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抵教育的核心

来源 :师道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nd41152547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世纪教育,因秩序改变而重新焕发生机。
  一切全因教育秩序的魔力,让一群身份低微的草根融入了团队,也因为把握住原始的生长秩序,而找到了属于自我教育的春天;一切全因为秩序的动力,让一群草根教师因此而产生教育思想,有了前进的方向,得到了巨大的成长。教育原规则研究团队,因追寻教育的核心而诞生的团队,也因为“秩序”这一捷径,已渐渐向着更亮的地方在前行,在走远。
  源起:回归原点立教育
  教育的本质是什么?教育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教育怎样培养人?怎样尊重和敬畏教育规律?这些看似常识性的问题,却始终困扰着我们和我们的教育。
  记得2006年以前的那些时光,我常常观察校园里的那棵大树。有一天在观察那大而美丽的树冠时,顿然对教育这棵树的树冠之下发挥着支撑力量的根部产生了研究的冲动,于是循着这个思路,我发现,人们只看到树干及树冠,却少有触及其根部的。不首先研究其根部,还真会失了“根”,教育也是这样。于是,循着“秩序”这一关键词,我们展开了对教育原规则的研究。
  回归教育原点,对教育基本问题做深层次的思考,我们意识到:教育是一个培养人的事业,是一个通过培养人,让人类不断走向崇高,生活得更加美好的事业。因此,教育最重要的任务,是塑造美好的人生,培养美好的人格,从真正意义上培育“完整的人”,使学生拥有美好的人生。判断教育的好坏,应该从这样的原点出发;推进教育的改革应该从这样的原点开始;让教师与学生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也应该基于这样的教育原点。
  “回归原点立教育”,需要谁来立?毫无疑问,是教师!海德格尔说:“以什么为职业,在根本意义上,就是以什么为生命意义之所寄托。”教书育人原本是一项强调科学性又洋溢着艺术性的事业,正如《论语》所述,孔子自己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与弟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以至于发奋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然而今天的你我,可曾体味到教育生活的诸多乐趣?环视周围,许多教师从未把教育工作当作一种艺术性的享受,而是当作一个谋生的手段或跳板,抱着为了生存而劳动的被动心态,至多也只是刻板地凭良心在尽心尽责地工作,对工作感到疲倦,甚至抱怨现在所处的生存方式,感叹做教师难、做教师苦。
  罗素先生曾说:“真正的幸福来自于建设性的工作。”教师的生存状况本不该如此尴尬。思考教育的原点,清除教师的匠气,转变“教育由艺术降格为技术”的局面之后,将“教育秩序”的探讨纳入教育人的教育视野,一定程度上能使教师们触摸到教育的核心,焕发对教育事业的热情,获得重新出发的勇气与力量。
  发展:团队壮大风生起
  人生本是一场局,解局方才不陷入泥淖。“回归教育的原点,直抵教育的核心”也是一个局,只是解这个局不会是一人所为,也是一个人无法解开的,必须集众人之力。受大雁南飞阵形的启发,我与代安荣着手建立“原规则研究团队”。
  在我与代安荣一起“开创了网络研究和写作的先河”后,我决定扩大团队。当时我在“成长论坛”发帖招募,但由于大家对我们的研究方向——“教育原规则研究”所知甚少,在2008年前,就只有代安荣、张朝全和我三个人。但随着我们的研究论文,在《现代校长》《河北教育》《今日教育》连载后,影响力便越来越大。2009年,团队迅速发展壮大。能有这些发展,我们得感谢代安荣,是他的鼓励让我坚持了下来。也感谢张朝全,是他的加入让我看到了希望,增加了正能量。2009年,我在教育管理原规则研究的基础上,融入了教师成长原规则研究。
  2009年,许多网友加入进来,我利用QQ群对新的成员进行培训。最初的几个月,每天晚上,原规则研究QQ群热闹非凡。如与网友刘发建彻夜长谈“什么是语文教学的人文”,他提及的“贴近地面的教学探索”,近乎给我洗脑,给我警醒。我当时就想,“贴近地面”,不就更能抵达教育的核心吗?此时,也正值团队第一本书《校长原规则》在统稿。我把这本书的电子稿上传在QQ群共享里,供大家下载理解和领悟。当大家对教育原规则的研究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时,我决定开启“教育原规则研究”之教师专业成长。循着教师成长的原点,我决定以“教师不跪着成长”为线,让全体成员进行新一轮的教育原规则研究。为了让大家在团队的牵引下,自主破解教育的难题,直面教育的原点,团队采取“自主读书——自主研究——物化成果——共著书籍”的路径进行。当时,我们循着探询教育原点的主线策划了第二本书——《教师不跪着成长》,一个月后,又策划了第三本书——《教师笑着教书》。我的思路是,以策划进行更深入的交流,以读书助推研究的深入,以研究撰文物化研究成果,以著书立说彰显研究成果,提升成员信心。也正是循着这样的思路,团队成员发展迅速,原规则研究的书籍也得以公开出版发行。
  6年,2000多个日子,就这样走过来了。面对教育困局,面对个人发展的困局,我们虽苦恼过,彷徨过,但我们没有懈怠,没有灰心丧气,我们在不停地探索、思考、改变、进步。在团队研究的你来我往中,我们渐渐接近教育的原点。我们的研究得到了认可,如今,加入团队的也越来越多,团队成员始终保持在300人以上,核心成员在30人以上,不少成员成为了名师,其中不乏博士和评上副高级职称和特级教师的。代安荣,出版个人专著三本,被誉为“草根专家”;张朝全,发表文章150多篇,被评为感动重庆十佳教师和感动重庆十大人物……
  互补:相互促进挂云帆
  团队的发展,一度遭遇瓶颈。
  我们的教育原规则研究团队,就如一只木桶,当遭遇短板时,就难以盛下更多的水。虽然我长于研究,思维发散性强,敢于剑走偏锋,但我的短板是文字功底不行。再说,一个人难以走远。发展艰难时,我就在想,必须再寻找方方面面具有长板的教师加入进来。也正是基于这样的考虑,在引进团队成员时,我也是从多方面来综合考察。
  每一个要求加入的教师,我都让他们传几篇个人的研究性文章和简历。我仔细品读,从字里行间探询其对教育的洞察力、研究教育的能力,再“百度一下”,多方面加以了解,而后根据团队的发展走向确定是否吸收。   现在,我们团队的核心成员中,都各有自己的长板,极大地弥补了“教育原规则研究”的不足。代安荣,对教育现象关注密切,且十分敏感;张朝全,文字功底强,勤劳务实;肖凯博士的思维非常敏锐;马张留富有深厚的学术造诣;刘平友、肖克文等的洞察力非常强大等等。
  一群人,就像大雁南飞一样,因为互补而收获更多,而走远。团队发展至今,多名普通教师实现了跨越式发展的目标,诸如钟发全、张朝全、黄行福、代安荣、陈松信、郭力众、张爱敏、刘平友、杨宏杰等一大批教师,因参与团队的研究脱颖而出,这批草根专家先后在全国各地讲学100余场。
  循道:遵循秩序展教育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坚持育人为本”。何为育人为本?怎样做到育人为本?育人为本的检验标准是什么?质疑、探询、遁隐,恐怕也是一再提及的原因。直抵教育的核心,在于深入探询教育的原点,让教育回归到“人”上来。
  教育原规则的研究,实是对秩序的研究,对秩序的遵循。“秩序顺了,一切顺了;秩序乱了,一切乱了。”打破旧有的秩序,建立教育新秩序,是我们研究的切入点。
  诸如在团队著作《中小学教师小课题开发的策略与应用》的前言中我们提到:
  身为教师,不断发展方为立身立命之本。而相对于专业发展,广大中小学教师最需要的是什么?就是让自我强大的行动。没有行动,一切美妙的设想终归只是过眼云烟。
  人的运动之轨迹,往往能折射出一个人的能量及存在价值的大小。纵观整个教育,发现更多的教师因为受自我视野的牵扯,一生没有明晰与明智的决定,一生中几乎是什么事也没有做。
  是否体悟到小课题研究的重要性,以及是否参与小课题开发与研究,主动权永远在自我。事实是,又有几人真正能将焦点集中于小课题研究,并把自我的成长牵扯进生命运行的轨迹中去呢?教师队伍是十分庞大的,但强者所占的比例却是相当小的。原因是什么呢?小不为,何来强大?很多教师都期待搞个重大的课题进行研究,从而一举成名。但真要参与时,发现自己力不从心,只好望而生畏,畏而退却。殊不知,教师的研究能力、教师的成长都是由小而大的。没有给自我发展实质性支撑的行动,只能永远处于弱小的行列。没有由小到大提高自我专业发展的行动,谈何做强大的人?
  什么样的小课题才是有生命力的?它首先是基于自己的教育教学,其次是源于本土的。因为发生于自己的身边,开发与研究才更能找到问题的根本之所在,也才有利于自我及教育的发展。
  余文说:“素质教育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改革,必须首先在目标上回到人本身,回到作为‘完整的人’的需求上来,回到人的核心素质上来。”就像上文引用的“前言”中提到的,教师期望一举成名,却又力不从心。殊不知,一举成名的背后是积淀,也实是要坚守“从小到大”“从无到有”的秩序。而要“回到人的核心素质上”,则必须首先回到“人”本身,回到教师自身的发展上来。乱了这个秩序,最终乱的便是教育。孙云晓老师给健康人格列了五个指标:“第一是自信的还是自卑的;第二是友善的还是冷漠的;第三是有责任感的还是没有责任感的;第四是善于自我管理的还是生活杂乱的;第五是有抗挫折能力的还是脆弱不堪的。”这其实也是我们的原规则研究所承载的内容,我们从秩序的角度关注人的情感、理想和人格,以培养完整的人格的研究为要旨。我们的研究,也更期待把学生培养成品德高尚的人,培育成有健康的志趣和探究的好奇心的人。
  思考:教师成长教育兴
  著名教育家顾泠沅教授说:“如果一所学校拥有一流的教师,即使在破庙里,也能办成一流的学校。”直抵教育的核心,我们的宗旨是,通过研究教育原规则来达成教师的成长。但如何让参与我们研究的成员获取更大更真实的发展?让了解我们原规则研究的教师从中得到一种正能量,改变思维方式,从自己的教育中走得更远?这将是我们以后研究的着力点。
  沉入教育原规则,触摸教育的原点,倾听心灵的声音,改变教育思维方式,让我们为教育发出自己的声音。盼天下教师能找到适合自我发展的秩序,不再有职场恐慌。
  着手教育原规则的研究,已有6个年头。回首这2000天,领着一个自发的团队向前冲,心中有无限感慨。我们也深知,作为一个社会人,身处这个时代,身处教育行列,在发展过程中,我们不可避免地遭遇困局。无论是工作、事业,还是家庭,我们也曾陷入其中苦恼过,彷徨过。但我们没有懈怠,没有灰心丧气,我们在不停地探索、思考、改变、进步,因此,我们才走出了困局,感受到了教育的成功,享受到了教育带给我们的幸福。为此,我们把我们的经历呈现给您,期待您的指正。
  “一个人走得快,一群人走得远!”没有一个团队的协同作战,精诚团结,不可能在短短的6年时间有如此之多的成绩。一个人要走什么样的路,路要怎么走,完全取决于自己而不是别人。人本无道,人心有间。
  至此,愿与天下教师共勉。
其他文献
当前的国学热在幼儿的相关教学中产生了诸多困难,鉴此,我们的活动课为幼儿学习经典古诗做好充分的铺垫,以有利于其顺利地进入经典内容的理解,接受传统文化的浸润。  环节一:幼儿们此前已学过几首通俗浅显的古诗,在此基础上,本节课孩子们背诵着本单元的《静夜思》入场。教师谈话引入,复习上次活动的内容,引出本次活动。  师:刚刚我们背诵的这首古诗,是谁写的呀?它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幼1:表达了诗人李白很想
教师的单位时间更加值钱?  “工资不等于月薪,也不等于年薪,工资等于时薪!”这是目前流行的一种新的工资计算方法:算算你一小时的薪水是多少。  李女士今年33岁,是武汉一所高校的教师,她算了一下自己的时薪:月工资4000元左右,粗略算下来的话,一周薪水是1000元,一周工作时间大概20个小时,时薪50元左右。而另一个吴先生也算了一把:他今年30岁,在一家私营企业做销售,月薪不稳定,平均下来1万元左右
主题师德征文活动获奖名单  编者按:广东省“立德树人·立教圆梦”主题师德征文活动获奖名单为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有关“中国梦”的重要讲话精神,进一步激发全省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精神,努力建设一支适应教育事业发展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广东省教育厅在2014年师德主题建设月活动中组织开展了以“立德树人·立教圆梦”为主题的师德征文活动,并围绕这一主题由广东教育杂志社承
日前,拥有众多拥趸的网络书评人“和菜头”在其博客发布了《碎片化生存》一文,讲述自己碎片化阅读如何影响一个人的深度阅读,该博文在网友中间引起不小的波澜,转发和议论的声音层出不穷。这让人思考,碎片化阅读消解思考能力,读书如何才能不支离破碎?(引文见《文汇报》刊载的《读书如何能不支离破碎?》)  这位网络书评人在《碎片化生存》中说:在新浪微博刷屏玩的时候,单日最高可以刷100条;每日处理碎片信息的极限在
疏林简净,载花将行。水落石出,野旷春明。念一个人,忆其性灵。思之思之,心与云平。  ——题记  我是因为陈丹青先生,才知道他的。  我知道他的时候,他已经过世了。虽有相见恨晚之憾怅,但并不妨碍我喜欢他,尊崇他。  斯人已逝,幸而有诸多绮妙文字留下——《哥伦比亚的倒影》、《素履之往》、《即兴判断》、《琼美卡随想录》、《温莎墓园日记》、《我纷纷的情欲》、《西班牙三棵树》、《鱼丽之宴》、《巴珑》、《伪所
有些感情,可以熬出来。比如,跟一个虽然没有激情之爱、但却有细水温情的男人。有些感情,熬也熬不出来。比如,跟一个你不仅不爱甚至讨厌的男人。  一个女人,要想对男人慢慢生出爱情,至少,从一开始,他身上就该有点吸引她的东西。同样,一个从一开始就让你倒胃口的男人,日子久了,只会让你搜肠刮肚吐到想死!  有些男女,天生气场不和,即便同床共枕一百年,也是怨偶一对。不合适的恋爱就不要开始,不合适的婚姻不如趁早结
【摘 要】教材情境图仅是为教学提供的素材,并不是教学内容的全部。在使用教材中的情境图时,教师要有二次“改造”的意识和能力。既要“瞻前”,激活经验,提升能力,使学生在原有的经验基础上,实现经验的改造、重组和提升,使之更好地为本节课的学习服务;又要“顾后”,把握知识间的关联,迁移能力,实现教一课,能为一类课教学服务的目标。讲知识整体的内在联系,比仅讲知识点会有“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和价值取向。  【关
道高于德  道德是有公德与私德之分的。这是因为有公共事务与私人事务之分,有私天下和公天下之分。刘军宁在《南方周末》发文说,私德与公德都是以天道为基础,以天道为依归的。不信仰天道就没有公理,没有公理就不能产生美德的普遍标准和对所有人具有同等约束力的道德规范。  衡量德行的标准是天道,而不是对最高统治者的效忠。在我认定的“公德”中,统治者和权力机关都不在道德高地上。真正的公德,虽然存在于公共事务领域,
【技法精讲】  有些学生写作时面对一个题目,久久思索不能下笔,多方构思也无头绪。或是勉强写出也会感到自己的作文还是那么单薄,没有其他同学写的那么丰满,总感到欠缺些什么。因此就会产生作文的困惑。为什么我们总感到自己的文章单薄呢?说到底,是由两个主要原因造成的:一是我们选取的材料不够分量,二是我们行文的方式太单调。前一个容易解决一些,只要注意在选材时多动动脑子,就会慢慢进步。后一个则相对困难一些,因为
阅读在高中英语教学中占非常重要的位置,但学生却是“闻读色变”。其主要原因有三点:一是教师在课堂上讲的太多,学生缺少自我表现和提高自身能力的机会。二是阅读是一个安静的、耗时较长的过程,学生容易感到枯燥无味。三是有些人把阅读课错误地理解为语法课的延续(胡良梅.2007)。  确实,传统阅读课的主要训练方式就是阅读文章,回答问题,做选择题、是非题,学习阅读文章里面的语法语言点。这样的阅读课,时间长了会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