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略读课文没有“课后问题”这一环节,但课程并未到此为止。教师引领学生找准知识点,完善学生的认知范围,自主解读文本,延伸学生的阅读世界,更新学习方式,提升儿童的思辨能力,让略读课文的教学更开放,像雪花一样润泽生命。
【关键词】略读课文;认知范围;阅读世界;思辨能力
一日,同儿子一起看电视剧《西游记》。“红孩儿”这一形象让儿子很好奇。我告诉儿子,红孩儿是牛魔王和铁扇公主的儿子。儿子好奇地问:“红孩儿是牛魔王的儿子,那么他的奶奶是谁呢?”我不禁讶然一笑,不过一时也答不上来,只能搪塞一下:“她的奶奶也是一头牛啊。”儿子继不依不挠地追问着“为什么?”是呀,为什么呢?红孩儿的妈妈铁扇公主不是一头牛,红孩儿也怎么看都不是一头牛呀。这个可把我难住了……
有时候,孩子的视角不一定是成人头顶的这一片天空。语文教学亦是如此。教师要更加放手,要让学生运用在精读课文中获得的知识与方法,自己把课文读懂,并大量阅读课外知识,进一步掌握读书方法,提高阅读能力。
1 找准知识点,完善儿童认知范围
文本的内涵是极其丰富的,“一千个读者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哈姆雷特”都是文本中每一字、词、句、段,甚至标点符号的有机组合体。这么多文本的点,无论是焦点、热点,还是重点、难点,不同的读者关注点却不尽相同,
1.1 认清关注点,查找漏眼
赵飞君老师对略读课文的切入点有深刻的见解。他认为略读课文可以以“阅
读方法迁移“为切入点,以”言语形式探究“为切入点,以“文本特点领悟”为切入点,紧扣教学内容,体会文本内涵。这三个切入点从不同角度解构文本,从而获得学生自己的体验和感悟。但这三个切入点也存在问题:层次较高,可能不为阅读水平低一些的学生所能自主运用。
阅读水平不同,则关注点就会不同,那么审美及情感共鸣点也会呈现差异性、多元化。在《永生的眼睛》一文的教学中,在读通课文之后,教师抛出一个问题:“同学们已经理解到了什么?或有什么问题?”
学生1:为什么说“永生的眼睛“,眼睛怎么能永生呢?(关注点在“课题”,同时也涉及到文本的人文价值探讨)
学生2:我从“‘当然可以’。爸爸痛快回答。”这句话中的“痛快”这个词中体会到爸爸非常愿意捐献母亲的眼角膜。(关注点在文本的对话和神态中,体会人物丰富的情感世界,产生情感共鸣)
学生3:温迪愿意捐献眼角膜,她有没有捐献眼角膜呢?“我”有没有捐献眼角膜呢?(关注点在文本的“留白”处,能提出自己的想法和质疑,已具有一定的批判阅读能力。)
此时,学生的问题和理解多元而杂乱,却是很好的教学切入点,教师就应担负起引导者、组织者的角色。反问学生,“这些问题哪些你已经想到了?”带领学生走进“反刍”的过程,提醒学生再一次认识自己,走进文本,查漏补缺,引导学生静心研读文本,引发、疏导、调校学生的课堂质疑,教给学生方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1.2 夯实落脚点,补上短木板
自主理解课文是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的过程。略读课文中,要培养学生不同的解读文本的落脚点,既能从整体上解读文本,又能从细节处涵咏体悟文本。张冰清老师说:细节是对事物的最直接而敏锐的感受和最深厚最浓烈的感情,因此阅读最关键之处就在于阅读细节。”
用放大镜寻找细节,找准文本的落脚点,串联起课堂,或吟诵朗读,或静
思默想,或宏观入手,或小处着眼,或文本欣赏,或情感体验,丰富学生的阅读天地,完善内心世界。
2 自主解读文本,延伸学生的阅读世界
文本的解读不能囿于教师的视野和教参的藩篱。我们教学的视角应当全部指向儿童的世界。不要一厢情愿的读出成人化的另辟蹊径来,而要让孩子在阅读中打开那片儿童的天空。请看下面这一个案例《七月的天山》。
师:我认为应改为美丽的天山。同学们是否同意这观点呢?
生:我认为不好,因为其它的地方最美的时候都是春天,而天山最美的时候却好像故意错开了,七月的天山才是最美的,所以“七月的天山”更恰当。
生:七月的天山,不但美,而且凉爽、幽静,只有一个美丽是不够的,如果改成“七月的花园”就更好了。
师:哦,有意思,具体说说为什么呢?
生:课文最后一句说:“虽然天山这时并不是春天,但是有哪一个春天的花园能比得过这时天山的无边繁花呢?”,天山就是一个大花园,七月的大花园。
师:这位同学的见解很独到,真了不起。我们表决一下“七月的天山”“美丽的天山”“七月的花园”哪一个最受同学们的欢迎。
生:好!
结果“七月的花园”得到了最多的支持。学生也很兴奋,因为这是他们从自己的视角得出的结论。杰姆逊说:“文学中的深度和解释密不可分,似乎永远也解释不完。”孩子的见解是没有边界的。教学的效益终端不在教师本身,而在学生一方。当孩子的阅读世界逐步拓展的时候,我们认识到“语文可以无师自通”——儿童具有学习语言的天赋。
3 更新学习方式,提升儿童的思辨能力
教师在教学中要挥动魔法棒,引导学生去人类的精神宝库中自主寻找最让他们灵魂颤动的文字,从而细细品味,读出真味,尝到美味,悟到深味,养成品味,体会文字艺术的美好深邃。此外,还要做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寻者,更要做一个思辨者,辩出思想的火花,辩出真善美的价值。
略读课文带着一片雪花融化在孩子的心灵世界里。她可以做自主解读文本的先锋官,进而探讨“先学后导、顺学而导”的策略,为语文阅读教育守护一片独特的审美世界,让学生主体得以解放,自在学习,润泽生命。
参考文献
[1]刘铁芳.走在教育的边缘[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2]张冰清.语文阅读教学呼唤审美需求[R].杭州:浙江教育科学,2013.
[3]赵飞君.简明简约 粗放自主——浅谈略读课文的教学[J].太原:小学教学设计,2014.
[4]周一贯.摆脱“高耗低效”的梦魇[J].太原:小学语文教学,2013.
作者简介
陈镇兰(1982-),女,浙江省金华市人。大学专科学历。现为浙江省金华市浦江县浦阳第二小学小学语文老师。研究方向为小学语文。
作者单位
浙江省金华市浦江县浦阳第二小学 浙江省金华市 322200
【关键词】略读课文;认知范围;阅读世界;思辨能力
一日,同儿子一起看电视剧《西游记》。“红孩儿”这一形象让儿子很好奇。我告诉儿子,红孩儿是牛魔王和铁扇公主的儿子。儿子好奇地问:“红孩儿是牛魔王的儿子,那么他的奶奶是谁呢?”我不禁讶然一笑,不过一时也答不上来,只能搪塞一下:“她的奶奶也是一头牛啊。”儿子继不依不挠地追问着“为什么?”是呀,为什么呢?红孩儿的妈妈铁扇公主不是一头牛,红孩儿也怎么看都不是一头牛呀。这个可把我难住了……
有时候,孩子的视角不一定是成人头顶的这一片天空。语文教学亦是如此。教师要更加放手,要让学生运用在精读课文中获得的知识与方法,自己把课文读懂,并大量阅读课外知识,进一步掌握读书方法,提高阅读能力。
1 找准知识点,完善儿童认知范围
文本的内涵是极其丰富的,“一千个读者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哈姆雷特”都是文本中每一字、词、句、段,甚至标点符号的有机组合体。这么多文本的点,无论是焦点、热点,还是重点、难点,不同的读者关注点却不尽相同,
1.1 认清关注点,查找漏眼
赵飞君老师对略读课文的切入点有深刻的见解。他认为略读课文可以以“阅
读方法迁移“为切入点,以”言语形式探究“为切入点,以“文本特点领悟”为切入点,紧扣教学内容,体会文本内涵。这三个切入点从不同角度解构文本,从而获得学生自己的体验和感悟。但这三个切入点也存在问题:层次较高,可能不为阅读水平低一些的学生所能自主运用。
阅读水平不同,则关注点就会不同,那么审美及情感共鸣点也会呈现差异性、多元化。在《永生的眼睛》一文的教学中,在读通课文之后,教师抛出一个问题:“同学们已经理解到了什么?或有什么问题?”
学生1:为什么说“永生的眼睛“,眼睛怎么能永生呢?(关注点在“课题”,同时也涉及到文本的人文价值探讨)
学生2:我从“‘当然可以’。爸爸痛快回答。”这句话中的“痛快”这个词中体会到爸爸非常愿意捐献母亲的眼角膜。(关注点在文本的对话和神态中,体会人物丰富的情感世界,产生情感共鸣)
学生3:温迪愿意捐献眼角膜,她有没有捐献眼角膜呢?“我”有没有捐献眼角膜呢?(关注点在文本的“留白”处,能提出自己的想法和质疑,已具有一定的批判阅读能力。)
此时,学生的问题和理解多元而杂乱,却是很好的教学切入点,教师就应担负起引导者、组织者的角色。反问学生,“这些问题哪些你已经想到了?”带领学生走进“反刍”的过程,提醒学生再一次认识自己,走进文本,查漏补缺,引导学生静心研读文本,引发、疏导、调校学生的课堂质疑,教给学生方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1.2 夯实落脚点,补上短木板
自主理解课文是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的过程。略读课文中,要培养学生不同的解读文本的落脚点,既能从整体上解读文本,又能从细节处涵咏体悟文本。张冰清老师说:细节是对事物的最直接而敏锐的感受和最深厚最浓烈的感情,因此阅读最关键之处就在于阅读细节。”
用放大镜寻找细节,找准文本的落脚点,串联起课堂,或吟诵朗读,或静
思默想,或宏观入手,或小处着眼,或文本欣赏,或情感体验,丰富学生的阅读天地,完善内心世界。
2 自主解读文本,延伸学生的阅读世界
文本的解读不能囿于教师的视野和教参的藩篱。我们教学的视角应当全部指向儿童的世界。不要一厢情愿的读出成人化的另辟蹊径来,而要让孩子在阅读中打开那片儿童的天空。请看下面这一个案例《七月的天山》。
师:我认为应改为美丽的天山。同学们是否同意这观点呢?
生:我认为不好,因为其它的地方最美的时候都是春天,而天山最美的时候却好像故意错开了,七月的天山才是最美的,所以“七月的天山”更恰当。
生:七月的天山,不但美,而且凉爽、幽静,只有一个美丽是不够的,如果改成“七月的花园”就更好了。
师:哦,有意思,具体说说为什么呢?
生:课文最后一句说:“虽然天山这时并不是春天,但是有哪一个春天的花园能比得过这时天山的无边繁花呢?”,天山就是一个大花园,七月的大花园。
师:这位同学的见解很独到,真了不起。我们表决一下“七月的天山”“美丽的天山”“七月的花园”哪一个最受同学们的欢迎。
生:好!
结果“七月的花园”得到了最多的支持。学生也很兴奋,因为这是他们从自己的视角得出的结论。杰姆逊说:“文学中的深度和解释密不可分,似乎永远也解释不完。”孩子的见解是没有边界的。教学的效益终端不在教师本身,而在学生一方。当孩子的阅读世界逐步拓展的时候,我们认识到“语文可以无师自通”——儿童具有学习语言的天赋。
3 更新学习方式,提升儿童的思辨能力
教师在教学中要挥动魔法棒,引导学生去人类的精神宝库中自主寻找最让他们灵魂颤动的文字,从而细细品味,读出真味,尝到美味,悟到深味,养成品味,体会文字艺术的美好深邃。此外,还要做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寻者,更要做一个思辨者,辩出思想的火花,辩出真善美的价值。
略读课文带着一片雪花融化在孩子的心灵世界里。她可以做自主解读文本的先锋官,进而探讨“先学后导、顺学而导”的策略,为语文阅读教育守护一片独特的审美世界,让学生主体得以解放,自在学习,润泽生命。
参考文献
[1]刘铁芳.走在教育的边缘[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2]张冰清.语文阅读教学呼唤审美需求[R].杭州:浙江教育科学,2013.
[3]赵飞君.简明简约 粗放自主——浅谈略读课文的教学[J].太原:小学教学设计,2014.
[4]周一贯.摆脱“高耗低效”的梦魇[J].太原:小学语文教学,2013.
作者简介
陈镇兰(1982-),女,浙江省金华市人。大学专科学历。现为浙江省金华市浦江县浦阳第二小学小学语文老师。研究方向为小学语文。
作者单位
浙江省金华市浦江县浦阳第二小学 浙江省金华市 322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