的银川一中),这也掀起了建设中阿学校的高潮,越来越多的中阿学校被建立起来了。一方面,这大大促进了宁夏地区教育的发展,另一方面,中阿学校的建立对于促进回汉两族进行交流,消除两族的矛盾隔阂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三) 伊斯兰教讲习所
在民国时期,政权交迭较为频繁,社会动荡,政府下发至宁夏的教育经费远远不足。加上宁夏地区地处偏远,经济落后,其教育较为落后。在这样的形式下,由伊斯兰教团体(中国回教协会)与宁夏的教育基金会便携手创建了伊斯兰教讲习所。这样的讲习所受到经费,人员的限制,大多在较大的清真寺内进行。在学习内容方面,伊斯兰教讲习所不仅仅延续了传统宁夏经堂教育的阿拉伯文传授还增设了国学常识的学习。因为这样的教育不仅不需要当地的回族百姓交太多费用,同时也能满足回族人民学习的要求,在很短的时间内,伊斯兰教讲习所就被很多的回族人民所熟知。虽然后来伊斯兰教讲习所因为经费等条件的限制,在开办六、七年后就被中央政府所接管。但是伊斯兰教讲习所的创办不仅尊重了回族人民的民族信仰,同时也为宁夏地区的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为民国时期的宁夏地区教育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二、 宁夏经堂教育在演变中的特点
(一) 种类多,办学方式多元
种类繁多,方式多元是民国时期宁夏经堂教育在演变中的突出特点。就出资情况来划分的话,经堂教育在演变中被分为了三种种类。首先,最初的经堂教育大多属于民间办学,这些学校大多由民间力量进行建设和办学,但是办学所需资金大部分甚至全部都属于伊斯兰教信徒的自愿捐赠。同时,私人出资也是经堂教育变革时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私人出资建学大多发生在回族上层人士身上,比如马福祥就通过自己钱财捐资建立了新式的清真学校和回民小学。最后,社会团体集资进行办学的伊斯兰教讲习也属于经堂教育发展变革的范畴。正是因为这些出资形式多样,办学形式多元的学校在宁夏建立,宁夏地区的教育才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同时,这些学校通过教授国学常识,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回汉两族人民的融合与交流。
(二) 课程内容更加丰富
旧课程内容的设置来看,经堂教育在发展变革中其内容更为丰富,这不仅能够体现宁夏地区教育的发展,更为重要的是,宁夏地区在不断丰富的课程内容中,逐渐实现了传统教育向新型教育的变革。早期传统的经堂教育侧重于阿拉伯语言的学习,同时辅助以学习拼音。这一时期的教育较为落后,师资力量较为薄弱。虽然在后期也增设了哲学、法学、经注等方面的学习,但是其教育内容并没有发生本质的改变。后期的经堂教育发展中,学生能够从新式的学堂中学到国学,算术、历史、自然人文、社会等方面的知识,为了对宁夏地区青少年进行有效的引导,后来甚至开设了生理卫生教育。
(三) 是回族教育与伊斯兰文化的结果
很大程度上来说,伊斯兰文化的影响力也在回族的教育发展中不断的扩大,同时回族教育与传播伊斯兰文化相结合也是宁夏地区经堂教育发展中的重要特点。这是因为,在经堂教育发展变革的早期,很多的学生和上层有思想觉悟的人联合起来,将回族教育变革作为改良回族伊斯兰教的重要途径。而通过学习,第一批新式的信仰伊斯兰教的学生又成为了促进回族教育变革的重要力量,正因如此,伊斯兰教的文化和宗教理念才不断地传播并在宁夏地区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力。 三、宁夏经堂教育的发展状况
(一) 经堂教育及其发展状况
经堂教育的存在是为了传播伊斯兰教文化和相关的宗教教义,很大程度来说,经堂教育在当时是为了培养穆斯林专业人才和宗教接班人的特殊教育形式。经堂教育在明清时期得以传播和发展,与现在的教学类似,经堂教育被分为了三个阶段,小学将小于七岁的孩子召集起来学习伊斯兰教文化和宗教礼仪,同时要在这一时期打下学习阿拉伯文的基础。而中学相当于是由小学向大学过过渡的阶段,当然,这也可以被说成是补习阶段,中学是为了对于一些错过小学学习的回族少年传授基础的伊斯兰知识。而大学则是对原有所学经文知识进行拓展,更加深入系统的进行学习。
(二) 新式回民教育及其发展状况
新式的回民教育在传统的经堂教育上发展而来,传统的经堂教育注重对经文的识记,宗教知识的了解但是忽视了对实用知识如算术,汉字等的学习。很多回族的上层人士看到了经堂教育的这一漏洞,认识到要想发展回族地区的教育就必须对现有的经堂教育进行优化,增设新的课堂学习内容,于是自己出资建学,一大批新式的回民教育学校建立起来了。
(三) 边疆教育及其发展状况
边疆教育的发展与国家的政策有着很密切的联系,早在民国时期,中央政府便颁布法令,希望通过向边疆拨放资金的形式来促进边疆地区教育的发展。边疆教育在当时有着极为显著的特点,根据少数民族的聚居特点,办学长多数量较多,但是规模较小且灵活性强,这在当时对边疆的教育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后期因为划拨经费的减少,边疆教育政策一度被搁置下来。
(四) 社会教育及其发展状况
社会教育也是宁夏地区教育的重要组成。具体来说,社会教育就是利用教育馆、图书馆、戏剧学校等社会机构进行教学。这样有一个很大的好处就是能够节约一部分的经费,加上政府对于进行教育的社会机构还有一定的资金扶持,社会教育在较短时间内发展起来。这些机构内的教育设施较为齐全,很多的回族学生能够在其中接触到很多新式的东西,比如围棋、乒乓球、象棋等。同时在教育馆和图书馆内还有大量的图书与报刊,这大大丰富了回族学生的知识面,促进了宁夏地区的教育。后期因为资金的不妥善使用,社会教育因为缺少经费最后只能宣告失败。
四、结束语
民国时期社会动荡,政权交迭频繁,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宁夏地区的教育却获得了新的发展。种类多、办学方式多元的学校建立起来了,同时课程内容也不再局限于经学教育,宗教文化而是将历史、文学、地理等现代教育科目纳入教学范畴。研究这一时期教育情况对于研究宁夏地区的教育变革情况以及深入了解经堂教育如何为宁夏甚至全国的阿拉伯语教学提供借鉴与参考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单位:宁夏大学阿拉伯学院)
参考文献:
[1]樊莹. 族群如何记忆[D].兰州大学,2014.
[2]杨文笔. 裂变与调适中的传统[D].兰州大学,2013.
[3]张嵘. 传统 创新与发展[D].兰州大学,2011.
[4]杨志娟.中国伊斯兰教复兴运动地理因素分析——论西安、南京、河州之于明清中国伊斯兰教复兴运动[J]. 西北民族研究,2010,(03):61-67.
[5]海存福,赵国军. 博弈与调适:回族民间教育与制度化的学校教育之关系研究[J]. 甘肃社会科学,2013,(1):238-2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