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常在女儿心中

来源 :上海文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p521101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臧小平大姐寄来作品集《难得纯真》。扉页一句话,读得让人感慨万千:“谨以此书敬献给我最亲爱的父亲母亲!”
  读《写在前面的话》,才知道臧小平中年患重病,一直得到父母臧克家、郑曼两位老人的关爱,长期卧床的她,是在父母悉心照顾下,才挺了过来。臧小平写道:
  当我提起笔,为自己的第一本作品集写这篇文字的时候,往昔那么多萦绕于心难以忘怀的面容和场景,带着声音,带着色彩,带着温度和情感,带着穿透时空无比强大的刻骨铭心的记忆,一下子涌到我的心头和眼前,竟使我一时不知从何下笔。这是多么厚重的岁月与情感的积淀。真是感慨万千啊!

1980年代探望臧克家先生


  首先想到的,是我亲爱的父亲臧克家和母亲郑曼。他们的恩情,我用整个生命都无以回报!他们生我养我,将我培育成人,并且以自身的精神、品德和人生追求,给予了我无法言说的教育和影响。它们深入我的血液、骨髓和整个人生,成为我毕生不曾改变的生命基因。如今年近七十岁的我更是不会忘怀,在自己成年之后本应尽心竭力地服侍孝敬双亲的时候;当我中年之际遭遇重大人生坎坷,身体又受到多种疾病侵袭甚至常年躺倒在病床上的时候,两位老人依旧无怨无悔全身心地支撑着我的人生,从日常生活无微不至的照料到经济上的大力支援,从情感的抚慰到精神的鼓励……直到他们生命的终点!
  父母常在女儿心中臧小平开始写作。父母关爱,文学力量,成为她内心的坚韧。一个人的生命力,是在点点滴滴积累下充实自己,这才让臧小平大姐以写作走到现在。真的为她而感动!
  母亲晚年患病,臧小平推着轮椅去花园散步。读这些文字,可以感受母女之间那种情深意切:
  我忘不了,母亲在罹患晚期肺癌的最后岁月,多少次我推着轮椅上的她到楼下花园中散步,她都那样关切地问起我的创作情况,殷殷深情中数次提到要出资为我出一本作品集……直到母亲去世后,我在整理她遗物时发现了一个特大的信封,里边装着她细心积攒下来的我的篇篇作品,信封的外面用大字写着“小平的文章”。我的泪水一下子湿了眼眶……可以欣慰的是,我没有沉沦和陷入其中不能自拔。还是凭借着那股“不认命、不服输”的精神,我不害怕、不悲观,依旧那样坚强乐观地生活着,我可以风轻云淡地指着身上的九个刀口笑谈人生。
  文字无需华丽漂亮,生动的故事细节,就是最好的文学表达。读臧小平的这本书,留给我的就是这种感觉。
  早在1980年代,我在《北京晚报》编辑副刊期间,与臧克家先生一家来往颇多。当年,我住在东单西裱褙胡同三十四号,臧先生住在赵堂子胡同十五号,距离很近,如有时间,会去他家。听他聊天,听他讲述编辑副刊的故事。
  离开《北京晚报》之前,臧先生多次赐稿“居京琐记”,包括《我和孩子》《我爱雨天》《小手笔,好文章》《球迷》等。那些日子,也是他来信比较多的时候。不过,他写信,从不写年份,只有月、日,难以判断时间。不过,这些书信,都写于1983年至1987年之间。

之一


  李辉同志:
  信及报三份,均收,谢谢。
  “十一”前后无力再写了,《北京日报》王振荣同志已来约稿,尚未动笔。
  《我爱雨天》的原稿,希望能还我,以便出书时用。(可托立林同志带)
  好!
  克家
  9.10

之二


  李辉同志:
  小文,压缩成“一千五百”之数。过去写过一篇记靖华同志的文章,已收到散文集《青柯小朵集》中去了。此次写悼念文章的人甚多,有的从翻译、创作方面着笔,而我,凭深交,是从情感的角度上写的。有许多材料用不上,与字数限制有关。希望照样刊出,千万不再删削了。
  好!
  克家
  9.12

之三


  李辉同志:
  照片和信,都收到了,多谢你。
  你需要什么稿子,可“出题”,我抽空写。
  事太杂,天又热,但身体尚好,勿念!
  前两天寄给立林一短文。
  好!
  克家
  8.9

之四


  李辉、立林同志:
  李輝同志信收。要我再写小文,昨日看球赛有感,得千字,奉上。如可用,顶好日内刊出,以收时效!
  好!
  克家
  4.19
  写得太草,请认真校对,勿使有错!

之五


  李辉同志:
  字,写上,奉上。
  我忙于开政协会。
  你要写篇小文,有空就写。
  好!
  克家
  3.20

之六


  李辉同志:
  五天“政协常委会”,已毕。今天给你与别人写了字,即挂号寄上(明日可到)。你要我为你报写篇小文,抽空匆匆写成了这样一篇,一千七八百字。希望不要删削,原样刊出。自觉还有点意思,也算为你报作宣传。
  写得匆忙,错字难免,有时,可代改。
  好!
  克家
  3.20
  立林均此!

之七


  李辉同志:
  信到,我已探亲归来。我节日客人多,累小病三日,今已正常。编增订《诗选》(再版),校校“文集”中的诗三卷,各处索稿的甚多,忙!
  和《晚报》有感情,你与立林的友谊也在内。
  这几天,一连被逼写了五六幅,你要的,一定写!
  最近出了三本诗文集,《落照红》已赠送了,还有那本《集外诗集》,散文集《青柯小朵集》,已签好名,你与立林各一份,几时能取一下。   奖金已收到了。最近也许抽空为你写篇小文。
  好!
  克家
  3.17
  记得1984年去探望臧先生,他告诉我,他写了一封长信给山东的萧涤非先生,谈了一些感受。他说可以写信去问问萧涤非,可否寄来发表在“五色土”副刊上。不久,萧涤非回信,婉言谢绝:
  李辉同志:
  来信奉悉,克家同志目前确有一函发我,说了一些真情实话,但我觉得发表出来,可能会引起副作用,不一定好。又信上谈到五十年前我是他的老师,这话我一向怕听,因为不敢当。何况他年纪又比我大,现在由我本人将信交贵报发表,就更加违反我的初衷了。
  方命之处,想能见谅。此复
  敬礼!
  萧涤非
  1984.4.25
  现在想想,未能发表,也颇为遗憾。
  我1987年秋天调至《人民日报》文艺部之后,与臧先生彼此往来淡了一些。不过,时常会从臧小平大姐那里,知道两位老人的事情。在这本《难得纯真》书中,第一辑“我的双亲”,不少题目简朴却颇有韵味:《父亲的养生之道》《短巷情长》《父爱如天》《妈妈睡了》《妈妈花》《聆听父亲》《父亲的珍藏》等。读这些文字,可以体会父母为何永远常在臧小平心中。
  臧克家先生1929年岁末,发表《默静在晚林中》一诗,时年二十四岁。一年之后,祖父去世周年祭日,他写下《祖父死去的周年》,发表于青岛《民国日报》“青岛”副刊:

祖父死去的周年


  在祖父死去周年的今日,
  用泪丝把伤心往事串起,
  珍重地挂在冰冷的坟头,
  这是苦涩中仅有的祭礼。
  松风把它谱成一支歌曲,
  叫凄雨慢慢地引到坟底,
  声响会把往事炸成泪花,
  朵朵开放在不瞑的眼里!
  十二,二十六,十九年。
  (原载一九三一年二月四日青岛《民国日报》副刊《青岛》第三八七号)
  诗歌创作,从此与臧克家结伴同行。1931年11月19日,徐志摩所乘飞机在济南撞上山头坠毁,臧克家写下《吊志摩先生》一诗,也是发表于《民国日报》的“青岛”副刊:

吊志摩先生


  你这奇怪的死,
  是一首伟大的诗,
  任何人读了,
  都长叹一口气。
  你用血肉,血淋淋的,
  涂出了人生的面目。
  这样表现的手段真可怕,
  叫后来的人怎么活下去!
  (原载一九三一年十二月二十六日青岛《民国日报》副刊第四十七期)
  臧克家最有影响的一首诗,当然是《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此诗写于1949年11月,至今来看,还是有足够的分量: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不过,我更喜欢臧克家的一些短诗,精粹而有韵味。譬如他写于1942年的这组短诗,我非常喜欢:

给它一个活栩栩的生命


  ——《泥土的歌》序句
  我用一支淡墨笔
  速写乡村,
  一笔自然的风景,
  一笔农民生活的缩影:
  有愁苦,有悲愤,
  有希望,也有新生,
  我给了它一个活栩栩的生命
  连带着我湛深的感情

沉默


  青山不说话,
  我也沉默,
  时间停了脚,
  我们只是相对。
  我把眼波
  投给流水,
  流水把眼泪
  投给我,
  红了眼睛的夕阳,
  你不要把这神秘说破。

诗叶


  白杨
  摇摆绿的手掌——
  灵感抖动翅膀,
  萧萧作声浪,
  一万片诗叶
  在半空里发狂。

热情


  感情
  是一股热流,
  冷风
  把它吹成冰;
  心,
  是一座火山口,
  喷出来的熔岩
  凝成了石头。
  多年来,我一直喜欢收藏一些民国期间老杂志。1940年代上海期间的《文艺》《诗创造》等杂志里,臧克家作品就在其中。
  与黄永玉先生聊天,他多次谈到在上海期间,臧克家对他的关爱。他为诗人们配木刻插图,交给臧克家时,臧克家会提前预支稿酬。臧克家下面这首诗《“夜吗!”》,便是黄永玉配的插图:
  “夜吗!”
  丈夫在监牢里,
  孩子在怀抱里,
  夜,
  从眼前
  慢慢地降落了下来。
  床头上
  一幅小小的画,
  画里的人
  向浓黑的夜空
  仰望着;
  她的眼光
  把那几颗白点子
  点亮了,
  心头沉重的念着:
  “夜吗!”
  臧克家的這首《乡音》,发表于《文艺》杂志上:

乡音


  ——给行乞的老太婆
  你的声音
  把悲苦和无告
  从冷冰冰的心胸里
  呼喊出来,
  这声音的本身

  是这样的微弱。
  它,战巍巍地
  被冷风咽住
  又带走,
  连冷风
  也战巍巍地了。
  而人心,
  却在这声音之前
  紧闭着,
  这大都会的骚乱
  像一个风暴的海。
  每次听到
  你的也是我的
  这乡音,
  我的心
  便和你的声音一样
  抖战了起来——
  因为,它使我想起了家乡,
  想起了一样在讨饭的母亲。
  在这些杂志上,臧克家发表散文《怀骆宾基》,发表《时间的火》,写普希金的雕像在上海揭幕过程。2002年,胡风先生百年诞辰,复旦大学举办胡风研讨会,胡风先生的许多朋友都从全国各地前来。梅志先生由女儿陪同,重返上海。我带着吉林卫视“回家”栏目摄制组,陪她重返住过的弄堂,与一些老邻居见面。之后,曾走到这个普希金雕像前面,听梅志谈抗战胜利后雕像落成的故事。听说后来普希金雕像被砸,“文革”之后重新恢复,伟大诗人,又一次耸立在街边这个三角地花园。
  多少人的苦难人生,就是在历史漩涡之中,起伏跌宕,起承转合……
  臧先生是高寿之人,生于1905年,2004年去世,享年九十九岁。读臧小平大姐的《难得纯真》,写下这些片段,感怀那些流逝的日子。
其他文献
世上最柔弱的东西莫过于水了。  云在高处飘,鸟往高处飞,人往高处走,只有水与世无争,是往低处流的。  想想也是,柔水硬不过砖石瓦块,高不过山峰甚至田埂,“兵来将挡,水来土掩”,连时时相处的泥土也能挤兑得自己回头驯服。但聪明的水是有自知之明的,它知道,在强者面前,要生存,要有一片属于自己的天空,那就只好委屈一下自己,走一条别人不走的路。想明白了,它于是谦恭地避让,默默地低头,只管往无人挤占的低洼处流
前言:  当iPad进入小学的课堂中时,有一门课程对iPad的有效应用似乎没有什么疑义,那就是美术课程。  2015年4月,87岁高龄的戴维·霍克尼访问了北京大学、中央美术学院,在北京艺术圈引起了一阵轰动。有人说,霍克尼是世界上唯一的大师级的在世画家,他的作品风格瑰丽,备受赞誉,喜爱者甚众。记者对他的提问除了在透视、立体主义对写实主义的回击等专业之外,还集中在了霍克尼在iPad上的美术创作。霍克尼
基于艺术、研究、工程的技术学习理论(T-ARE)在校本课程建设方面的意义在于帮助纷繁复杂的信息技术应用领域形成一个“零存整取”的学习状态,让学校的信息技术科目群整体化。接下来选取三篇教师论文和一篇学生论文,试图呈现校本课程促进学科发展和师生成长的全貌。  数字科学类、数字艺术类和数字工程类课程构成了以创新能力为核心的技术课程群。该课程群是北京景山学校T-ARE课程群中的中坚课程。  数字科学类课程
项目式教学是以项目为主线、以教师为引导、以学生为主体的一种教学方式。它将各学科知识嵌于项目设计中,学生在完成项目的同时学习各学科相关知识,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综合运用理论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了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以及自主学习与终身学习的意识。  《江苏省义务教育信息技术课程纲要》在教学建议中提倡采用来源于生活或其他学科的基于项目的学习方式,并围绕信息技术课程内容,实现信息技术课程目标。也就
新一轮高中课程标准修订将立德树人作为课程标准修订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突出了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对课程建设的统领作用。同时,《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也明晰了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包括“信息意识”“计算思维”“数字化学习与创新”及“信息社会责任”四个核心内容。  STEM跨学科课程具有天然的优势,它整合了科学、技术、工程、数学和人文艺术等多个学科、多个领域的知识与技能,这种综合不是简单的集
摘要:三维CAD软件具有可视化好、交互性强、动态展示度高等显著特点,其在小学数学课程教学中极具应用潜力。本文将三维CAD软件技术融入小学数学空间物体观察的教学过程中,可使学生在“虚拟空间”中直观体会空间物体由“三维投影至二维”的动态变换过程,使抽象的知识点具象化,有效提升学生空间想象力和推理能力,促进教学效率的提升。  关键词:观察物体;空间观念;三维CAD软件;数学教学  中图分类号:G434
A-STEM教育作为深圳市龙岗区创新教育实践的载体之一,从产生最初想法,到明确“A-STEM”概念,再到2018年出台《深圳市龙岗区A-STEM课程建设指导意见》,经历了严肃认真的文献研究、专家论证、团队研磨文稿的过程。“意见”出台后,重点工作就转为如何推进学校和师生开展具体实践。A-STEM教育强调人文引领,那么推动这项工作,更要自觉地注重过程中的人文情怀与温度。  我和团队构建的推动龙岗A-S
“疼吗?”医生又按压了一下少女的背部。  “不疼。”少女带着茫然的神情摇摇头。她微微侧过脸,似乎也想看到医生脸上异于日常的表情。  没错,医生完完全全是震惊了的样子。  少女是脸色苍白的少女,脸型狭长,眼角尖细,薄薄的眼睑阴影直扫进两鬓中去。她的嘴唇也长得十分精致,上唇微微突出,似乎总是有心事要倾诉的样子。  然而少女的话并不多。  “这真是罕见的症状,”医生扶了下眼镜,“甚至这不能被称为症状,因
1  没人知道它们从何而来,又去往何方。它们经常性地出现,在春天的夜里,在没有记忆的梦境中。在那些欢乐或暴怒的时刻。第一次看马远的《水图》,我看到的只是一些线条,烟波浩渺般的线条,像水一样的线条,它来自水,又远远地脱离水。它是纸上的水,是水的抽象物,却那么机敏、跳脱、生机勃勃。  作为天然的流逝物,水与时光、年华以及无为之命运联系在一起。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
当前,信息技术已经广泛地应用于学校的教育教学。如果要问,应用信息技术,到底期望它给教学带来什么样的改变?我相信,大多数人都会脱口而出——提高教学质量。但究竟什么是教学质量?或许答案并没有那么简单。  在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的初期,很多人习惯性地用学生学业成绩的提升来证明教学质量的提高,但这样做的结果反而让技术成了应试教育的“帮凶”。著名的计算机教育应用先驱西蒙·派珀特曾经形象地把这种用学业成绩,更直