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所谓“校本教研”就是学校促进广大教师根据教育教学实践中产生的问题,自主开展有效的教学研究的新型教研机制。所谓“教师专业发展”是指教师通过不断学习、反思、探究其内在的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水平不断丰富和完善的过程。伴随中学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校本教研逐渐以新一轮课程标准的要求为导向,着眼于从学生核心素养培养、教师技能提高、学校科学发展中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已成为新课改实施过程中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本文就新课标下中学如何通过构建校本教研载体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出几点尝试性建议。
关键词:中学;校本教研;教师专业发展
中图分类号:G635.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7)01-003-3新课标下的校本教研是以校为本的教研,是将教学研究的重心下移到学校,以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所面对的各种具体问题为对象,以教师为研究的主体,理论和专业人员共同参与,是保证新课程实验向纵深发展的新的推进策略。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再成为一件乏味的事情,那么,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到教学研究这条路上来。”苏霍姆林斯基的这句话告诉我们:教研工作应当是一个愉快而富有乐趣的工作,教师只有把教研工作当作是一个乐趣,才能从真正意义上体会到教学生涯的意义。面对中学课程改革的崭新形势,作为中学领导者必须紧跟时代前进的步伐,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积极构建校本教研载体,以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和业务素质。同时要引导教师不断更新观念,做校本教研的带头人,才能真正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一、准确分析当前中学校本教研的现状
在新课程实施的今天,目前,大多数中学的校本教研活动正在向规范化、科学化、制度化方向发展,但也有少部分学校仍然与教师专业发展不太相适应,主要表现在:很多学校的校本教研缺乏明确的规划与目标和具体可操作的实施策略,即使有计划,也没能从教师专业的长远发展角度来规划;教研活动还有相当部分留于形式;校本教研的内容缺乏专题性和连续性;校本教研的形式单一,仍主要是听课、说课和评课,而围绕教学问题、教学设计、教学实践、教学反思的活动较少。
从中学校本教研现状来看,学校主要偏重教师的教,轻视学生的学;教师反思不深刻,缺少理论指导;校本教研活动的实效性、针对性不强等,不利于更好地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此,作为中学教研管理者,应该充分认识到校本教研必须要从教师专业发展实际需要出发,通过校本教研活动促进教师去思考如何驾驭教材、驾驭课堂,教研要围绕教师教学的困惑、教学中发现的问题进行;教研要突出教师集体的智慧,增强教师间的相互对话;要进一步依托校本教研进行专业引领,提升教师理论修养,充分发挥校本教研在教师专业发展中的作用。
二、科学树立中学校本教研的基本理念
加强校本教研之初,不少教师都会认识不到位,认为校本教研跟过去的教研活动没有什么区别,况且搞研究那是专家的事,教师的任务是教学不是研究。针对这些情况,中学管理者必须强化教职工的科研意识,目的是帮助教师确立“校本教研”的基本理念。
校本教研的理论基点是学校是真正发生教育的地方,教学研究只有基于学校真实的教学问题才有直接的意义。校本教研旗帜鲜明强调的基本理念是:第一,学校是新一轮课程改革校本教研的基地。新一轮课程改革校本教研强调学校是教研的基地,意味着教研的重心要置于具体的学校新课程教育教学情境中,教研的问题是从学校实践中归纳和汇集的,而不是预设和推演的,要在学校真实的教育教学情境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它不像传统教研,主要采用自上而下的方式,如果只是传达指示和分派任务,即使天天在学校,也不能说是教研的基地在学校了。第二,教师是新一轮课程改革校本教研的主体。新一轮课程改革校本教研强调教师是教研的主体,认为教研不能只是少数专业研究人员的专利,应该是广大教师的权力和责任。只有当越来越多的一线教师以研究的态度来对待自己的教学实践和工作,不断提高解决实际教学问题的能力,学校教学质量的普遍提高才有真正的可能。教师成为新课程校本教研的主体是整个教育创新的活动所在。第三,同伴互助是新一轮课程改革校本教研的重要形式。学校所有教师都处在相同的教育环境下,面对同样的受教育者,需要完成相同的教育任务,为实现相同的教育目标而工作,尽管教师个体存在差异,但教师集体必然会遇到相似的问题。在這种情况下,教师的合作与研究对于每个教师而言所产生的作用不仅在于获得书本和理论知识,更在于学习到其他教师的实践经验、优势,这是个别学习所无法实现的。第四,促进师生共同发展是新一轮课程改革校本教研的直接目的。新一轮课程改革校本教研,无论是作为一种教研活动,还是作为一种教研机制,其直接目的都是为了改善学校实践、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教师和学生共同发展。其核心是教师的专业发展和学生的身心健全发展,这是体现学校办学水平的主要内容。丢掉了这个直接目的,校本教研的灵魂也就丢掉了,“学校为本”就成了一句空话。校本教研的成果,应该由学校师生自己确认,这一点在制度上应该获得更多的鼓励和肯定。校本教研中存在的一些为研究而研究,为“装门面”而研究的现象,是与新一轮课程改革校本教研的基本理念背道而驰的。
三、构建适合中学实际的校本教研模式
目前,中学“校本教研”的操作模式,很多学校运用了华南师大教育科学院刘良华博士提出的“教学问题——教学设计——教学行动——教学反思”的四阶段模式。但我认为各学校应从校情出发,不断探索适合学校发展需要的校本教研模式。如,一是可以实行“学术沙龙式教研”模式。即使教师在共同学习交流中,强调自我反思与集体反思相结合、自我成长与共同提高相依存,逐步养成“对话、实践、反思”的习惯,使之成为教育工作的常态。二是可以实行“诊断式教研”模式。即先通过“推门听课”重点诊断教师教学的基本环节,“会诊后”确定教师个体教学改进措施,在学校教学质量跟踪月内重点跟踪检查措施落实情况,并通过面对面的互动交流让教师有法得法。三是实行“磨课教研”模式。把“磨课”分为集体“磨课”和个人“磨课”,可以借助信息技术的优质资源,组织学科教师观看特级教师的课堂实录,从中发掘某些可以模仿的方法或者环节,然后学科教师集体备课,结合本校学生的实际,备出渗透特级教师方法的教案,各自在班上上课,备课组成员轮流观课,上课结束后将记录的实践体会跟大家一起交流,共同商讨,谈收获,找差距,提出改进意见;可以围绕某个教师进行连续跟进的指导活动。观课后,提出具体的改进意见,并和上课教师共同备课,接着在另外班上课,观察其改进后的教案应用与实际操作方面的进步状况,提出今后类似教学内容时的教学建议。学校还可以聘请市、县有经验的专家定期到校指导、讲座,介绍先进的教学经验和教学方法,共同研读教材,钻研教法,开阔教师的视野,引发教师们深层次的思考。四是实行“主题研讨式教研”模式。通过确定不同的主题进行校内研讨课,找准焦点,破解教学困惑。五是实行“赛研教研”模式。这种赛研结合的教研不仅及时解决了教育教学中出现的若干问题,还为教师搭建一个展示个人风采,挑战自我和提高业务水平的平台。六是实行“课题牵动式教研”模式。把教研与科研结合起来,以教研促科研,以科研促教研,用课题来带动学习,用任务驱动研究促进年轻教师脱颖而出。七是实行“教师教学反思”模式。教学反思是教师对自身教学工作的检查与评定,是教师整理教学效果与反馈信息,适时总结经验教训,找出教学中的成败与不足的重要过程,常写教学反思,对教师提高自身水平、优化教学是行之有效的办法。反思时一要记自己一节课的成败之处,在以后的教学中不断加以实践和完善,逐步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二要记教学中的疏漏与失误,从主观上找原因,使之成为以后教学工作中的前车之鉴。三要记录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困惑,这往往是一节课的难点,将解决方法记录下来,不断丰富自己的教学经验。四要记教学中学生的独到见解,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教材内容的实践者,通过他们自己切身的感觉,常常会产生一些意想不到的好见解,将这些独具一格的解法记录下来,丰富自己的教学内容。五要记教学再设计,每节课后,对教学情况进行全面回顾总结,根据本节课的教学体会和从学生中反馈的信息,及时修订教案,提高教学能力。 四、营造积极的中学校本教研文化氛围
中学“校本教研”成功的内在机制,在于建立高水平的教学研究集体,形成支持教与学的氛围。在新课程背景下,更应当强调同伴互助和合作、交流与对话、协调与合作,共同分享经验与成功。
为此,建议中学校本教研管理者在加强学科备课组建设时,要以教研活动为载体,营造校本教研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要改评课为议课,鼓励人人参与,对教学语言、教学环节、教学基本功、教学方法等进行多角度、多层次评价,通过议课再现教学过程,优化教学环节,达到致力于教学的功效。要教研主题专题化,做到与课题研究相结合,与课改实验中遇到的问题相结合;要与校本培训相结合,根据培训主题、培训内容开展教研活动。要深化现代信息技术教研,积极为教师创设现代信息技术教育的平台,积极实践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以提高现代化的课堂教学效率。要重视教研资源的积累,建立学科资料室,存放课件、教学案等校本资料,教师可以随时调出使用,做到资源共享,共同提高。
五、建立健全中学校本教研的激励機制
学校的激励机制能激发教职工做出最好的表现,可以改变教职工的行为动机,提高教职工的工作效率。校本教研要以目标管理为基础,以情感管理促规范,运用有效的激励机制激发教师开展校本教研的进取心,调动他们进行校本教研的积极性。
中学可以通过不同形式激励教师积极主动开展校本教研。一是情感激励。在校本教研规范化管理的基础上,情感管理是做好校本教研管理、调动教职工积极性的有效方法。中学校本教研管理工作应尽量避免教师产生压抑感和挫折感,要让他们感到学校的吸引力、亲和力。这就需要管理者对教师在生活上关心、事业上帮助、工作中信任,理解他们的酸甜苦辣,解决他们的困难,激发他们工作的热情。二是目标激励。目标是鼓励教职工努力工作的有效刺激因素。目标激励就是学校通过设置明确、具体和切实可行的校本教研目标,起到引导思想、统一行动、协调关系和强化责任的功能。为此,学校要为不同层次的教师制定不同层次的校本教研目标。通过不同目标的实施,能增强不同层次的教师向目标积极靠近的紧迫感。不仅有强大的内驱力,激励教师向校本教研目标积极进取,而且有强大的凝聚力,使教师为实现共同的校本教研目标而奋斗。三是评比激励。评比是利用教职工要求上进和互相竞争的心理,激发动机、调动积极性的工作方法。评比、竞争和奖励是手段,不是目的,学校布置的校本教研工作,一定有检查、有评比,并对先进给予奖励,肯定成绩,使他们对工作充满信心,产生成就感。同时,也要鞭策后进,形成人人争先的局面,以推动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
六、制定全面系统的中学校本教研措施
教师是学校教育事业发展的坚强基石。学校只有针对教师的不同特点采取措施去疏导、去引领,才能促进不同层次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一是要转变管理观念。认识是行动的先导,学校领导要用全面发展的观点看待教师,自觉走出对教师有偏见的误区,要树立加快教师专业化发展的使命感和责任感,破除“求全责备”的观念,树立看主流和本质的观点。二是树立教研典型。教师需要有课例的专业引领,学校要组织教学能手、骨干教师上“课改示范课”,召开评课大会,让教师写听、评课感受,将理论融入通俗易懂的教学案例、生动有趣的课件,通过宣讲,共享理论学习的成果。三是实施青蓝结对活动。学校应充分发挥校内骨干教师的引领作用,成立名师工作室或研究小组,与教师组成实践共同体,帮助教师在上好汇报课、提高课、研究课、优质课的过程中,取得知识、技能与相应的体验。四是加强实践锻炼。校本教研强调实践反思,学校应有意识地把教改实验交给教师,让他们承担教改实验课题,参与科研课题研究,校领导注意多观察、多肯定、多指导,引领他们不断反思。五是搭建比武平台。学校要给教师创造公平竞争机会,为之提供施展才华的“舞台”,鼓励冒尖,给教师设立更多获奖机会,定期开展多种竞赛、比武活动,让教师各显其能,各领风骚。
七、积极开发中学备课组同伴的互助功能
校本教研是伴随新课程实施而产生的一种全新的教研理念,如何做到以校为本,如何让校本教研发挥出最好的效益,是学校在新课程背景下应该深入思考的问题。
作为学校最基层的教研单位——备课组,在校本教研中应该开展什么活动?发挥什么作用?是我们管理者应该重点思考的问题。学校应该以备课组为单位,积极开发备课组的互助功能,探索在备课组层面开展校本教研的形式,以促进教师专业的发展。一是可以开展沙龙式研讨。学校在安排教师办公桌时,尽可能将同学科教师排在一起,便于教师适时研讨教学问题,避免备课组长既要临时召集人,又要做好记录,整理资料。二是积极开展集体备课。集体备课的主要形式是说课、评课和议课。三是积极开展专题研究。由备课组研讨学校布置的研究专题,或研讨根据教材、教法、学情等方面的研究专题。四是积极开展课堂教学研讨。会诊课堂教学,找出教师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整改意见,督促整改。五是建立教学资源库。备课组根据教学工作需要,有针对性地搜集信息,将所收集的信息加入校园网,建立资料库。教师平时的说课稿、集体备课的教案稿、教师做的课件以及教学研究中的各种研究资料,经过备课组的选择,也可加入到校园网。
总之,校本教研作为新课程背景下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已引起广大中小学及教师的热情关注。如何对校本教研实施科学的精细化管理,取得实效,真正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这取决于我们中学的管理者如何结合校情,制定科学的管理策略。
关键词:中学;校本教研;教师专业发展
中图分类号:G635.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7)01-003-3新课标下的校本教研是以校为本的教研,是将教学研究的重心下移到学校,以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所面对的各种具体问题为对象,以教师为研究的主体,理论和专业人员共同参与,是保证新课程实验向纵深发展的新的推进策略。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再成为一件乏味的事情,那么,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到教学研究这条路上来。”苏霍姆林斯基的这句话告诉我们:教研工作应当是一个愉快而富有乐趣的工作,教师只有把教研工作当作是一个乐趣,才能从真正意义上体会到教学生涯的意义。面对中学课程改革的崭新形势,作为中学领导者必须紧跟时代前进的步伐,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积极构建校本教研载体,以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和业务素质。同时要引导教师不断更新观念,做校本教研的带头人,才能真正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一、准确分析当前中学校本教研的现状
在新课程实施的今天,目前,大多数中学的校本教研活动正在向规范化、科学化、制度化方向发展,但也有少部分学校仍然与教师专业发展不太相适应,主要表现在:很多学校的校本教研缺乏明确的规划与目标和具体可操作的实施策略,即使有计划,也没能从教师专业的长远发展角度来规划;教研活动还有相当部分留于形式;校本教研的内容缺乏专题性和连续性;校本教研的形式单一,仍主要是听课、说课和评课,而围绕教学问题、教学设计、教学实践、教学反思的活动较少。
从中学校本教研现状来看,学校主要偏重教师的教,轻视学生的学;教师反思不深刻,缺少理论指导;校本教研活动的实效性、针对性不强等,不利于更好地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此,作为中学教研管理者,应该充分认识到校本教研必须要从教师专业发展实际需要出发,通过校本教研活动促进教师去思考如何驾驭教材、驾驭课堂,教研要围绕教师教学的困惑、教学中发现的问题进行;教研要突出教师集体的智慧,增强教师间的相互对话;要进一步依托校本教研进行专业引领,提升教师理论修养,充分发挥校本教研在教师专业发展中的作用。
二、科学树立中学校本教研的基本理念
加强校本教研之初,不少教师都会认识不到位,认为校本教研跟过去的教研活动没有什么区别,况且搞研究那是专家的事,教师的任务是教学不是研究。针对这些情况,中学管理者必须强化教职工的科研意识,目的是帮助教师确立“校本教研”的基本理念。
校本教研的理论基点是学校是真正发生教育的地方,教学研究只有基于学校真实的教学问题才有直接的意义。校本教研旗帜鲜明强调的基本理念是:第一,学校是新一轮课程改革校本教研的基地。新一轮课程改革校本教研强调学校是教研的基地,意味着教研的重心要置于具体的学校新课程教育教学情境中,教研的问题是从学校实践中归纳和汇集的,而不是预设和推演的,要在学校真实的教育教学情境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它不像传统教研,主要采用自上而下的方式,如果只是传达指示和分派任务,即使天天在学校,也不能说是教研的基地在学校了。第二,教师是新一轮课程改革校本教研的主体。新一轮课程改革校本教研强调教师是教研的主体,认为教研不能只是少数专业研究人员的专利,应该是广大教师的权力和责任。只有当越来越多的一线教师以研究的态度来对待自己的教学实践和工作,不断提高解决实际教学问题的能力,学校教学质量的普遍提高才有真正的可能。教师成为新课程校本教研的主体是整个教育创新的活动所在。第三,同伴互助是新一轮课程改革校本教研的重要形式。学校所有教师都处在相同的教育环境下,面对同样的受教育者,需要完成相同的教育任务,为实现相同的教育目标而工作,尽管教师个体存在差异,但教师集体必然会遇到相似的问题。在這种情况下,教师的合作与研究对于每个教师而言所产生的作用不仅在于获得书本和理论知识,更在于学习到其他教师的实践经验、优势,这是个别学习所无法实现的。第四,促进师生共同发展是新一轮课程改革校本教研的直接目的。新一轮课程改革校本教研,无论是作为一种教研活动,还是作为一种教研机制,其直接目的都是为了改善学校实践、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教师和学生共同发展。其核心是教师的专业发展和学生的身心健全发展,这是体现学校办学水平的主要内容。丢掉了这个直接目的,校本教研的灵魂也就丢掉了,“学校为本”就成了一句空话。校本教研的成果,应该由学校师生自己确认,这一点在制度上应该获得更多的鼓励和肯定。校本教研中存在的一些为研究而研究,为“装门面”而研究的现象,是与新一轮课程改革校本教研的基本理念背道而驰的。
三、构建适合中学实际的校本教研模式
目前,中学“校本教研”的操作模式,很多学校运用了华南师大教育科学院刘良华博士提出的“教学问题——教学设计——教学行动——教学反思”的四阶段模式。但我认为各学校应从校情出发,不断探索适合学校发展需要的校本教研模式。如,一是可以实行“学术沙龙式教研”模式。即使教师在共同学习交流中,强调自我反思与集体反思相结合、自我成长与共同提高相依存,逐步养成“对话、实践、反思”的习惯,使之成为教育工作的常态。二是可以实行“诊断式教研”模式。即先通过“推门听课”重点诊断教师教学的基本环节,“会诊后”确定教师个体教学改进措施,在学校教学质量跟踪月内重点跟踪检查措施落实情况,并通过面对面的互动交流让教师有法得法。三是实行“磨课教研”模式。把“磨课”分为集体“磨课”和个人“磨课”,可以借助信息技术的优质资源,组织学科教师观看特级教师的课堂实录,从中发掘某些可以模仿的方法或者环节,然后学科教师集体备课,结合本校学生的实际,备出渗透特级教师方法的教案,各自在班上上课,备课组成员轮流观课,上课结束后将记录的实践体会跟大家一起交流,共同商讨,谈收获,找差距,提出改进意见;可以围绕某个教师进行连续跟进的指导活动。观课后,提出具体的改进意见,并和上课教师共同备课,接着在另外班上课,观察其改进后的教案应用与实际操作方面的进步状况,提出今后类似教学内容时的教学建议。学校还可以聘请市、县有经验的专家定期到校指导、讲座,介绍先进的教学经验和教学方法,共同研读教材,钻研教法,开阔教师的视野,引发教师们深层次的思考。四是实行“主题研讨式教研”模式。通过确定不同的主题进行校内研讨课,找准焦点,破解教学困惑。五是实行“赛研教研”模式。这种赛研结合的教研不仅及时解决了教育教学中出现的若干问题,还为教师搭建一个展示个人风采,挑战自我和提高业务水平的平台。六是实行“课题牵动式教研”模式。把教研与科研结合起来,以教研促科研,以科研促教研,用课题来带动学习,用任务驱动研究促进年轻教师脱颖而出。七是实行“教师教学反思”模式。教学反思是教师对自身教学工作的检查与评定,是教师整理教学效果与反馈信息,适时总结经验教训,找出教学中的成败与不足的重要过程,常写教学反思,对教师提高自身水平、优化教学是行之有效的办法。反思时一要记自己一节课的成败之处,在以后的教学中不断加以实践和完善,逐步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二要记教学中的疏漏与失误,从主观上找原因,使之成为以后教学工作中的前车之鉴。三要记录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困惑,这往往是一节课的难点,将解决方法记录下来,不断丰富自己的教学经验。四要记教学中学生的独到见解,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教材内容的实践者,通过他们自己切身的感觉,常常会产生一些意想不到的好见解,将这些独具一格的解法记录下来,丰富自己的教学内容。五要记教学再设计,每节课后,对教学情况进行全面回顾总结,根据本节课的教学体会和从学生中反馈的信息,及时修订教案,提高教学能力。 四、营造积极的中学校本教研文化氛围
中学“校本教研”成功的内在机制,在于建立高水平的教学研究集体,形成支持教与学的氛围。在新课程背景下,更应当强调同伴互助和合作、交流与对话、协调与合作,共同分享经验与成功。
为此,建议中学校本教研管理者在加强学科备课组建设时,要以教研活动为载体,营造校本教研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要改评课为议课,鼓励人人参与,对教学语言、教学环节、教学基本功、教学方法等进行多角度、多层次评价,通过议课再现教学过程,优化教学环节,达到致力于教学的功效。要教研主题专题化,做到与课题研究相结合,与课改实验中遇到的问题相结合;要与校本培训相结合,根据培训主题、培训内容开展教研活动。要深化现代信息技术教研,积极为教师创设现代信息技术教育的平台,积极实践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以提高现代化的课堂教学效率。要重视教研资源的积累,建立学科资料室,存放课件、教学案等校本资料,教师可以随时调出使用,做到资源共享,共同提高。
五、建立健全中学校本教研的激励機制
学校的激励机制能激发教职工做出最好的表现,可以改变教职工的行为动机,提高教职工的工作效率。校本教研要以目标管理为基础,以情感管理促规范,运用有效的激励机制激发教师开展校本教研的进取心,调动他们进行校本教研的积极性。
中学可以通过不同形式激励教师积极主动开展校本教研。一是情感激励。在校本教研规范化管理的基础上,情感管理是做好校本教研管理、调动教职工积极性的有效方法。中学校本教研管理工作应尽量避免教师产生压抑感和挫折感,要让他们感到学校的吸引力、亲和力。这就需要管理者对教师在生活上关心、事业上帮助、工作中信任,理解他们的酸甜苦辣,解决他们的困难,激发他们工作的热情。二是目标激励。目标是鼓励教职工努力工作的有效刺激因素。目标激励就是学校通过设置明确、具体和切实可行的校本教研目标,起到引导思想、统一行动、协调关系和强化责任的功能。为此,学校要为不同层次的教师制定不同层次的校本教研目标。通过不同目标的实施,能增强不同层次的教师向目标积极靠近的紧迫感。不仅有强大的内驱力,激励教师向校本教研目标积极进取,而且有强大的凝聚力,使教师为实现共同的校本教研目标而奋斗。三是评比激励。评比是利用教职工要求上进和互相竞争的心理,激发动机、调动积极性的工作方法。评比、竞争和奖励是手段,不是目的,学校布置的校本教研工作,一定有检查、有评比,并对先进给予奖励,肯定成绩,使他们对工作充满信心,产生成就感。同时,也要鞭策后进,形成人人争先的局面,以推动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
六、制定全面系统的中学校本教研措施
教师是学校教育事业发展的坚强基石。学校只有针对教师的不同特点采取措施去疏导、去引领,才能促进不同层次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一是要转变管理观念。认识是行动的先导,学校领导要用全面发展的观点看待教师,自觉走出对教师有偏见的误区,要树立加快教师专业化发展的使命感和责任感,破除“求全责备”的观念,树立看主流和本质的观点。二是树立教研典型。教师需要有课例的专业引领,学校要组织教学能手、骨干教师上“课改示范课”,召开评课大会,让教师写听、评课感受,将理论融入通俗易懂的教学案例、生动有趣的课件,通过宣讲,共享理论学习的成果。三是实施青蓝结对活动。学校应充分发挥校内骨干教师的引领作用,成立名师工作室或研究小组,与教师组成实践共同体,帮助教师在上好汇报课、提高课、研究课、优质课的过程中,取得知识、技能与相应的体验。四是加强实践锻炼。校本教研强调实践反思,学校应有意识地把教改实验交给教师,让他们承担教改实验课题,参与科研课题研究,校领导注意多观察、多肯定、多指导,引领他们不断反思。五是搭建比武平台。学校要给教师创造公平竞争机会,为之提供施展才华的“舞台”,鼓励冒尖,给教师设立更多获奖机会,定期开展多种竞赛、比武活动,让教师各显其能,各领风骚。
七、积极开发中学备课组同伴的互助功能
校本教研是伴随新课程实施而产生的一种全新的教研理念,如何做到以校为本,如何让校本教研发挥出最好的效益,是学校在新课程背景下应该深入思考的问题。
作为学校最基层的教研单位——备课组,在校本教研中应该开展什么活动?发挥什么作用?是我们管理者应该重点思考的问题。学校应该以备课组为单位,积极开发备课组的互助功能,探索在备课组层面开展校本教研的形式,以促进教师专业的发展。一是可以开展沙龙式研讨。学校在安排教师办公桌时,尽可能将同学科教师排在一起,便于教师适时研讨教学问题,避免备课组长既要临时召集人,又要做好记录,整理资料。二是积极开展集体备课。集体备课的主要形式是说课、评课和议课。三是积极开展专题研究。由备课组研讨学校布置的研究专题,或研讨根据教材、教法、学情等方面的研究专题。四是积极开展课堂教学研讨。会诊课堂教学,找出教师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整改意见,督促整改。五是建立教学资源库。备课组根据教学工作需要,有针对性地搜集信息,将所收集的信息加入校园网,建立资料库。教师平时的说课稿、集体备课的教案稿、教师做的课件以及教学研究中的各种研究资料,经过备课组的选择,也可加入到校园网。
总之,校本教研作为新课程背景下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已引起广大中小学及教师的热情关注。如何对校本教研实施科学的精细化管理,取得实效,真正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这取决于我们中学的管理者如何结合校情,制定科学的管理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