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清人赵翼有诗云:“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诗中对李杜诗篇的评价是否公允姑且不论,但提出的诗歌要“新鲜”的主张,应该说是颇有见地的。文章是表现生活、交流思想的载体。别人读了你写的文章,总希望从中感知一些新的东西,领悟一些新的见解。没有新意,老炒“冷饭”,别人当然不爱看,老师也不可能打高分,这是顺理成章的。
学生作文如何出新出彩?这一问题一直困扰着很多学生,也困扰着很多语文教师,笔者认为:作文出彩出新的方式很多,除了立意方面的因素之外,技巧的运用不容忽视,通过某些写作技巧的运用,在文章中形成情节上的波澜,是学生作文出新出彩,扎住读者的一条方便可行的路子。
因此,作文必须出新。出新是提高语文素质的需要,是培养创新能力的需要,是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从哪些方面“出新”呢?
一、突破定势立意
文以载道,立意是文章的灵魂。“请君莫奏前朝曲,听唱新翻杨柳枝”(刘禹锡诗)。一篇五六百字的文章,如果尽是老生常谈,势必败人口味。立意新,就是能把自己思考的真知灼见表达出来,把自己在某些方面独到的发现传达给读者。学生在成长过程中,会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形成一种比较固定的认知方式,即定势。立意深受思维定势的影响。立意平庸,缺乏新意,不论其语言如何优美华丽,都谈不上是一篇好文章。立意要出新意,就必须突破头脑的思维定势。
怎样突破呢?在众多的方法中,运用逆向思维,迎着人们的习惯思维或既有的思维定势,从反方向立意,不失为一种重要的有效途径。如,人们常说:“酒好不怕巷子深”,这是一种传统的习惯认识。如果我们从反面额角度进行分析,就可能得出一种新的立意:“酒好也不怕巷子深”,这就突破了历史的局限,使立意具有了新的时代色彩。
运用逆向思维成功地创造出立意上的新颖的例子比比皆是。如,我们一般习惯于把“梨花”比作“白雪”,但唐代边塞诗人岑参却说:“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反过来把“白雪”比作“梨花”。诗人逆向立意的结果是,萧杀的冰天雪地隐现出春的信息,令人读来,浑忘了严寒中的凄凉,而代之以蓬勃向上的情怀。
逆向思维,能够从两极世界中的另一极揭示出事物的本质,以弥补单向思维的不足。运用逆向思维,突破思维定势立意,常能产生出奇制胜、标新立异的效果,甚至可以从“陈言旧事”中翻出崭新的时代精神来。
二、转换视角选材
材料是作文的基础,观点的形成和表现都有赖于材料的选用。材料缺乏新意,作文必是千人一面。材料出新,当然与平日的善于观察和勤于积累紧密相关。在日常生活中多留心,养成随时做读书笔记,写日记和札记的良好习惯,为作文积累丰厚的素材,获得深刻而新颖的材料。除此之外,树立“多角度”意识,转换视角去运用熟悉的材料,也是一种推陈出新的好办法。
生活丰富多彩,感知生活也应多方面。目前改革开放,新鲜事儿层出不穷,渗透到社会、家庭、校园生活的方方面面,色彩斑斓,摇曳多姿,多元呈现,“气象万千”。小作者也要有敏锐的目光,善于捕捉全新的“写点”,在材料的取舍上要考虑如何“出新”,扣住时代的节拍,有鲜明的个性。即使“老一套”的材料,也要注意如何变换角度去重新感知。
转换视角选材,就是站在一个全新的角度,用“陌生”的眼光看熟悉的事物,去发现、挖掘材料内涵的另一面,通过观察点的变化使材料常中见新。如,“金子不论放在哪里都会发光”这样一则材料,我们通常用它来证明“只要有真才实学就能有所作为”的观点,但如果我们根据市场经济的时代特征,换一个角度来分析,就会发现:金子埋在地下有光也是看不到的。这样,我们就可能用这则“旧材料”说明新的观点:学会推销自己和掌握真才实学同样重要。转换了视角,“旧材料”也就“不旧”了。
作文离不开创新思维。在人们司空见惯,甚至自己都觉得“毫无用处”的材料中去发现新东西,得出具有创新意义的结论,就更加离不开开拓性的思维方式。即使是陈旧的题材,也应融入世道精神,多换几个角度,“化腐朽为神奇”不是没有可能。
三、模仿生活用语
文章的内容要借助语言的载体来传达给读者,靠语言来打动人心,没有好的语言就算不上好的文章。韩愈有“惟陈言之务去”的明训,杜甫有“语不惊人死不休”的主张,古今中外许多作家也有精心推敲语言的佳话,他们对语言的追求,可以用一个“新”字来概括。作为小学生,限于阅历,要求在语言的运用上达到一丝不苟、一字不易的境界是不现实的。但是,也要有“求新”的标准去努力要求自己。那种司空见惯的套话、空话、大话,那种“决心书”式的表态语言一定要剔除。“吃别人嚼过的馍没味道”,在遣词造句上要力求新鲜生动,不能光图省事,老说“大路话”。
“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好的作文应有好的语言。但要求学生在语言方面出新,难度较大。怎么办呢?从模仿入手的方法不妨一试。
生活中经常流行一些精辟的用语,这些用语只要经我们稍作改变或调整,就有可能另现一个新的境界,或闪现智慧的光芒,或产生极大的震撼力。如,化“我们面前有困难”为“困难面前有我们”,则畏难情绪变为迎难而上的豪迈;用“宁可天下人负我,不可我负天下人”代替“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又可表达一种为人景仰的高尚情操均是成功的典范。模仿,需要联想,需要张开想象的翅膀,需要学会发散、多维、求异、灵活、幽默的思维方式。
总之,写好的作文作来源于生活,要想作文脱尘出新,就要从以上三个方面做好培训,这样学生才能写出与众不同的文章。
学生作文如何出新出彩?这一问题一直困扰着很多学生,也困扰着很多语文教师,笔者认为:作文出彩出新的方式很多,除了立意方面的因素之外,技巧的运用不容忽视,通过某些写作技巧的运用,在文章中形成情节上的波澜,是学生作文出新出彩,扎住读者的一条方便可行的路子。
因此,作文必须出新。出新是提高语文素质的需要,是培养创新能力的需要,是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从哪些方面“出新”呢?
一、突破定势立意
文以载道,立意是文章的灵魂。“请君莫奏前朝曲,听唱新翻杨柳枝”(刘禹锡诗)。一篇五六百字的文章,如果尽是老生常谈,势必败人口味。立意新,就是能把自己思考的真知灼见表达出来,把自己在某些方面独到的发现传达给读者。学生在成长过程中,会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形成一种比较固定的认知方式,即定势。立意深受思维定势的影响。立意平庸,缺乏新意,不论其语言如何优美华丽,都谈不上是一篇好文章。立意要出新意,就必须突破头脑的思维定势。
怎样突破呢?在众多的方法中,运用逆向思维,迎着人们的习惯思维或既有的思维定势,从反方向立意,不失为一种重要的有效途径。如,人们常说:“酒好不怕巷子深”,这是一种传统的习惯认识。如果我们从反面额角度进行分析,就可能得出一种新的立意:“酒好也不怕巷子深”,这就突破了历史的局限,使立意具有了新的时代色彩。
运用逆向思维成功地创造出立意上的新颖的例子比比皆是。如,我们一般习惯于把“梨花”比作“白雪”,但唐代边塞诗人岑参却说:“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反过来把“白雪”比作“梨花”。诗人逆向立意的结果是,萧杀的冰天雪地隐现出春的信息,令人读来,浑忘了严寒中的凄凉,而代之以蓬勃向上的情怀。
逆向思维,能够从两极世界中的另一极揭示出事物的本质,以弥补单向思维的不足。运用逆向思维,突破思维定势立意,常能产生出奇制胜、标新立异的效果,甚至可以从“陈言旧事”中翻出崭新的时代精神来。
二、转换视角选材
材料是作文的基础,观点的形成和表现都有赖于材料的选用。材料缺乏新意,作文必是千人一面。材料出新,当然与平日的善于观察和勤于积累紧密相关。在日常生活中多留心,养成随时做读书笔记,写日记和札记的良好习惯,为作文积累丰厚的素材,获得深刻而新颖的材料。除此之外,树立“多角度”意识,转换视角去运用熟悉的材料,也是一种推陈出新的好办法。
生活丰富多彩,感知生活也应多方面。目前改革开放,新鲜事儿层出不穷,渗透到社会、家庭、校园生活的方方面面,色彩斑斓,摇曳多姿,多元呈现,“气象万千”。小作者也要有敏锐的目光,善于捕捉全新的“写点”,在材料的取舍上要考虑如何“出新”,扣住时代的节拍,有鲜明的个性。即使“老一套”的材料,也要注意如何变换角度去重新感知。
转换视角选材,就是站在一个全新的角度,用“陌生”的眼光看熟悉的事物,去发现、挖掘材料内涵的另一面,通过观察点的变化使材料常中见新。如,“金子不论放在哪里都会发光”这样一则材料,我们通常用它来证明“只要有真才实学就能有所作为”的观点,但如果我们根据市场经济的时代特征,换一个角度来分析,就会发现:金子埋在地下有光也是看不到的。这样,我们就可能用这则“旧材料”说明新的观点:学会推销自己和掌握真才实学同样重要。转换了视角,“旧材料”也就“不旧”了。
作文离不开创新思维。在人们司空见惯,甚至自己都觉得“毫无用处”的材料中去发现新东西,得出具有创新意义的结论,就更加离不开开拓性的思维方式。即使是陈旧的题材,也应融入世道精神,多换几个角度,“化腐朽为神奇”不是没有可能。
三、模仿生活用语
文章的内容要借助语言的载体来传达给读者,靠语言来打动人心,没有好的语言就算不上好的文章。韩愈有“惟陈言之务去”的明训,杜甫有“语不惊人死不休”的主张,古今中外许多作家也有精心推敲语言的佳话,他们对语言的追求,可以用一个“新”字来概括。作为小学生,限于阅历,要求在语言的运用上达到一丝不苟、一字不易的境界是不现实的。但是,也要有“求新”的标准去努力要求自己。那种司空见惯的套话、空话、大话,那种“决心书”式的表态语言一定要剔除。“吃别人嚼过的馍没味道”,在遣词造句上要力求新鲜生动,不能光图省事,老说“大路话”。
“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好的作文应有好的语言。但要求学生在语言方面出新,难度较大。怎么办呢?从模仿入手的方法不妨一试。
生活中经常流行一些精辟的用语,这些用语只要经我们稍作改变或调整,就有可能另现一个新的境界,或闪现智慧的光芒,或产生极大的震撼力。如,化“我们面前有困难”为“困难面前有我们”,则畏难情绪变为迎难而上的豪迈;用“宁可天下人负我,不可我负天下人”代替“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又可表达一种为人景仰的高尚情操均是成功的典范。模仿,需要联想,需要张开想象的翅膀,需要学会发散、多维、求异、灵活、幽默的思维方式。
总之,写好的作文作来源于生活,要想作文脱尘出新,就要从以上三个方面做好培训,这样学生才能写出与众不同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