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苏国辉是一个热情洋溢的乐天派,他嘴角轻扬,随时保持着微笑的姿态。他是个爱摇滚乐的科学家,在音乐的世界里恣意挥洒着激情与快乐,在科研的淳美境界里如痴如醉地研究科学,他目标清晰,乐于享受实现目标过程中的美。虽然已过古稀之年,但他却快乐得像个“老顽童”。他说,少年时代,会“玩”比学习更重要。
学会欣赏实现目标过程中的美
在音乐中长大。1948年元旦,苏国辉出生于香港,早年间他的祖父从广东顺德避难到香港,在香江落地生根。由于家里兄弟姐妹众多,父亲忙于工作,苏国辉自由散漫地度过了自己的童年时代。懵懂少年,喜欢一切新奇的事物,心思并不在学习上。小学升初中时,苏国辉没有考上公办的重点中学,去了一所私立中学念书。少年心性活泼好动,苏国辉喜欢音乐,和同学组建摇滚乐队,担任主音吉他手。少年不识愁滋味的他一路风光,一路快乐地挥洒着时光。
在那个电视非常稀有的年代,一台黑白电视机,使苏家成了邻居们茶余饭后的聚集地,这样难免会影响孩子学习。正巧同学家在观塘区有一所闲置的小房子,苏国辉便和同学搬了进去。恰同学少年,在那个乐园,一群洒脱烂漫的少年聚集在一起弹跳吟唱,学习玩乐。一年圣诞节,他们组织派对,邀请一个女同学参加,同学家中小妹说:“为什么你们邀请我的姐姐,而不邀请我呢?”因缘巧合,那个小妹后来成了苏国辉的妻子。
实现目标的过程比目标本身更令人陶醉。不久后,同学的兄长从澳大利亚留学回来,劝诫他们:“你们应该考虑一下未来前程,树立一个目标,知道将来想要干什么。如果选择上大学的话,考试就是通向这个目标的桥梁。”同学兄长的话,让苏国辉彻底开窍了。他定下目标,开始奋发图强。由于起步较晚,与香港的大学失之交臂了,但他没有气馁,继续发愤学习,最终被美国波士顿东北大学录取。少年时代荒废的光阴终于被他努力追补了回来。
“实现目标的过程,往往比实现目标本身更令人陶醉,要学会欣赏过程中的美。最后会惊喜地发现,自己对生命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要有强大的内心支撑你想要的生活。当一个人拼搏到感动自己时,一切便豁然开朗。我不是天才,也不是用功读书的典型,但幸好我及时开窍了。其实孩子的成长是一个顺其自然的过程,在某些阶段,他们热衷于游玩、看草坪蚂蚁搬家、看雨后蜗牛漫步,这都是正常的。家长一定要有足够的耐心等待孩子成长。”苏国辉说。
在人生道路上努力“自讨苦吃”
如果工作是一种乐趣,人生就是天堂。在美国波士顿东北大学,苏国辉最初选读的是药剂学。第一年的暑假,他被安排到药剂房做配药师助理,没几天就掌握了药剂师的工作内容。很快他发觉这项工作毫无乐趣与挑战性,他的兴趣点并不在这。没有任何人能够在自己不感兴趣的领域取得令人称道的成就。不久,他在哈佛大学找到了管理动物房的助理工作。生物学教授经常来库房对一些小动物做基因变异的研究。苏国辉善于学习,主动帮忙做记录、递工具,做一些他职责范围以外的工作。教授看到年轻人勤奋好学,也很乐意教授他动物遗传学的知识及研究手段,更让他参与到双关的研究。这段经历使苏国辉对神经系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便毅然从药剂学专业转到生物学。在这个领域,他如鱼得水,像海绵汲水一样汲取知识。
“如果工作是一种乐趣,人生就是天堂。”苏国辉表示,在学习中应该善于寻找、选择和培养自己真正感兴趣的东西,才能全心投入。不要小看、忽视基本功的训练,这既是培养渊博的基础知识和丰富的想象力、创造力的过程,也是通向成功的桥梁。
苏国辉告诫青年人要在人生的道路上努力“自讨苦吃”,培养自己的双赢思维,自利利他。在哈佛大学工作时,他结识的许多学者,都是出色的科学家,也是他的良师益友。
1973年,苏国辉以优异的成绩从美国东北大学生物系毕业,在哈佛大学神经科学系当了一年的研究助理,1974年进入麻省理工学院攻读神经科学博士学位。就读期间,每周要看300多页的文献,通过阅读文献来捕捉研究领域最新的研究成果。从文献变成知识是一个艰苦的过程。在他的房间里,桌子上、凳子上、地板上都铺满了文献资料。他做笔记,反复思考。心中压力很大,有时候甚至想:去做一个农夫多好,禾田月下,劈柴喂马,生活不追不赶……
1977年,苏国辉经过不懈的努力获取了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神经解剖学博士学位。他说:“一旦选择了人生目标,你就不再惧怕困难。恒心、毅力等非智力因素对一个人成才的影响十分巨大。”读书是艰苦的事业,但也是人生中难得的一段自由探索的时光。道远且阻,但行之无畏。坚持很重要,熬过万丈孤独,人生就会豁然开朗。
科学无国界,但科学家有祖国。在美国留学期间,苏国辉阅读了大量的科学家传记。为他们所取得的成就感到振奋,将他们作为自己的榜样。被誉为现代神经科学之父的西班牙神经组织学家圣地亚哥·拉蒙-卡哈尔(Ramón y Cajal)曾谈到作为一名学者应该具备的素质及爱国情操。苏国辉大受启发,他意识到科学无国界,但科学家是有祖国的,科学家的爱国之心往往比任何人都来得强烈。
20世纪70年代,中国在联合国恢复合法席位。中国留学生开始有了国家的概念和认同祖国的朴素情感,他们自发组织了读书会,搜集资料,了解中国近代历史,关注时事政治。苏国辉认识到,中国百多年的近代史,竟然浸透了血泪,他萌发了要为祖国尽力的念头。
苏国辉决定回国。导师说,科学研究很重要,但科研以外的东西同样重要。在自己祖国,参加社会活动、服务于社会和获得尊重与认同的机会远比在异国大得多。导师的话给了他鼓舞和信心。“其实,人生道路上很多重大的抉择,并不是靠纯理智的反复慎重的思考,而是凭着情感的直觉。当你有兴趣干某件事情时,不会觉得是牺牲。”
出走半生,归来仍是少年
科学家在全世界都有朋友。1978年,怀着一腔爱国热情,苏国辉回到了中国香港。他想承担一种桥梁的作用,将国内和西方科学连在一起,促进祖国神经科学的发展。苏国辉在香港大学工作,并成立了“香港神经科学学会”,经常邀请国外及内地的神经科学专家到香港开会,和他們开展合作研究。苏国辉说:“做科学家不但可以做自己感兴趣的研究,而且在全世界都有同一领域的朋友可以一起交流。任何一种文化都不可能与世隔绝,都需要从其他文化中汲取养分。我们应不断把握机会,利用自己的各种经历去了解不同文化、学科和思维方式,像海绵一样汲取周围的新鲜事物,转化成自己的宝贵财富。”
苏国辉致力于人才培养,在香港大学带过数十名研究生。他爱惜人才,扶掖后进,关心青年学生的成长,勉励他们热爱科学,保持好奇心,自我增值,乐观正向。
中国需要“接地气”的研究。在香港大学医学院,苏国辉长期从事哺乳动物视觉系统的研究,被誉为“世界视神经再生研究的先驱者”。他是第一位证明了“成年哺乳动物的视网膜节细胞可以实现再生”的科学家。他的研究被学界认为“极具开拓性”。在暨南大学,苏国辉主持建立粤港澳中枢神经再生研究院,取得了大量国际领先的研究成果。他推进非常“接地气”的科研课题,比如,枸杞子可预防慢性青光眼、多运动可预防抑郁症、光疗可有效缓解多种类型抑郁患者的临床症状等。
心中有光,不惧风霜。苏国辉心态平和,无所忧,亦无所执。科研之余,他会抱起一把古典吉他弹拨,任静好的时光溶溶流淌,沉淀一生的波澜壮阔……
学会欣赏实现目标过程中的美
在音乐中长大。1948年元旦,苏国辉出生于香港,早年间他的祖父从广东顺德避难到香港,在香江落地生根。由于家里兄弟姐妹众多,父亲忙于工作,苏国辉自由散漫地度过了自己的童年时代。懵懂少年,喜欢一切新奇的事物,心思并不在学习上。小学升初中时,苏国辉没有考上公办的重点中学,去了一所私立中学念书。少年心性活泼好动,苏国辉喜欢音乐,和同学组建摇滚乐队,担任主音吉他手。少年不识愁滋味的他一路风光,一路快乐地挥洒着时光。
在那个电视非常稀有的年代,一台黑白电视机,使苏家成了邻居们茶余饭后的聚集地,这样难免会影响孩子学习。正巧同学家在观塘区有一所闲置的小房子,苏国辉便和同学搬了进去。恰同学少年,在那个乐园,一群洒脱烂漫的少年聚集在一起弹跳吟唱,学习玩乐。一年圣诞节,他们组织派对,邀请一个女同学参加,同学家中小妹说:“为什么你们邀请我的姐姐,而不邀请我呢?”因缘巧合,那个小妹后来成了苏国辉的妻子。
实现目标的过程比目标本身更令人陶醉。不久后,同学的兄长从澳大利亚留学回来,劝诫他们:“你们应该考虑一下未来前程,树立一个目标,知道将来想要干什么。如果选择上大学的话,考试就是通向这个目标的桥梁。”同学兄长的话,让苏国辉彻底开窍了。他定下目标,开始奋发图强。由于起步较晚,与香港的大学失之交臂了,但他没有气馁,继续发愤学习,最终被美国波士顿东北大学录取。少年时代荒废的光阴终于被他努力追补了回来。
“实现目标的过程,往往比实现目标本身更令人陶醉,要学会欣赏过程中的美。最后会惊喜地发现,自己对生命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要有强大的内心支撑你想要的生活。当一个人拼搏到感动自己时,一切便豁然开朗。我不是天才,也不是用功读书的典型,但幸好我及时开窍了。其实孩子的成长是一个顺其自然的过程,在某些阶段,他们热衷于游玩、看草坪蚂蚁搬家、看雨后蜗牛漫步,这都是正常的。家长一定要有足够的耐心等待孩子成长。”苏国辉说。
在人生道路上努力“自讨苦吃”
如果工作是一种乐趣,人生就是天堂。在美国波士顿东北大学,苏国辉最初选读的是药剂学。第一年的暑假,他被安排到药剂房做配药师助理,没几天就掌握了药剂师的工作内容。很快他发觉这项工作毫无乐趣与挑战性,他的兴趣点并不在这。没有任何人能够在自己不感兴趣的领域取得令人称道的成就。不久,他在哈佛大学找到了管理动物房的助理工作。生物学教授经常来库房对一些小动物做基因变异的研究。苏国辉善于学习,主动帮忙做记录、递工具,做一些他职责范围以外的工作。教授看到年轻人勤奋好学,也很乐意教授他动物遗传学的知识及研究手段,更让他参与到双关的研究。这段经历使苏国辉对神经系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便毅然从药剂学专业转到生物学。在这个领域,他如鱼得水,像海绵汲水一样汲取知识。
“如果工作是一种乐趣,人生就是天堂。”苏国辉表示,在学习中应该善于寻找、选择和培养自己真正感兴趣的东西,才能全心投入。不要小看、忽视基本功的训练,这既是培养渊博的基础知识和丰富的想象力、创造力的过程,也是通向成功的桥梁。
苏国辉告诫青年人要在人生的道路上努力“自讨苦吃”,培养自己的双赢思维,自利利他。在哈佛大学工作时,他结识的许多学者,都是出色的科学家,也是他的良师益友。
1973年,苏国辉以优异的成绩从美国东北大学生物系毕业,在哈佛大学神经科学系当了一年的研究助理,1974年进入麻省理工学院攻读神经科学博士学位。就读期间,每周要看300多页的文献,通过阅读文献来捕捉研究领域最新的研究成果。从文献变成知识是一个艰苦的过程。在他的房间里,桌子上、凳子上、地板上都铺满了文献资料。他做笔记,反复思考。心中压力很大,有时候甚至想:去做一个农夫多好,禾田月下,劈柴喂马,生活不追不赶……
1977年,苏国辉经过不懈的努力获取了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神经解剖学博士学位。他说:“一旦选择了人生目标,你就不再惧怕困难。恒心、毅力等非智力因素对一个人成才的影响十分巨大。”读书是艰苦的事业,但也是人生中难得的一段自由探索的时光。道远且阻,但行之无畏。坚持很重要,熬过万丈孤独,人生就会豁然开朗。
科学无国界,但科学家有祖国。在美国留学期间,苏国辉阅读了大量的科学家传记。为他们所取得的成就感到振奋,将他们作为自己的榜样。被誉为现代神经科学之父的西班牙神经组织学家圣地亚哥·拉蒙-卡哈尔(Ramón y Cajal)曾谈到作为一名学者应该具备的素质及爱国情操。苏国辉大受启发,他意识到科学无国界,但科学家是有祖国的,科学家的爱国之心往往比任何人都来得强烈。
20世纪70年代,中国在联合国恢复合法席位。中国留学生开始有了国家的概念和认同祖国的朴素情感,他们自发组织了读书会,搜集资料,了解中国近代历史,关注时事政治。苏国辉认识到,中国百多年的近代史,竟然浸透了血泪,他萌发了要为祖国尽力的念头。
苏国辉决定回国。导师说,科学研究很重要,但科研以外的东西同样重要。在自己祖国,参加社会活动、服务于社会和获得尊重与认同的机会远比在异国大得多。导师的话给了他鼓舞和信心。“其实,人生道路上很多重大的抉择,并不是靠纯理智的反复慎重的思考,而是凭着情感的直觉。当你有兴趣干某件事情时,不会觉得是牺牲。”
出走半生,归来仍是少年
科学家在全世界都有朋友。1978年,怀着一腔爱国热情,苏国辉回到了中国香港。他想承担一种桥梁的作用,将国内和西方科学连在一起,促进祖国神经科学的发展。苏国辉在香港大学工作,并成立了“香港神经科学学会”,经常邀请国外及内地的神经科学专家到香港开会,和他們开展合作研究。苏国辉说:“做科学家不但可以做自己感兴趣的研究,而且在全世界都有同一领域的朋友可以一起交流。任何一种文化都不可能与世隔绝,都需要从其他文化中汲取养分。我们应不断把握机会,利用自己的各种经历去了解不同文化、学科和思维方式,像海绵一样汲取周围的新鲜事物,转化成自己的宝贵财富。”
苏国辉致力于人才培养,在香港大学带过数十名研究生。他爱惜人才,扶掖后进,关心青年学生的成长,勉励他们热爱科学,保持好奇心,自我增值,乐观正向。
中国需要“接地气”的研究。在香港大学医学院,苏国辉长期从事哺乳动物视觉系统的研究,被誉为“世界视神经再生研究的先驱者”。他是第一位证明了“成年哺乳动物的视网膜节细胞可以实现再生”的科学家。他的研究被学界认为“极具开拓性”。在暨南大学,苏国辉主持建立粤港澳中枢神经再生研究院,取得了大量国际领先的研究成果。他推进非常“接地气”的科研课题,比如,枸杞子可预防慢性青光眼、多运动可预防抑郁症、光疗可有效缓解多种类型抑郁患者的临床症状等。
心中有光,不惧风霜。苏国辉心态平和,无所忧,亦无所执。科研之余,他会抱起一把古典吉他弹拨,任静好的时光溶溶流淌,沉淀一生的波澜壮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