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引体会“铺”的妙用

来源 :江西教育·教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shar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片段一】
  师:刚才我们知道了“一道残阳铺水中”的“铺”字是夕阳斜照的意思,那可不可以把“铺”字换成“照”字呢?并说出你的理由。
  生:我觉得可以换,这样更清楚明白。
  师:除了“照”还可以换哪些词呢?
  (生相继说出:射、洒、映等)
  师:换上这些词行吗?
  生:我觉得行,因为它们的意思相近。
  生:不行。(说不出理由)
  师:为了更好地理解,我们一起来查查字典,了解它们各自的意思,进行比较体会再说说行不行?(生动手查字典)
  师:现在说说用哪个词更合适?
  生:“照”有不同的角度,这是斜照,所以要用“铺”字,诗句又不可以加个“斜”字。
  师:你能联系生活实际及古诗的格式来解释,真不错!说到照射的角度,还有补充的吗?
  生:“照”和“洒”从太阳的位置来看应该更高,照射的角度更大,不能表现夕阳快要下山时的情景,所以换它们是不准确的。
  生:虽然“射”和“映”都有斜射的意思,但不能准确地表现作者看到的是夕阳快要落山时紧贴水面的景象,而“铺”就能表现出来。
  生:因为此时的太阳快要落山了,离江面很近,所以它的影子就像铺在江面上一样。而且“铺”也可以反映出此时的江水平缓,江面平静。
  生:用“照、射、洒、映”,只是把夕阳照水面表现出来,而“铺”更生动,用了拟人的手法,使诗句更生动、形象,感觉像人一样。
  师:你们对“铺”的理解已经很到位,我们再把这些字代入到诗句中读一读,再次感受一下好吗?(生自由读诗句,在读中体会感受)
  生:很不好读,没有原诗句有味道。
  生:我觉得用上其他的字在读的时候感觉很生硬,“铺”字可以体现当时夕阳西下时光线的柔和,给人一种很恬静、舒服的感觉。
  师:老师支持你的看法。同学们再想一想,如果江面上能看见夕阳的影子,江面会是怎样的?
  生:平静。
  师:那会给你一种什么感觉呢?
  (生相继说出:安静、宁静、柔美……)
  师:“照、射、洒、映”等词能体现吗?
  生:不能。
  【赏析】古诗是最富灵气与美感的一种体裁,它具有形象的鲜明性、用语的变异性、表意的含蓄性和情感的丰富性。“铺”字正体现了这一点,它在这里的作用之一就是要表现夕阳西下时紧贴水面的情景。在上述教学片段中,教师巧妙引导学生通过对与“铺”字意思相近字的比较,体会“铺”的准确。紧接着,教师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读中感悟,先与文本、作者对话,感悟作者的意图,再通过同学间、师生间的交流,实现生生对话、师生对话,从而达到真正理解诗句的意思。此时,学生对诗句意境的感悟是具体的、形象的、真切的。诗句在学生眼里已经不是抽象的语言文字,而是具体的形象画面,这样的画面是任何诗句意义的抽象演绎难以比拟的。
  【片段二】
  师:理解诗句不能光从字面上来解释,还可以结合诗人当时的处境及心情来体会,这样会更准确。
  生:我知道这首诗是诗人约长庆二年(公元822年)赴杭州刺史任途中所作,当时朝政昏暗,诗人谙尽了朝官的滋味,这首诗从侧面反映出诗人离开朝廷后轻松愉快的心情。
  生:诗人并不因远离朝廷而伤感,反而心情平和、淡定、轻松,因为这是他自求外任,所以“铺”字刚好能表现诗人此时的心态。
  师:老师真佩服你们。刚才有同学发现“铺”是形容人的一种动作,那么如果说把夕阳铺在水面,那会是谁呢?谁会有这样的能力呢?
  生:太阳。
  生:不对,是大自然。
  师:哦,那么作者用“铺”字除了写太阳之外是不是还有其他的用意?
  生:表达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生: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师:同学们,你们太厉害了,一个“铺”字竟让你们体会到这么多。是的,诗人用“铺”字,不仅表现了太阳快要下山时的景象,写出了夕阳的柔和、江水的平缓,给人亲切安闲的感觉,也表达了对大自然创造了这么美的意境的一种赞叹,同时还表现了诗人此时平和、淡定的心态。从中可以看出诗人在追求用词的准确与精炼时的良苦用心和匠心独运啊。
  【赏析】古诗或白描、或比拟、或夸张、或象征,创造出鲜明的形象和意境。同时,由于格式原因,显得凝练而含蓄,给读者留下无穷想象和回味的空间。诗人特别的经历让他有不同的感悟,“铺”字正好能表现他那份复杂的情感,这正是作者的独到之处。在这一教学片段中,教师指导学生在理解字面意思的基础上,引导具体描述诗中之“有”,大胆想象诗中之“无”,瞻前顾后,扩展诗的时空范围;左思右想,丰富诗的意象画面,让古诗在脑海中丰满和立体起来。在此过程中,师生共同体会诗境,历练语言,感悟古诗之美。(作者单位:江西省定南县第一小学)
  □责任编辑 徐纯军
  E-mail:jxjyjxsxw@126.com
其他文献
作为南昌市中心城区之一的东湖区,是一块钟灵毓秀之地。这里有南朝佑民寺,唐朝滕王阁、水观音亭,宋朝百花洲以及近代八一起义旧址,这些景观见证了她悠远而辉煌的历史文化。  近年来,南昌市东湖区区委、区政府积极倡导“党以重教为先,政以重教为本,民以助教为荣”,全区教育呈现百花齐放的态势。辖区内现有16所九年义务教育学校(包括6所九年一贯制学校、9所全日制小学、1所特殊教育学校)、43所幼儿园、1所青少年宫
期刊
特级教师,江西省师德先进个人,江西省学术骨干,南昌市劳动模范。    所谓“以写促读”,就是根据教材的重点、难点、语言特点、写作特色等精心设计写话或写作练习,使学生在熟读深思的基础上去写作,从而加深对阅读教学中字词句的阅读理解和运用。《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
期刊
相对于小说、散文、诗歌等文学作品,戏剧文学在初中语文教材的选材数量相对较少,选材范围相对狭窄。苏教版初中六册书中,只在九年级下册安排了四篇戏剧作品,分别是《威尼斯商人》《江村小景》《陈毅市长》和《一厘米》。本文以苏教版戏剧单元的教学为例,就如何利用教材有限的戏剧资源进行戏剧教学,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谈一些粗浅的看法。  一、读  有人说,阅读就是关系的建立,读戏剧作品的目的是找到自己和戏剧文本的关
期刊
《荷叶 母亲》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24课。2010年12月,笔者在成都有幸聆听了余映潮老师执教的《荷叶 母亲》,这节课为“训练”出学生的阅读能力提供了范例。  这堂阅读教学课,余老师训练学生的阅读能力采用的仍然是板块式教学。  第一板块是“整体感悟 简洁评说”。进行这一板块教学时,余老师说:下面我们看第一次训练活动。(屏幕显示)从思想、内容、结构、情感等方面自由选
期刊
他,今年50岁,一个淳朴的山里人。扎根偏远乡村教育33年,从充满激情的年轻小伙子到沉淀岁月的中年教师,他从未离开过大山里的三尺讲台。33年来,他用自己的青春和肩负的责任,守护着一批又一批的山里娃茁壮成长。  从市区驱车1个小时后,我抵达了这所赣州市章贡区最偏远的学校。学校周围除了大山还是大山。“干了这一行,就要承担好这份责任。”朴实的他说了这样一句话。  他就是赣州市章贡区水西镇永安小学教师黄义沛
期刊
一个阳光灿烂的周六清晨,像往常一样,昌北二小五(3)班的徐兴旺同学早早起了床,开始写作业、看书。午休后,徐兴旺抬头看看墙上的钟,已是下午两点了,便迫不及待地穿上球鞋,一路小跑来到学校,和十几个小伙伴相约在学校的塑胶足球场踢起了足球。“我以前不爱说话,也不大会与其他同学交谈,自从参加了少年宫足球活动,我不但敢和同学交谈,还认识了许多外校的新朋友,我们下课一起做作业,周末一起踢足球、玩游戏。我变得自信
期刊
语文学习与积累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离不开平日里的积累。“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语文课程标准》多次强调积累的重要性。教学中,我们该怎样有效指导学生进行积累,丰富他们的语言,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呢?全国第八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大赛特等奖获得者张丹老师的做法给了我们很好的启示。  【教学片段】  师:同学们,带着你此时的感受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三个句子吧。围观的人看了—
期刊
研究教学问题的设置,是研究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一个非常有意义的角度。我们经常看到一些名师用尽量少的关键性提问或问题,引发学生对课文内容集中而深入地阅读思考或讨论探究。这种问题或提问就像一个个风筝,无论怎样风云变幻,风筝飞得多高多远,它的线都牢牢地掌握在执教者的手中,“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船”;另一方面,学生思考的容量大,学习活动充分,积累丰富。显然,这种课堂是高效率的。请看特级教师周益民《半截蜡烛》
期刊
观看了全国教学比赛一等奖获奖选手罗鸣亮老师执教的“认识整万数”一课,他用简单朴实的教学过程,演绎出了一堂灵动的课堂,深深地感染了我,下面撷取两个片段与大家共赏。  [片段一] “猜”出的精彩  师:我从福建带来一个信封,里面藏着一个整万数,请看:(师从信封中抽出一部分)有两个6相邻,后面都是0,你觉得可能有几个0?  生1:我猜可能会有6个0。  师:可能吗?可能!  生2:我说可能会有3个到6个
期刊
我们知道,催化剂是化学反应速率的重要影响因素,是现代化工生产中加快反应速率的重要、有效的手段。本课题取材于新教材高中《化学》必修2(人教版)第二章第3节“化学反应的速率和限度”。但教材通篇只提供了一个实验,且不足以支持教材上本身的结论。如何解决这种矛盾?执教者最后确定为:充分挖掘教材的价值,围绕变量控制,设计补充大量实验。既从逻辑上完善教材,又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完美发挥实验在设问、探究、取证、追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