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从校企合作模式入手,深入剖析了现阶段校企合作进行高层次科技创新型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深层次的原因,并从政府、企业和高校三个角度给出对策建议。
【关键词】校企合作;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一、引言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要实现这一战略目标,就必须“努力造就世界一流科学家和科技领军人才,注重培养一线的创新人才”。对创新人才的培养是高等学校义不容辞的职责,但仅仅依靠高校进行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效果不尽理想。企业是科技创新的主体,大多数学生毕业后的去向也是各类企业,因此,通过校企合作,让企业也参与到高校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可以有效利用学校和企业两种不同教育资源,在人才培养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
二、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主要模式
目前,我国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常见模式可以简单概括成“点对点-松散型”、“点对点-紧密型”和以及“多对多-联盟型”三种模式。
1.点对点-松散型
“点对点-松散型”是校企合作各方根据各自目的需要进行的非固定的合作形式,是目前校企合作中广泛采用的一种方式。比如协议教学、委托开发、联合开发等。
协议教学是指高校邀请企业界的管理人员和技术专家为学生做专题讲座或定期指导,或者组织学生到协作企业进行现场参观,让学生了解或者亲自感受企业的科学管理和先进科技。高校通过把协作企业“请进来”,或者让学生“走出去”的方式,可以让学生能够了解企业的新技术、新产品,是学生在走向社会前了解企业实际生产经营的一种重要途径。
委托开发或联合开发是指企业结合生产实际,依托高校的科技、人才优势,由知名专家牵头,组织研究生或优秀本科生帮助企业解决某些特定的技术或科研问题。在教师的指导下,参与项目的学生通过解决企业的实际问题,培养了独立思考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以及项目协调能力。
2.点对点-紧密型
“点对点-紧密型”合作是高校和产业部门紧密结合成一个实体,形成一种广泛密切的合作关系。常见的形式如合作共建研发中心,合作共建人才培养基地等。
“校企合作研发中心”作为学生科研实践的一个基地,使学生在校期间就能把自身的学习与行业发展结合起来,了解前沿技术,掌握行业动态,规划自己的学习方向。在就业时就能迅速的与企业需求向融合,在竞争中取得有利位置。
校企合作共建人才培养基地,是高校通过吸引企业资金和物质技术装备参与人才培养的一种合作方式。通过合作共建人才培養基地或合作办学的方式,让企业直接参与到人才培养过程中来,参照职业标准,与学校一起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企业专家与高校教师合作开发课程标准和教材,并结合职业能力要求,以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设计学习情景和实训项目。通过将学校的办学方向与行业的需要紧密结合,使学生在校期间就能接触到行业领先技术。
3.多对多-联盟型
校企之间“点对点”的合作方式中,企业参与的积极性不高,企业资源在人才培养中得不到有效利用。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目前相关政府部门正积极倡导一种新型的校企联盟的合作方式。这种合作方式集结了某一地区,相关行业的高校以及产业界的力量。通过这一平台,区域内的骨干企业与高校紧密联系,成员单位在联盟中地位平等,利益相关或一致,校企合作的各方本着共同发展,资源共享的原则,发挥创新人才培养的规模效益。
这种基于“多对多”的联盟方式,有利于调动企业在人才培养中的积极性,解决了“点对点”合作模式中企业参与度不高的问题。同时,通过联盟方式,解决了传统校企合作模式中企业和高校目标不能完全一致的问题。这种共进共赢的战略联盟,有助于将区域内的高校和产业界形成一股合力,在规模培养创新人才的同时,也推动区域产业的整体发展水平。
三、校企合作创新型人才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
1.合作层次较低,缺乏长效机制
现阶段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组织形式比较松散,合作层次低,缺乏长效机制。高校邀请企业界的专家为学生做专题讲座,往往缺乏系统规划,具有很大的随意性。校企之间的合作开发或者委托开发科研项目,通常是阶段性的,短期的合作,缺乏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的长效性。
2.利益分配机制不健全,企业参与积极性不高
虽然企业希望招到高素质的人才,但如果学校安排学生到企业实习,却会给企业带来很大的管理成本,因此企业并不太愿意接收学生到实质岗位上实习。校企合作建立的实训基地或合作研发中心,企业最关心的问题仍旧是能否从校企合作中获得应有的回报,如果企业无法获得预期的回报,那么这种合作就难以为继。
3.高校评价机制僵化,教学管理不灵活,难以满足创新需求
多数高校在教师职称评定和职务晋升时看重的是论文、专利的数量以及课题级别,对技术产业化关注较少。在学生培养方面,由于师资能力和硬件条件的限制,在教学方面过于侧重本专业知识的完整性和前沿性,缺乏对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四、提高校企合作创新人才培养效果的对策分析
1.政府通过管理创新,对校企合作给予引导和扶持
要促进校企合作进一步深入,要吸引更多的企业加入到人才培养过程中来,政府必须通过管理创新,对校企合作办学予以引导和扶持。及时出台促进校企合作的有关政策或管理办法。规范校企合作中各方的权利、责任,为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提供必要的政策保障。
充分发挥政府在推进校企合作联盟中的主导作用,积极搭建校企合作联盟平台。地方政府要结合当地产业发展的规划,促进区域内相关产业的骨干企业、成长型科技创新型企业与当地高校的紧密联系,以解决行业发展的关键共性技术为主要目标,推进校企合作向纵深发展。通过这种方式,将教育资源转化为当地经济增长的推动力。
调整科技投入结构,建立支持校企合作的专项科技计划。通过政府资金的投入,在一定程度上化解校企合作办学可能出现的利益冲突。通过专项科技计划的实施,引导高校的研发力量加入到企业所关注的研发领域中。
2.鼓励企业加入行业技术创新联盟,使更多的企业加入到人才培养过程中
以行业技术联盟为中介与高校合作建立人才培养基地,可以解决企业所担心的“高投入,低回报”的问题。行业技术联盟的成员企业共同承担与高校合作办学的成本,共享收益,充分调动了企业的积极性。
3.推进高校人事制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首先要解决的是教师参与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积极性。因此必须尽快推进校内人事制度改革,在教师评定、科技成果奖励等工作中充分考虑科技成果转化的业绩,并与职称评定、职务晋升等挂钩,减少教师的后顾之忧。
其次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对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生的培养统筹规划,制定出系统的创新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计划。
参考文献
[1]杨金田.产学研合作教育培养创新人才的优势与模式[J].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03(8).
[2]冷士良,等.对“联模式”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0(23).
[3]赵智敏,等.产学研合作教育:启动培养创新人才之匙[J].系统科学学报,2010,10.
[4]崔旭,邢莉.我国产学研合作模式与制约因素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0,6.
作者简介:
方健雯,苏州大学东吴商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技术创新。
刘钊,现就读于西交利物浦大学金融数学系,研究方向:金融数学。
【关键词】校企合作;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一、引言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要实现这一战略目标,就必须“努力造就世界一流科学家和科技领军人才,注重培养一线的创新人才”。对创新人才的培养是高等学校义不容辞的职责,但仅仅依靠高校进行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效果不尽理想。企业是科技创新的主体,大多数学生毕业后的去向也是各类企业,因此,通过校企合作,让企业也参与到高校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可以有效利用学校和企业两种不同教育资源,在人才培养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
二、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主要模式
目前,我国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常见模式可以简单概括成“点对点-松散型”、“点对点-紧密型”和以及“多对多-联盟型”三种模式。
1.点对点-松散型
“点对点-松散型”是校企合作各方根据各自目的需要进行的非固定的合作形式,是目前校企合作中广泛采用的一种方式。比如协议教学、委托开发、联合开发等。
协议教学是指高校邀请企业界的管理人员和技术专家为学生做专题讲座或定期指导,或者组织学生到协作企业进行现场参观,让学生了解或者亲自感受企业的科学管理和先进科技。高校通过把协作企业“请进来”,或者让学生“走出去”的方式,可以让学生能够了解企业的新技术、新产品,是学生在走向社会前了解企业实际生产经营的一种重要途径。
委托开发或联合开发是指企业结合生产实际,依托高校的科技、人才优势,由知名专家牵头,组织研究生或优秀本科生帮助企业解决某些特定的技术或科研问题。在教师的指导下,参与项目的学生通过解决企业的实际问题,培养了独立思考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以及项目协调能力。
2.点对点-紧密型
“点对点-紧密型”合作是高校和产业部门紧密结合成一个实体,形成一种广泛密切的合作关系。常见的形式如合作共建研发中心,合作共建人才培养基地等。
“校企合作研发中心”作为学生科研实践的一个基地,使学生在校期间就能把自身的学习与行业发展结合起来,了解前沿技术,掌握行业动态,规划自己的学习方向。在就业时就能迅速的与企业需求向融合,在竞争中取得有利位置。
校企合作共建人才培养基地,是高校通过吸引企业资金和物质技术装备参与人才培养的一种合作方式。通过合作共建人才培養基地或合作办学的方式,让企业直接参与到人才培养过程中来,参照职业标准,与学校一起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企业专家与高校教师合作开发课程标准和教材,并结合职业能力要求,以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设计学习情景和实训项目。通过将学校的办学方向与行业的需要紧密结合,使学生在校期间就能接触到行业领先技术。
3.多对多-联盟型
校企之间“点对点”的合作方式中,企业参与的积极性不高,企业资源在人才培养中得不到有效利用。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目前相关政府部门正积极倡导一种新型的校企联盟的合作方式。这种合作方式集结了某一地区,相关行业的高校以及产业界的力量。通过这一平台,区域内的骨干企业与高校紧密联系,成员单位在联盟中地位平等,利益相关或一致,校企合作的各方本着共同发展,资源共享的原则,发挥创新人才培养的规模效益。
这种基于“多对多”的联盟方式,有利于调动企业在人才培养中的积极性,解决了“点对点”合作模式中企业参与度不高的问题。同时,通过联盟方式,解决了传统校企合作模式中企业和高校目标不能完全一致的问题。这种共进共赢的战略联盟,有助于将区域内的高校和产业界形成一股合力,在规模培养创新人才的同时,也推动区域产业的整体发展水平。
三、校企合作创新型人才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
1.合作层次较低,缺乏长效机制
现阶段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组织形式比较松散,合作层次低,缺乏长效机制。高校邀请企业界的专家为学生做专题讲座,往往缺乏系统规划,具有很大的随意性。校企之间的合作开发或者委托开发科研项目,通常是阶段性的,短期的合作,缺乏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的长效性。
2.利益分配机制不健全,企业参与积极性不高
虽然企业希望招到高素质的人才,但如果学校安排学生到企业实习,却会给企业带来很大的管理成本,因此企业并不太愿意接收学生到实质岗位上实习。校企合作建立的实训基地或合作研发中心,企业最关心的问题仍旧是能否从校企合作中获得应有的回报,如果企业无法获得预期的回报,那么这种合作就难以为继。
3.高校评价机制僵化,教学管理不灵活,难以满足创新需求
多数高校在教师职称评定和职务晋升时看重的是论文、专利的数量以及课题级别,对技术产业化关注较少。在学生培养方面,由于师资能力和硬件条件的限制,在教学方面过于侧重本专业知识的完整性和前沿性,缺乏对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四、提高校企合作创新人才培养效果的对策分析
1.政府通过管理创新,对校企合作给予引导和扶持
要促进校企合作进一步深入,要吸引更多的企业加入到人才培养过程中来,政府必须通过管理创新,对校企合作办学予以引导和扶持。及时出台促进校企合作的有关政策或管理办法。规范校企合作中各方的权利、责任,为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提供必要的政策保障。
充分发挥政府在推进校企合作联盟中的主导作用,积极搭建校企合作联盟平台。地方政府要结合当地产业发展的规划,促进区域内相关产业的骨干企业、成长型科技创新型企业与当地高校的紧密联系,以解决行业发展的关键共性技术为主要目标,推进校企合作向纵深发展。通过这种方式,将教育资源转化为当地经济增长的推动力。
调整科技投入结构,建立支持校企合作的专项科技计划。通过政府资金的投入,在一定程度上化解校企合作办学可能出现的利益冲突。通过专项科技计划的实施,引导高校的研发力量加入到企业所关注的研发领域中。
2.鼓励企业加入行业技术创新联盟,使更多的企业加入到人才培养过程中
以行业技术联盟为中介与高校合作建立人才培养基地,可以解决企业所担心的“高投入,低回报”的问题。行业技术联盟的成员企业共同承担与高校合作办学的成本,共享收益,充分调动了企业的积极性。
3.推进高校人事制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首先要解决的是教师参与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积极性。因此必须尽快推进校内人事制度改革,在教师评定、科技成果奖励等工作中充分考虑科技成果转化的业绩,并与职称评定、职务晋升等挂钩,减少教师的后顾之忧。
其次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对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生的培养统筹规划,制定出系统的创新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计划。
参考文献
[1]杨金田.产学研合作教育培养创新人才的优势与模式[J].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03(8).
[2]冷士良,等.对“联模式”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0(23).
[3]赵智敏,等.产学研合作教育:启动培养创新人才之匙[J].系统科学学报,2010,10.
[4]崔旭,邢莉.我国产学研合作模式与制约因素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0,6.
作者简介:
方健雯,苏州大学东吴商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技术创新。
刘钊,现就读于西交利物浦大学金融数学系,研究方向:金融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