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数学是一门逻辑性和抽象性较强的学科,对学生的思维能力要求较高。教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通过研读已有的知识体系,探究知识间的内在关系,在梳理与整合数学知识的过程中提出新的教学方案,创造新的思维成果,以此发展学生个性,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培养学生创新素质,这是素质教育倡导下学生核心素养提升的必然要求。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活动;创新思维;发展策略
知识经济时代,传统呆板、枯燥的教学模式已经不适应学生学习的需求,教师需要在教学中创新开展多样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意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通过创设开放式的教学活动,以教材为本、生活为源、探索为轴,将创新思维贯穿于小学数学课堂的始终,引导学生在探究知识的过程中扩展思维,迸发出创新求异的学习活力。本文基于开放性数学课堂有效构建,让学生在多元思维的碰撞中实现创新思维的有效培养。
一、以教材为本,让生长点开放
教材是教师开展课堂教学的重要依据,是学生学习的基础与前提。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能够充分认识到课本教材的重要性,在课前备课时立足教材编写者的意图,深入研读与分析教材内容,准确把握教与学的要点,在开展教学时努力贴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贴近数学知识的生长点展开问题启发,促使学生在思考中探究知识。
比如,在教学《圆的认识》一课时,很多教师都是借助多媒体展示生活中各类圆形图片让学生从生活中的圆谈起,最后再研究圆的构成要素等,这种教学方法主要以教师的主观引导为主,学生的思维仅仅是跟着教师的教学思路走。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在课堂上书写“圆的认识”课题,让学生自己思考,看到题目后首先想了解的数学知识有哪些?让学生开动脑筋自主思考:“什么是圆?圆是什么图形?圆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圆的周长如何计算?”有的学生甚至还提出了“为什么轮胎都是圆形的?汽车的轮胎轴心都是安在最中心的位置?”由此让学生在开放状态中畅想知识,不仅能有效呈现教学内容,还能使圆的教学目标在思考中逐渐显现,在学生主动构建新知识的过程中能为整节课的教学提供有利条件,在聚焦圆的认识知识的同时让学生在开放构想中实现思维的扩散,激发学生学习欲望。
二、以生活为源,让教学内容开放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在开展教学时要能够紧密联系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让学生感知到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用途。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想开放数学教学内容,就需要审视学生当下的生活环境与教材内容的契合度,将教材中的知识与学生实际生活连接起来展开教学,在熟悉的环境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知识与方法,从而实现乐学与善学的目的。
比如,在教学低年级《元、角、分的认识》一课时,教师可以创设生活化情境,张莎到小卖部去买笔记本,她需要什么才能买到笔记本?(钱)我们国家法定的钱币又称为人民币,说一说你见过的人民币都是多少面额的?(100元、50元、20元等不等)由此引出课题。在生活味儿极浓的对话中让学生感知到数学学习需要结合实际经验才能探索到知识内涵。在小学数学应用题解题中,教师要能够针对不同的运算设计与生活实际相关的情境,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探索数学知识,把握知识阵地,从而提高他们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以探索为轴,让教学过程开放
新课程改革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主动探索数学知识,展示個性潜能的过程是一个开放的探索过程,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要能够充分认识到自身角色的转变,将学生放到探究知识形成的第一位,让他们在探索活动中获得知识经验,理解数学知识的内涵,在运用中提升研究数学问题的能力。在整个过程中,教师可以作为引导者,指引学生在正确的方向探索知识。
比如,在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初步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基础知识后引导学生学习周长知识的探究,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动手操作实践,通过自主设计制作长方形与正方形纸片,互相讨论长方形与正方形纸片的周长是什么?怎么去计算他们的周长?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联系学生认知实际,提出问题引导让学生自主探究、发现和总结数学知识,让他们在开放的时间与空间中解放头脑和手脚,最终实现知识的内化。
综上所述,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引导学生在开放式的教学活动中深入思考,在合作探究中讨论交流,能使数学学习充盈创新的气息与蓬勃生机,这是新课改背景下学生综合素质提升的有效途径,也是学生综合核心素养养成的必然要求。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能够转变传统的教学思想,通过深入研读教材、紧密联系生活、实施互动探索不断实现开放式数学课堂的有效发展,从而有效促使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实现质的飞跃。
参考文献
[1] 汪胜奎.探究新课改下小学数学教学方法的创新[J].西部素质教育,2016,2(13):179-180.
[2] 顾建斌.新课改背景下小学数学课堂创新模式探究[J].科技创新导报,2014,11(36):136+138.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活动;创新思维;发展策略
知识经济时代,传统呆板、枯燥的教学模式已经不适应学生学习的需求,教师需要在教学中创新开展多样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意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通过创设开放式的教学活动,以教材为本、生活为源、探索为轴,将创新思维贯穿于小学数学课堂的始终,引导学生在探究知识的过程中扩展思维,迸发出创新求异的学习活力。本文基于开放性数学课堂有效构建,让学生在多元思维的碰撞中实现创新思维的有效培养。
一、以教材为本,让生长点开放
教材是教师开展课堂教学的重要依据,是学生学习的基础与前提。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能够充分认识到课本教材的重要性,在课前备课时立足教材编写者的意图,深入研读与分析教材内容,准确把握教与学的要点,在开展教学时努力贴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贴近数学知识的生长点展开问题启发,促使学生在思考中探究知识。
比如,在教学《圆的认识》一课时,很多教师都是借助多媒体展示生活中各类圆形图片让学生从生活中的圆谈起,最后再研究圆的构成要素等,这种教学方法主要以教师的主观引导为主,学生的思维仅仅是跟着教师的教学思路走。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在课堂上书写“圆的认识”课题,让学生自己思考,看到题目后首先想了解的数学知识有哪些?让学生开动脑筋自主思考:“什么是圆?圆是什么图形?圆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圆的周长如何计算?”有的学生甚至还提出了“为什么轮胎都是圆形的?汽车的轮胎轴心都是安在最中心的位置?”由此让学生在开放状态中畅想知识,不仅能有效呈现教学内容,还能使圆的教学目标在思考中逐渐显现,在学生主动构建新知识的过程中能为整节课的教学提供有利条件,在聚焦圆的认识知识的同时让学生在开放构想中实现思维的扩散,激发学生学习欲望。
二、以生活为源,让教学内容开放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在开展教学时要能够紧密联系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让学生感知到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用途。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想开放数学教学内容,就需要审视学生当下的生活环境与教材内容的契合度,将教材中的知识与学生实际生活连接起来展开教学,在熟悉的环境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知识与方法,从而实现乐学与善学的目的。
比如,在教学低年级《元、角、分的认识》一课时,教师可以创设生活化情境,张莎到小卖部去买笔记本,她需要什么才能买到笔记本?(钱)我们国家法定的钱币又称为人民币,说一说你见过的人民币都是多少面额的?(100元、50元、20元等不等)由此引出课题。在生活味儿极浓的对话中让学生感知到数学学习需要结合实际经验才能探索到知识内涵。在小学数学应用题解题中,教师要能够针对不同的运算设计与生活实际相关的情境,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探索数学知识,把握知识阵地,从而提高他们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以探索为轴,让教学过程开放
新课程改革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主动探索数学知识,展示個性潜能的过程是一个开放的探索过程,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要能够充分认识到自身角色的转变,将学生放到探究知识形成的第一位,让他们在探索活动中获得知识经验,理解数学知识的内涵,在运用中提升研究数学问题的能力。在整个过程中,教师可以作为引导者,指引学生在正确的方向探索知识。
比如,在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初步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基础知识后引导学生学习周长知识的探究,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动手操作实践,通过自主设计制作长方形与正方形纸片,互相讨论长方形与正方形纸片的周长是什么?怎么去计算他们的周长?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联系学生认知实际,提出问题引导让学生自主探究、发现和总结数学知识,让他们在开放的时间与空间中解放头脑和手脚,最终实现知识的内化。
综上所述,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引导学生在开放式的教学活动中深入思考,在合作探究中讨论交流,能使数学学习充盈创新的气息与蓬勃生机,这是新课改背景下学生综合素质提升的有效途径,也是学生综合核心素养养成的必然要求。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能够转变传统的教学思想,通过深入研读教材、紧密联系生活、实施互动探索不断实现开放式数学课堂的有效发展,从而有效促使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实现质的飞跃。
参考文献
[1] 汪胜奎.探究新课改下小学数学教学方法的创新[J].西部素质教育,2016,2(13):179-180.
[2] 顾建斌.新课改背景下小学数学课堂创新模式探究[J].科技创新导报,2014,11(36):136+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