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迷思概念的成因及教学方法初探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panzi25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化学教学中,迷思概念的存在会让学生对化学概念的学习有所困惑,本文通过分析迷思概念的形成原因,基于相关教育理论和教学实践提出相应的教学方法,以提高课堂概念教学效率。
  关键词:初中化学;迷思概念;教学方法
  化学概念是关于化学过程、化学现象本质属性的反映,是化学学习的出发点。学生在实际学习中,经常受到迷思概念的困惑。迷思概念是指学生头脑中存在的与科学概念不一致的认识,这种认识可能是部分错误的,也可能是完全错误的。建构主义认为,知识的学习是个体积极、主动地进行意义建构的过程,学生基于自己的经验背景对知识形成自己的理解。初三的学生刚刚接触化学,他们产生的和科学概念不一致的认识,我们不能强行纠正,而是要找出产生迷思概念的原因,对症下药,从而帮助学生转变迷思概念,提高课堂概念教学效率。
  一、 化学迷思概念的来源
  1. 日常生活的影响
  化学与生活息息相关,虽然化学课初三才开设,学生们丰富的日常生活经验不同程度上让他们对化学已经有了初步的接触和认识,这便成为了学生迷思概念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如乙醇俗称酒精,那么部分学生在学习具体知识之前,就会认为平日里见到的酒就是乙醇,在物质分类时就会把酒归为纯净物;又如生活中碳酸钠俗称纯碱,部分学生在学习物质分类时就会把碳酸钠自然地归为碱。
  2. 化学用语特点
  对于化学语言模棱两可的识记也是学生容易产生迷思概念的原因之一。化学是将宏观现象与微观本质相结合的学科,如“组成”与“构成”看似字面意思差不多,但是在化学中却大不相同:“组成”是从宏观角度,如氧气是由氧元素组成的;“构成”是从微观角度,如氧分子是由氧原子构成的。很多学生基于字面意思形成自己的认识。
  3. 个体认知发展
  个体在不同年龄段的认知水平不同,对于概念的理解层次也就不同。初中阶段学生学习抽象的概念较为困难,在学习化合反应、分解反应和复分解反应概念时,学生认知不成熟会使他们无法全面理解这三个概念,因而会产生一些错误概念认识。
  4. 教学过程的影响
  教师教学时对化學概念不严谨的讲解或者教师自身对知识点的错误理解会造成学生错误的理解甚至是思维定势;教科书是学生学习的辅助材料,许多学生仅局限于教材上的实例,会造成对知识的片面认识。
  二、 迷思概念转变的教学方法
  1. 创设真实情境,引出“前化学经验”
  以生活情境导入新课,不仅有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而且能通过学生的所思所想所疑所惑引出他们头脑中的“前化学经验”。学生回答中暴露出的迷思概念,有利于教师把握概念教学中重点讲解的方向,针对学生难理解、易错的地方进行具体剖析。如在绪论课上,展示一组生活的实物,提问学生哪些是来自用化学方法人工制造的物质?学生通过观察、触摸后充分发言,呈现他们的“前化学经验”,教师抓住学生混淆化学制品和天然物品的点进行详细讲解,逐步引入化学微观世界。从生活走进化学,转变学生的迷思概念。
  2. 选取感性材料,帮助学生形成概念
  感性材料是概念形成的基础。初中生的思维发展正是从具体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逻辑思维的时期,教学中可以利用直观手段和实践活动提供感性材料或经验,学生通过观察、感知、分析、抽象形成概念。如在“水的三态变化”教学中:封闭在针管中的水煮沸的过程中,水分子的运动变化可以用动画模拟的方式呈现,学生会有更直观的体验,清楚地认识到是水分子之间的间隔变大了;学习分子的性质时,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可以做一个小实验——将墨汁滴到水中来验证分子之间有间隔。通过感性材料深入到概念本质,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有利于转变迷思概念,形成科学概念。
  3. 利用变式,掌握概念本质
  所谓变式,就是变换使用不同形式的直观材料或事例说明事物的属性,使本质属性保持不变而非本质属性或有或无,以便突出本质属性。在概念教学时,运用变式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通过不同的变式比较、分析,掌握概念的本质。如在“四大基本反应类型”教学中,选取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变式,概括出分解反应、化合反应、置换反应和复分解反应各自的本质特征,使学生能够区分不同化学方程式的反应类型。通过变式强化学生对概念的理解,纠正学生头脑中错误的认识,避免迷思概念的形成。
  4. 运用概念图,形成系统的概念体系
  概念图是一种用节点代表概念,连线表示概念间关系的图示法。概念图将单个的概念纳入一个系统中,形成一个完整的概念网络图。奥苏贝尔认为,有意义学习的本质是新知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概念之间的相互作用,学习者应能辨认新概念的层次。学生头脑中的概念往往是零散的,通过概念图可以清晰地区分上下位概念,理清概念之间的关系,形成系统的认识。如“物质的分类”教学中,运用概念图呈现纯净物、单质、化合物、混合物等之间的关系,学生每新学一个概念,都能与原有的上位或者下位概念建立起联系,不断扩充,最后形成系统的概念图。
  参考文献:
  [1]李雁冰,刁彭成.科学教育中“迷思概念”初探[J].全球教育展望,2006,(5):65-68.
  [2]谢泽琛,钱扬义.国内“化学概念教学”研究新进展[J].化学教育,2004,(10).
  [3]高朝霞.化学概念教学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考试周刊,2012,(64):140-141.
  作者简介:
  王晓双,山东省青岛市,青岛大学化学化工学院。
其他文献
摘要:“问题探究”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精心创造条件,激发学生提出问题,并以问题为主线,通过师生共同探究,达到学生获得知识和发展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问题的提出是该模式的核心部分,本文从高中生物课堂创设问题的原则、方法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问题探究;原则;方法  生物学科是一门和社会联系紧密的学科,通过选取合适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综合分析能力。围绕问题展开的
甘薯优良亲本资源的研究与利用王大箴,郗光辉,王荫墀,王建军,朱金亭(山东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济南250100)正确选配甘薯亲本是杂交制种的重要前提,也是育种成败的关键所在。良种工作要取
摘要:初中生物教学是建立在实验教学的基础之上的,通过教师带领学生进行生物实验,体验实验过程,根据研究结果得出实验结论,揭示自然规律,掌握生物科学知识。因此,实验教学在初中生物科目教学当中作为非常重要的一项教学环节,受到生物教师乃至整个初中生集体的重视,有些学生因为动手能力弱,在生物实验教学当中表现出学习困难,初中生物教师应该对其进行科学的实验教学引导,使其掌握实验操作的基本技能,更好地独立完成生物
摘要:微生物学属于非常的重要学科之一,是中职教育中很受关注的教学内容,所以在微生物学实验课教学中应选择合理的教学策略,重视教学結构的建设,从而真正有效地促进中职微生物学实验课教学活动的良好开展。在实际教学中,应合理地运用模块化教学模式开展教学活动,从而结合实际教学要求来设计科学合理的教学策略,进而使学生真正有效地掌握微生物学中的基础实验技术以及相应知识,增强学生对微生物学等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这样才
据WHO1997年报告,全世界已诊断的糖尿病患者约1.35亿,其中90℅以上为2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是一种复杂的民质性的遗传因素与环境因素长期共同作用所致的慢性、全身代谢性疾病。
摘要:提升高中物理课堂的教学效率,对提升学生的物理学习能力,实现高效率的学习,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学生的学习压力。基于此,本文提出了有效提升高中物理课堂教学效率的对策,以期为相关人士提供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教学情境;课堂活动;分层次教学  一、 前言  随着新课程改革进程的进一步深入,提高高中物理课堂的教学效率已经成为广大高中物理教师关注的热点问题。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我国的
摘要:新世纪的教育方向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在素质教育改革背景下,实行探究式学习模式对我们的物理课程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让学生在课程中充分发挥主体性和创造性,让我们的课堂变得更加开放和具有趣味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关键词:探究式学习;高中物理;教学实践  物理科目是高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还可以促进物理综合应用能力的提高,所以在高中物理专业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