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平时亲子游都需要准备充足的药物,暑期出游更是如此,防晒、防暑、防蚊虫、防感冒的药物都是必不可少的。主要可包括以下两种:
外用药 ①防晒:防晒霜、芦荟胶、氧化锌软膏。②防虫:花露水、风油精。③防发炎:碘伏、酒精棉、创可贴。④防肿痛:云南白药喷雾、红花油。⑤其他:纱条、绷带、胶布、冰袋、体温计、止血带等。
内服药 ①晕车:晕车贴。②发烧:退烧贴、泰诺/美林退烧药。③咳嗽:止咳糖浆。④腹泻:脐贴、多潘立酮、蒙脱石散。⑤中暑:十滴水、藿香正气水。⑥过敏:马来酸氯苯那敏、氯雷他定。
药物准备充分的同时,也要适当了解当地的儿童医院或儿科诊所的位置,当孩子出现发热、腹泻、过敏等严重症状时,应该及时去医疗机构寻找专业人士治疗。此外,增强孩子免疫力也很关键,比如平时应多锻炼身体,提升体能等。总之,在旅行中,我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意外事件,那么在遇到关于孩子健康的突发事件时,该如何正确应对?
暑假伊始,10岁的小彬和爸妈跨省旅游。平时很少生病、也不晕车的他,刚到目的地吃了顿饭就开始肚子痛,拉黄色稀便两次。一开始爸妈以为他只是路途奔波不适应,卧床休息就好。结果半夜开始发低烧,伴有头晕乏力的症状。爸妈赶紧带小彬到当地医院治疗,医生诊断是腹泻,俗称“水土不服”,开了蒙脱石散和退烧贴。小彬服药后,第二天早上就基本痊愈了。
解读 人的身体健康与自然环境有密切联系,地理环境或气候环境的改变容易引发身体不适,可能会出现食欲不振、精神疲乏、睡眠不好,甚至腹泻呕吐、发烧、心慌胸闷、皮肤痛痒、消瘦、中暑等症状,俗称为“水土不服”。造成“水土不服”的因素比较复杂,最典型的原因是不同的水质及饮食会改变肠道内正常菌群的类别及数量,破坏肠道菌群原有的生态平衡,导致胃肠道紊乱,从而出现腹胀、腹泻等症状。
应对 ①了解当地环境、饮食结构和气候,提前准备好衣物、加强身体锻炼。②旅程安排要留出充分的休息和睡眠时间。③注意饮食卫生,不吃不洁食物,吃东西前要洗手,不要暴饮暴食,饭后可喝酸奶助消化。
12岁的彤彤是个活蹦乱跳的女孩,和爸妈出来旅游的她特别开心,大中午不睡午觉也要留在游乐园玩,直到满头大汗才跑回宾馆休息。那时,宾馆空调冷气已经打开,不一会儿,彤彤嚷着说头痛。彤彤妈妈以为她只是玩累了,没想到不到5分钟时间,孩子突然昏倒了,四肢肌肉还不停抽动。爸妈赶紧将其送往医院,医生诊断为中暑。
解读 儿童的排汗散热机能不如成人,对炎热或高温的耐力差,易生热性疾病和热痉挛、热衰竭与中暑。症状表现为体温升高、头痛、恶心、烦躁不安、心慌无力,甚至突然昏倒、四肢肌肉抽动。当体温达到42℃以上将会引起全身细胞变性,造成脑、心、肝、肾等重要脏器的功能受到损害,甚至危及生命。
应对 ①多喝水,及时补充身体流失的水分。②避免在烈日暴晒下活动,避免冷热环境的快速变换。③学习现场急救技能:“搬”——迅速搬移至阴凉通风处。“擦”——冷水擦身或冰敷颈部腋窝等大血管部位。“服”——服用解暑药。“掐”——掐人中,合谷穴位。“补”——苏醒后补充体液(淡糖水、淡盐水)。严重者需转送医院。
8歲的双胞胎姐妹和妈妈到山东青岛游玩,姐妹俩在沙滩边踢着海浪,妈妈则惬意地低头玩手机。不一会妈妈再抬头,两个女儿却已消失在沙滩,怎么也找不到,警察随即展开救援。次日,姐妹俩的尸体先后被救援队伍打捞上岸,确认均属溺水身亡。
解读 溺水又叫淹溺,指人淹没于水或其他液体中,由于液体、污泥、杂草等物堵塞呼吸道和肺泡,引起反射性喉痉挛,导致窒息和缺氧症状的一种危险现象。根据吸入水分不同可分为淡水淹溺和海水淹溺,前者多发生在泳池、山河、湖泊,多因不慎跌入或游玩不注意导致;后者多发生在海边,多因沙滩地质复杂,海浪变幻莫测导致。
应对 ①家长应了解水域的水况和周围设施,不去危险水域游玩。②时刻关注在水域附近游玩的孩子。③下水前做好热身运动,并穿好救生衣或救生圈,且不在过饥或过饱时游泳。④学习急救技能,给溺水者清除口鼻腔内的异物,排出呼吸道内积水,并进行心肺复苏。采取完急救措施后仍需将溺水者转往医院进一步检查治疗。
8岁的小军在爬山过程中,不慎摔倒,扭到了脚踝,磕破了膝盖。妈妈扶起小军,从背包里拿出小药箱,淡定自若地检查是否有骨折,待确认是脚踝扭伤和膝盖擦伤后,立即对脚踝进行冰袋冷敷,对膝盖进行碘伏消毒和贴创可贴。
解读 小儿探索意识强,但安全意识弱。在旅行过程中,尤其是户外旅行中特别容易受外伤。外伤的定义是:身体由于外界物体的打击、碰撞或化学物质的侵蚀等造成的外部损伤,包括扭伤、挫伤、骨折、脱臼、震荡、烧伤等多种形式,依照皮肤有无破裂分为闭合性外伤和开放性外伤两种。
应对 ①闭合性外伤如扭伤,常发生在踝部、腰部、颈部及手腕等处。其处理原则是停止活动、固定受伤部位、冷敷局部、24小时后可热敷或涂抹红花油,严重者需前往医院就诊排除骨折。②开放性外伤如骨折,在伤口近心端进行指压或加压包扎止血,每隔一小时放松一次,每次放松1~3分钟。然后对伤口进行简单的清理消毒,再用纱布进行包扎,必要时用树枝或木板进行固定,搬运过程中尽量不要使受伤部位移动。情况严重者需及时就医。
10岁的小吴在公园里游玩时,小腿突然被什么东西咬了一下,痛得大哭。奶奶急忙观察了下伤口,看到伤口小小的,也没出多少血,只是有点变肿,以为只是被虫子蜇了一下,就简单地拔了点草药捣碎敷在小吴腿上消肿止痛。不久后,小吴一阵恶心呕吐、呼吸急促并出现昏迷,奶奶急忙将其送往医院抢救但也无济于事,最后尸检诊断小吴是被毒蛇咬伤。
解读 蛇咬伤多发生在每年的3月至10月,5月份至8月份为高峰期。我国蛇类有160余种,其中毒蛇约有50余种,有剧毒、危害巨大的有10种。毒蛇咬伤发生率高,治疗毒蛇咬伤的最有效措施是快速注射抗蛇毒血清,且需要根据不同种类毒蛇进行注射。此外,有些昆虫毒性也很强,因此野外虫蛇咬伤不容忽视,既需要有效预防也要懂得急救应对。
应对 ①野外活动时,孩子需穿长袖长裤并扎紧袖口和裤管。②不要在潮湿的树荫和草地上坐卧。③在皮肤暴露处涂抹防虫剂如驱蚊液、风油精。④被毒蛇咬伤后首先保持冷静、不要奔跑,用止血带缚于伤口近心端上5~10厘米处,当肢体中度青紫时松绑1分钟再继续。挤压毒血,用清水冲洗伤口后立即将患者送医进行专业治疗。
外用药 ①防晒:防晒霜、芦荟胶、氧化锌软膏。②防虫:花露水、风油精。③防发炎:碘伏、酒精棉、创可贴。④防肿痛:云南白药喷雾、红花油。⑤其他:纱条、绷带、胶布、冰袋、体温计、止血带等。
内服药 ①晕车:晕车贴。②发烧:退烧贴、泰诺/美林退烧药。③咳嗽:止咳糖浆。④腹泻:脐贴、多潘立酮、蒙脱石散。⑤中暑:十滴水、藿香正气水。⑥过敏:马来酸氯苯那敏、氯雷他定。
药物准备充分的同时,也要适当了解当地的儿童医院或儿科诊所的位置,当孩子出现发热、腹泻、过敏等严重症状时,应该及时去医疗机构寻找专业人士治疗。此外,增强孩子免疫力也很关键,比如平时应多锻炼身体,提升体能等。总之,在旅行中,我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意外事件,那么在遇到关于孩子健康的突发事件时,该如何正确应对?
腹泻
暑假伊始,10岁的小彬和爸妈跨省旅游。平时很少生病、也不晕车的他,刚到目的地吃了顿饭就开始肚子痛,拉黄色稀便两次。一开始爸妈以为他只是路途奔波不适应,卧床休息就好。结果半夜开始发低烧,伴有头晕乏力的症状。爸妈赶紧带小彬到当地医院治疗,医生诊断是腹泻,俗称“水土不服”,开了蒙脱石散和退烧贴。小彬服药后,第二天早上就基本痊愈了。
解读 人的身体健康与自然环境有密切联系,地理环境或气候环境的改变容易引发身体不适,可能会出现食欲不振、精神疲乏、睡眠不好,甚至腹泻呕吐、发烧、心慌胸闷、皮肤痛痒、消瘦、中暑等症状,俗称为“水土不服”。造成“水土不服”的因素比较复杂,最典型的原因是不同的水质及饮食会改变肠道内正常菌群的类别及数量,破坏肠道菌群原有的生态平衡,导致胃肠道紊乱,从而出现腹胀、腹泻等症状。
应对 ①了解当地环境、饮食结构和气候,提前准备好衣物、加强身体锻炼。②旅程安排要留出充分的休息和睡眠时间。③注意饮食卫生,不吃不洁食物,吃东西前要洗手,不要暴饮暴食,饭后可喝酸奶助消化。
中暑
12岁的彤彤是个活蹦乱跳的女孩,和爸妈出来旅游的她特别开心,大中午不睡午觉也要留在游乐园玩,直到满头大汗才跑回宾馆休息。那时,宾馆空调冷气已经打开,不一会儿,彤彤嚷着说头痛。彤彤妈妈以为她只是玩累了,没想到不到5分钟时间,孩子突然昏倒了,四肢肌肉还不停抽动。爸妈赶紧将其送往医院,医生诊断为中暑。
解读 儿童的排汗散热机能不如成人,对炎热或高温的耐力差,易生热性疾病和热痉挛、热衰竭与中暑。症状表现为体温升高、头痛、恶心、烦躁不安、心慌无力,甚至突然昏倒、四肢肌肉抽动。当体温达到42℃以上将会引起全身细胞变性,造成脑、心、肝、肾等重要脏器的功能受到损害,甚至危及生命。
应对 ①多喝水,及时补充身体流失的水分。②避免在烈日暴晒下活动,避免冷热环境的快速变换。③学习现场急救技能:“搬”——迅速搬移至阴凉通风处。“擦”——冷水擦身或冰敷颈部腋窝等大血管部位。“服”——服用解暑药。“掐”——掐人中,合谷穴位。“补”——苏醒后补充体液(淡糖水、淡盐水)。严重者需转送医院。
溺水
8歲的双胞胎姐妹和妈妈到山东青岛游玩,姐妹俩在沙滩边踢着海浪,妈妈则惬意地低头玩手机。不一会妈妈再抬头,两个女儿却已消失在沙滩,怎么也找不到,警察随即展开救援。次日,姐妹俩的尸体先后被救援队伍打捞上岸,确认均属溺水身亡。
解读 溺水又叫淹溺,指人淹没于水或其他液体中,由于液体、污泥、杂草等物堵塞呼吸道和肺泡,引起反射性喉痉挛,导致窒息和缺氧症状的一种危险现象。根据吸入水分不同可分为淡水淹溺和海水淹溺,前者多发生在泳池、山河、湖泊,多因不慎跌入或游玩不注意导致;后者多发生在海边,多因沙滩地质复杂,海浪变幻莫测导致。
应对 ①家长应了解水域的水况和周围设施,不去危险水域游玩。②时刻关注在水域附近游玩的孩子。③下水前做好热身运动,并穿好救生衣或救生圈,且不在过饥或过饱时游泳。④学习急救技能,给溺水者清除口鼻腔内的异物,排出呼吸道内积水,并进行心肺复苏。采取完急救措施后仍需将溺水者转往医院进一步检查治疗。
外伤
8岁的小军在爬山过程中,不慎摔倒,扭到了脚踝,磕破了膝盖。妈妈扶起小军,从背包里拿出小药箱,淡定自若地检查是否有骨折,待确认是脚踝扭伤和膝盖擦伤后,立即对脚踝进行冰袋冷敷,对膝盖进行碘伏消毒和贴创可贴。
解读 小儿探索意识强,但安全意识弱。在旅行过程中,尤其是户外旅行中特别容易受外伤。外伤的定义是:身体由于外界物体的打击、碰撞或化学物质的侵蚀等造成的外部损伤,包括扭伤、挫伤、骨折、脱臼、震荡、烧伤等多种形式,依照皮肤有无破裂分为闭合性外伤和开放性外伤两种。
应对 ①闭合性外伤如扭伤,常发生在踝部、腰部、颈部及手腕等处。其处理原则是停止活动、固定受伤部位、冷敷局部、24小时后可热敷或涂抹红花油,严重者需前往医院就诊排除骨折。②开放性外伤如骨折,在伤口近心端进行指压或加压包扎止血,每隔一小时放松一次,每次放松1~3分钟。然后对伤口进行简单的清理消毒,再用纱布进行包扎,必要时用树枝或木板进行固定,搬运过程中尽量不要使受伤部位移动。情况严重者需及时就医。
虫蛇咬伤
10岁的小吴在公园里游玩时,小腿突然被什么东西咬了一下,痛得大哭。奶奶急忙观察了下伤口,看到伤口小小的,也没出多少血,只是有点变肿,以为只是被虫子蜇了一下,就简单地拔了点草药捣碎敷在小吴腿上消肿止痛。不久后,小吴一阵恶心呕吐、呼吸急促并出现昏迷,奶奶急忙将其送往医院抢救但也无济于事,最后尸检诊断小吴是被毒蛇咬伤。
解读 蛇咬伤多发生在每年的3月至10月,5月份至8月份为高峰期。我国蛇类有160余种,其中毒蛇约有50余种,有剧毒、危害巨大的有10种。毒蛇咬伤发生率高,治疗毒蛇咬伤的最有效措施是快速注射抗蛇毒血清,且需要根据不同种类毒蛇进行注射。此外,有些昆虫毒性也很强,因此野外虫蛇咬伤不容忽视,既需要有效预防也要懂得急救应对。
应对 ①野外活动时,孩子需穿长袖长裤并扎紧袖口和裤管。②不要在潮湿的树荫和草地上坐卧。③在皮肤暴露处涂抹防虫剂如驱蚊液、风油精。④被毒蛇咬伤后首先保持冷静、不要奔跑,用止血带缚于伤口近心端上5~10厘米处,当肢体中度青紫时松绑1分钟再继续。挤压毒血,用清水冲洗伤口后立即将患者送医进行专业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