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基于指导学生自学并最终实现“教是为了不教”的基本思想而构建的小语阅读课堂,理应形成怎样的风格特征呢?这需要从阅读教学的基本规律,指导小学生自主阅读的现实可能性以及学生语文素养养成的角度综合去考量。指导自学的阅读课堂,是培养学生自主阅读意识的课堂,是养成学生自主阅读习惯的课堂,是教给学生自主阅读方法的课堂……这当中,自主阅读方法的习得是实现学生“自能读书”的关键,而以此为价值诉求的指导自学的语文课堂也因此呈现出其鲜明的特征。笔者依据小语阅读教学的一些实例,试就此问题作一粗浅探析。
一、自主性:课堂是个给学生“自己读书”的地方
阅读是语文学习者自己的事,教师不能包办代替。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初见”与“亲密接触”并由此而形成的阅读的最初收获,不能被教师与教学的“一厢情愿”而“天河遥望”。学生作为“第一读者”的权利与“读者意识”的培养,理应得到教师足够的尊重和重视。而指导学生自学的语文课堂,首要的便是对学生阅读自主性的尊重。课堂,首先是个给学生自己读书的地方。教师的引导与帮助更多应体现在:
一是时间的充裕。课堂要给足学生自主阅读的时间,要让学生“进入”文本更要“浸入”文本,诗歌需要涵咏,美文需要品味,游记需要欣赏,童话需要想象……这一切,都需要一定的阅读时间。那种来也匆匆去也匆匆的阅读,只能是走马观花浮光掠影的“浅阅读”,远离了思考而大大贬值。
二是阅读的有效。给学生充分自主阅读并非放任不管,学生阅读的有效还需要教师适时地不断地点拨。如教学《三亚落日》这样的美文,在放手让学生自读之前,可以提醒学生“朗读便于记忆,默读便于思考”,品味美文需要默读体会。在学生进行阅读时,可以提醒学生“慢慢读,细细品”,囫囵吞枣读不出味道;“一边读,一边想象,文字营造的画面才能在头脑中鲜活起来”,“不懂笔墨不读书,圈点勾画很重要”等等。只有这样,学生的阅读才会自觉起来,有效起来。
三是形式的多样。小学生学习最怕单调,形式的新颖与变化往往对学习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读书也是如此,要根据不同的阅读需要变换不同的阅读方式或形式。笔者在教学《孔子游春》“孔子论水”一段时,分别通过范读感知,自读思考,默读圈划,指读交流,齐读总体感受,带着不同理解个性化读等方式,让学生读得有意识,读得有意思,读得有收获。
成功的阅读课堂,一定会给学生充分的自读自悟的时空,为品味文字之美,交流阅读感受,生成精彩体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个体性:课堂是个让学生“自由感悟”的语场
新课标提出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化理解和感悟,要引导学生多角度地、有创意的读。因此,课堂要为学生的“自由感悟”提供适合的语场。
如笔者在教学《望月》中“是月亮把我叫醒了”这句话时,尊重并引导了学生的不同理解的个性化读法,或读出活泼轻快、或读出高兴兴奋,不一而足。在品读“月下江景”一段时,也充分组织了学生个性化感悟的交流和碰撞。
然而,对学生自由感悟与个性化阅读的关注与引导并不意味着解读的莫衷一是或“不确定性”,也并不意味着将阅读教学复杂化或“过度解读”。《望月》的教学没有迷失于复杂,而是回归了简单,在简简单单的读中品味语言文字,读中积累经典诗句,读中展开想象,读中进行自由感悟。阅读教学,启发学生的个性化感悟,没有脱离一个“读”字,便是抓住了灵魂,抓住了核心。
在学习小外甥对月的幻想时,是这样设计的:在小外甥眼里,月亮是天的眼睛。你觉得他想象得怎样?你有什么感受?每个人心中的月亮都不同,请大家展开想象的翅膀,说一说在你心中,月亮像什么?这是一个预设与生成相得益彰的环节。由教师的两个问题贯穿,读完你有什么感受和月亮像什么,这是教师深入品读文本后预设的,独具匠心,源于文本又超越文本,是展开个性化阅读、多元化阅读的支点。由此,我们看到了很多教师在捕捉的那些闪动着灵性的生成资源。在这里,语文课堂是师生互动、心灵对话的舞台,是交流个性化感悟的自由语场;师生共同创造着奇迹,唤醒各自沉睡的潜能时空。音乐、文字、情感……文字缓缓流动起来,流入学生心间,无时不流淌着诗情,流淌着心中的月之柔情。整个课堂灵动而富有生气,宛如一首优美的月之诗,更是孩子们从心里流淌出的月之赞歌。
三、范例性:课堂是个教学生“自学阅读”的例子
重要的不是教课文,而是通过课文这个例子来教给学生学习语文的方法。比知识更重要的是方法,而方法,也是转化成能力的关键。王荣生教授将教材选文分为“定篇”“例文”“样本”“用件”四类,依我看来,最核心的还是“把课文作例子”而“教方法”,这是阅读教学特别是指导学生“自能读书”的关键点。
如《望月》的教学试图教给学生阅读课文或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会品读,多积累,爱幻想。而这种方法,不是生硬的授予,而是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有机渗透。与语文知识如安详的“详”,“镀”的写法,理解有机渗透,与语文能力如读好课文(朗读/默读/浏览/品读……),在读中理解,读中感悟,读中培养语感有机渗透,以此实现“三维目标”和谐统一到教学的整体之中,而非生硬的叠加,板书也试图呈现这样的意图。在轻松的读,有滋有味的读,循序渐进的读中,在清晰的线索和简单的教学环节中,实现语文积累和运用语言文字的综合素养的提升。
再如教学《泉城》,抓住此类文章“读”的关键之外,同样是教学生读文章的方法,并在类似段落的阅读中迁移方法,自学读书。在教学课文第一自然段时,笔者让学生通过“读——展开想象”,“品——抓住词语”,“诵——表达情感”三个步骤,让学生深入文本,充分感悟,习得方法。而在教学后面类似段落时,则提醒要求学生用上这样的方法来自读课文,将方法加以运用,在运用的不断强化中形成具体的阅读能力。
这些,便是对指导自学课堂“范例性”的重视与尝试。
四、选择性:课堂是个请学生“自动选读”的书架
什么才是适合学生的课堂,怎样的课堂才能赢得学生的喜爱。我想其中有一点非常重要,那便是课堂学习的选择权还给学生。选择让人幸福,让人觉得受尊重,让学生有了更积极的心态和更浓厚的兴趣。教师如以教定死了学生的学,则学的效果必然大受影响。教学《望月》时,让学生选择学习“比赛背诗”“对月想象”虽是一处简单的处理,却不可或缺,意义重大。教师在设计教学时,如能将单线条的思路加以改变,让课堂成为一处可供学生“自动选读”的书架,应成为一种理想的追求。 在教学《广玉兰》一课时,对于“在同一棵树上能看到花开的各种形态”这一段的教学,就可以把学习的选择权还给学生,“默读第三自然段,思考:你看到了几种形态的广玉兰,哪一种形态更令你着迷,细细品读,并把喜欢的原因写在旁边”,学生在赢得了“选择权”后,阅读的兴趣更浓,阅读的动力更足,自然阅读学习的效果也更佳。
当然,选择不能流于形式,而选择学习后的组织交流也尤为重要。“一个苹果两人分享,一人一半,但是一个知识、一个发现和同学分享,你就能获得双倍的,成倍的知识、收获。”选择性学习在尊重了个体的基础上,把阅读的理解、感悟引向“深度”,而组织交流则又在“广度”上予以了补充,甚至,在碰撞中生成了比原来更丰富的见解、认识。
这样的学习,自然比教师事先规定,一一呈现式的教学要更灵活,更受欢迎,更有效果。
五、开放性:课堂是个为学生“自能读书”的起点
语文课堂在发挥了学生课堂外学习所不能够的作用基础上,决不能把语文的学习也一并终止。通过课堂的学习,习得方法,延伸到课外更广阔更广泛的学习中去。
教学《望月》时,笔者在积累古诗句部分的“留白”,在学习到最后时让学生进一步探索“月亮在中国人心中的位置”,都有效激发了学生的“语文继续学习”的欲望。
教学《嫦娥奔月》时,笔者没有停留在“这一个”故事本身,而是把学生的视野引向了广阔的“神话类文本”的解读中。古今中外,有许许多多这样美丽的美好的神话故事,我们可以去读、去欣赏。怎样读呢?抓住典型画面,抓住人物性格。学生在这样的启发下,用学习到的方法走向了新的阅读中。
指导学生自学的阅读课堂,教师要有更长远的目光和更广阔的视野,应该呈现对课堂外的开放姿态,应该是学生未来更广泛阅读的一个开始。今天的阅读是为明天的自读作准备,今天的课堂不是解决问题的终点,而更应是产生新问题,产生新的阅读欲望的开始。课堂仿佛是冰山一角,仿佛是林间一木,激起的是学生对知识的渴求,对读书的渴望。一节节指导学生自学的语文阅读课,是学生阅读生涯的“起点”和“落脚点”,而“终点”,永远在教师的无限期许和学生的不断跋涉中。
学生是阅读的主人,学生有自己的理解,学生有选择学习的权利,学生需要在教师的引导下学会学习。所以,小语阅读的课堂,要尝试着让学生充分自主阅读,充分交流自己个性化的感悟,在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学习之后,与同学交流分享,在教师激发其兴趣,指导其方法之后,拓展学生的语文阅读和学习。构建适合学生的指导自学的小语阅读课堂,需要关注以上自主性、个体性、范例性、选择性、开放性五大特征,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朝着“自能读书”的终极目标一步一个脚印地迈进。
【作者单位:苏州工业园区星海小学 江苏】
一、自主性:课堂是个给学生“自己读书”的地方
阅读是语文学习者自己的事,教师不能包办代替。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初见”与“亲密接触”并由此而形成的阅读的最初收获,不能被教师与教学的“一厢情愿”而“天河遥望”。学生作为“第一读者”的权利与“读者意识”的培养,理应得到教师足够的尊重和重视。而指导学生自学的语文课堂,首要的便是对学生阅读自主性的尊重。课堂,首先是个给学生自己读书的地方。教师的引导与帮助更多应体现在:
一是时间的充裕。课堂要给足学生自主阅读的时间,要让学生“进入”文本更要“浸入”文本,诗歌需要涵咏,美文需要品味,游记需要欣赏,童话需要想象……这一切,都需要一定的阅读时间。那种来也匆匆去也匆匆的阅读,只能是走马观花浮光掠影的“浅阅读”,远离了思考而大大贬值。
二是阅读的有效。给学生充分自主阅读并非放任不管,学生阅读的有效还需要教师适时地不断地点拨。如教学《三亚落日》这样的美文,在放手让学生自读之前,可以提醒学生“朗读便于记忆,默读便于思考”,品味美文需要默读体会。在学生进行阅读时,可以提醒学生“慢慢读,细细品”,囫囵吞枣读不出味道;“一边读,一边想象,文字营造的画面才能在头脑中鲜活起来”,“不懂笔墨不读书,圈点勾画很重要”等等。只有这样,学生的阅读才会自觉起来,有效起来。
三是形式的多样。小学生学习最怕单调,形式的新颖与变化往往对学习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读书也是如此,要根据不同的阅读需要变换不同的阅读方式或形式。笔者在教学《孔子游春》“孔子论水”一段时,分别通过范读感知,自读思考,默读圈划,指读交流,齐读总体感受,带着不同理解个性化读等方式,让学生读得有意识,读得有意思,读得有收获。
成功的阅读课堂,一定会给学生充分的自读自悟的时空,为品味文字之美,交流阅读感受,生成精彩体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个体性:课堂是个让学生“自由感悟”的语场
新课标提出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化理解和感悟,要引导学生多角度地、有创意的读。因此,课堂要为学生的“自由感悟”提供适合的语场。
如笔者在教学《望月》中“是月亮把我叫醒了”这句话时,尊重并引导了学生的不同理解的个性化读法,或读出活泼轻快、或读出高兴兴奋,不一而足。在品读“月下江景”一段时,也充分组织了学生个性化感悟的交流和碰撞。
然而,对学生自由感悟与个性化阅读的关注与引导并不意味着解读的莫衷一是或“不确定性”,也并不意味着将阅读教学复杂化或“过度解读”。《望月》的教学没有迷失于复杂,而是回归了简单,在简简单单的读中品味语言文字,读中积累经典诗句,读中展开想象,读中进行自由感悟。阅读教学,启发学生的个性化感悟,没有脱离一个“读”字,便是抓住了灵魂,抓住了核心。
在学习小外甥对月的幻想时,是这样设计的:在小外甥眼里,月亮是天的眼睛。你觉得他想象得怎样?你有什么感受?每个人心中的月亮都不同,请大家展开想象的翅膀,说一说在你心中,月亮像什么?这是一个预设与生成相得益彰的环节。由教师的两个问题贯穿,读完你有什么感受和月亮像什么,这是教师深入品读文本后预设的,独具匠心,源于文本又超越文本,是展开个性化阅读、多元化阅读的支点。由此,我们看到了很多教师在捕捉的那些闪动着灵性的生成资源。在这里,语文课堂是师生互动、心灵对话的舞台,是交流个性化感悟的自由语场;师生共同创造着奇迹,唤醒各自沉睡的潜能时空。音乐、文字、情感……文字缓缓流动起来,流入学生心间,无时不流淌着诗情,流淌着心中的月之柔情。整个课堂灵动而富有生气,宛如一首优美的月之诗,更是孩子们从心里流淌出的月之赞歌。
三、范例性:课堂是个教学生“自学阅读”的例子
重要的不是教课文,而是通过课文这个例子来教给学生学习语文的方法。比知识更重要的是方法,而方法,也是转化成能力的关键。王荣生教授将教材选文分为“定篇”“例文”“样本”“用件”四类,依我看来,最核心的还是“把课文作例子”而“教方法”,这是阅读教学特别是指导学生“自能读书”的关键点。
如《望月》的教学试图教给学生阅读课文或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会品读,多积累,爱幻想。而这种方法,不是生硬的授予,而是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有机渗透。与语文知识如安详的“详”,“镀”的写法,理解有机渗透,与语文能力如读好课文(朗读/默读/浏览/品读……),在读中理解,读中感悟,读中培养语感有机渗透,以此实现“三维目标”和谐统一到教学的整体之中,而非生硬的叠加,板书也试图呈现这样的意图。在轻松的读,有滋有味的读,循序渐进的读中,在清晰的线索和简单的教学环节中,实现语文积累和运用语言文字的综合素养的提升。
再如教学《泉城》,抓住此类文章“读”的关键之外,同样是教学生读文章的方法,并在类似段落的阅读中迁移方法,自学读书。在教学课文第一自然段时,笔者让学生通过“读——展开想象”,“品——抓住词语”,“诵——表达情感”三个步骤,让学生深入文本,充分感悟,习得方法。而在教学后面类似段落时,则提醒要求学生用上这样的方法来自读课文,将方法加以运用,在运用的不断强化中形成具体的阅读能力。
这些,便是对指导自学课堂“范例性”的重视与尝试。
四、选择性:课堂是个请学生“自动选读”的书架
什么才是适合学生的课堂,怎样的课堂才能赢得学生的喜爱。我想其中有一点非常重要,那便是课堂学习的选择权还给学生。选择让人幸福,让人觉得受尊重,让学生有了更积极的心态和更浓厚的兴趣。教师如以教定死了学生的学,则学的效果必然大受影响。教学《望月》时,让学生选择学习“比赛背诗”“对月想象”虽是一处简单的处理,却不可或缺,意义重大。教师在设计教学时,如能将单线条的思路加以改变,让课堂成为一处可供学生“自动选读”的书架,应成为一种理想的追求。 在教学《广玉兰》一课时,对于“在同一棵树上能看到花开的各种形态”这一段的教学,就可以把学习的选择权还给学生,“默读第三自然段,思考:你看到了几种形态的广玉兰,哪一种形态更令你着迷,细细品读,并把喜欢的原因写在旁边”,学生在赢得了“选择权”后,阅读的兴趣更浓,阅读的动力更足,自然阅读学习的效果也更佳。
当然,选择不能流于形式,而选择学习后的组织交流也尤为重要。“一个苹果两人分享,一人一半,但是一个知识、一个发现和同学分享,你就能获得双倍的,成倍的知识、收获。”选择性学习在尊重了个体的基础上,把阅读的理解、感悟引向“深度”,而组织交流则又在“广度”上予以了补充,甚至,在碰撞中生成了比原来更丰富的见解、认识。
这样的学习,自然比教师事先规定,一一呈现式的教学要更灵活,更受欢迎,更有效果。
五、开放性:课堂是个为学生“自能读书”的起点
语文课堂在发挥了学生课堂外学习所不能够的作用基础上,决不能把语文的学习也一并终止。通过课堂的学习,习得方法,延伸到课外更广阔更广泛的学习中去。
教学《望月》时,笔者在积累古诗句部分的“留白”,在学习到最后时让学生进一步探索“月亮在中国人心中的位置”,都有效激发了学生的“语文继续学习”的欲望。
教学《嫦娥奔月》时,笔者没有停留在“这一个”故事本身,而是把学生的视野引向了广阔的“神话类文本”的解读中。古今中外,有许许多多这样美丽的美好的神话故事,我们可以去读、去欣赏。怎样读呢?抓住典型画面,抓住人物性格。学生在这样的启发下,用学习到的方法走向了新的阅读中。
指导学生自学的阅读课堂,教师要有更长远的目光和更广阔的视野,应该呈现对课堂外的开放姿态,应该是学生未来更广泛阅读的一个开始。今天的阅读是为明天的自读作准备,今天的课堂不是解决问题的终点,而更应是产生新问题,产生新的阅读欲望的开始。课堂仿佛是冰山一角,仿佛是林间一木,激起的是学生对知识的渴求,对读书的渴望。一节节指导学生自学的语文阅读课,是学生阅读生涯的“起点”和“落脚点”,而“终点”,永远在教师的无限期许和学生的不断跋涉中。
学生是阅读的主人,学生有自己的理解,学生有选择学习的权利,学生需要在教师的引导下学会学习。所以,小语阅读的课堂,要尝试着让学生充分自主阅读,充分交流自己个性化的感悟,在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学习之后,与同学交流分享,在教师激发其兴趣,指导其方法之后,拓展学生的语文阅读和学习。构建适合学生的指导自学的小语阅读课堂,需要关注以上自主性、个体性、范例性、选择性、开放性五大特征,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朝着“自能读书”的终极目标一步一个脚印地迈进。
【作者单位:苏州工业园区星海小学 江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