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实验对象及要求:
要求:不作讲解示范,要求学生用线条画一幅有树木和房屋的风景画。对象:一、三、五年级各一个班。
实验目的:
根据儿童的年龄特征和心智特点,通过策略教学,逐步改变其原始的即初级意义上的形象表现方式和心理习惯,激活形象思维,大胆地创造富有美感的“新颖”形象,从而提高儿童作品的体验、感受和表现能力。
实验现象:
一、三、五年级各有近90%、80%、50%的学生作品如图1所示。虽然随着年龄的增长有所变化,但这种变化并不明显。
问题:
1.小学段儿童作品中的形象基本上表现为图式化、符号性,虽有一定的童趣美,但过于简单化、程式化和平面性。2.作品中的形象基本上是儿童自己对现实世界的简单识记和反映,个人主观创新意识不强,缺少超越自然和现实的表现方法。3.随着年龄的增长,作品中的形象没有出现大的变化,并增强了一定的不自信和“力不从心”现象。4.形象是儿童作品表现主题、渲染意境、构成画面的基本因素,个体形象的习惯性、简单性势必造成儿童作品缺少新鲜感和深层性。
对策:
创造力的培养是当今小学美术教育的重要内容,它不但可以提高儿童美术的综合创作能力,同时也是使儿童作品更富意蕴和新鲜感的重要手段。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推行“多维求思,创造新形象”的教学思想,运用“激活记忆表象、体味典型作品、感悟真实存在、虚拟现实意境、运用艺术手段”的整体教学方法,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一、以问题为引导,激活记忆中的表象积累,使形象更具个性化
在儿童的作品中虽然大多数学生都把常见的形象画成了如图1所示的那样,但实际上在儿童的生活经验中,他们的记忆表象仍然是五彩缤纷、多姿多彩的,他们知道房子有摩天大厦、楼台亭阁;人有男女老少、高矮胖瘦,那为什么具体创作中却又常画成如图所示的那样呢?显然是因为儿童的记忆表象被一贯的思维定势和惰性制约着。因此,我认为在教学活动中,激活儿童的表象记忆,使他们从固有的思维中转出来,就一定能创造出具有超越性的新形象来。在这一活动中,“有效提问”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手段。如在《门、墙、窗》 一课中,为改变儿童“田”字形门窗的表现方法,我在多媒体展示图片的同时设计了如下几个问题:
1.你家住房的门、窗、墙各是什么样子的?
2.从家里到学校的路上你觉得有哪几幢房子的门窗比较好看,能说出主要好看在什么地方吗?
3.你还见到过哪些不同样子的门、窗、墙,它们是什么样子的?
4.古代的房子和园林都有许多好看的门、窗、墙,你看到过它们在哪些地方与现代的门、窗、墙有什么不同,它主要在什么位置装饰、美化得很好看呢?
5.你能根据所知道的也来构思一些和他们都不一样的门、窗、墙吗?构思一下说给大家听听。
面对老师的提问,学生从身边到远处、从整体到局部、从客观到主观、从现在到未来不断地展开记忆的大搜寻,脑海中那些若明若暗的大厦、宫殿、楼房和居舍上的门窗……那些忽隐忽现的飞檐斗拱、亭台窗榭、门牌厅堂……不断地与自己的审美取向和构成能力发生智慧的碰撞、联想、取舍、综合、加工、优化……从而“点点滴滴”逐渐汇聚成带自我意识的新形象。显而易见,通过这样的教学活动,学生们所创造的新形象相对于“旧形象”必然有了“质”的飞跃。
二、通过作品欣赏,打破惯有表现模式,激发对形象的再创造
美术欣赏就是选用相应的名家作品,让他们从小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去寻找自我的力量。在《二方连续》 一课的教学中,我先不讲解二方连续的设计和绘制方法,而是借助多媒体课件让学生欣赏一些通过二方连续装饰的生活用品以及建筑物上和自然界中的二方连续作品。当一件件精美的二方连续作品在设定的背景前一一展现时,孩子们个个大声地惊叹着这伟大的创造,并在心中激起不可名状的创作冲动,这时再讲解二方连续的设计和绘制方法,学生很容易就创作出了许多不凡的作品来。又如,让学生欣赏符合教学规律、贴近学生实际的老师的范作,则更能有目的地使学生的思维产生和谐的“共振”。在《各种各样的树》一课教学中 ,我设计了两份教具,一份是树生长的环境风景画,一份是具有代表性的树的剪贴形象。上课时,当我把各种树的形象逐一展贴在风景画上时,各种树的形象冲击着儿童的视觉,引发了他们无限的联想,笔下的树再也不仅是圆形、三角形和长方形的组合了,而是那么生动,充满想象的姿态,使人感觉到了生命的可爱与美好。选用学生的优秀作业进行欣赏也会有独特的效果,孩子那新颖的角度、大胆的想象、强烈的表现方法和丰富的个性,无不使他们在同龄人的经验中找到自己创新的勇气和胆略,从而创作出更出众的新形象来。
三、强化观察和摹写,使作品形象更富生命感和深刻性
儿童作品中形象的平面性和简单化,往往是由于对真实形象的理解和记忆浮于表面。因此,要让形象更丰满、更生动、更有新意的有效方法就是观察与写生。现代化的教育手段为此提供了方便,让你可跟着它上天入海、见奇掠怪,既可鸟瞰大地,也可探究微观世界,重要的是让学生去发现、体会固有概念与现实的矛盾,从而达到改变旧形象,创造新形象的目的。如《美丽的鱼》,通过课前调查,发现大多数同学总是只会画两根弧线交叉或两个大小三角形相接的鱼的形象(如图2)。
于是我剪辑了动画片《海底总动员》中的部分画面,用多媒体技术给他们来一段“声情并茂”的“现场实况”,通过控制操作面板,时而定格,时而放大,时而全景,时而局部特写,儿童固有的“鱼”形象立时被崭新的视觉概念所替代,找到了一种鲜活的“感觉”。惊羡中,涌起了无数快乐的联想,一个个形色俱佳的形象自然而然在孩子们的笔下生动地流动着,那是他们对生命的赞美和创造。
四、创设情境,通过幻想激发内心深处的创造力
儿童想象必须遵循一定的思维规律,如果脱离了具体的空间、情节和环境概念,那么“形象”便如同字词离开了段、句、文,不能使人产生联想。因此,在新形象的创作教学中,我认为教师要善于为目标形象创设一个寓含创造意念的世界,使之在这具体的时空概念和情感逻辑中产生个体生命的存在意义,从而引发儿童的想象动机和过程,并按一定的形式逻辑和情感线索大胆地进行自我设计,创造出一定意义的新形象来。如创作《有趣的蘑菇》想象画,看实物,作示范不仅不能使学生创造出“有趣的”蘑菇形象,反而会误导儿童去刻意模仿和“故步自封”,于是我在处理这课时创设了若干个“假如”:例1,假如这一天是蘑菇节,他们精心地打扮着自己,大的小的,高的矮的,胖的瘦的,个个都兴高采烈,欢歌笑语,载歌载舞,快乐地生活着……例2,小白兔们生活在蘑菇城里可快乐了,它们把蘑菇当(房子、桌子、凳子、雨伞)……横过来做(飞船、汽车、导弹)……倒过来当(转盘、陀螺、泳池)……在上面(开舞会、办酒席)……在下面(躲雨、捉迷藏)……例3,假如有一天蘑菇变得很大很大……例4,假如有一天,人和蘑菇成了好朋友……
通过这些虚拟的意境,其作品展示出了孩子大胆的创造力和新颖独特的艺术形式。
综上所述,由于小学生年龄和心智水平的特点,儿童作品中的形象虽然常常过于简单化和习惯性,但实际上存在着巨大的创作潜力。因此,通过这一整体的教学实验,巧妙运用教学策略,努力培养儿童的创造思维,必然可使儿童在创新中不断挥洒自己的才华、提高自我。
要求:不作讲解示范,要求学生用线条画一幅有树木和房屋的风景画。对象:一、三、五年级各一个班。
实验目的:
根据儿童的年龄特征和心智特点,通过策略教学,逐步改变其原始的即初级意义上的形象表现方式和心理习惯,激活形象思维,大胆地创造富有美感的“新颖”形象,从而提高儿童作品的体验、感受和表现能力。
实验现象:
一、三、五年级各有近90%、80%、50%的学生作品如图1所示。虽然随着年龄的增长有所变化,但这种变化并不明显。
问题:
1.小学段儿童作品中的形象基本上表现为图式化、符号性,虽有一定的童趣美,但过于简单化、程式化和平面性。2.作品中的形象基本上是儿童自己对现实世界的简单识记和反映,个人主观创新意识不强,缺少超越自然和现实的表现方法。3.随着年龄的增长,作品中的形象没有出现大的变化,并增强了一定的不自信和“力不从心”现象。4.形象是儿童作品表现主题、渲染意境、构成画面的基本因素,个体形象的习惯性、简单性势必造成儿童作品缺少新鲜感和深层性。
对策:
创造力的培养是当今小学美术教育的重要内容,它不但可以提高儿童美术的综合创作能力,同时也是使儿童作品更富意蕴和新鲜感的重要手段。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推行“多维求思,创造新形象”的教学思想,运用“激活记忆表象、体味典型作品、感悟真实存在、虚拟现实意境、运用艺术手段”的整体教学方法,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一、以问题为引导,激活记忆中的表象积累,使形象更具个性化
在儿童的作品中虽然大多数学生都把常见的形象画成了如图1所示的那样,但实际上在儿童的生活经验中,他们的记忆表象仍然是五彩缤纷、多姿多彩的,他们知道房子有摩天大厦、楼台亭阁;人有男女老少、高矮胖瘦,那为什么具体创作中却又常画成如图所示的那样呢?显然是因为儿童的记忆表象被一贯的思维定势和惰性制约着。因此,我认为在教学活动中,激活儿童的表象记忆,使他们从固有的思维中转出来,就一定能创造出具有超越性的新形象来。在这一活动中,“有效提问”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手段。如在《门、墙、窗》 一课中,为改变儿童“田”字形门窗的表现方法,我在多媒体展示图片的同时设计了如下几个问题:
1.你家住房的门、窗、墙各是什么样子的?
2.从家里到学校的路上你觉得有哪几幢房子的门窗比较好看,能说出主要好看在什么地方吗?
3.你还见到过哪些不同样子的门、窗、墙,它们是什么样子的?
4.古代的房子和园林都有许多好看的门、窗、墙,你看到过它们在哪些地方与现代的门、窗、墙有什么不同,它主要在什么位置装饰、美化得很好看呢?
5.你能根据所知道的也来构思一些和他们都不一样的门、窗、墙吗?构思一下说给大家听听。
面对老师的提问,学生从身边到远处、从整体到局部、从客观到主观、从现在到未来不断地展开记忆的大搜寻,脑海中那些若明若暗的大厦、宫殿、楼房和居舍上的门窗……那些忽隐忽现的飞檐斗拱、亭台窗榭、门牌厅堂……不断地与自己的审美取向和构成能力发生智慧的碰撞、联想、取舍、综合、加工、优化……从而“点点滴滴”逐渐汇聚成带自我意识的新形象。显而易见,通过这样的教学活动,学生们所创造的新形象相对于“旧形象”必然有了“质”的飞跃。
二、通过作品欣赏,打破惯有表现模式,激发对形象的再创造
美术欣赏就是选用相应的名家作品,让他们从小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去寻找自我的力量。在《二方连续》 一课的教学中,我先不讲解二方连续的设计和绘制方法,而是借助多媒体课件让学生欣赏一些通过二方连续装饰的生活用品以及建筑物上和自然界中的二方连续作品。当一件件精美的二方连续作品在设定的背景前一一展现时,孩子们个个大声地惊叹着这伟大的创造,并在心中激起不可名状的创作冲动,这时再讲解二方连续的设计和绘制方法,学生很容易就创作出了许多不凡的作品来。又如,让学生欣赏符合教学规律、贴近学生实际的老师的范作,则更能有目的地使学生的思维产生和谐的“共振”。在《各种各样的树》一课教学中 ,我设计了两份教具,一份是树生长的环境风景画,一份是具有代表性的树的剪贴形象。上课时,当我把各种树的形象逐一展贴在风景画上时,各种树的形象冲击着儿童的视觉,引发了他们无限的联想,笔下的树再也不仅是圆形、三角形和长方形的组合了,而是那么生动,充满想象的姿态,使人感觉到了生命的可爱与美好。选用学生的优秀作业进行欣赏也会有独特的效果,孩子那新颖的角度、大胆的想象、强烈的表现方法和丰富的个性,无不使他们在同龄人的经验中找到自己创新的勇气和胆略,从而创作出更出众的新形象来。
三、强化观察和摹写,使作品形象更富生命感和深刻性
儿童作品中形象的平面性和简单化,往往是由于对真实形象的理解和记忆浮于表面。因此,要让形象更丰满、更生动、更有新意的有效方法就是观察与写生。现代化的教育手段为此提供了方便,让你可跟着它上天入海、见奇掠怪,既可鸟瞰大地,也可探究微观世界,重要的是让学生去发现、体会固有概念与现实的矛盾,从而达到改变旧形象,创造新形象的目的。如《美丽的鱼》,通过课前调查,发现大多数同学总是只会画两根弧线交叉或两个大小三角形相接的鱼的形象(如图2)。
于是我剪辑了动画片《海底总动员》中的部分画面,用多媒体技术给他们来一段“声情并茂”的“现场实况”,通过控制操作面板,时而定格,时而放大,时而全景,时而局部特写,儿童固有的“鱼”形象立时被崭新的视觉概念所替代,找到了一种鲜活的“感觉”。惊羡中,涌起了无数快乐的联想,一个个形色俱佳的形象自然而然在孩子们的笔下生动地流动着,那是他们对生命的赞美和创造。
四、创设情境,通过幻想激发内心深处的创造力
儿童想象必须遵循一定的思维规律,如果脱离了具体的空间、情节和环境概念,那么“形象”便如同字词离开了段、句、文,不能使人产生联想。因此,在新形象的创作教学中,我认为教师要善于为目标形象创设一个寓含创造意念的世界,使之在这具体的时空概念和情感逻辑中产生个体生命的存在意义,从而引发儿童的想象动机和过程,并按一定的形式逻辑和情感线索大胆地进行自我设计,创造出一定意义的新形象来。如创作《有趣的蘑菇》想象画,看实物,作示范不仅不能使学生创造出“有趣的”蘑菇形象,反而会误导儿童去刻意模仿和“故步自封”,于是我在处理这课时创设了若干个“假如”:例1,假如这一天是蘑菇节,他们精心地打扮着自己,大的小的,高的矮的,胖的瘦的,个个都兴高采烈,欢歌笑语,载歌载舞,快乐地生活着……例2,小白兔们生活在蘑菇城里可快乐了,它们把蘑菇当(房子、桌子、凳子、雨伞)……横过来做(飞船、汽车、导弹)……倒过来当(转盘、陀螺、泳池)……在上面(开舞会、办酒席)……在下面(躲雨、捉迷藏)……例3,假如有一天蘑菇变得很大很大……例4,假如有一天,人和蘑菇成了好朋友……
通过这些虚拟的意境,其作品展示出了孩子大胆的创造力和新颖独特的艺术形式。
综上所述,由于小学生年龄和心智水平的特点,儿童作品中的形象虽然常常过于简单化和习惯性,但实际上存在着巨大的创作潜力。因此,通过这一整体的教学实验,巧妙运用教学策略,努力培养儿童的创造思维,必然可使儿童在创新中不断挥洒自己的才华、提高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